登陆注册
27942400000038

第38章 采诗官

【题解]

《采诗官》是《新乐府》五十首的总结性诗篇。正如《元白诗笺证稿》所说的:“乐天《新乐府》五十篇,每篇皆以卒章显其志,此篇乃全部五十篇之殿,亦所以标明其五十篇之旨趣理想者也。”

白居易早年曾撰《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有“欲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之说。希望朝廷恢复古代采诗官制度:“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日采于下,岁献于上”,“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尽管唐朝廷并未实行采诗制度,但其富有的现实精神已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采诗官》题下原注:监前王乱亡之由也。历史上,周代曾设采诗官,通过到王畿及诸侯国采诗,使最高统治者知道各地民情风俗、政治得失。《汉书·艺文志》载:“古者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讽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采诗官”,《汉书·食货志》:“春秋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行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户牖而知天下。”设采诗官,主要目的是通过采诗听歌,了解民情,疏导人言。采诗者以诗反映社会情况,有的寓以讽刺之意,不致违犯法规律条,还可以使在位者有所警诫,上下通气,沟通思想,统一意见。古代,早在《毛诗序》中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易经·泰卦》也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句是说自从周亡以后,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十个朝代,都不设采诗官。历代郊祭天地或庙祭祖先,都是歌功颂德;齐梁陈诸朝乐府歌词也是以雕饰艳丽、吟风弄月的形式,写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如果想见到讽谏规刺的诗,那是万句千首也没有一个字的。“不是”,又作“自始”,意思是说从秦开始就没有规谏讥刺的诗歌,逐渐地在朝廷里就断绝了讽议。因为“绝讽议”,所以“诤臣杜口为冗员”。“诤臣”是指御史、拾遗等掌谏议的官。既然诤臣都闭口不向皇帝进谏,自然成了无事可做的冗(rǒng)闲官员。于是“谏鼓”(即“敢谏鼓”,又名“登闻鼓”)高高挂在朝堂大门外也不过是装点门面的虚设而已。

“一人负常端默”十句进一步写“谏臣杜口”、“谏鼓高悬”后,皇帝一个人端坐在宝座上不吭声,不征询群臣意见、不过问政教得失;群臣百官(即“百辟”)进入朝堂大门也是相互讨好、彼此逢迎。“负”,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天子见诸侯时,背屏风(即“负”)而立,所以叫“负”。官居“夕郎”者所上奏折都是免税、赦罪的恩诏;身为“春官”的所上奏折无非奉贺、赞颂“祥瑞”。“夕郎”,《汉官仪》载:“黄门郎(宫廷近侍)日暮入对青琐门拜,故谓之夕郎。”唐代称给事中(属门下省)为“夕郎”或“夕拜”。“德音”,唐代皇帝的一种诏书(犹后代之“恩诏”),多为免赦之类。“春官”,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这里指礼部官员。唐时,礼部掌管礼仪祭杞贡举诸事。凡有“景云”(大瑞)、“白狼”(上瑞)、“苍乌”(中瑞)、“嘉禾”(下瑞)等“祥瑞”出现,均由礼部主管的员外郎岁终向皇帝报告(《新唐书·百官志》)。“君之堂兮千里远”以下是说皇帝住在皇宫里,重门深闭,与外界隔绝,其殿堂、宫门虽不远,却如在千里之外、九重深处,他耳能听到的唯有殿堂上说的话,眼却看不见门前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贪官污吏残害百姓无所顾忌,奸佞谗臣蒙蔽皇帝无所畏惧。“(bì)”,闭门。

“君不见”以下是诗人的感慨、议论。“厉王胡亥之末年”,有的版本作“厉王炀帝之末年”,又作“厉王胡亥炀帝之末年”。“厉王”,周厉王,西周末期最昏暴的共主,对议论他的人不惜派人监视、告密、残害、杀戮。大臣劝阻,竟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史记·周本纪》),朝中再也无人敢说话,最后被国人驱逐出境。“胡亥”,即秦二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他听信权臣赵高的话,深处宫中,拒绝劝谏,甚至以诽谤治罪,这位竟然相信“指鹿为马”的昏君终被赵高杀死。故有“群臣有利君无利”之叹之疑。有鉴于此,诗人发出忠告:君王呀,君王呀!但愿你:要想开启蒙蔽通达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就首先要从诗歌里面寻求讽谏。“壅蔽”,《楚辞·九辩》:“何汜滥之浮云兮,壅蔽此明月。”蒙蔽、隔绝的意思。“人情”,民情,民间疾苦;唐代避唐太宗讳,以“人”代“民”。

复古采诗,是白居易蓄意已久的愿望。在元和四年(809)作《新乐府》五十首之前,就说:“今有司欲请于上,遣观风之使,复采诗之官,俾无远迩,无美刺,日采于下,岁闻于上,以副我一人忧万人之旨,识者以为何如?”(《进士策问五道》)。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及《与元九书》中,均曾畅论采诗。《新乐府》五十首则每首都具有现实内容,或“愍怨旷”,或“戒边攻”,或“念寒”,或“苦宫市”,或“止淫奔”,或“哀冤民”……都针对当时现实而发,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诤谏、讽议。《采诗官》则是“监前天乱亡之由”,对五十首的总括,说明其创作之目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对于当时的封建士大夫能做到这样程度,已属难能可贵了!

《采诗官》“言者无罪闻者诫”一语,已申明作诗之旨,“讽刺时事婉而多风”。“新乐府以此篇为结后之作,正如常山之蛇尾,与首篇有互相救护之用。其组织严密,非后世摹仿者,所能企及也。”(《元白诗笺证稿》)给予十分肯切的评价。

总之,《新乐府》五十首,诚如《说诗蒣语》、《钝吟杂录》等所论评的:“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能道尽古今道理”,“奇逸极言,出人意表”,“风时赋事,美刺兴比,欲尽备夫六诗之义,大哉洋洋乎!”历代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归田三首(其二)

《归田》原诗三首,这是选其二。是元和七年(812)丁忧居渭村时所作。

白居易后期写了不少仿陶渊明的“陶体诗”,与陶在思想上艺术上发生了共鸣。这首诗就是《归园田居》一样的田园诗。

种田意已决,决意复何如?

卖马买犊使,徒步归田庐。

迎春治耒耜,候雨辟。

策杖立田头,躬亲课仆夫。

吾闻老农言,为稼慎在初。

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馀。

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

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

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

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

诗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写自己归田的决心。下面的“卖马买犊”、“春治耒耜”、“躬亲课仆”、“闻老农言”……都是由“意已决”(一作“计已决”)引发的。到底是否归田?对诗人来说,是有内心矛盾的,但经过再三思虑,终于下了归田的决心,不再疑虑。“决意”是全诗关键,他把马卖掉,买回小牛,自己以步代骑,徒步到田里,徒步返回家,就是“决意”后的行动。

“迎春”四句是“归田”以后的行动,诗人开始学习做一个地道的农夫:春天来了,购置耕田的农具——(耒、lěi)、铧(耜sì);下了雨啦,立即开垦田地。“(zī)”,垦种一年的地;“(yú)”,垦种过两年的地。他拄着拐杖立在田头亲自督促仆人种地。

“吾闻老农言”四句进而写诗人虚心向老农请教、学习,从起初就谨慎细致地种田。所做的一切都不草率而为,以换来好的收成。“其报必有馀”就是说你很细致地种地,就会丰收,土地对你的回报必然就多。说明诗人归田种地是认真的、一丝不苟的。

“上求”四句写诗人感情产生变化,同普通农夫一样,上要交纳税收,下则储存粮食,为国为家,不能再放任懒惰,不能再过那种拱手曳裾的闲逸排场生活。

最后四句写诗人感情升华,认识到学农种田并不低下可鄙,告诉亲友不要笑话自己,等到明年后,还要亲自地锄田了。表现了对归田生活的满怀信心。

全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的决心和行动。

诗写“归田”,事实上白居易并未真正归田,后来在官场上一再受挫之后,他由“兼济天下”转向了“独善其身”;诗作也由讽谕谏劝而出现感伤闲适。关注时政、抨击权贵、极言直谏的白乐天,真的开始“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息事宁人”了。长期处在“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之中和“仕”与“隐”的徘徊之间,无疑是他对当时政治感到失望后的思想反映。

白居易后期写的如本诗一样、数量可观的仿陶之作,正是对陶渊明从思想到艺术上的更深理解认识和共鸣。尽管如此,但以诗人的创作功力,加之仿效陶体,故这首诗写得极为流畅自然、浑成一体,既有陶诗的淳朴浑厚,又不失他个人的平易风格,不仅形象鲜明而含意深沉,同时描写细节而又不琐屑。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在我七年的改造岁月中,有一双布鞋一直陪伴着我,它是我入监那年,70岁的老母亲亲手为我做的一双“千层底”。每当受到了挫折,心情压抑时,它总能使我情绪高涨地投入到改造中,因为它满载着母亲的叮咛和期盼。
  • 地粮(小经典系列)

    地粮(小经典系列)

    《地粮》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的随笔,影响力持久的经典作品,青年知识分子着迷的读物,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书中讴歌个人的努力,讴歌献身精神,认为人应顺天性之自然,重视获得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使自己不断完善,在最大程度上创造新人。
  • 陈晓明小说时评

    陈晓明小说时评

    本书是一部批评文集,是对时下小说创作独特的评述。一篇篇评论显露出批评者自身精神和心灵的独特魅力,仿佛所有小说是为他而写。批评的过程,也即批评者的主体能力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使批评者得以整合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世界的过程,有融合,也拒绝。
  •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感悟故乡——那山、那水、那人和我

    故乡的一轮明月正在异乡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我像童年时那样想问那月亮:你不是从头到尾都看见了、听见了吗?每当我想起故乡,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故乡的一轮明月,和月光下我母亲的身影。
  • 名家散文:少年今日初长成

    名家散文:少年今日初长成

    本书属文学类,散文、随笔作品集。在美国大学任教的80年代著名校园诗人程宝林,被海外媒体誉为讲流利英语的“农民作家”。作家的成长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开放和进步的脚步,从乡村出发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乡情,亲情的濡染和熏陶?对自己的儿子——在美国长大的少年,有怎样的父爱关怀?一卷在手,关注中国乡村与农民的海外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热门推荐
  • 如是我闻,不见风雨

    如是我闻,不见风雨

    四个小故事,里面的主角谈着异地恋,隔着网线,隔着电话,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或小心翼翼,或洒脱随性的,呵护着自己的爱情。
  • 重生六零有空间

    重生六零有空间

    周筱筱因在实验中出事故爆炸携带空间重生在平行时空的六零年代,成了一位要替嫁的新娘。本想着只要报完恩就离开那个复杂的家,有医术空间在手,美好生活总会有,即便离开她也一样能把日子过得潇潇洒洒。
  • 莫相弃:下堂皇妃要出阁

    莫相弃:下堂皇妃要出阁

    定亲八载,一朝完婚的圣旨,等来的却是大婚当天花轿临门,被他公然拒之门外,抗旨不婚。她是藩王之女,传言相貌丑陋,德行皆缺,却自小被皇帝赐婚三皇子!他是权倾朝野,得蒙圣宠的三皇子,眼中从无一物。第一次见面,她差点成了他的剑下亡魂,却执意做他的王妃,生生阻断了他与心中挚爱相守。
  • 葫芦妖仙

    葫芦妖仙

    懒汉锁阳,自杀重生。葫芦天孕,初生为妖。三宫六院,七十二门。好吃懒做,天赋异禀。不打架,只修仙。
  • 骑幻

    骑幻

    历史的棋子,并非谁都有资格推动这是一片充满剑与魔法的土地,人类与万物生灵和平共处。一群拥有高阶魔法的骑士,曾莅临于大陆的顶点,负责维护和平与生灵存续。他们战无不胜,却因精密阴谋而销声匿迹.......多年后,一次突如其来的异族入侵,如巨石砸入平静湖水,引起涟漪汹涌。席卷十三王国的浩劫接踵而至,万物生灵危急。被认为是“叛党”的骑士军团再度出现,一支由阴谋,牺牲与希望交织的长歌,即将奏响......荡气回肠的魔幻史诗,浪漫而残酷的骑士物语。就从史蒂亚镇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终结。
  • 老子说人生

    老子说人生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本书采撷老子思想精华,畅说人生哲理。每章先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再链接《老子》相关原文进行解读,将老子的思想通俗化、具体化,把玄之又玄变为实实在在。本书说理就说透,绝不绕来绕去,故作高深。有网友评本书:一天就可以读完,但一年后还可以再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尊后要杀夫

    尊后要杀夫

    精神分裂的女主一边倾心着自己的师父,一边爱慕着灵术界的尊主。在这场感情纠葛里,彻底激发了她两重人格之间的矛盾!尊主:“你心里可曾有过我?”某女:“至始至终,我心里只有我师父一人。”尊主:“应你所愿,永不相见!”某女摸不着头脑,只道:“夫君,不要!我不要离开你,呜呜…”
  • 幻意缘

    幻意缘

    神非神,物非物,一念之间;欲之则来,挥之则去,一念之间矣。万物皆有灵,灵即意念而生,万物更替,岁月流传,唯执念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别人修真修的是体质,而我修的是意念,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其实他早已帮你打开一扇门,天生外在天赋弱于别人,但不可放弃,爱拼才会赢。我没有远大的报复,也没远大的理想,我只想活的潇洒,活的开心,活的自在,怎么想怎么做,探险历险是我的爱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遍世间山川,赏遍天下美景,活得潇洒才是真的潇洒。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切都那么身不由己
  • 背负闲云

    背负闲云

    没有认为自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所以我并不拿自己的诗歌和别人的比较,也就不甚了解当下诗歌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我自己诗歌创作在整个坐标中的位置,不知道我属于什么流派和风格。但我知道我是在真正地认真地表达着我自己,当然我是和社会、他人在不同层面相互交往着的,表达自己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地表达着社会、时代、他人或与它们综合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