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75500000023

第23章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黄平

一、从“悲情”到“高兴”

《高兴》的开篇,贾平凹颇有意味地安排了一场关于“姓名”的争论。地上是裹在被褥卷里的五富的尸体,高兴被铐在了火车站广场的旗杆上,满脸青春痘的警察严肃地问话:

名字?

刘高兴。

身份证上是刘哈娃咋成了刘高兴?

我改名了,现在他们只叫我刘高兴。

还高兴……刘哈娃!

同志,你得叫我刘高兴。

刘高兴!

在。

你知道为啥铐你?

是因这死鬼吗?

交待你的事!

由此开始,高兴絮絮回忆他与五富——两个西安郊外清风镇的农民——进城打工的经历。不需赘言,以“农民工”为“典型形象”之一的“底层文学”,近几年在文学界、研究界几成呼啸之势,似曾相识的“左翼”现实主义从“历史”的深处再次归来。值得注意的是,《高兴》与这一“潮流”颇为不同,作者放弃了高高在上的“全知”叙事视点,自觉疏离“代言人”这一角色及其裹挟着的“激情”与“正义”,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连绵展开“刘高兴”的打工追忆。

与“底层文学”密布的惨痛与死亡相比,《高兴》“悲情”的色彩很淡。开篇伊始,原名刘哈娃的进城青年,颇具象征色彩地自我“命名”为“高兴”:

我这一身皮肉是清风镇的,是刘哈娃,可我一只肾早卖给了西安,那我当然要算是西安人。是西安人!我很得意自己的想法了,因此有了那么一点儿的孤,也有了那么一点儿的傲,挺直了脖子,大方地踱步子,一步一个声响。那声响在示威:我不是刘哈娃,我也不是商州炒面客,我是西安的刘高兴,刘——高——兴!

这种快活、乐观的对“城市”的认同,与“底层文学”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差别很大。在我们所熟知的《太平狗》、《霓虹》等作品里,主人公无论是农民工或是下岗女工,往往被迫地出卖自己的劳动、身体、尊严乃至生命。霓虹闪烁的现代城市,更近似于血红色的屠场,惨烈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就此而言,高兴是“民工”的一个“异类”,“我一直以为我和周围人不一样”;在正式讲述这个故事之前,他絮絮地举例说明他的七点“贵气”的不同,包括精于数学、热爱文学与音乐、爱干净,注意体面,等等。饶有意味的是,其中的后几点不是“爱好”这么简单:高兴先后卖血、卖肾,买主是西安的“一个大老板”。这本是“左翼文学”最为常见的叙事模式,但高兴对此似乎“缺乏觉悟”,将一个在“左翼”的“成规”里的阶级问题,归结为无常的命运(“天”)乃至于家庭出身(而不是“阶级归属”):

我反感怨恨诅咒,天你恨吗,你父母也恨吗,何必呀!

在访谈中贾平凹将高兴概括为“新农民”,以此与“传统”的“农民形象”予以区别。

“刘高兴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知识又不安分的一代新农民。所以写这部小说时,一定要写出这一代农民不一样的精神状况,他们不想回农村,想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和以往的农民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高兴近乎于一个来自“底层”的“外省青年”,“自觉”地认同城市,希望“接纳”了他的肾的西安也接纳他“做西安人”。

五富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作者塑造的“传统农民”,和刘高兴一起到西安打工的五富与城市格格不入。面对巨大的落差,五富内心难以平衡,一次次被轻贱后,他抱怨道:

都是一样的人,怎么就有了城里人和乡下人,怎么城里人和乡下人那样不一样地过日子?他说,他没有产生要去抢劫的念头,这他不敢,但如果让他进去,家里没人,他会用泥脚踩脏那地毯的,会在那餐桌上的咖啡杯里吐痰,一口浓痰!

和高兴、五富住在一起的黄八——池头村拾破烂的同行——表达得更为激烈,骂人有了男有了女为什么还有穷和富,骂国家有了南有了北为什么还有城和乡,骂城里这么多高楼大厦都叫猪住了,骂这么多漂亮的女人都叫狗睡了,为什么不地震呢为什么不打仗呢,为什么毛主席没有万寿无疆,再没有了**********呢?

高兴非常反对这样的看法,“新农民”认为:

咱既然来西安了就要认同西安,西安城不像来时想象的那么好,却绝不是你恨的那么不好,不要怨恨,怨恨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怨恨了就更难在西安生活。五富,咱要让西安认同咱,要相信咱能在西安活得好,你就觉得看啥都不一样了。比如,路边的一棵树被风吹歪了,你要以为这是咱的树,去把它扶正。比如,前面即便停着一辆高级轿车,从车上下来了衣冠楚楚的人,你要欣赏那锃光瓦亮的轿车,欣赏他们优雅的握手、点头和微笑,欣赏那些女人的走姿,长长吸一口飘过来的香水味……

可惜,冷漠的现实逐渐戳穿了高兴过于天真的愿望。在紧张的生存空间里,他努力地靠着自己的聪明闪展腾挪——扮演暗访的领导吓退市容队(第12章),扮演记者帮翠花要回身份证(第16章),扮演接送病人的以瞒过警察(第22章)……演来演去,街巷里传言到他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饭馆里的老人以为他是体验生活的作家。高兴津津得意于他的一次次小聪明,很希望被指认成“城里人”,“一日两日,我自己也搞不清了自己是不是音乐学院毕业生,也真的表现出了很有文化的样子”。然而,和五富一起走街串巷地拾破烂,留给刘高兴上升的空间实在过于局促,这构成了高兴难以言说的痛楚与焦虑。当他再一次扮演“城里人”为被欺负地满身脏水的五富讨回公道后,五富以“清风镇式的咒骂”发泄着委屈,高兴突然感到难过,他明白自己一直沉浸“城里人”虚幻的自欺、扮演与想象里:

我之所以能当着五富的面流泪,是那一刻我突然地为我而悲哀。想么,那么多人都在认为我不该是拾破烂的,可我偏偏就是拾破烂的!我可以为翠花要回身份证,可以保护五富不再遭受羞辱,而鞋夹不夹脚却只有我知道。

当一只苍蝇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飞动,我听到过导游小姐给那些外地游客讲这是从唐代飞来的苍蝇。我已经认作自己是城里人了,但我的梦里,梦着的我为什么还依然走在清风镇的田埂上?我当然就想起了我的肾。一只肾早已成了城里人身体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我应该是城里人了,可有着我一只肾的那个人在哪儿?他是我的影子吗,还是我是他的影子,他可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老板吧,我却是一个拾破烂的,一样的瓷片,为什么有的就贴在了灶台上,有的则铺在厕所的便池里?

恰如“拾破烂”这一职业本身,高兴悲哀地认识到,“我们是垃圾的派生物”。某种程度上,拾荒者如同城市的“垃圾”一样,被不断地推移到城市的边缘。“拾破烂的就是城里的隐身人”,任你在这个群体里如何挣扎,城市终究视而不见。被“垃圾”所围困的高兴,茫茫地措手无路,不安的灵魂如何求个解脱?按照左翼文学的成规,这个时候“朱赫来”式的范导者恐怕早已赶来,铺陈城市的罪恶,讲解革命的奥义,传授阶级斗争的不二法门。就此,贾平凹似乎有不同的回答。

二、锁骨菩萨的“罪”与“罚”

缘起于路人随意地一句议论,“你没见现在乡下人进城比城里人更像城里人吗?”高兴“感觉被子弹击中一样”,“脸刷地红了”地四处躲避。迷途之中,他走到了“锁骨菩萨塔”前:

碑文是:昔,魏公寨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唐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擅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所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我是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我以前所知道的菩萨,也就是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但从未听说过锁骨菩萨,也是知道菩萨都圣洁,怎么菩萨还有做妓的?圣洁和污秽又怎么能结合在一起呢?

细心的读者自会察觉,这段碑文并非作者虚撰,而是搬用了《太平广记》卷一零一《释证类》“延州妇人”条目,只是把地点由“延州”(即延安)改成西安的“魏公寨”。同一个故事,在《续玄怪录》、《传灯录》中亦有所记述。《韵府续编》进一步点出:此即观音大士之化身也。有趣的是,笔者查阅资料时,颇为惊讶地发现,史书记载的这座塔,其实早已家喻户晓,只不过是以另外的命名、叙述乃至想象——它就是革命圣地“延安宝塔”。某种程度上,作品里的“锁骨菩萨”,是对“革命讲述”对这座古塔之遮蔽、改写乃至于重绘的一次清洗,还原了宝塔的历史面目及其宗教指涉。进一步说,“锁骨菩萨”在“左翼”的资源之外,提示了超越“苦难”的另外一种可能,在“污秽”的底层世界甘于受难而抵达“圣洁”。

“以妓之身而行佛智的菩萨”,在作品中道成肉身,则是高兴所爱的孟夷纯。高兴与孟夷纯的初次相遇,仿佛也是冥冥中的天意——高兴卖肾之后曾经买了一双“女式高跟尖头皮鞋”,他盼望着能够遇到这双鞋的女主人;在一次拾荒的路上,这个人似乎出现了:

我一直记着一件事,那是我拉着架子车经过兴隆街北头的那个巷口,一个女人就提着塑料桶一直在我前边走。街巷里的女人我一般不去看,不看心不乱,何况呆头痴眼地去看人家显得下作,也容易被误解了惹麻烦。但提塑料桶的女人穿着的皮鞋和我买的那双皮鞋一模一样,我就惊住了!

两个人开始交往之后,高兴逐渐地了解到,这个叫孟夷纯的女人,是兴隆街美容美发店里的妓女。高兴曾经无法释怀,为自己爱上了妓女而焦灼不安:

如果真的这就是恋爱,那我是爱上了一个妓女?爱上了一个妓女?明明知道着她是妓女,怎么就要爱上?哦,哦,我呼吸紧促了,脸上发烫。

然而,了解到孟夷纯出卖身体的缘由后,高兴寻找到了内心的解脱——孟夷纯家乡(米阳县)的男友,为了报复分手,杀掉了她的哥哥后逃亡。缺乏经费的当地公安,就把案子搁下来了。被迫无奈,孟夷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募集办案经费——这一切使得高兴骤然想起了“冥冥中的神的昭示”:

我蓦地想起了锁骨菩萨,难道孟夷纯就还真是个活着的锁骨菩萨?锁骨菩萨。锁骨菩萨。我遇到的是锁骨菩萨!

高兴“明白了”:

这菩萨在世的时候别人都以为她是妓女,但她是菩萨,她美丽,她放荡,她结交男人,她善良慈悲,她是以妓女之身而行佛智,她是污秽里的圣洁,她使所有和她在一起的人明白了……

读者自会发现,故事絮絮讲到此处,与陀氏的煌煌大作《罪与罚》越来越“神似”。基于对“底层文学”僵硬立场的不满,曾有研究者援引这部巨著,以此作为“底层”如何“文学”的典范。然而,宗教或许可以感召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在泥淖里忏悔,获得灵魂上的新生;“锁骨菩萨”却无法给高兴与孟夷纯根本的安慰。毕竟,孟夷纯的“罪”,不必“拔高”到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根柢上是国家机关的不作为,甚或是有意地剥削:

孟夷纯告诉了我,她是在县公安局再一次通报有了罪犯新的线索后寄去了一万元,办案人员是跑了一趟汕头又跑了一趟普陀山,结果又是扑了个空。他们返回到西安后给她打电话,她去见了,要她再付宾馆住宿费、伙食费,还要买从西安到米阳县的火车票。孟夷纯说:我哪儿还有钱,我的钱是从地上捡树叶吗?到底是破案哩还是旅游的,便宜的旅馆不能住吗,偏住四星级宾馆,要抽纸烟,要喝茶,还要逛芙蓉园,我到哪儿弄钱去?

床上摊着七张印着毛主席头像的人民币,孟夷纯点着了一根纸烟,她竟然吸纸烟,狠劲地吸,两股浓烟就喷出来直冲着床,人民币成了晨雾里霜打了的树叶。

我说:夷纯,夷纯。

她不看我,一直盯着人民币,竟把烟头对着一张人民币,人民币上烧出了一个洞,突然说:毛主席!毛主席!你咋不爱我呀?眼泪吧吧吧地滴下来。

可以看到,高兴所寄托的所谓“锁骨菩萨”的想象,终究弥漫着无法解脱的焦躁不安。毕竟,不断陷落的“底层”,所面对的困境是“政治性”的,并非不可抗拒的天命。倘若不敢正视正在发生的罪恶,将国家的制度性安排抽空到宗教的层面上,难以避免地虚弱不安。作者对此十分清醒,小说渐次写来,宗教的雾气渐渐隐去,残酷甚或狰狞的“现实”不断逼近——“锁骨菩萨”被警察逮捕了:

孟夷纯是在美容美发店的楼上被抓住的,她是怎样被恫吓着,羞辱着,头发被拽着拉下了陡峭的楼梯?她现在受审吗,听说提审时是强烈的灯光照着你,不让吃,不让喝,几天几夜不让睡觉,威胁,呵骂,甚至捆起来拷打?你不是漂亮吗,他们偏不让你洗脸,不让你梳头,让你蓬头垢面,让你在镜子前看到你怎样变形得丑陋如鬼。或许,他们就无休止地问你同样的问题,让你反复地交代怎样和嫖客的那些细节,满足着他们另一种形态里的强奸和轮奸。这些我都不敢想象下去了。

三、温情脉脉的资产者

为了赎出孟夷纯,高兴必须筹集到五千元钱,这是警方放出风来的明码标价。两手空空的高兴,最后想到了韦达——孟夷纯的情人,一个温情脉脉的资产者。和“左翼”所讲述的脑满肠肥荒淫无耻的“资本家”完全不同,韦达俊朗、文雅、沉稳,对待孟夷纯文质彬彬,形象颇为正面。饶有意味的是,尽管韦达与高兴共享着同一个女人,但高兴却毫不仇恨,反而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的肾就是换给了韦达,对他有一种“宿命”般的好感:

冥冥之中,我是一直寻找着他,他肯定也一直在寻找着我。不,应该是两个肾在寻找。一个人完全可以分为两半,一半是阴,一半是阳,或者一个是皮囊,一个是内脏,再或者,一个是灯泡,一个是电流,没有电流灯泡就是黑的,一通电流灯泡就亮了。这些比喻都不好,我也一时说不清楚。反正是我们相见都很喜悦。

这种“劳动者”与“资产者”的亲近颇为“另类”。就此来说,《高兴》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新的底层形象,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和“左翼”念兹在兹地讲述阶级剥削与阶级对立相比,高兴却一直想与韦达接近,将对方指认为“另一个我”,其间的象征色彩如此明显,自是不需笔者赘叙。进一步说,《高兴》所凸显的,不仅仅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反而是“无产阶级”的“内战”。作者径直写道,“欺负民工最凶的是民工”。无论是去垃圾场还是去卸水泥,民工之间血淋淋地撕咬,底层的“穷凶极恶”暴露无疑:

西安城里的人眼里没有我们,可他们并不特别欺负我们,受欺负的都是这些一样从乡下进城的人。我过来给五富他们说:回吧,咱好歹还有拾破烂的活路,这些人穷透了,穷凶极恶!

假设作品就此结束,无论语言文字如何出色,这也将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甚或是伪饰的作品。不需讳言,作者小心地绕开了“底层”的“穷”与“恶”如何生成的“历史”解释。毫无疑问,贾平凹避免了如此的“简单”,作品明显地包含着对高兴的“反讽”,且看他来找韦达救人的场景:

韦达说:别拘束啊刘高兴,要上洗手间吗?我说:不,上个厕所。韦达说:洗手间就是厕所,服务员,领他去洗手间。我嫌五富丢人现眼,没想我倒丢人现眼了,一时脸烫。

如果说,这还是一些虚荣作怪的细枝末节的话,那么韦达聊天时无意透露的信息,却给予了高兴致命的一击:他没有换过肾,而是换的肝。高兴“梦”醒了,“韦达”及其联系的“城里”的世界,与他终究没什么干系:

我一下子耳脸灼烧,眼睛也迷糊得像有了眼屎,看屋顶的灯是一片白,看门里进来的一个服务员突然变成了两个服务员。韦达换的不是肾,怎么换的不是肾呢?我之所以信心百倍我是城里人,就是韦达移植了我的肾,而压根儿不是?韦达,韦达,我遇见韦达并不是奇缘,我和韦达完全没有干系?

“韦达”在高兴的眼里完全不一样了,他变成了另一个“韦达”。并不意外,他最后拒绝了高兴天真的请求:

我说:可以赎的,老鸨就是赎回来的,你去试试,只需要五千元,五千元就救她了!

他说:刘高兴,你不了解,做事要有个原则。

韦达,韦达,这就是韦达的话吗?孟夷纯把韦达当做了朋友和知己,当平安无事的时候,当满足欲望的时候,韦达是一个韦达,而出了事,关乎到自己的利益,韦达就是另一个韦达了。你可以雇两个人专门每日到山头上插旗,却不愿掏五千元救孟夷纯,九牛不拔一毛是什么原则?

希望破灭的高兴,准备依靠自己赚出那五千元。他和五富换了份更“赚钱”的工作——去咸阳的工地上挖地沟。住在废弃的荒楼里,面对包工头诸多的欺诈,高兴与五富一夜狂饮后,不幸降临了:

我觉得不对。忙过去说:还真的不行了?五富说:高兴,我心里乱得很,我头痛。就彻底地跌坐在了地上。我立即有了不祥的感觉。

某种程度上,结尾处这“五富之死”,堪称整部作品的象征——恰如高兴在城乡之间的摇摆不定,面对这个复杂的无法给出答案的大时代,作为记录者的贾平凹同样既忠实又不安。和“左翼文学”屡见不鲜地悲怆的“劳动者之死”相比,这不是一个果敢、有力、怒气冲冲的情节,甚或无法构成全书的高潮——五富的死如此突然,近乎莫明其妙。就此,作者曾尝试着给出一个高度概念化的阐释:

五富舌头伸出来又把嘴边的鱼翅勾进去吃了,一下一下地嚼。嚼着嚼着就不动了。石热闹说:香吧,香吧,你再吃,你再吃,你现在是你们村第一个吃鱼翅的人了!高兴你也吃过?我没有理石热闹。五富还是不动,黑眼仁不见了。我拿手在他面前晃了晃,没有反应,用手试试他的鼻孔,鼻孔里已经没任何气息。

五富死了。

于全文汪洋流畅的叙述相比,坦率地说,这部分的描写过于生硬。“鱼翅”突兀地梗在五富的嘴里,这一场景的寓意如此庸常,反而让读者疑虑重重。某种程度上,这是作者从近似的文本里剪切过来的“革命符号”,而不是人物的自然伸延,这一刻的贾平凹最不像贾平凹,作者的内心是如此摇摆不定。自然,不必责难作者,当下这所谓的“大时代”,不也是惶惶的一片混沌?与其得意洋洋地宣布终极的真理,毋宁“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份社会记录而留给历史”,老老实实地记录下根深蒂固的矛盾。

四、结语——依然幽灵不散

且容笔者断言,以《高兴》而论,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可能。尽管贾平凹一直自觉地自外于潮流写作,但“底层文学”关切的,终究是文学根柢性的所在,一个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问题——人类的苦难以及对命运的承担。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底层写作是‘左翼文学’传统失败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其复苏的迹象。”并不奇怪,以《那儿》为代表的一批底层文学作品,被批评家们命名为“新左翼文艺”。就这一风潮而言,学界曾热切地予以希望,“解放底层曾经是左翼现代性构想的一个重要纬度,但在以市场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普世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这一纬度消失了。今天,底层概念重新浮出水面,既是对个人化叙事、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反动,也是未完成的左翼现代性文学思潮的新形态。”诚然,丧失了良知与人道关切的作品,无论如何“纯粹”,终究是工匠的技艺;但底层的写作是否需要驯服于“左翼”的成规?20世纪沉重的左翼文学遗产,在作为写作资源再次激活之前,不能轻率遗忘的,是它悲剧性的教训与经验,以及绵延至今的创痛:对文学本性的轻蔑、与政治集团的密谋、缺乏对话精神的狭隘与霸道、以及对生活场景以“真实”的名义的遮蔽。当下急需的,未必是对“左翼”的再次召唤,而是如何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或如米兰昆德拉的看法,“将道德审判延期,这并非小说的不道德,而正是它的道德。”就此而言,《高兴》的方式是一种可能。

就此不难理解,在“左翼”之外讲述“底层”的贾平凹,写了一个长长的后记,明白地告诉读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高兴”以乡党“刘书祯”为原型,诸多情节以亲身的社会调查为蓝本。正如《南方周末》在专访中概括的,“跟贾平凹之前的小说都不一样,《高兴》是一部完全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小说。在两年时间里,他采访了近百位在西安拾破烂的商州同乡。所有的小说人物都有原型,所有的人物经历和细节都在现实生活里发生过。”比较以往的作品里“唯有心灵真实”的强调,现在的变化颇耐寻味。毕竟,“真实”是左翼文学的核心,作为与左翼文学一种潜在的“对话”,敏感如贾平凹,自是不得不自我辩白。

颇为惊人的巧合是,基于生活经验的“个人化”的《高兴》,在重要情节上与张杨导演的《叶落归根》极为相似:

长篇小说《高兴》用了一个有争议的开头和结尾:主人公刘高兴背着一起进城打工病逝的五富尸体,想把他带回老家土葬,在火车站被警察发现,未能实现心愿,痛苦万分。

这和《南方周末》刊发的报道“湖南老汉千里背尸返乡”(《一个打工农民的死亡样本》,2005年1月13日头版,记者张立)的情节极为相似:湖南老汉李绍为背着老乡尸体,上火车、赶公交,计划辗转千里返乡,直到路过广州火车站时被警察发现。后来导演张杨把这篇报道变成了电影《叶落归根》,******主演。

“背尸返乡”这一事件本身,吸引了不同艺术家的注意,这一既“真实”又富于“象征”的情节,堪陈底层绝佳的症候:沦陷于“盛世”罅隙间的底层,在深渊里不辨人鬼地挣扎,在“现代”与“乡土”之间,国家的大门何尝向他们敞开。由此理解《高兴》的结尾,颇耐寻味的是,与当年的《废都》如此相似——近二十年之后,再见“车站”,依然幽灵不散:

我抬起头来,看着天高云淡,看着偌大的广场,看着广场外像海一样深的楼丛,突然觉得,五富也该属于这个城市,石热闹不是,黄八不是,就连杏胡夫妇也不是,只是五富命里宜于做鬼,是这个城市的一个飘荡的野鬼罢了。

徘徊在车站广场上的高兴,已然无路可走,警察拒绝了他“背尸回乡”的“愚昧”愿望;当年落荒而去的庄之蝶,同样四顾茫然,在车站的长椅上骤然中风。如果说,《废都》讲述了市场经济肇始的知识分子之死,那么《高兴》补叙了20年后的底层命运。从知识分子到普罗大众,这自80年代的“终点”走来的流放者们,依旧风尘仆仆地在车站徘徊——那一趟承诺中的班车,已然延搁了近二十年,它何时到来?面对当下这如此“真实”的世界,飘飘荡荡的鬼气不断地盘亘郁结;雄心勃勃的当代中国,努力地驱鬼除魅,依然幽灵不散。

同类推荐
  • 爱国奉献(下)

    爱国奉献(下)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热门推荐
  • 独家蜜恋:唯爱暮光

    独家蜜恋:唯爱暮光

    沐馨雅握住了一只手,她的幸福生活从这一刻就开始了……
  •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 仙界奇缘记

    仙界奇缘记

    生活在云层之上的仙之帝国的莫家二小姐莫雨曦,与姐姐莫雨珣,和两位风华绝代的美男展开了仙之奇缘······
  • 神木绝兵

    神木绝兵

    一个是普通之极毫无天赋的半精灵雷鸣.伯格……一个是地球上的王牌特种兵精英雷鸣……因为一棵号称植物始祖的神木而联系在了一起,当半精灵的灵魂在雷电中带着不甘和屈辱消逝,王牌特种兵雷鸣却横空降世,还附带的吸收了神木之心……
  • 爱情话剧

    爱情话剧

    爱在别处。寂寞无所依时便想起这句话。一路上,与他不可能同行。于是我便想逃离。我幻想行在喧哗或者寂静的远方的路上。淡然地走着,默默地想念他。与爱情无关的想念,与幸福更无关。只是不能不想念。一生其实真的不长,有人对我这样说。是呵,真的不长。短到只是走完一天的路。这一路上唯一的情感便是想念,将他想念。我不放弃,不放弃对他的想念。无论他是不是愿意。可以远走,距离阻隔不了思念,却可以让我不必在纷纷扰扰的迷乱中不可自拔。没有人知道我曾认识他,更加不会有人将他提起。不快乐,可也没有忧伤。形单影只只是一种选择,像漂泊在广袤的大海,对陆地的想念,恒久而热切。
  • 郊庙歌辞 祀九宫贵

    郊庙歌辞 祀九宫贵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水师:五行密藏

    风水师:五行密藏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未知。2004年12月26号,印度洋大地震引发海啸,一瞬间,夺走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举世震惊。没有人会知道,海啸发生的前一个时辰,在相隔万里之遥的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个中年术师通过方术准确的卜算出了这场灾难。这个人,就是我的师父。师父对我说,天机‘藏’的很深,很难窥测,有时偶尔露形也只是一闪而过,而即便能够窥测到天机也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灵涂炭,却没有办法改变既定事实,在重大灾难面前,人类渺小的就像是一粒微尘……我们这里要讲的,是我那时候跟随师父学方术时所经历的事……
  • 茶与美

    茶与美

    本书是日本著名美学大师柳宗悦关于茶与美这一主题的散文集。收录了柳宗悦关于茶道,茶器,美学等方面的文章。在书中,柳宗悦对何为美,何为茶道这一主题,进行了独特且深刻的探讨,并从多种角度论美。柳宗悦认为,要深入地理解茶之心、美之本质,必须近距离的触碰及观察,通过茶道名器来观察其中之美,他认为,只有用一种不被固定观念束缚的自由目光,来看待茶道以及茶器等,茶才能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世界。他还在文中提倡日本美的共通准则,对古往今来的茶人做出评价,对现代茶人提出了中肯以及严肃的要求。真正的茶人,就应当以创作家自勉。就眼力来说,无边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如今大多数茶人所缺乏的,就是这种自由,茶境,与简素之德的缘分极深,而与骄奢却是无缘的。茶道也是清贫的教诲。——柳宗悦。
  • 质天传

    质天传

    天界已碎,众神陨落,地府沉寂,群鬼飘零,转战盘古,重聚英雄,九重天外一战捷,天下谁人不记君。盘古大陆大项王朝的少皇子,因家族覆灭被神秘人送到了人间界修炼,修炼有成回归盘古大陆,以没落的符箓之术和坚韧的性格一步步崛起。
  • 似锦宠妃

    似锦宠妃

    云浅贝认为自己平生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莫过于安份听话。皇上让干啥咱就干啥呗!不挑事,不争宠,只要不涉及底线,日子还是可以美美满满的过下去滴。宫外有爹爹哥哥做依仗,皇上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能亏待了自己不是?只是.....皇上!你不觉得你的宠爱有些过了吗!?“宝贝儿...有吗?”这是个淡定女主争宠的故事,文文慢热,很宠,不虐。~~~~~~~~~~~~~~~~~~~~~~~~~~~~~~~~~~~~~~~~~~~~~新人呀,捧个场呗!包子文笔不好,挑刺的姐妹温柔点,怕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