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47100000029

第29章 元澄

元澄(467-519),本名拓跋澄,字道镜,北魏孝文帝时宰辅。支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少年挂帅初露锋芒

元澄的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景穆太子拓跋晃,因过早逝世而未登上皇位;他的父亲是任城康王拓跋云,曾都督中外诸军事,后死于雍州刺史任上。

元澄出生时他的祖先已经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对中原的稳定统治,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原文化也处在缓慢的对抗、碰撞与交融之中。也就在元澄出生那一年,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了她对北魏朝政长达24年的控制。这位出身汉族的女主粗通文墨,生性严明,颇具革除时弊的魄力与决心。她大量引用汉族士人,让他们制定法令,按中原政权以儒教古训为传统的模式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她崇尚儒家文化,执政后便马上下令在全国各郡设置太学,选当地大族子弟入学,以复兴儒教;她还下令设立皇宗学,让皇族子弟入学读书;用《劝诫歌》、《皇诰》等书向孝文帝及鲜卑贵族灌输儒教观念。因而,幼儿和少年时期的元澄接受了不少汉族文化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聪明灵悟,除了善于吟诵诗文外,还能言善辩,往往令大人们啧啧赞叹。

太和五年(481),14岁的元澄因父亲的去世承袭父爵,成了一位少年王爷。当时,与他同岁的元宏恰巧当了皇帝,他经常亲切地称元澄为“任城”,并让他随自己南征北战。太和九年(485)十二月,漠北大草原的柔然又贸然入侵北魏边境。为了消除边境的威胁,保卫边疆,孝文帝任命元澄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进行讨伐。柔然在北魏大军威慑下,仓皇北逃,元澄取得他仕途中的第一个胜利。

除掉北方强敌,解除边境威胁后,西南又发生了叛乱。这年,梁州的氐人又起来造反。朝廷便让首战告捷的元澄转任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并担任梁州刺史,并且还受到了太后的亲自召见。元澄来到梁州,深入民间,考察当地氐羌人的风俗习性,采用了以招降为主的怀柔之道。他上表朝廷让这些凶狡的氐帅做地方官吏。他让仲显做循城镇副将,杨卜做广业郡的太守,叱盘做固道镇副将,其余的氐族首领,也量其才能而任用,奖赏归附者,严厉打击诛杀违命不从者。没过多久,等元澄回京时,仇池一带已安定下来,西南各族也都归顺了朝廷,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传诵着少年刺史元澄的美名。

元澄回朝后,朝廷对他平定叛乱的功劳加以奖赏,加侍中,随后转任征东大将军,并开府,任徐州刺史。由于他治理有方,不仅在当地深得民心,而且在朝廷也有了一定的声望。

有一次,元澄到京城上朝,孝文帝事后专门将他留了下来,两人谈论历史古今人物,十分融洽、投机。元宏将元澄与子产相比,元澄坦然地说:“子产的政道合乎当时,美名流传史册,这不是平庸的我所能相比的。依我之见,陛下如今固然广有国土,但天下仍未统一,江南还控于异姓之手,这时我们只能来慑服他们而不能采用礼治;暂时还应使用子产的办法,等到天下大同,再以王道教化黎民。”元澄这番议论使正计划改革,却苦于无人知晓他的想法的孝文帝龙颜大悦。于是,孝文帝决心重用元澄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大业。元澄很快被征为中书令,后改授尚书令,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深受重任拥护迁都

迁都,是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北魏的首都还在平城,它地处边陲,不是水土丰饶之地,不便控御北方而统一全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再加上交通不便,从外地运粮很难,使得本来就很少的物质供应更显得紧张。与此同时,南方中原大地上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是最吸引孝文帝的,所以迁都就成了他改革成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因而必须慎重而周全地策划迁都大事。

鲜卑的王公贵族在平城一带已盘根错节,安居立业,迁都是很难令他们接受的。由于迁都阻力很大,于是孝文帝精心设计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计策。

首先,他按照惯例,召集群臣在明堂占卜。太常卿王谌亲自占卜,得了个《革》卦。孝文帝说这正是顺应天时,符合人意的卦象。群臣虽然不愿南伐,却没有一人敢提出异议。元澄憨直,也不理解孝文帝的真正意图,于是站出来表示反对。孝文帝见他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也不好点明,只好将其训斥一番,君臣不欢而散。

孝文帝起驾回宫之后,又召元澄入宫。还没等元澄走上台阶,孝文帝便远远地对他解释说:“因为怕众人纷纷进言,所以假装生气以震慑文武百官。”同时,又斥退左右,悄悄地向元澄说明了假意南征,实为迁都的计策,并征求他的意见。听完孝文帝一番肺腑之言,元澄才领悟了这位君王的志向与苦衷,他十分赞同迁都的主张。孝文帝很欣慰他的想法会得到元澄的理解与支持,但他随之又担心这样会引起北人的惊慌。元澄转过来又鼓励孝文帝说:“这既然是一件非常之事,就不必让常人知道,应当采取非常手段。只要陛下圣心坚定不移,料别人也不敢反对。”孝文帝一听这话,龙心大悦,将元澄视为自己的子房并决定按计划行事。

太和十七年(493)七月,孝文帝率步骑30万向南进发。一路连绵阴雨,到了洛阳以后,大雨还是不停,孝文帝依然下令六军继续向南。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鞭子,御马而出。六军将士都不愿意南伐,大臣们纷纷在孝文帝马前跪下,劝谏停止南征,孝文帝不听,下令继续南征。

安定王元休、任城王元澄等也出来一边哭泣一边劝谏。孝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公开提出迁都之事了,便对群臣说:“今天劳师动众而没有结果,日后肯定会被后人耻笑。如果不南征,就迁都洛阳,二者选择其一,同意迁都的请站在左边,不欲迁都的请站在右边。”元澄马上站在了左边,其它人一看也纷纷站在了元澄的一边。

迁都大计定下之后,令孝文帝不放心的是在平城还有许多留守的鲜卑贵族和百官,还须要做广泛深入的说服动员工作,才能使大家接受迁都主张,顺利实现迁都大计。于是,他决定派任城王元澄回平城,让他去说服那里的官员同意迁都洛阳。

元澄宣布迁都的诏令后,果然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元澄便充分施展其辩才,引经据典,将迁都的道理向大家逐一说明,众人这才平静下来,并表示愿意从命迁都。事情完后,元澄担心孝文帝着急,便马上兼程回洛阳汇报。孝文帝果然等不及,已经到了滑台,在那里孝文帝听了元澄的汇报,十分高兴,说:“如果没有任城,朕的事业便不会成功!”不久,元澄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493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又留命元澄选拔旧臣。他本着量才录用,公正合理的原则从几万名冗官繁吏中选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员,并按优劣程度分为三等,以便任用于新都的职官体系中。而这些旧都官吏无论是否被任用,都毫无怨言接受了安排。元澄本人也马上兼职尚书右仆射。

带病平叛稳定时局

太和二十年,以恒州刺史穆泰为首的一大批反对迁都及汉化改革的鲜卑贵族,企图拥立喜爱平城的皇太子元恂谋反。十二月,元恂趁孝文帝游幸嵩山,企图率众归平城,事情败露后,被削为庶人。随后,穆泰在恒州谋反,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不料元颐却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机密。此时元澄正卧病在家,孝文帝将元澄召至凝闲堂,说明了原委,并决定派他负责征讨。元澄赶忙表态,并且以生命担保一定消灭穆泰。

元澄立即动身前往雁门,听说穆泰已经掌握重兵西奔阳平后,元澄下令部队全速推进。当时右丞岳斌主张召集并肆的部队,然后再慢慢出动。元澄却认为只有迅速去镇平他们,才可以安定民心。于是下令从几条道路一齐进发,打算出其不意,一举歼灭。他同时又派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先单车入城。突然到来的李焕向穆泰周围的人晓以祸福,劝诱投降,于是叛党离心,都站到了朝廷军队一边。穆泰见形势不妙,准备破釜沉舟,突围出城,结果被李焕擒拿。元澄也接着赶到,安抚民众,惩治参与谋叛者。将钜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都抓起来,投入了大牢。孝文帝看完元澄写来的表状之后大喜,召集公卿以下官员,让他们传阅元澄的表文,并让元澄做了正尚书。

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南齐大将陈显达率军进攻沔北,身患重病的孝文帝仍坚决亲率大军前往迎敌。临出发前,他在清徽堂会见元澄,并下诏对他委以大事。元澄听说此言,不禁潸然泪下,他答应孝文帝要竭尽股肱之力,死而后已。四月,孝文帝病逝于行军途中。元澄接受遗诏,与彭城王元勰秘密商议,为稳定政局决定暂不发丧。一面命人奉诏召太子,一面密报留守洛阳的于烈注意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

获罪遭贬不忘平南

孝文帝驾崩时安排的辅政大臣共有六位,除了元澄等四位皇族成员外,还有汉族人士吏部尚书宋弁、尚书令王肃。王肃本来是南齐人,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由于其父兄都被杀害,所以从建康来投奔北魏。孝文帝见到王肃,很快便为他的才能智识所折服,大有玄德之遇到孔明的感觉。虽然元澄在他的改革活动中立有大功,但孝文帝依旧让王肃做了宰辅(尚书令),居于元澄之上。元澄对此心中非常不满,并时常对人说起。

宣武帝元恪即位的景明元年(500)正月,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附。四月,彭城王元勰与王肃带兵前去攻打,沿淮而上,逼降寿春的南齐大将陈伯水等人。王肃等人凯旋而归,不料,降兵严叔懋报告说,尚书令王肃遣孔思达私通南齐皇帝萧宝卷,试图反叛。不经调查的元澄立即将王肃以谋反之罪囚禁起来。事后查明,严叔懋是在诬告,王肃也随即被释放。首辅六人中的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平日擅权不法,贪聚财物,此时又对元澄投井下石,弹劾他擅自囚禁宰辅。无奈之下,元澄只好辞官回家了。后来,朝廷又改授他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

元澄虽身任州官,但仍心系朝廷,始终关心着元魏的安危。他时刻铭记孝文帝的遗言,渴望早日完成孝文帝平定江南,行儒教于天下的未竟之业。

景明三年(502),齐末主肖宝融被梁武帝萧衍杀死,他16岁的弟弟萧宝夤来到寿春投靠北魏。扬州刺史元澄得知后,亲自以车马侍卫迎接这个落难的南齐贵族,并按丧兄之制,让他祭奠亲人,元澄亲率百官赴吊,让肖宝夤感激涕零。不久,元澄派辅国将军成兴赶走了入侵夷陵戍的南梁大将张嚣之。元澄令军队乘胜追击,又派奇道显攻取了萧衍的阴山戍,不仅斩了戍主龙骧将军、都亭侯梅兴祖,而且还斩了梁的宁朔将军、关内侯吴道爽。在元澄的请求下,宣武帝决定南伐,他调动冀、定、瀛、相、并、济六州兵马共2万人,马1500匹,在中秋时汇集淮南,与寿阳的3万兵士一道,由元澄全权统领,向南进发。

元澄不仅精于政道,还懂兵法战略。他联合东扬州刺史萧宝夤、江州刺史陈伯之,协同作战,全盘布置,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他派遣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依次逼进大砚、东关、九山、淮陵。不久,王神念先攻克了关要、侨颖川二城,斩军主费尼。元澄又派遣统军党法宗、傅竖眼先后攻克白塔、牵城、焦城、淮陵,擒获萧衍的徐州刺史司马明素,斩杀徐州长史潘伯邻。其余各路敌将都弃城溃逃,南伐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身在洛阳的宣武帝得到报告后,龙颜大喜,下诏对元澄又是一番嘉奖。

正始元年(504),魏、梁在钟离大战,元澄虽始尝胜果,俘获萧衍冠军将军张惠绍、游击将军殷暹、龙骧将军张景仁及其屯骑校尉史文渊等27名将官,然而天降暴雨,淮水涨满,元澄无奈引归寿春,狼狈还州,兵士死伤4000余人。元澄以指挥失利向宣武帝引咎辞职,未被答应。后朝廷有关机构以元澄兵败,剥夺其开府资格,给他降职三级的处分。这时,萧衍有信要求换回他的冠军将军张惠绍,元澄表示反对,但尚书令元嘉还是将其放了回去。在此后的时间里,张惠绍果然如元澄所担心的那样又来寇掠。大家想起元澄远见卓识的话,但为时已晚。

尽力匡辅无力回天

延昌四年(515)正月,宣武帝病卒。继位的孝明帝年仅5岁,而高肇却在外拥兵自重,政局极不稳定。领军于忠、侍中崔光等建议让素有声望的元澄担任尚书令,于是,元澄在国家危难之际,再度出山担任宰辅。

孝明帝元诩即位,他的母亲胡氏在宗室诸王拥戴下临朝听政,人们称之为“灵太后”。灵太后不久便专权独断,完全以皇帝的身份处理朝政。元澄虽居宰相之职,但已无回天之术,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元澄针对宣武帝正始末年百官晋升一级,但刺史、郡守、县令却不能享受此待遇一事向灵太后提出异议。灵太后以前朝之事不准再提为由加以拒绝。元澄并不善罢甘休,再次奏明太后,作为君主应善于纳谏,有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随后,他奏上《皇诰宗制》及《训诂》各一卷,想让灵太后充分认识劝戒的裨益。灵太后接到这奏章让百官讨论,终因百官意见不一而没有实施这一举措。

当时,四中郎将兵少力寡,保卫京师则略显薄弱,于是元澄建议以东中郎将带管荥阳郡,南中郎将带管鲁阳郡,西中郎将带管恒农郡,北中郎将带管河内郡,并选二品或三品称得上亲贤的官员担任负责人,只有到危急关头才能出动。灵太后开始想听从这个建议,但因反对者的阻挠被搁了下来,虽然元澄后来又再三请求,但最终未被采纳。

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深入推行汉化后,鲜卑族原来的北方重镇地位逐渐降低,镇守兵将的身份也日趋卑微,镇将的选拔更是不受朝廷重视。元澄担心边贼会乘虚进入魏境,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他建议太后要认真选拔重镇将帅,让他们大修城防,积极做好战备工作。可是灵太后又一次忽视了他的意见。后来,边境少数民族入侵,一直打到平城,镇将叛逃,入侵的敌兵甚至践踏了魏室山陵。这时大家才想起元澄的忠告,可惜后悔晚矣。

灵太后主持下的北魏政权,政局混乱,官僚腐败,贵族们竞相奢侈,太后自己又热衷于佛事,经常大兴土木,修建无数的寺庙,除了京师中的永宁寺、太上公寺之外,还在外州各造五级佛塔;又频繁举办各种斋会,赏钱动辄数万。百姓劳役沉重,国家财政吃紧,元澄对此忧心不已。于是又上奏太后,先是讲明与南朝关系,说明取外先要内强,图人先要自备的道理,强调要澄清吏治,促进经济,搞好防备,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治理国家,然后他又讲大兴土木之害,劝戒太后要积蓄财力。

神龟二年,朝廷的太常卿占卜说“有相死”,还有人梦到任城王元澄家墙毁垣断。不久,53岁的元澄逝世。灵太后除了大量赐丧物之外,还特加殊礼,并亲自送元澄的灵柩到郊外,扶棺悲哭,哀恸左右,文武百官也都哀叹不已。

同类推荐
  • 杨妙真传奇

    杨妙真传奇

    金朝由于连年战争,不仅横征暴敛,还疯狂括地、签军,致民不聊生。山东、河北一带百姓不堪金朝压迫,纷纷相聚起义。起义军因身穿红袄或红衣,故称红袄军。杨妙真在早期与哥哥杨安儿所率领的红袄军和在后期与丈夫李全所率领的红袄军,均是当时最大的一支红袄军。红袄军深受山东及北方人民欢迎。
  • 商用雍正智慧

    商用雍正智慧

    本书试图提供已加工成型的诸多智慧。然心思如行云流水,无固定方法可言,无行迹可述。一旦智慧堕入成法与成迹,刻舟求剑,则难免要纸上谈兵,贻害自身了。虽有智谋珠玑之诸成例在先,但识得与用得者还在个人。以现代商战透析雍正智慧!康熙只是个开垦者,雍正才是种植者,乾隆不过是个收获者罢了!
  •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

    徐向前是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位和他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的老人这样评价他: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找、战斗不息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材料许多取自元帅回忆录《历史的回顾》。这不仅是因为材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而且,这本回忆录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极富个性,许多议论也相当深刻和精辟。在老帅的这些回忆和论述面前,似乎一切其它的论述都是多余的。作者所做的工作,只是将这些材料(包括红四方面军战史等其它史学著作、资料)加以梳理,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一评论。严格地说,《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属于编著。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忍辱膑足——孙膑

    忍辱膑足——孙膑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大汉之风云起

    大汉之风云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小心被一片乌云给卷到西汉的刘询真的不知道是该感谢这贼老天,还是该恨。看我今朝小兵如何玩转我大汉天下。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不,我不要长叹,我要战这每一寸土地,犯我大汉者,全部诛完。
  • 紫珊丫头

    紫珊丫头

    她想吃糕点,他给她买。她喜欢发簪,他给她买。她被人欺负,他给她报仇。虽然他只是王府里一名小小的侍卫,可她只是小小的丫环啊!所以她认为他们是绝配。呵呵……只是突然有一天,小小的侍卫变成了邻国的密探。惨了!她跟密探谈情,杀无赦啊!
  • 光之甜心

    光之甜心

    原本快乐的亚梦,被轮回了许多,遇次的叠世者,晨悠了同一心......
  • 我的师父有点帅

    我的师父有点帅

    修仙是做什么?—吃饭睡觉打妖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丹桂物语

    丹桂物语

    是谁,在你眼中种下种子,长出望眼欲穿的思念;是谁,在你心中种下巫蛊,化作生生不息的羁绊。一场少时的动人的相遇,注定了她们一生的牵绊。她因为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得到拯救,而他,因为一个女人的阴谋,坠入地狱。他们将最终何去何从,爱情会是一个美丽的符号么?
  • 一生的契约

    一生的契约

    十五年前的一次失误,结下了与你一生的契约
  • 寂空战纪

    寂空战纪

    无尽星空,点燃了万家灯火。奇妙的灵魂,再一次踏上征程。火雨陨落,大地上杀声牵动了谁的心弦。为何而战,又从何而来。手牵手不从离弃的我们,宣布着永生永世的灵魂契约。前方,就是明光普照的地方。在这个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世界里,我们带来了希望的火种。神谕即将降临。飞翔在浩瀚星空的三灵魂啊,来吧。我以寂空世界里神的名义,邀请你们加入这场惨烈而浩大的圣战。——寂空战纪
  • 有趣的书

    有趣的书

    这部作品写的是我当下的感受,没有什么励志故事,也不会激励谁,写的原因可能就是太闲了,现在外面好像下雨了,是不是暗示着什么?有点恐怖,毕竟现在都2020年5月7日晚上12点29了
  • 杀手顾家星

    杀手顾家星

    孤儿顾家星历尽艰辛,竟在偶然间获得了异能,为了继续求得生存和铲除邪恶,以异能干起以杀人为生的职业——狙杀全球黑帮人物!全世界黑帮震动,尤以受创最大的日本黑帮黑龙堂集团还击最强烈。顾家星一直以大学学生掩饰身份,和生死之交小叶共同创建全球杀手网络,其后竟让黑龙堂一一释破,顾家星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和黑龙堂集团最尖端的杀手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