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86200000054

第54章 睡莲之死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至情至性的诗人,因此,研究黛玉之死,也是把她作为一个诗人来看待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对死亡思考最多的人,这是由她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首先,她在年纪极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死亡带给她的打击超过了其他人;其次,她自小就吃药,长年累月的病体所造成的死亡阴影一直在影响着她的生活和命运;再次,她对死亡的思考与她的情感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情的欢乐和忧愁,都成为她思考死亡的契机;最后,林黛玉还运用自己天才的艺术手段,对死亡进行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凸显了死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林黛玉的诗歌创作行为,更多的是以落花为代表的、以死亡意象为思考对象的,她以艺术的手段化解了死亡所能带给主体的恐惧,从而对死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

林黛玉的死亡意识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内在方面看,林黛玉从小就受到病体乃至死亡的威胁。她“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第三回)。黛玉三岁时节,又有癞头和尚来化她出家,并说“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癞头和尚这谶语似的话,无疑让黛玉时刻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力。正是她的病体,使她在极小的时候就可能对死亡产生思考。从外在方面看,林黛玉经历了太多的死亡,尤其是亲人的过早离世,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心灵打击和伤害。黛玉稍长之后,就曾闻听过兄长的夭亡。黛玉五岁时母亲又因疾而终,在这期间,黛玉“侍汤奉药,守丧尽哀”,无疑使她原就“极怯弱”的身体更加虚弱。她病体稍愈后,贾母又屡次派船只接她,这样她又离开“年将半百”的父亲到贾府中去。直到三年后,黛玉才因父亲病重而回家一次。在家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林如海病势渐重,竟至于亡故,这又是她与父亲之间的永别。父亲的亡故,使黛玉不得不最终离开家乡,常住贾府,过起了常年寄人篱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黛玉对无常的生命和死亡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敏感体验,而死亡所形成的威胁力量也伴随着她的一生。到黛玉泪尽而亡时,她才仅有十五岁左右的年纪!林黛玉的这些经历,使她对死亡有着极为切身、敏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死亡母题才频频出现在她的诗作中。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两首长诗以及《唐多令·柳絮》一词,其基本主题都是对暮春和落花的悲悼,并以此叹息生命易逝、繁华不再之情,而其创作的心理动力即来自于她对生命与死亡的切身感受。她将落花盛以锦囊,“随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的诗意而伤感的行为,不仅带着浓郁的忧伤,而且其所期待的死亡方式仍是一种自然、质朴的死亡方式,具有一种返璞归真、与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相契合的哲人智慧。

林黛玉生活的恶劣环境也增加了她对死亡的思考。进入贾府以后,对林黛玉心灵造成重大压力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金玉良缘”的观念,二是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三是来自于对爱情的期待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迷茫和危机感。在这重重的压力之下,给黛玉生存下去以信心的,一是宝玉的爱,一是对自我高洁生命本质的爱。这两种爱让黛玉对生命和死亡有着高于其他人的深刻理解。因此,当前者遭遇危机、后者无以为继之时,黛玉宁愿死去也不愿再苟且于人世。无论金玉良缘是否为薛姨妈母女的精心设计,在黛玉明白宝玉对自己的一片真心之后,金玉良缘对黛玉的威力已不复存在,倒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状况时刻撩拨着黛玉敏感的内心。父母的因病而亡,兄长的早夭,使黛玉对自己的病体时刻悬心,但限于贾府日常生活中种种琐事的纠结和限制,并没有良好的条件对黛玉的病体加以医治和保养,所以黛玉认为自己的病“是不能好的了”(第四十五回)。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和病体又使她为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加以她敏感细腻的心思,让她时刻感受到生存环境的恶劣。她对宝钗的那席话(第四十五回),正是《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化写照。可见,林黛玉的死亡意识早已与她的日常生活相互渗透,使她敏锐地感觉到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威胁。对于像黛玉这样热爱自由和真性情的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关系无疑是她生活中的束缚和牵绊。脱离贾府回自己的老家去,已断不可能。那么,在这繁琐的日常生活中,黛玉所能够依赖的,惟有自我的才思和宝玉的呵护。与宝玉之间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感情使她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所在,但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深刻,又使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幻象,并不能达成理想和幸福的彼岸。在冷雨幽窗之下,独自对镜垂泪的黛玉,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正是对死亡和生命的深沉思考,成就了林黛玉幽远的情思和文思,也正是这种思考赋予林黛玉的日常生活以诗意价值,使黛玉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压迫、无奈和枯燥,而获得心灵的深化和净化。

但是,这种以艺术超越日常生活的做法并不具有彻底性,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自我不在拥有诗意和尊严地生活的权利时,选择死亡或许是黛玉最后的诗歌绝唱。这是整部《红楼梦》的结穴之处。王昆仑先生甚至将“黛玉之死”

看成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根本性动力,也是《红楼梦》得以存在的基础之一,黛玉之死描写得是否成功也是《红楼梦》续作是否成立的主要标准。他说:“《红楼梦》这部书之所以诞生,就由于黛玉的结局是死,有了黛玉之死,这悲剧的题材才能成立。黛玉若不死,就没有谁能给作者以如此巨大的写作的鼓动力……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黛玉之死就没有《红楼梦》。”正因为黛玉之死如此重要,历来学者对黛玉的死因和死亡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研究,有投湖而死、自缢而死等等奇说,莫衷一是,不能达成一致。平心而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所写“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两节文字,沉痛曲折,悲愤深沉,确有成功之处。尽管如此,蔡义江先生认为,林黛玉之死在曹雪芹原稿中并不是如此,而是因为贾府经历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宝玉和凤姐在这年的秋天因罪出逃,黛玉受不了这个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在次年春天“泪尽而亡”,后来她的棺木送回苏州安葬了。就《红楼梦》前八十回和脂批的提示来看,黛玉之死,是必然的事,而所谓“泪尽而亡”,所指应是心痛绝望而死。黛玉之死自不必非要如同秦可卿、屈原等,或自缢或沉湖,这种死亡方式皆落了俗套,不若“心痛而死”更为符合黛玉这种至情至性之人。那种纯洁如睡莲般的死亡,不是正是作为诗人、恋人的林黛玉的最好的死亡方式吗?这一点与《牡丹亭》“离魂”一折写杜丽娘之死倒颇为相似。《牡丹亭·离魂》:

【鹊桥仙】(贴扶病旦上)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

【集贤宾】(旦)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泳?玉杵秋空,凭谁窍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前腔】你便好中秋月儿谁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楞生瘦骨加沈重。

趱程期是那天外哀鸿。昌际寒蛩,撒剌剌纸条窗缝。(旦惊作昏介)冷松松,软兀剌四梢难动。

杜丽娘自游园惊梦之后,就为梦中人郁郁不乐,至写真时,她又惊叹于自己的花容在这短短时间中的骤然消瘦,顿生离魂之感;后病转沉重,至中秋雨夜心痛绝望而死。这里“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的情感体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情感自由的追求,是杜丽娘与林黛玉的共同心声。其中“秋雨”、“梦境”、“寒窗”、“梧桐”、“冷风”

和“寒蛩”等意象,也是黛玉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群体。由此似可推测,黛玉当是在中秋雨夜之时心痛绝望而死,而且脂砚斋也在其批语中多次提到黛玉之死与《牡丹亭》之间的密切关系。就黛玉之性情和宝黛爱情之深沉来看,这种死亡方式是合乎情理的,相对于自缢等死亡方式也更为诗意而富有凄美之感。如果说杜丽娘临死前“月落重生花再红”的复活愿望,充满了对爱情的信仰式崇拜而具有较为强烈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林黛玉对死亡却不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期待之上,在林黛玉的精神世界里,唯一能够超越冷酷现实的绝望和爱情理想的破灭的就是她的艺术哲学思考所形成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葬花吟》所反复吟唱、追问的世界,它通过对以往的否定而达到对未来的期待,具有鲜明的审美意义。那种把黛玉之死看成是封建社会压迫所致的看法,无疑否定了黛玉之死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

林黛玉的死亡意识虽然具有较为强烈的形而上色彩,但她并不以抽象的概念对死亡进行学理的探讨,而是以生命的敏感和直觉对自我生命进行一种诗意化、艺术化的直观把握,从而在精神上达到对死亡意识的超越,达到对自我生命本质的最深刻的体会、认识,因此也就带有更为浓厚的个体性和自由性的色彩。有学者曾这样评价诗人以诗歌艺术对死亡进行思考的独特性:“诗人对‘死亡’---这个最高的哲学问题和最高的美学问题予以诗意的沉思和哲学化想象,他努力艺术性地克服死亡和想象性地超越死亡,乃至在意志的实践行为方面弃生赴死,以死的冲动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最本真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林黛玉也如同屈原一样,是一个乐于吟咏死亡的诗人,也是一个热爱死亡和超越死亡的诗人,她凄美深邃的诗歌意象使她凄美绝伦、精彩绝艳的生命存在和死亡方式成为永恒林黛玉的艺术创作来自于她对冷酷的现实生活的冷静思考,来自于她敏感、纯粹而高洁的人格精神和诗人之思。正是在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深刻绝望中,她祈求着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可以如姑射仙子一样,餐风饮露,保持自我人格的纯洁和明净;她用诗歌吟唱的天尽头的“香丘”,即是落红净化之所,也是林黛玉死亡之思中的彼岸世界。在她看来,这种“日久不过随土化了”的死亡世界,是自我复归生命本相之路,个体可以超越各种现实的束缚而与自然大化同在,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现实人生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由此,在她面临各种冷酷的人际关系的背叛之时,她毫无顾惜之意,不仅弃之如敝履,而且还从容自在地放弃了自我生命本身,走向了死亡,从而显示出斩断尘缘的坚决。因此,彼岸世界的纯净之美与现实世界的无情之丑两相对照,义无反顾地放弃生命本身的诗意行为,由此超越了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走向了自我性灵和人格精神的形上之境,也体现出主体精神人格对现实世界的反抗精神和自由色彩。

《红楼梦》中最先体会到林黛玉对死亡深刻思考的是贾宝玉。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葬花词》之后,“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第七十回,贾宝玉看到《桃花行》之后,“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并说“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显然,能够设身处地为黛玉着想、能够体贴到黛玉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悲伤与痛苦的,也只有贾宝玉而已。正是与林黛玉的交往过程,促使贾宝玉不断对人生中的功名富贵、爱情理想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促使他加深了对自我生命和红楼儿女们死亡的思考,进而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同类推荐
  •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

    本书选取了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大力纠“左”、批判极左思潮的不懈努力和艰难历程。围绕这一主线,全面地反映出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的主要活动、思想轨迹和历史贡献。
  • 直上三楼

    直上三楼

    母亲和父亲早就认识他。当年--1938年,我父母在武汉刚入党,恰巧王震有事过武汉,他们见过面。解放初期,王震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任中共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母亲则参加中央访问团来到新疆。返回后在报刊写过不少文章,王震在新疆看了很高兴,还专门写信表示感谢。1955年,王震奉调进北京,担任新组建的国家农垦部部长;1957年,我父母双双被打成右派。此后虽在同一个北京,但从父母这边讲,已经自惭形秽了。
  •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收录了闻一多先生的数十篇散文和诗歌精品,非常值得一读。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
  • 文学创作问题六章

    文学创作问题六章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作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下辑收录了童庆炳先生近年来关于形式相互征服说、语文教学、经典化、历史语境等诸问题的论文,计划为:第一章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客体;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第七章文学创作的样式和技巧等。
  •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卷轶浩繁、具有世界影响的长篇小说、政论和文学评论以外,还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书信。这些书信提供了作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想、社会活动,甚至作家个性的宝贵材料,无疑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选译了他的二百多封书信,内容主要涉及作家的创作、文艺观、政治思想和个人经历中的重大事件。
热门推荐
  • 重生八零时代

    重生八零时代

    【1V1】双洁男女主角身心干净甜文求支持更新可能会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破城

    破城

    风沙漫延扰乱晴天丹心照明月遥望城外兵戎相见浮生又一劫城墙破开登高望海一片烟火海无能为力尸遍满地故人心已远
  • 神剑无名

    神剑无名

    他,一个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里去的人,却生就风流倜傥,一身侠义,一剑在手,所向披靡,他,就是神剑无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买个冰箱存狗粮

    买个冰箱存狗粮

    记者:唯一女士,请问您对七夕怎么看?唯一:七夕?不就跟情人节啦520啦的一样嘛。一个为国家省下饭菜的日子。记者:纳尼?您真幽默,不过您可以再说的具体一些吗?唯一:哎呀,就是每到这些节日,像我们这样的“单身贵族”都不用买拌饭猜。隔着手机屏幕看着大家发的狗粮就能咽下三碗白米饭了。记者:.........记者:那可能是您以前的七夕吧,如今您跟我们鼎鼎大名的郝先生在一起了,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秀恩爱的日常吗?唯一:额....这个....你还是点开看正文吧,反正也不长。
  • 上古世纪之天极

    上古世纪之天极

    这是一个被称为“光与玫瑰”的时代,为了探索世界的起始——神之庭院,十二位英雄开始了史诗之旅。屠杀四大神赐,开启神之图书馆,解开大辉煌的序章。
  • 行者无畏

    行者无畏

    五行出,天下一。五行界千万年来一直流传这句话。自古人们就认为,只要传说中的五行之子出现,五行界将实现千万年来,从没有人完成的一统天下的壮举。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五行之子乃是应劫而生。是五行界渡过劫难的唯一希望。
  • 我的领主生涯

    我的领主生涯

    大学生张扬莫名来到这片类似中世纪欧洲的大陆上,却发现自己可以像玩游戏一样打怪升级?!且看这个淳朴与腹黑兼有,无良与责任并存的家伙如何在这个异界风风光光的成就自己的领主生涯!敬告!本文只有一个女主,情圣请自重!本文开始大修,停更一周,从第一章开始,推倒重来,抱歉。
  • 一把菜刀闯异界

    一把菜刀闯异界

    菜刀、板砖、石灰粉、老虎……一切的精彩从一把菜刀开始。看主角如何发挥三大神器的终极威力……看主角如何运用强大的菜刀斩尽一切与之为敌的斗士……看主角如何运用强大的菜刀做菜……是的,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