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17000000012

第12章 洞察时弊

张居正开始掌权,正是隆庆初年,此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北方边境线上,对付那不时入侵的蒙古骑兵。

他把谭纶、戚继光从抗倭战场上调到北方。谭纶是一位实干家,他就任蓟辽总督以后,有些担心:我要到前线打敌人了,后方会不会有人拆我的台呀?张居正表示全力支持他。谭纶建议,授予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的职权,相当于集团军总司令。他又请求速调三千浙江兵来蓟辽救火,等他自己的三万军队练成之后,再把他们调回去。这些要求,张居正都一一满足。

隆庆元年二月,张居正入阁。那时内阁共有六位大学士,张居正排第六。

结果到五月,原本排行第三的高拱下台;九月,排行第四的郭朴跟随离任;再到隆庆二年七月,老师徐阶也主动求了致仕。于是张居正在短短一年半之间,由初进内阁时的第六,排到了如今的第三。

内阁中的首辅李春芳,是自己的状元同年,文采飞扬,但治政能力平平;次辅是自己的老师陈以勤。他俩都只能说是才能中人之上的老好人,善于讲经学,和稀泥。真正能主导朝政大局的,只有靠张居正了。

数十年的学习,数十年的历练,这一刻开始大展宏图了么?

张居正有一些重任在肩的紧张和兴奋,也有一些自得。甚至有记载说在徐阶去职以后,接替首辅的李春芳,私下对张居正道:“唉,徐老师已经去职了,我也很难在这个位置上久留,恐怕早晚也要辞职。”

而张居正的回答是:“没错,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言下之意,你李春芳要是长久在首辅位置上,只怕搞砸,落得身败名裂。再言下之意,只有我张居正,才是真正能主持朝政大计的。

虽然是直爽的言谈,今天看来也丝毫不错,但足见张居正的自信,毕竟还有着年轻时不加掩饰的习惯。

于是到了隆庆二年八月,也就是徐阶退休一个月之后,张居正上了一个奏章,这便是著名的《陈六事疏》。在这个奏章里,张居正发表了他对于国政的看法。在他眼里,振兴国政的六件大事是:(一)省议论,(二)振纪纲,(三)重诏令,(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饬武备。

这六条都是平凡无奇的,并没有多少惊世骇俗的高论。

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治理国家,原本就是要从平凡的地方入手,把一些基本的事务搞好,国力自然会蒸蒸日上。

使用前人不曾想到的新鲜法子,在国政上起到突飞猛进的奇效,这样的事例并非没有,然而过于求新,却只会沦入把国事当做儿戏的陷阱中。

细细剖析这看似平凡的六条,可以从中看出张居正的主要政治观点。

先看第一条“省议论”。这一条中,张居正首先指出了当前朝廷里“议论风行”的现象: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决策的时候,总会有许多人跳出来,表达种种质疑,挑拣种种毛病,让负责做事的人举棋不定,也让皇帝心生疑虑。这些议论者,只顾着自己发言痛快,其实是根本不会去承担责任的。有时候一件事情,张三赞成,李四反对;有时候一个人自己的议论,都是朝三暮四,变化不定。这些言论的泛滥,除了搅乱正事,起不到别的作用。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就被纷纷的言论给毁掉了。

接着,张居正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世事难两全,总是有利有弊;一个人也不可能完美,总是有优点有缺点。拿主意的,关键在于权衡一件事利弊的多少,综合评价一个人的优缺点高低。然而那些乱发表议论的人,总喜欢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扰乱判定,所以什么事都干不成。

针对此,张居正建议说,参与讨论的人虽然多,最终决策还是要靠一个人。皇帝对待朝政,应该自己把握政局,少去听信那些无用的辩词,而严格追求政务的效果。做事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一旦下定决心,就坚持到底,不要听信任何阻挠的议论,就像当年唐宪宗讨伐淮西吴元济一样;同样,用一个人,要从开始就仔细考察其品性才能,而一旦确定,则用人不疑,哪怕有再多的毁谤之词,也不要听信,就像魏文侯用乐羊一样。皇帝还应该吩咐各部门,把以前那种追求辞章华美、言辞犀利的奏章简化,大家说话,少绕圈子,而官员们也应该专心本职工作,减少言论上的争论,这样才能改变朝廷和社会的风尚。

这是张居正六事中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反映的也是张居正心中最重要的一条。很显然,张居正针对的,便是明朝盛行的言官制度。

明朝整体来说,部分沿袭了宋朝时候士大夫敢于劝谏的习惯,在朝廷专设了言官——御史和给事中。这些官员品级较低,却拥有监督和弹劾高官的权力。在明朝的大多数时间,言官都是非常活跃的,不是骂当朝首辅品行不端,就是攻击某部尚书处事不正,甚至皇帝也会成为他们批评的对象。在嘉靖一朝,因为嘉靖皇帝本身比较强势,废话过多的言官受到过打击,气焰稍有收敛;而隆庆皇帝却是个心慈手软的好人,所以这两年,言官蜂起,简直到了不像话的地步。连高拱这样才华出众又牛气哄哄的大学士,也被众言官给推倒了。

张居正是个实干家。在他看来,言官大多数都是借着弹劾他人来哗众取宠,或者挟私报复。真正为国为民的奏章,很少。在严嵩当权祸国殃民的时代,有几个人真正敢去弹劾严嵩的?

这种习气,进一步影响到了整个朝廷,甚至整个社会。发表议论总是比实干要容易的,给一件事挑毛病也总是比做成一件事轻松得多。放纵这种风气,那么空谈空论的习惯,就会干扰皇帝的判断和舆论,最终扼杀实干实业。所以,张居正在大展宏图之前,要坚决打击这些议论。

这一方面来说,也反映了张居正的自负。老师徐阶为他奠定了最好的基础,他要用自己的才华浇铸大明的铁桶江山,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尤其是在他看来最容易妨害的言论干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朝中存在的这种议论的风潮,尽管很多情况下确实会降低效率,但却是一种民主,是对于当政者的一种制约。他们可能葬送掉原本有希望的事业,却也会阻止一些错误的一意孤行。

总之,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年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在干掉严嵩之后,纵容甚至鼓励了言官们恢复大发议论的习惯,尽管他自己也随之成为靶子之一。因为徐阶的手段是柔和的,他的资历和气度,能够容纳言官们的攻击。

相比之下,年轻的张居正尽管学会了政治斗争中的隐忍,但在尝到政权甜蜜味道的时候,终究还是太犀利了。

第二条“振纪纲”,则比较简单,希望皇帝能英明神武,严明法纪,对于群臣的赏功罚过都要公道,不能徇私枉法,也不能有所偏袒。

这一条,说起来简单,听起来像是套话,其实也有所针对。因为嘉靖皇帝,在四十多年的当政岁月里,恰恰最是赏罚不明,由着性子把朝中大臣们升官下狱。在嘉靖皇帝这种做派下,朝廷的政治斗争,便不看谁能作出更多功绩,而在于谁更能摸清皇帝心思,在皇帝面前构陷对方。也因为这种做法,甚至当徐阶要收拾严世蕃的时候,他都不能用“杀害沈链和杨继盛”这两个尽人皆知的恶行罪状(因为杀这两个人是皇帝当初同意的),而必须另外捏造“勾结倭寇”、“占据宝地”等莫须有的罪行,结果死有余辜的严世蕃,居然是被“冤杀”了。

张居正在嘉靖一朝二十年,算是见惯了这种闹剧。他没有老师徐阶的圆滑功夫,面对性子懦弱的隆庆皇帝,他也乘机刚正一把,告诫皇帝:一定不要让你自己的个人情感,阻挠了正义公道的推行啊!

第三条“重诏令”。在这一条里,张居正建议皇帝对朝廷的各部衙门加强管理,要求各部门一旦接到了圣旨,必须在几天之内给个答复,要么遵照命令,立个期限完成;要么觉得有意见,也应该赶快拿出个清晰明白的道理辩解,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怎么样才行;然后,根据各部门的答复,对相关事务进行监督,登记注册,一直到事情办完才勾销。如果接到旨意,超过期限都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就要严加治罪。对官员的优劣考评,也是根据他们完成事务的效率。

这一条针对的,也是明朝官场乃至中国古代官场的痼疾。因为朝廷上事务众多,干活的又总不如挑刺的,所以那些精明的便学会了明哲保身的妙法:接到什么事情,推三阻四,上个奏折陈述困难啊,寻求援助啊,总而言之,事情别到咱头上,请转某某审阅!这么一来二去,事情也就推没了,该解决的问题一点没解决,各位官老爷却落得清闲。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官僚主义。在一个朝代进入中期之后,最容易滋生这种习气。

而张居正就看不惯这一点,他是要做实事的,也不能容许朝廷上的官员尸位素餐。所以他的办法,就是斩断各部门打官腔、推责任的门路,接到了命令就必须给出严格清晰的说法,然后按照你的说法监督你执行,谁也不许打马虎眼!或者换种说法,就是通过标准的文件格式来明确责任,量化任务,既便于督促,也便于考核。

若干年后,张居正变法中的考成法,便是从此衍生而来的。

第四条称为“核名实”,是张居正对用人提出的建议。

当时任用官员,很多时候是看人的名声,名气大给大官,名气小给小官,名气不好的不给官。但在张居正看来,这些“名声”,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所谓的名气,要么是自己吹嘘出来的,要么是众人耳口相传来的,总是掺杂了不少主观因素。而国家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靠名气判断人才的方法,会造成那些踏实干活、不会花言巧语的人得不到晋升,相反那些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之辈,却往往能获得声誉。更进一步,耿直坚持原则的,可能会因为得罪人而遭到诋毁;阿谀奉承之辈,却八面逢源,得到更多赞誉而升官。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很多官员为了取得博学多才之名,不把自己本职工作搞好,却去对那些本职之外的事情大发议论,而这样的行为居然成为风尚。一切的一切,都是官员的名不副实,造成了政府的效率低下,并最终影响到统治的问题。

基于此,张居正建议,任用官员必须谨慎,不能完全只凭所谓名声;对于已经在任的官员升降,更要注重其工作实绩。他尤其强调,对于任满一定年限的官员,要进行精准考核,综合其各方面的政绩,按照“称职”“平常”“不称职”的等次,进行职位的调整和名爵的奖罚。对于各部门的二把手,也要选择才干上适合的人。如果表现不错,干满一定年限就要升官,而且尽可能在本部门系统内升官,而不必刻意更换部门。如果部门一把手因为某种原因缺了,直接用二把手顶上,也不一定非要从其他地方平调。按照这种原则,一定能够使得“人有专职,事可责成,而人才亦不患其缺乏”了。

关于用人的这一条,和前面三条“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一脉相承,就是讲求务实,反对浮夸,以严格的考核制度来建设干部队伍。这些在今天听起来,或许算陈词滥调,但在当时,却已经带上了很浓厚的改革色彩。因为在那个时代,本着“以德治天下”的原则,往往对于清誉的看重,更在实绩之上。毕竟前者容易收取,而后者的考核却必须费上百十倍的功夫。再者,从名誉录取官员,即使录取的人后来不称职,录取名誉者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毕竟“众望所归”是最好的掩饰借口;而实绩的考核,万一出现问题,录取者的连带责任也就重了。

所以,张居正这一条主张在当时可能遇到多大的阻力,也是可以想象的。

第五条“固邦本”,这里的邦本,指的就是国家财政。

国家的财政是帝国立足和长治久安的基础,而老百姓的经济状况和合理的税制,又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在嘉靖一朝四十余年,由于内阁斗争不休,尤其是嘉靖的后十多年严嵩把持朝政,疯狂贪腐,而嘉靖皇帝自己醉心修道,造成“民穷财尽”的困窘局面。张居正对此是相当痛心的。他看到了地方豪强兼并田地,将赋税负担转嫁给底层民众;也看到了官府中的奸诈之徒,欺凌良民,暴敛肥私。再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遍及全国的奢靡风气,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因此,张居正一方面要抑制豪强,培养老百姓的元气,另一方面主张厉行节约,崇尚简朴,希望皇帝顾念民间的艰辛,“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第六条“饬武备”,也就是训练军队,加强边防。

在这一条中,张居正首先指出,边防是大明朝当前最可忧虑的事,也是朝廷应该考虑的最急迫的事。虽然从近期来看,边防上有一些良将镇守,但蒙古铁骑却随时可能入侵。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从容谋划,以未战先胜。他认为,要稳定边防,第一要素就是皇帝自己要“赫然奋发”,树立其保卫帝国边疆的壮志,然后忠臣志士才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否则,要是皇帝自己都欲战怕输,那就不用说啥了。

接下来,针对当时舆论认为的三个主要问题:兵力不够,粮食钱财不足,将领没有合适的,张居正进行了一一批驳。他说,军队不怕人数少,怕的是没有战斗力。现在我们大明朝的军队编制和粮食关系都是完整的,只不过因为把关不严,造成很多缺额。只要按照户籍去严格地征求,清查那些冒名顶替的,吃空饷的,潜逃的,把军籍全部补足,严加训练,怎么会没兵呢?只要把那些不必要的开销裁减掉,把钱省下来供养真正打仗的将士,又怎么会愁钱粮不够?如果能对边境的武将们,一方面重赏他们立下的军功作为激励,另一方面少用一些文法礼仪去制约他们,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够大展拳脚,那么这些武将一定会奋发为国杀敌,又何必担心缺少良将呢?

随后,张居正表达自己的核心思想:别人怕没兵,没钱粮,没将领,我只怕咱们大明自己没有奋发的志向,成天苟且偷安,不思忧患,那么就算有兵有粮有大将,也是白搭。所以,希望皇上先要坚定志向,把职责下放给谋臣们,采取一系列实政,一方面不要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另一方面居安不忘思危,所有政策,一定是仔细斟酌后再实行,那么用不了五年,一定可以找到打败蒙古人的机会。

接下来,张居正又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措施:选择有能力、能担当的边境官吏,在乡间组织“团练”也就是民兵武装,作为正规军的辅佐;建立大量的乡间堡垒,使得蒙古鞑靼人入侵时,民众可以把粮食、牲口和人员都撤退到堡垒中坚守,避免被蒙古鞑靼人掠走。在做好防御工作的同时,不时选择一些精锐部队,去攻击蒙古鞑靼人的薄弱环节,牵制他们的行动。这样就算蒙古鞑靼人入侵,也没法给我们带来太大伤害。这几条措施,虽然已经通过了内阁的讨论,但恐怕人心涣散,对这策略只是敷衍塞责,不肯认真执行。所以皇上应该要求兵部严格督促边境的将领们照策执行,并根据完成实效赏罚,以便确保边境的防御工程能实在完备。

此外,张居正还提到了整顿京城军营。如前所述,在明成祖时期,北京有数十万驻军,足以对蒙古形成强大的威慑。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支威震八面的军队逐步衰败下去。张居正认为,现在京城的军队,至少还有八九万人,如果训练有方,至少能够对京城形成强有力的拱卫。因为历次来犯的蒙古骑兵,最多也不过几万人的规模。然而现在京营兵的最大毛病,在于将骄兵堕,不遵从军法,每年春秋两季的操练,也只是外表光鲜的“面子工程”。北京城距离蒙古不算太远,如果边境突破,铁骑几天就可能席卷城下,而京城守军如此虚弱,这才是最危险的。因此张居正建议,恢复明成祖时期的“大阅”仪式,就是每年一度或者两年一度,选择冬天,由皇帝亲自对京军进行检阅,考察将领的统帅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战斗力,借此对京军汰弱留强。张居正认为,这样一来,不仅皇帝手下直属数万精兵,能够加强对全天下的控制力度,而且皇帝亲自阅兵尚武的消息本身,也足以让蒙古鞑靼人在入侵劫掠时多考量一阵。

显然,关于加强边防这一条,张居正提出了最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或许是因为蒙古鞑靼人历次入侵造成的深重灾难,给他留下太深印象的缘故。

《陈六事疏》,是张居正继19年前《论时政疏》之后,抛出的第二颗政治炸弹。

回想当初,写作《论时政疏》的时候,张居正25岁,刚刚入翰林院不久,还处在现在“愤青”的年龄。他的奏折里分析的明朝五个弊端,虽然显示出独到的眼光,但也有一部分是故作高亢的惊骇之言,而且具体到问题的解决,有些敷衍搪塞。

相比之下,如今44岁的张居正,已经在朝廷度过了20年时光,既体会到民间疾苦,树立了自己志向,也在耳闻目睹中,对于朝政的要旨有了更多理解。对于充满整个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他也带上自己独特的视觉。他明白自己离不开这些文官,因为他们是构成整个帝国政治的重要框架,但他也厌恶他们,厌恶他们的谋取私利,夸夸其谈,碌碌无为。这种厌恶不是出于道德上的厌恶,而是有能者对无能者的厌恶。尤其,因为他们的聒噪和尸位素餐,使得张居正自己振兴大明的计划会受到阻挠。

正是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写出了更加老辣和贴近实际的《陈六事疏》。这奏章里,反映出张居正更加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强悍的务实能力,然而也有继续提升的自负。总之,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清理朝廷中的弊端。为了这一点,他不惜把满朝官员摆在自己潜意识中的敌对位置。这从奏章中表达的思想可以看出。面对着脾气宽和的隆庆皇帝,他很不满意。尤其是省议论,重诏令两条,他希望隆庆皇帝能够树立君权的威严,加强专制独裁,排除群臣谏言的干扰。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开始鼓吹历来被儒家所反对的“暴君”秦始皇。张居正在自己的《杂著》里说: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是老一套的政治体制,而到了秦国,加强法家治国,用了一套新的体制(其实就是帝王独裁中央集权制度),可谓开辟混沌。这套体制至今还非常有用。假如秦始皇有贤惠的儿子,遵守老爹的这套体制并且强化它,改进它,等过上几十年,东方六国的怀旧情绪已经淡去,儒家那些读书人也都不再有影响,老百姓全都习惯了听从皇帝的命令,就算再有一百个刘邦项羽,又能怎么样呢?

可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仁义而懦弱,幼子胡亥年幼少昏庸,结果被赵高、李斯用奸计篡改了遗诏,国政大乱,六国残余势力乘机利用天下的不满,推翻了秦。这是秦始皇的运气不好!其实,假设扶苏没有死,从而继承皇位,按照他的作风,肯定会改变秦始皇的严刑峻法,而恢复夏商周三代那种分封的旧体制。这样一来,必然造成国家势力削弱,而贵族豪强割据江山,最后肯定还是要发生祸乱而亡。所以,后世的这些读书人,因为看到扶苏劝谏秦始皇不要焚书坑儒,就以为扶苏是个贤人,却不知道,真正扰乱秦国的,其实是扶苏!

说完了秦始皇,张居正又开始说到明朝:

我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英明神武,刚毅威猛,把宋朝的那些繁文苛礼,乱政弊习,一股脑全部扫清了。就算秦始皇时候的法律,也未必有先帝朱元璋的威严!这又称得上一次开辟混沌!可惜后来建文皇帝仁柔,任用一群腐儒,企图恢复宋朝那帮衰人的陋习,把咱太祖的严厉法规变更得七七八八,这就和秦的扶苏是一样的!幸好咱明成祖起兵造反,从侄儿手里把江山抢下来,重新采用严厉法规,以后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都是英明决断,总揽乾纲,独运威福,严守着朱元璋的大法,所以人心大定,皇帝的威势也能保持。至于嘉靖皇帝,继位前恰好是正德皇帝(明武宗)引发的‘群奸乱政’,再次英明神武一把,拿出了皇帝的威势,扫清这帮昏官,恢皇纲,饬法纪,也让国家的神气再次张扬。这一系列历史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张居正解释说:老百姓的心思,从来都是习惯成自然,久了就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要执行一切法度,就不要考虑开始时他们的想法。即使最初有些不方便的地方,久了也就习惯了,长此下去也就安定了,于是再也没什么不好了。

随后他又开始打比方说:

夏商周三代中,商朝的法度规模是最严整的,这得益于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和他的宰相伊尹,用他们的圣明和智慧,创下最初基业,之后又有六七任明君一起维持下去,所以国势一直都很强盛,到末年纣王虽然无道,周朝取代他也花费了很大工夫,靠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辅佐成王三代才算把天下真正平定。至于咱们大明朝呢,立国的规模和商朝差不多,周朝根本比不上我们。诸位先帝传承光荣传统,朝廷的纲维一直得以持续,所以虽然在二百年间经历许多变故,但海内的人心都没有动摇,这就是立国初期传下来的‘用威’之效。那些书呆子不懂得新时代的特征,动不动就说夏商周如何如何好,还贬低我们太祖和咸祖的法度。这都和宋朝那帮卖国文人是一类的腐臭文字,根本不用理会!

张居正这篇文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的。首先他一反中国传统文化的惯例,赞美秦始皇的铁血手腕,还别出心裁地指责扶苏是乱秦之人。其次,他又把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法度拿来和秦始皇相比,说什么“秦法不严于此”,要用常人的眼光,简直可以给他扣上“污蔑我朝太祖”的帽子了。然而他又确实是在满怀激情地歌颂,歌颂秦始皇,也歌颂朱元璋。甚至,商纣王的灭亡,在他笔下也成了一个正面的例子。

中国文人写论文,往往注重格律上的气势,而不太讲求内在逻辑论证的严谨。张居正这篇,观点新颖,视角独到,却也落入同样窠臼。比如嘉靖皇帝固然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威势的帝王,然而因为这种独裁作风,在嘉靖一朝,尤其是后一段,国政其实相当混乱。张居正对此当然是完全熟悉的,所以才有《陈六事疏》中的反省检讨。但说到为帝王的威势,他只是让隆庆学习他爹这种独裁胆识,却又闭口不谈嘉靖一朝的政绩了。此外,所谓三代商最严整的提法,也未必科学。张居正拿这个举例子的真实意思,是想让隆庆皇帝如同成汤信任伊尹一样重用自己,以君臣携手,共同振兴国家——或者,您不必出力,把权力交给我就行了!

总之,《陈六事疏》和《杂著》的这篇文章,都反映出张居正在隆庆初年的一种政治态度。在朝廷上,盘踞多时的严嵩倒了,高拱被整下去了,自己的老师徐阶也退职,改在幕后支持自己。这种情况下,国政兴衰,舍我其谁?张居正胸中,激荡着宰割乾坤的豪情。他要隆庆皇帝独裁,其实是想借着隆庆皇帝的君权,来达到自己揽权的目的。

不过,这份执著的希望,依然落空。因为隆庆皇帝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鼓动的热血君主。

在嘉靖皇帝座下当了二十年的皇位潜在继承人,其中多数时间面临着严嵩的试探和弟弟景王的威胁,隆庆皇帝实在没有兴趣去振兴什么威权。朝中的大事,您几位有能力的大臣商量着办就行了,我宁可在后宫饮酒,与美人游玩。这就是皇帝和大学士之间的差异。

同时在内阁之中,张居正依然只不过是第三。在他上面有自己的同年李春芳和老师陈以勤。他们都是好人,在张居正看来也是庸人,不堪担当扭转乾坤的大任,而张居正的冲劲十足,在他们看来也多少会引起不安。因此,指望三位大学士如手足般配合,尤其还要一切依照张居正的意思去做,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张居正满怀激情的《陈六事疏》上去之后,皇帝诚恳地批示道:张老师,看了您的奏章,都是深深切合实务的条文啊!从中可以看出,您为了国家的未来,深谋远虑,忠心耿耿!

张居正的六事上奏,确实出现了一些结果。至少第一条,也就是“省议论”,确实得到了改进。自从隆庆二年八月张居正上奏之后,朝廷里面的议论便少得多了。大抵,因为过度的议论,不仅确实破坏了朝廷的务实,而且也一直让隆庆皇帝相当头疼。

张居正自己在当时和朋友同事的书信中,曾屡次提到,说近来朝廷里的人情,好像稍微改善了一些,没那么多夸夸其谈的东西了,渐渐有一点务实精神,看来朝纲的振兴有希望了。

但同样在这些书信里,张居正也提到,虽然自己的奏章引起了一些有益的改进,但因为这奏章的缘故,也在朝廷里引起了一些嫉恨。这也难怪,张居正的风格,实在是太犀利了,而他指出来的这些东西,是要完全推翻言官们的价值观,当然会遭到来自那一方面的负面评价。

面对这种不利,张居正自负道:“既已深荷重任,义当直道正言,期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恤其他。”后来又说:“声容盛而武备衰,议论多而成功少,宋之所以不竞也,不图今日,复见此事。仆不度德量力,欲一起而振之,而力不从心,动见龃龉,茹堇怀冰,有难以言控者,唯当鞠躬尽瘁,以答主知而已。其济与否,诚不可逆睹也。”

总之,这里透出的精神,大约和后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似。当然,张居正自己,是比林则徐要更加自信的,对于那些阻挠的嗡嗡声,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其他各条看上去也很美,酌情实施的结果,相关部门觉得大学士张居正这些条文都很好。于是关于“振纪纲”“重诏令”的事情,由都御使王廷拟定了八条措施;户部尚书马森根据张居正“固邦本”的条陈,拟定了十条措施;兵部尚书霍冀根据“饬武备”的条陈,拟定了“兵”“将”“团练”“守城堡”“整饬京营”五条措施,又奏请由皇帝亲自出席大阅兵,以检验帝国武装力量的成效。

换言之,几个重要部门,都纷纷把张居正奏章中的内容,改头换面一番,作为了自己的规划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何时能够实施?等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吧。一拖二拖,最后还是拖成了一纸空文。

张居正恨恨地看着满朝文武,为自己的一番心血就这样被人空洞化而郁闷。所幸他早已从老师徐阶那里学会了隐忍的道理。现在还不到时候,总有一天,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整个大明的蓝图!

同类推荐
  • 从乞讨到企业家的发财之路

    从乞讨到企业家的发财之路

    本文是知名作家殷谦为旅意华侨、EEC欧文国际教育总裁陈田忠先生所写的人物传记。这不只是一本传记,而是陈田忠萃取了自己的人生精华与读者分享的成功经验与人生哲学。
  •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三部)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三部)

    中学起,立志文章报国;“一二九”,誓言献身抗日。七七事变,阻断了求学之路;带笔从戎,起步于台儿庄战场通讯。在邹韬奋、范长江引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做国新社记者、为“青记”早期会员。就读武汉大学,加盟大公报社,以战地通讯员入职。一篇《豫灾实录》,触怒当局,酿成大公报停刊事件;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惨败;几遭逮捕,笔耕不辍。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写鲜为人知的大后方彝族地区、战时工业,留下宝贵历史记录。
  • 乱世闯王——李自成

    乱世闯王——李自成

    《乱世闯王(李自成)》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背景和经过。在书中,作者写了关于李自成起义兴衰始末、大明王朝的灭亡、清政权的兴起等内容,中间夹杂了诸多神话元素,可读性较强。
  • 穆里尼奥传

    穆里尼奥传

    在2003/04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开赛之初,有人问穆里尼奥,他的波尔图队能否一路高奏凯歌,最终获得这项欧洲俱乐部的最高荣誉。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合理:就在四个月前,波尔图捧起了欧洲联盟杯,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六支在一个赛季里同时赢得国内联赛冠军和欧战锦标的球队。然而,尽管有如此光荣的执教战绩,尽管这个葡萄牙人有着天生的自信,他还是认为举起“大耳朵杯”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穆里尼奥看来,冠军杯的终极荣耀应该属于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和曼联这样的欧洲足球巨人。据他说,当时很多人和他的看法一样--波尔图这样的“鱼腩部队”在欧冠赛场上仅仅是陪太子读书,挣一些俱乐部需要的电视转播费而已。
  • 安邦定国

    安邦定国

    姜越主编的《安邦定国:千古流传的大清名臣故事》介绍了清代重要的名臣人物,他们是:清初文臣、皇太极重要谋士范文程,康熙年间重要大臣纳兰明珠等。
热门推荐
  • 喜欢你的第999天

    喜欢你的第999天

    那年夏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遇到了我的人生挚爱―夏暖暖
  • 大道天元

    大道天元

    梦中神秘老人送给楚元一颗戒指,并告诉他当他解开戒指的秘密时,他便可以解开身世之谜。
  • 超级草根

    超级草根

    神秘部队服役四年后回家探亲,却发现父母、爱人离奇消失。踏遍京都,得知真相、一个权势滔天的太子竟捉弄一个草根。纵使拥有一身本事,也不能接近仇人分毫!一个偶然,由一个人人敬畏的中国军人,成为了一名黑道老大,一条充满了杀戮和仇恨的路,是康庄大道还是无尽深渊?
  • TFBOYS的凌沫

    TFBOYS的凌沫

    生死一场到头来是梦还是现实?听说男女主最后都死了?是悲剧?嗯...写第一部的时候作者脑抽把女主写死了……结果被读者给骂死...所以第二部不会再虐你们了……放心纯属小白宠文!甜甜甜甜!!
  • 不爱就别过来

    不爱就别过来

    ……“霍思战我恨你”晏清雯那双闪烁泪光的眼睛那楚楚可怜的样子,让霍思战的心一紧,但仿佛只是那一刹那间,让人没有看到他那一刹那的变化‘霍思战你忘了吗?你说过我们要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你忘了吗’晏请雯“贱人,菲儿要回来了,你赶快离开吧”原来是你的白月光要回来了“好,我走”她毅然的转过身……
  • 夏日不及你暖

    夏日不及你暖

    这个夏季,与你相遇“同学,欢迎你来到月亮湾学院~”你转过了头,留给我的,是一抹暖暖的微笑。风拂过,带来一股淡淡的栀子花香....学长,你太过美好...—————————分割线——————————“我亲爱的妹妹,你为何会喜欢这样一个小白脸呢?”黑暗中,少女喃喃道,“不过,只要你喜欢......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你,甚至,是我自己。”“简单,你太傻了,她,值得吗?”一个如精灵般的邪魅少年,怀中抱着昏迷的少女,“不,不!我绝不允许你这么做!”简单,你,生是我的人,死,也只能成为我的鬼!
  • 木槿花西月锦绣6

    木槿花西月锦绣6

    冥冥之中,仿佛有命运之手在不断牵引,花木槿最终打开了神秘的紫陵宫。在这里,她发现了原氏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后的秘密……欲望,野心,杀戮,王位,权力,交织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弥足珍贵的友情,还有,这一世注定凄艳的爱情……错入乱世风云,面对铁血山河,心中却渴望那一曲缠绵的《长相守》……花西夫人,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争大道

    不争大道

    虽然孟不争穿越了,穿越到了一片异世界,还有传说中的金手指?但他却想像他的名字一样,不争,不与人争,安安静静的修炼。
  •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怪物来啦

    怪物来啦

    世界剧变,末世纪的到来,弱肉强食的现状,刀光枪影的外界,怪物横行之下,莫凡备好刀,探索这未知的一切,剧变真相的一幕幕也慢慢的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