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07

第7章 道家:自然的生活(4)

郭象则从“名教即自然” 出发,提出了“各安其分,各守其性” 的修养处世之道,设计了“内圣而外王” 的理想人格。《庄子》 首篇《逍遥游》 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按照庄子的本意,逍遥游是指明道者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大鹏” 是明道者的形象,“小鸟” 则是一般世俗之人。

鹏的形象高大雄伟,翱翔天海; 小鸟的形象微末琐屑,上下蓬蒿。在庄子看来,“小知不及大知”,世俗之人由于视野狭窄,知识有限,是不可能理解道者的精神境界的。郭象出于调和儒道的需要,歪曲了庄子的原意。《逍遥游注》 开宗明义指出:“夫大小虽殊,而独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逞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又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故大小虽殊,逍遥一也。” 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安于自己的性分,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逍遥”。“逍遥” 有两种:一种是芸芸众生的“有待” 的“逍遥”; 一种是圣人的“无待” 的“逍遥”。而“有待” “逍遥” 的芸芸众生,要靠“无待” “逍遥” 的圣人来使他们“不失其所待”,然后才能够“逍遥”。因此,“圣人” 显得特别重要。当然,“有待” 的群生,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来逐步达到“无待” 的精神境界的。

逍遥的境界就在名教之中。“至德之人” 即“圣王”,既可以追求功名,又可以保持清高,充分体验“自然” 的情趣。换句话说,人们只要超越自己的贪婪、矜夸、进躁的思想,任性而行,即使不知道仁义礼乐、孝慈忠信,也会自然合乎它们的规范,因为这些名教规范是内在地源于人们的自然本性的。

在郭象看来,每个具体的事物都是自生、自有、自足于己而无待于外,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独化。但是,由于事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独化必然通向玄冥之境,即从个体的和谐达到整体的和谐。玄冥之境不在独化之外,就在独化之中,整体的和谐是以个体的和谐为前提的。而明内圣外王之道,就能“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魏晋玄学的理想人格是在那个苦难的时代为人们点燃的一盏希望之光。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引发天下大乱。政府腐败无能,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年的战乱,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生活的苦难,往往是宗教信仰产生的最好土壤。百姓便把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身上,希望神灵能来阻止战乱,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一种中国自发的宗教———道教,便应运而生。

1. “支配中国人思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

道教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之术。早在殷商时期,统治者就十分崇拜鬼神,就有了沟通鬼神与人联系的巫师。巫师专司祈福禳灾和卜筮吉凶,其职责是求雨、祈神、治病、占星和解梦等,所用手段为念咒、画符等一类巫术。到周时,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为天神、地祗、人鬼的鬼神体系。到了战国时期,燕齐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方士,“方” 是指能使人长生不死的仙方。方士的方术有两种,其一为炼丹修仙的“仙术”; 其二为冥通符咒的“神术”,其目的都是为了修仙永生。战国末期,齐人邹衍创立了阴阳五行说,方士们利用其学说来解释其方术仙方,逐渐形成了方仙道。到了汉代,佛教的传入给神仙方士们以极大启发,他们崇奉老子学说,将老子神化为教主,又创立了较为正规的宗教——黄老道。“方仙道”和“黄老道” 都是道教的前身。

道教真正创立,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沛国(一说江苏沛县,一说四川大邑县)人张陵(后称张道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 造作道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即老子)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被称为“五斗米道”,因受道者均需交五斗米。五斗米道后被称为“天师道”,因其首领被称为“天师” 而得名。张道陵亦被教徒奉为第一代天师,故又称张天师。

东汉时还有另外一股道教势力,即“太平道”,创立于汉灵帝年间(172—178年)。其首领为河北巨鹿(今平乡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 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太平道道徒皆戴黄巾,故亦称“黄巾军”。后张角率十万道徒造反,史称“黄巾起义”。起义被镇压,太平道随之转为民间秘密流传,直至消失。

中国道教虽然源远流长,派别繁多,但作为道教,又有其共同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由《老子》 五千言而来,故老子亦被尊为道教教祖,奉之曰“太上老君”。《老子》 书亦被尊为道教经典,奉之曰《道德真经》。

那么什么是“道” 呢? 《太平经》 中说:夫道何等也? 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也就是说,道教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有了“道” 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而构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

《道德经》 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把它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 三个不同的世纪,三个世纪分别凝聚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 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元; 道德天尊(老君)手持扇,象征太初。于是道教又从信道演化为信仰三清尊神。

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抱朴子》,极力论证神仙存在、神仙长生不死、神仙可求而至。“神仙不死,信可得乎?” 《抱朴子》 里说,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也总有没有识见的东西,总不能说凡是没有识见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吧? 因而,不死的神仙是存在的。至于浅陋的人说仙不存在就越发不足为信了。

他还把仙人分为三等:天仙能飞,“邀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地仙大概不会飞,只好游于仙山; 活神仙(“尸解仙” )又次之,长生于人间。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神仙,都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但他又觉得,能够止家不死,做人间的活神仙,就最美了,因为“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而且“委弃妻子”,“断绝人理”,有这些麻烦事,即使逍遥自在,也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像彭祖那样“止人间八百余年也”,所以还是不要急于升天。反正仙丹在手,等到有一天想尝尝天仙的滋味,再服仙丹登天不迟!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在神仙方药方面,葛洪崇尚金丹轻举,讲究药物养生,认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可不死而登仙。自此,炼丹术大行。与葛洪同时,道教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向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至南朝时,三法归一,后陶弘景加以整理发挥,形成“南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提倡道徒“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练”。这一改革举措,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自是道业大行”。

唐时,道教达到顶峰。因唐天子姓李,自以为是老子李聃的后裔。唐高宗时,追认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之后,道教地位一直很高。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合一,形成以讲究符篆为主的“正一道”。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与别的道派不同,其道徒可以结婚。

与正一道同时的,是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全真道与正一道相反,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全真道” 在宋元时期成为诸道派中势力最大的一派。进入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由于道教产生于民间百姓之中,因此,它离百姓生活很近。中国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道教诸神如门神、灶君、八仙、钟馗等非常恭敬,祭拜也颇为殷勤。也正是如此,才使道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长盛不衰,并与儒佛成鼎足之势。甚至有的思想家更是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语)“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思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 (许地山语)。

2. 养生有方:肉体凡胎想 “成仙”

一般的宗教都追求灵魂的不朽,而中国的道教虽属于宗教,但它却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它不相信灵魂的拯救,而专门以拯救人的肉体为目的。道教认为,凡人的肉体都是会死的,但“神仙” 的肉体是不会死的。因此,我们人要想肉体不死,惟一的办法就是修炼成仙,获得永生的肉体。

中国人讲养生,溯其根源则在道家,杨朱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其主旨在于重生、“贵生”,老子讲“长生久视”,也是“贵生” 的,庄子也讲“养生”、“达生”。

《老子》 也讲“长生久视之道”,但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后来,道教沿用了老子“长生久视” 的这一说法,但它已由原来的治国之目的一变为养生之目的。道教认为,养生、修身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久视。”

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即言道之在我谓之“德”。这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 而来,那么如何“得道”? 道教认为,通过修道养生,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神仙” 并不是指彼岸世界的超自然物,而是指获得了永生亦即“长生久视” 之肉体。

“道” 又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不可以说,这种宇宙大“道”,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包括道家所倡导的“养生功” 在内,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过是悟道、求道的手段,生活的最高境界是“道”。后来的道教继承了这种观点,把“得道成仙” 看作是身体修炼的最高境界,不过,道教的“道” 已被具体化为各种各样的神仙罢了。

受“道” 的观念影响,境界的提升看得比修炼本身更重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意境,一种与道为一的境界追求,而从不专注于一招一式的雕琢。甚至动作标准与否都无关紧要,因为动作不过是悟道的辅助手段,是“术” 而已,如果达到了一定境界,这些动作都可以忘却乃至抛弃。正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

道教的养生术可谓蔚为大观,诸如炼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房中等等,但摄其魂而述之,不外乎为养形和养神两大类。

养形,就是修炼形体,最典型的就是服用仙丹。仙丹有外丹和内丹之分。外丹是用炉鼎烧炼天然的矿石药物而制成的丹药。炼丹术在汉武帝时便已出现,到晋代葛洪那里达到顶峰。葛洪认为,要得道成仙,唯有炼、服金丹:“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他还提出佐证加以证明:“按《黄帝九鼎神丹经》 曰:黄帝服之,遂以升仙。又云,虽呼吸道引,乃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 服神丹令人寿无穷矣,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 他还认为,不同的服法可以成不同的仙,可以随人之意,可见其对服丹成仙之诚信。

但是,服用外丹不仅没有成仙,反而枉死者不计其数。据载,唐朝皇帝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宜宗和臣子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等人都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至于一般迷信者,死于丹药的就更多了。求长生不成反而短命,不能不令人心生疑惧。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

内丹,是指以己身为炉灶,以己之精气为药物,以神为动力,在己身中修炼,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成的“仙丹”。这种炼丹术玄虚得很,但迷信者甚众,笃信能够藉此而成仙。

除了服用仙丹养形之外,还有:辟谷,不食五谷,绝人间烟火; 食气,吸食大自然的空气和自身内气; 导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等等。

还有房中术,又叫御女术,有节制地对待房事,可延年益寿,“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因而,“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益也”。中国现存最早的房事养生著作之一《合阴阳》,是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15部医书之一,刻于竹简上。《合阴阳》 中十分具体地阐述了两性交合之道,尤其注重夫妇间要相互爱抚,密切感情,等到女子产生性冲动后(其标志是“五欲” )再行房事,而且动作不能急躁,要“徐徐” 动之。在交媾动作中,讲求“十动”、“十节”、“十修” 和“十已”。在其中要随时体察女子的反应,并从其反应中得到信息,使性生活达到男女双方都高度的身心满足,以此来增进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深化情爱。另一部竹简《天下至道谈》 (同一出处)更详尽叙述了女子情欲变化规律,从性交开始至结束,从呼吸、面色、身体动作和心理欲望都一一谈及,其旨在使男子掌握和运用,让女子最大限度地达到性高潮和更加爱恋男子。这跟仅仅把女子作为泄欲工具和传宗接代工具相比是难能可贵的。

养神,又叫修真术,通过养神来养形,其主旨不外乎老子的“少私寡欲”、庄子的“虚静恬淡”,主要包括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内观也称内照,“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也就是反身内视自身使心澄静无邪,这样就能生道长存。

由于对“道” 的意境的追求,对动作雕琢的忽略,而使中国人的养生功夫另辟蹊径,发展出了以入“静” 为要的静养功夫,亦即守静,就是保持神不出游。

《太平经》 云:“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云驾龙”。守静之要在除去俗念,“欣欣不贪财宝、辩讼争、竞功名,久久自能见神。” 欲望是人不得清静的根源,因而要保持静,就必须排除欲望; 排除了欲望,就没有心了,没有物了,只有空。然后把空也看作是空的,就没有空了,就达到了真无的境界,这时就没有了任何欲望。没有欲望,自然就清静了,就能与道相遇,成为得道之人。

内观、守静的目的是存神,使神不外游; 而存思的目的则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云笈七签·存思》 云:“修身济物,要在存思。” 存思的主要方式就是聚精会神地冥想神仙诸事,沉迷于仙境之中,这样,心自然就收回来了。

守一,就是使意念专注于身体中的某一处,敛气于一。内观、守静、存思都使意念关注于身体中几处,而守一之法只是守住一处,此法比前三者更为重要。《太平经》 说:“守一明法,长寿之根也。……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

这个要守住的“一” 是什么呢? 说法可就多了,有说守肚脐眼的,有说守头顶的,有说守气的,但守丹田之说最为流行。此说源于葛洪,他在《地真》 篇中说:“‘一’ 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 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 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 守一就是守住上或中或下三个丹田。

道家的静养不但要求清心寡欲,还要配合以闭气缓吸的方法,竭力降低各种运动性损耗。如道家医生孙思邈所言:“和神之法,当得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经过一定时期的静养后,呼吸心跳皆可减慢,五脏皆可得养。

道家的“养生”,其根本目的是想获得肉体的永恒。当然,肉体永恒、长生久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如道家竭力推崇的老寿星彭祖,虽传说活了八百多岁,不可谓不长寿,但最终还是一命呜呼,并没有获得永生。

同类推荐
  •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 罗素的智慧

    罗素的智慧

    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如那篇嘉奖辞所说:他拥护人道主义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写下了多姿多彩而意久深远的著作。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正是这一贡献的总结,春内容包括:道德的准则、自由之路、不幸之源、幸福之路、爱情与婚姻。罗素的道德哲学给我们许多启示,罗素的思想使我们受益无穷。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了凡四训(详解版)

    了凡四训(详解版)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年)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大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激活我们自己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将其由历史的包袱变成现代化的动力,并使中华民族普遍地确立起主体性。作者从事的民航工作属于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在运用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特别注意从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人性与生死的秘密:自性光明论

    人性与生死的秘密:自性光明论

    生命的终极实体是永恒的实体吗?心灵光子源于超越时空永恒隐序的“王国”,人类智能的起源与宇宙的文明是什么?生命的终极实体与基因伦理学的关系又是什么?科学的终极真理与真空的理论:蛋白质生命-非蛋白质生命“生态物理学生命”,宇宙学的生命观-宇宙的智能生命;;寂光智能生命,人类与宇宙最新的对话。
热门推荐
  • 超级女学霸:宠物魔法师

    超级女学霸:宠物魔法师

    一个意外之下陈圆圆从一个老太太手里得到了一个双鱼佩,却意外打开了平行世界的大门,在那里,刘伯温没有斩龙,那里依旧是神秘的国度,手握两个世界的通行证,她又将迎接怎样的命运。
  • 招聘者日记

    招聘者日记

    总有这样的一批人,在看别人的时候像个世外高人,但其实自己也在世俗之中。
  • 漫步在异人世界

    漫步在异人世界

    有一天,苦逼的年轻大学生李沐,突然间穿越到了“一人之下”的世界,而伴随着穿越之后,李沐发现自己身上更是莫名其妙的多出了一个系统。随后通过在系统里买的《术式大全》以及系统免费赠送的一本功法,李沐开始了苦修之路...当后来李沐发现自己的实力已经算是顶尖之时,便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在“一人之下”世界里搞事的不归路...
  • 情道仙道

    情道仙道

    任你天下第一,修为再高,但始终还是抵不过一个情字。“紫剑在吾手,笑谈生死劫。孤夜破晓时,朝露叶中回。染血战沙场,一剑灭不平。”一句剑招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见证主角的一段成长,且看他如何以情铸道,以己情道为后人造就成仙大道!!!
  •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小神探智破疑案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小神探智破疑案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筑梦优婆夷

    筑梦优婆夷

    这是一部小人物通过做梦,达成自己成为各种奇异能力及预见各种未来事物的体验,特殊的梦境有着特殊的原因,究竟谜底是什么?
  • 快乐仙二代

    快乐仙二代

    做仙人快乐吗?不,一点也不快乐,无限的生命,看着绝世神功而不能修炼,这能快乐吗?杨健从小就崇拜着自己的父亲杨戬,以肉身成圣为荣,可惜的是自己体质是遗传了父亲的,周身大穴确多处未通,无法修炼八九玄功。而因此四处寻找解决办法,在得知了丹药可以解决问题后几百年苦练炼丹技术,终于将八品爆雨圣元丹炼成,在吃下丹药后,身体确扛不住八品金丹的威力,一命呜呼,被杨东名猪角夺舍重生,拣了便宜,学大品天仙诀、36变、八九玄功、幻影步等神功,看他如何快意人生,成就牛逼的快乐仙二代的,逍遥世间!!
  • 魔法少年之逐渐黑化物语

    魔法少年之逐渐黑化物语

    一只叫做丘比的萌物找到穿越而来的陈天明,问道:“少年,要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年吗?”“滚!不签!”看过魔法少女小圆的陈天明哪会上这种无耻老贼QB的当,他毫不犹豫拒绝。“少年,你是在顾忌什么吗?”看出陈天明似乎在顾忌什么,丘比有些讶异,一般这种情况,不应该啊,他的双眼好像看穿了什么?是我的错觉?“不用顾忌,少年,成为魔法少年,你只需要许一个愿望就成了!”丘比一双雪亮的双眸蓦然一暗:“啊你,你要干什么!”“干什么?当然是把你扔出去你居然想我成为魔女我不杀你都算..”噫?等等,魔女?陈天明看了看自己,我胸前没那一坨东东显然是没变身是一个英俊潇洒的三好少年啊,那岂不是..就这样,陈天明上了丘比的船,成为魔法少年,与时俱进,踏上了魔法时代之路——不过,在这之前,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金手指,老天,什么时候到账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地下之上

    地下之上

    地球人在努力发起第4次工业革命。人们会在死之后将记忆变成数据汇成的文件,上传到云端,等待新的仿真机器人的问世再被下载回真实世界。在科技进步的背后,地球像一只充满了气、紧绷着的皮球,在承担不了负荷的最后爆炸了,核弹四处飞,战争无时不刻都在发生。在首都生存下的人只能躲进地下铁世界里,靠着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得以繁衍生息,可是地下依旧明争暗斗,人们是否能够回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