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21

第21章 中世纪:天国的梦想(1)

继希腊以后,代之而起的是罗马时代。罗马时代是沿希腊的理性路子走的。希腊的理性成就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而罗马的理性成就主要表现在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方面。到了罗马晚期,社会风气大坏,自上而下肉欲横流,骄奢淫逸,终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时候,基督教便应运而生(公元1世纪)。

公元476年,野蛮落后的日尔曼民族打败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宣告了西方古代奴隶社会的终结。自此,开始了长达一千年的封建教会的宗教统治。这段历史,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当罗马帝国被异族征服后,人们希望在宗教里面得到一点安慰,并汲取生存的力量。于是,基督教就跟着封建制度一起成长起来。人们生活在宗教与“上帝” 的统治下,宗教具有绝对的权力,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基督精神: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以惊人的直觉洞察了人性的深层内蕴,感悟到自然生命本质上的无助,因而以一系列的活动和教义来促进人自身提高生命,进入彼岸,告诫人们应该通过道德的桥梁使生命与生命友好、亲近,因而“得到生命”。它昭示了一点:一切现实生活中和心灵深处的敌对、分离都会因为对灵体生命神圣本质的“向往之忱” 而消融、和解。

1. 宗教是苦难人的避难所

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犹太人的历史主要记载在《圣经·旧约》。犹太民族的祖先叫“希伯来人”,意即“从河那边来的人”。希伯来人本来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耶和华是他们的首领。后来,因受不了国王的宗教迫害,先知亚伯拉罕便率领希伯来人来到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认为这是上帝许给犹太人的土地。犹太人在这里征服了土著,前13世纪,成立了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前7世纪,又为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人被驱赶到巴比伦,并被囚禁,史称“巴比伦之囚”。希伯来人祈求耶和华降临,拯救他们出苦海,复兴自己的国家。前6世纪,新兴的波斯王国消灭了巴比伦,犹太人得以回到他们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圣城耶鲁撒冷建立圣殿,并编订《圣经》,这标志犹太教最终形成。

公元1世纪左右,新兴的罗马帝国又攻占了耶路撒冷,犹太人被杀或被卖达50万人,其余都流落或逃亡世界各地。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国家自此灭亡。在罗马统治期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教中出现了一个新教派——“拿撒勒派”,该派希望有一个救世主耶稣来拯救他们。公元一世纪50年代,该派最终形成了早期基督教。基督教全盘接受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又补充了《新约》 (意即上帝与世人订的新“契约” )。

基督教一经产生便迅速征服了整个罗马帝国,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基督教的迅速普及,首先应归功于圣徒保罗。圣保罗曾从47年起,先后3次从巴勒斯坦地区出发,来到罗马帝国,沿途传播基督思想。因此,人们把圣保罗称为“基督教之父”。早期基督教宣传平等博爱,鄙视富贵,同情苦难,相信末日审判,相信救世主即将来临。可见,早期基督教正是人民的避难所。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自此,基督教得势,又反过来凶残地迫害犹太教,镇压异教徒,以致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直至19世纪才取得公民权,二战后才建立自己的国家,即今天的以色列。但是,犹太人的以色列国是在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导致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不断冲突,这里是整个地球最不安定的地区。

公元5世纪(476年),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灭亡,西方从此进入了中世纪社会。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上占有统治地位。拿希腊理性文明与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来比较,我们看到,可以大致有以下几点差别:

第一,希腊人“入世”,基督教“出世”。

(1)希腊人以理性为最高,基督教以灵魂为最高。如《圣经》中讲:“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2)希腊人重视肉体,基督教贬抑肉体。如“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生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

(3)希腊人重家、重个人,基督教反之。如“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第二,希腊人“主知”,基督教“主信”。

希腊人崇尚知识,崇尚理性; 基督教则崇尚信仰,灭绝智慧。人的“原罪” 正是由于偷吃了智慧之果,因此,上帝“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人类只有信仰救世主才能使灵魂得救。

第三,希腊人讲尊严,基督教讲谦卑。

希腊人昂昂然若千里之驹,自视甚尊,怜人而不为人怜,奴人而不为人奴。基督教告诉人们要谦卑,如“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就是最大的。” 反之,“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人们不仅要谦卑,对敌人也是如此,“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内衣也由他拿去。”

2. 放弃世俗:生活只须关注自己的灵魂

早期基督教毫不掩饰对财富、对情欲的厌恶。

耶稣毕生传播福音,为自己的教义大行于天下而奔波,却只有12个门徒跟随,周围满是敌意。就是这12个门徒中间,还有一个心怀不满的人——掌握财政的犹大。不管这是否为一个象征,基督精神都与钱袋有着根本的冲突却是事实。所以,过一种属灵的生活是十分不容易的。

有一个人反省自己,认为能遵守一切戒律,但似乎得不到永生的证据,因此问耶稣要得到永生的证据还要做什么,耶稣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他听见这话,就忧愁,因为他很富足。”

财富的基本用途是一种优越的生活手段,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得到良好教育和修养的基础。但是财富这两方面的目的都不能满足基督教对灵体生命的理解。就财富本身来说虽然是中性的,但是它不断地引诱它的占有者使用它,从而奴役灵魂。在这个意义上,财富就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福音书中有很多对财富危险性的严重警告。

耶稣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能同时服侍两个“王”,即不能同时既服侍上帝又服侍财神。还说:“财主进天国是难的”,“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由此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情欲对人服侍上帝也将是一种妨碍。耶稣自己终生未婚。他建议为了天国的缘故而免除婚姻: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然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而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这话听起来,耶稣似乎也不愿过分强调戒绝情欲。那些抑制不了自己情欲的人可以结婚。但不管怎样说,在耶稣的理想中,婚姻是由于肉体的软弱性而被允许的。这表明,人会屈从于肉体方面的诱惑而缔结婚姻,被情欲所支配。因此,摆脱肉体的奴役,也必然是完善生命的一个基本方面。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极端鄙视甚至是仇视人的肉体存在,视之曰“臭皮囊”。在宗教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拯救灵魂,使我们的灵魂摆脱尘世的羁绊,而我们的肉体是属于尘世的,它充满了欲望,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肉体的欲望是拯救灵魂的最大障碍,要拯救灵魂,首先就要消灭欲望,直至消灭肉体。因此,基督教的《圣经》 中用充满仇恨的语言攻击人的肉体:“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它明确告诉人们,应该放弃自己的肉体“生命”,去拯救自己的灵体“生命”。

耶稣试图说服大家,人要得到灵体生命,就必须放弃所有片面的生活方式,谁若是想保全这种生命形式,就必然要丧失那灵体生命。这就是说,人凭自身的本性而来的保全生命的愿望必须诉诸对象性的爱,即尽量趋利避害,以使肉体生命存活,这样就必然使自己沉溺在罪之中,死在罪之中。肉体的生命会死就是一个确凿的证据。因而人需要重生,重生就是把属灵的生命赐给那些肉体虽然活着,但灵已在罪里死去的人,使之心意更新,明白属灵的事。

耶稣对自然欲望和自然关系的否定看法,甚至推广到了人的血缘关系:

如果有人来我这儿而不厌恶他的父母妻儿和兄弟姐妹甚至他自己的生命,那他不可能成为我的门徒。

耶稣高标自己的教义为舍弃尘世的一切,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超越。爱不能从自然的血缘关系出发推而广之,因为它将带有一种根本的限制,所以,就只能从上帝之爱出发。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家人与他人没有任何别。但是,血缘关系的纽带是与生俱来而又根深蒂固的,因而必须采取一些非常的行动来根除它: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

基督教认为,人是不能成为自己的尺度的,也不能为自己规定方向。因而发展自己的自然素质只能是固守生命的某些片断,而根本不可能返回到灵体生命神圣的光荣之中。相反,人们刻意于发展这种自然素质会导入更深的罪恶之中,因为,它导致一种尘世的荣誉、傲慢和独断。

因此,基督教的出现,主要是警告大家世俗生活中“上帝的缺席”,指出人的无能和软弱,必然要诉诸“上帝” 的完善和万能对人的庇护。于是,“靠信心得救” 就成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3. 勇于献身:我不上十字架,谁上十字架

谦卑、忧伤是基督教修行生活的主旋律。谦卑的意义在于他明白人在“主” 面前是何等的渺小。耶稣都诞生在卑污的马槽里,人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同时,谦卑也是对肉体欲望的一种压缩,对现实的求生意志的放弃。在世界面前,他是一个“零”。

正因为如此,外在的耻辱和嘲笑恰恰是基督徒的光荣: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耶稣临刑前对罗马总督进行无所畏惧的辩护时所体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我的生命高于你的生命。他无畏地宣称:我“来到世间,特为真理作见证”。彼拉特面对这位圣人,虽然由于虚荣而嘲笑地反问过一句愚蠢的话:“真理是什么东西?” 但是,他内心不可能不感到一种虚弱感,因此他甚至想赦免耶稣。为了赎清人类的罪过,也为了他的宗教,耶稣需要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肉身和血液,这意味深长:向善的心需要以苦难来唤起,赎罪需要以最大的罪作为阶梯。在那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上——

他正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并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又拿起杯来,说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如此平静地预言自己的死亡,提出希望,以血立约,使罪得赦。他以献身来表明他的爱心。这一壮举展示了一点:他的宗教是可以放弃一切尘世生活的,包括肉体生命在内。而人们的“罪” 就在于人们固守着自己日常的碎片式的生活方式。耶稣与人类立约在日常饮食中,表明耶稣要让自己的“灵”永驻在人心。他没有悲愤,虽然出卖他的人是自己的门徒,他仍然以一种极端的平静朝死亡走去,接受命运的安排,把自己毕生的传道事业完成。他充满了一种献身的豪情,他马上就将以自己的肉体生命抵偿人类的所有罪过了。此时只有他自己明白献身的意义。他基于一种人类之爱,而成为罪不可赦的人类的替罪羊。无罪的人来替罪人赎罪,本身就具备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意义。他为所有的人祈祷,包括那些行将钉死他的人:“父啊,饶恕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干的是什么。”

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成了一个永恒的象征。肉体死了,精神却活着,而且是更健旺地活着。他死了之后实际上比活着时更有力量。只有他死了,他那句许多人不以为然的话,“只有通过我,才能到达天国” 才被全部兑现。

十字架是苦难的象征。早期基督徒的生活是悲苦的,但却因此是整肃的。人们通过圣餐的面包和酒而分有了耶稣的灵; 通过耶稣的献身,生命得到了救渡。耶稣的死,使得基督徒的生活中有了全新的精神内容:一种彻头彻尾的心灵震撼和虔诚感恩。以十字架作为桥梁,人与神圣生命紧密相连。罪感的清除,廓清了生命的源头,生命不被污染和毒化,人们可以开始一种纯洁的人生历程。

4. 生命的诺言:要爱你们的仇敌

在圣餐上,耶稣对门徒说:“我赐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耶稣的教义中最主要的有两条: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这是基督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互爱” 作为基督给世人所做的榜样,鼓励世上所有的人互敬互爱。基督告诉大家:“你们要互爱。任何人的生命受到了损失都是我自己受到了损失。”因此,一种强大的忍耐情怀长成了,忍耐达到极端,为的是不伤害生命。正是在这里,《新约》 中很多看来太缺乏正义、太软弱的教训才能被理解,因为实际上,这类做法体现了一种宗教上的彻底性,体现了一种至大至刚的人类之爱:“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旧约》 告诉大家,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确实能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和复仇的情绪,但是,耶稣却告诉大家,这种正义感仍然不是最基本的,它仍然是有限制的,因为,它基于一种补偿原则,即对等偿付原则。

在爱的旗帜下,在生命的大背景上,人应该爱一切人,一切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包括凌辱你压迫你的人。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新约》 的彻底精神,它一次又一次地越过一切限制,一次又一次地使常识瞠目结舌:基督教走得太远。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它直接触及了生命的根基。生命应被细心地扶正,而不应被暴力变形,它把一个普遍的爱的原则直接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它成就的将是以上帝的仁爱为其最终基础的“智慧、正义、真理、圣洁、良善”。耶稣同样把自己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在每个事物中体会到上帝的存在。

同类推荐
  • 老子心解

    老子心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乏一些思想高超的圣贤对它加以批注,但是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讲的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讲法是原创的,不论你对道德经是否曾经研究过,奥修所讲的必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 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这本《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由熊逸著,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你也许想知道这些问题——管仲最像人·最佳损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孟子编排河南人?《尚书》错了还是《孟子》错了?《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以史为镜?以史为哈哈镜?“以史为镜”这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这面镜子真就那么可靠吗?灰尘擦干净了没有?镜面是不是平的?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中华家训(第三卷)

    中华家训(第三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墨蝶缘之前世今生

    墨蝶缘之前世今生

    城市的道路错综复杂,就像你的掌纹,我走在路上左顾右盼,却好像从未逃过你的手心。
  • 麦田里的鬼影

    麦田里的鬼影

    民国时期,村民刘老三由于家境贫寒,不得已向地主刘国能借粮度日,没想到此次借粮不但没有缓解生活,反而一步步促成了他们一家人的死亡危机。妻子和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他也在苍凉中落寞死去。然而,像是冥冥中的报复一样,夏日里,一个神秘的黑影将刘国能的打手按在沟里淹死了。
  • WTF战

    WTF战

    2114年,科技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也变得不仅仅只能存在于某种扁形长方形中……22世纪,人们能利用3D立体影像系统将游戏中的画面投射到现实中并实体化,且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让玩家身临其境……
  • 冰魂之路

    冰魂之路

    一个被抛弃的孩子——一个别人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乞丐——当乞丐收养了被抛弃了的孩子时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左眼命运——一个被命运选中的孩子————
  • 泪笑九重天

    泪笑九重天

    流着泪没心没肺的笑,远比笑着流泪痛苦的多。或许千万的痛苦无人倾诉,并不真正绞心,莓是听话人将它当笑话一般,才是真正的嘲讽。
  • 寒因有夏而暖

    寒因有夏而暖

    见他第一眼,“好帅""我要追他”见他第二眼,“莫寒,我喜欢你,做我男朋友好不好”“对不起,我不喜欢又丑又蠢的女人”见他第三眼,“莫寒,我是真的很喜欢你,做我男朋友好不好”“......”
  • 汝之道

    汝之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芸芸众生,人生入世,谁又能真正摆脱凡尘纷扰、因果纠缠?
  • 求知文库-生命诚可贵

    求知文库-生命诚可贵

    本书介绍了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发生的各类灾难的事例,详述了这些灾难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类热爱生命,规范自己的行为。
  • 求爱大作战

    求爱大作战

    喜欢一个人只需要一眼,当爱的进行曲轻轻敲响时,单勋和沈芯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古灵精怪的丁小叶又该如何为这段感情升温?稚气执着的单宇又会为他们的爱情加上怎样的笑料呢?《求爱大作战》你不容错过。
  • 勇者的一生

    勇者的一生

    一位勇者的一生,一位勇者在他的世界牺牲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展开的超级大冒险!嘻嘻嘻。路途中,他将遇到许多伙伴,也将会成长许多。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