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08400000007

第7章 道哲学框架

如果将道哲学的构件视为一粒粒珍珠的话,那么道哲学的架构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用关系哲学的观点看,这些构件只能算是一个个哲学个在,它必须被还原到道哲学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系统内,才能获得完整、清晰的概念内涵。转换为分析哲学的语言,则是词汇(即道哲学构件)必须在用法(即道哲学关系系统)中获得意义(即内涵)。

笔者也坚信,道哲学作为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应该有它独特的内在结构。整体还原道哲学的内在结构,也因此成为本章的任务。该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出道哲学的基本结构,二是从这一结构中找出道哲学的命题系统,三是根据命题系统寻找其逻辑关系。它们构成了本章的三个小节。

一、道哲学的基本结构

目前通行的《老子》有西汉河上公注本和魏王弼注本,皆分上、下篇,其中前三十七章的《道经》构成上篇,后四十四章的《德经》构成下篇,上下篇合称为《道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被称为《德道经》。特此说明)。本书序言中所引三著,均采用通行本。据孙雍长先生说,河上本当早于王弼本。

笔者坚持认为,《老子》的本意是劝谕统治者的,原著者一也深知自己的劝谕无甚效果,所以最终选择了归隐。至于韩非子认为《老子》是本谋略书,那是因为他自己确实需要谋略,碰巧又从书中读出谋略来,与原著者的本意无关。另有庄子误将《老子》视为隐士哲学,也是因为庄子本人想归隐,碰巧又从书中读出归隐来。

谋略,在道哲学看来,当属于人的肆意妄为,属于道哲学坚决反对的行为。对归隐的学者来说,他无须了解谋略当然也不懂什么谋略,因为谋略与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无关。那么《老子》是不是隐士哲学呢?也不是。书中大量出现的“圣人”、“侯王”与“佐人主者”等字眼,分明是在告诉我们:《老子》是说给那些需要效法圣人行为的当权者们听的。他们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圣人”,《老子》书中的“圣人”并非孔子这样的圣人,而是远古最高统治者黄帝、尧、舜,是通过效法天地为人间订立规则的人;或是侯王即“佐人主者”,《老子》所言的“佐人主者”包括侯王,可见“圣人”当属于最高统治者无疑。劝谕这些最高统治者归隐?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或许也没有想到要劝谕庄子这样的小吏,去作什么“逍遥游”的。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进一步理清劝谕的思路。理清了劝谕的思路,就能引导我们认清道哲学的基本结构。

先看思路。《老子》的思路可描述如下:天地有道,万物有道。圣人有圣人之道,侯王有侯王之道。万物守道则生,失道则亡。如何得道,失道后如何补救,也因此成为哲学话题。思路清晰了,接下来就要叙说、分析、举例、论证,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于是成就了伟大的道哲学。

顺着劝谕的基本思路不断提问题,我们就能发现道哲学的结构。什么是道?为什么会有道?道有什么特性?什么是圣人之道?有哪些特点?什么是侯王之道?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得到道?如何使用道?有无方法和规则可循?最后能概括一下道哲学的基本主张吗?上述问题,无疑都是道哲学需要解答的问题。问题解答出来了,道哲学的结构和框架也就呈现出来了。

本书将道哲学分为六个部分,其中道论和德论各有二个部分。道论的三个部分分别是:1.道之绪论。着重回答什么是道、为什么会有道、道有哪些特性这类问题。《老子》第一章至第十四章,为该部分的内容。2.圣人之道。着重回答什么是圣人之道、圣人如何守道等问题。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九章属于该部分的内容。3.侯王之道。着重回答什么是侯王之道、又有哪些具体特点等内容。第二十章至第三十七章属于该部分的内容。

德论的三个部分分别是:1.得道有法。着重回答如何得到道,如何同道即宇宙关系实现和谐的问题。第三十八章至第五十六章属于该部分的内容。2.用道有术。着重回答如何对外使用道的问题。同样的是道,内得为德,外用为术。德和术虽然同源于道,但内外终究有别。第五十七章至六十九章为该部分内容。3.道之总结。道德合一,概括了道哲学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为而不争”的政治理念。

第七十章至第八十一章属于该部分的内容。

还原道哲学的系统结构,是本书的企图,也是本书的特色和贡献,更是笔者引以为傲的地方。但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很完美,而是坦承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许还有错误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笔者的学识所限,二是因为时代久远,错字、错序导致流传失真。完整还原道哲学的系统结构,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接近本原,接近真相。

二、道哲学的命题系统

道哲学命题分布在由“道”运动的时间横轴,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空间纵轴交织而成的命题系统中,且可划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两面。我们不妨将“道”的时间横轴描述为一个圆周,以表示“道”运动的周而复始,那么它与空间纵轴就共同形成了一个类似圆筒的图形。圆筒朝外的面,由道哲学的否定命题构成,它们总是清晰可见的;圆筒朝内的面,则由道哲学的肯定命题构成,我们只能感悟到它们的存在,但总是无法完整地描述出来。

时间横轴实际上是由道自己直接给出的,因为道本身就是宇宙关系的过程形式和时间形式,“时间”是道的内秉性质。而纵轴则是由道间接给出的,准确地说是道通过事物的空间结构给出的规定。空间结构本身也是被道规定着的,只是因为道哲学是关于时间的哲学而非关于空间的哲学,所以空间结构也就不能由道直接给出。如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探究,则道哲学中的空间可描述为先验的客体性质,而道哲学中的时间当描述为主体经验中的性质——道本身就内涵有过程与方法的含义。时间横轴与空间纵轴相互交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这是道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一大特色,我们将在本书第三卷文字中展开这一话题。

以时间横轴来看,“道”的运动轨迹被《老子》描述为从太阴而出,先化而为“一”,再负阴抱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因得道而生,皆因顺道而存。此为天之道,行于宇宙之间。转换成关系哲学语法,此乃物理宇宙关系,一切都在宇宙关系之中,一切存在都只是宇宙关系的偶然形式。

天之道进而为人所得,道因被人内得而为德——德为道的主体化形式。人,唯有习道方能得道,循道习道于是成为得道之法。习道能外用,循道外用方为用道之术。德、法、术,因此成为道在主体世界里的延续和映射。转为关系哲学语法,则德、法、术当属于被人所实际掌握了的宇宙关系,是宇宙关系的人的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得道之德、习道之法、用道之术呈现出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在道哲学看来,天之道本身就有三个高低不等的层次,即最低层次的“地”、中间层次的“天”和最高层次的“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成为必然要求。该规定不仅实现了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连续和统一,即实现了哲学宇宙关系同物理宇宙关系的连续和统一,也实现了天之道不同层次间的连续和统一,并成为人之道不同层次间连续统一的基础和根源。

天之道和人之道的不同层次,构成道哲学命题在空间层次上的纵轴。就当时的人类社会而言,类似的空间纵轴就是由天子、侯王、大夫、士、民等构成的社会等级。只是由于道哲学的劝谕对象锁定为统治者,所以道哲学的命题系统中就仅有圣人(即最高统治者)之道、侯王之道和“佐人主者”之道,而无暇提及普通的士和平民百姓。后来的漆园小吏庄子,从道哲学中发展出逍遥游的思想,当属于对道哲学的误解。你也可以说这样的误解是对道哲学的发展,但绝对不可以说成是道哲学的本意。

接下来,我们可以顺着道哲学命题系统的时间横轴与空间纵轴,粗略地扫描一下道哲学究竟提出了哪些哲学命题。

“命题系统之一”:道命题

“道命题”既处在时间横轴的开端,也处在空间纵轴的顶端。就时间横轴来说,“道”先于天地而生,此处的“天地”当是有形的存在物而非宇宙自身。在道哲学看来,天地生于太阴之后,“道”从太阴而出,而“太阴”处当属于阴阳交替连续统一的时同过程的起点,“道”因此与整个时间过程同在。该时间过程就是宇宙关系的时间形式,“道”就是时间形式的宇宙关系的个在化表述。

就空间纵轴来看,“道”因为充斥宇宙的整个空间,因而也就可以到达空间的最高层次上。“道”是宇宙关系的“天”的形式,即宇宙自身形式的宇宙关系,此处的“天”即宇宙。与之对应的“德”只是宇宙关系的“人”的形式。人不可能达到天的高度,所以“德”也就不能达到“道”的高度。

“道命题”的时空定位,决定了它在道哲学命题系统中的基础地位。“道命题”是整个道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全部道哲学命题的基本砖块,又是它们的基本原则。如果将“道命题”和全部道哲学命题都描述几何图形的话,则代表“道命题”的图形就成为全部道哲学命题的模型和样板,全部道哲学命题的图形与“道命题”的图形具有“同构性”甚至是“自相似性”。

图形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构成命题图形的是命题的涵义结构,那么“道命题”的涵义是什么呢?其涵义是由哪些要件构成的呢?表面上看“道命题”的涵义是“无为而无不为”,还原到命题系统中可表述为“人”向“自然”的“和谐”。其中“和谐”是目标,而“人”向“自然”靠拢则是实现“和谐”的方向。万物和谐即“无不为”,也即和谐目标的实现;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无为”,即“人”需要向“自然”靠拢。

人,自然,和谐,成为“道命题”的三个基本构件,可近似表示为“(人→自然)和谐”(读为“人向自然的和谐”),该表示式可视为“道命题”的基本图形。

在人与自然对立的背景下谈论宇宙关系的和谐,进而在统治者与底层人民严重对立的背景下谈论人类社会的和谐,是道哲学要达成的理论目标。而所有目标的达成,又都必须建立在“道命题”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上述“(人→自然)和谐”图形,必须成为道哲学全部命题的基本模型;该模型中“(人→自然)”的方向,就决定了道哲学的否定句法——用“自然”否定了“人”。道哲学命题中,大量用“无”和“不”表述的否定语句也就成为必然。

“命题系统之二”:德命题

“道命题”的“(人→自然)和谐”图形向人生成,就构成了“德命题”,后者是前者的人的形式。就时间横轴来说,它处在“道命题”之后,但同时处在人的世界的起点。你甚至可以说有德者方为人,无德者不能称之为人。就空间纵轴来说,它在“道命题”之下,但同时处在人的世界的顶端。

需要指出的是,德命题与道命题是统一的和连续的。其连续性不仅表现在德与道的关系上——德是道的内化形式,还表现在万物皆可得道——万物皆因得道而有“得”。如果需要将人和物区别开来的话,则人得道为德、物得道为得而已。在道哲学看来,不仅两者(即德与得)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且因为人的肆意妄为致使人的德往往偏离道,而物之所得则永远不会偏离道。所以人需要向物学习道,才可能守住万物之道。

物同人的根本区别,就是物绝对没有人的肆意妄为。这也正是人所丢失的,也是人必须学习和遵守的内容,因为人的肆意妄为是人不能守道的根本原因。“无为”即道外无为因此被奉为得道的起点和基本准则,“德命题”也因此可以表述为“得命题”,或者说是“得命题”的人的形式。

至于人为何会肆意妄为呢?答案是“有我”,也即人的主体意识。偏离了道的主体意识,就是极端的自私和贪欲。如何根除偏离了道的“有我”呢?道哲学给出的答案就是“无心”也即“无我之心”——这样就进入到“法命题”了。

“命题系统之三”:法命题

就人来说,“德命题”与“道命题”的连续与统一,必然是以“法命题”为途径实现的,被本书称之为“得道有法”。“法命题”也因此成为连接“道命题”和“德命题”的媒介。作为媒介的“法命题”一头连接着天之道,天之道成为人所要学习的样板和教材;另一头连着人之道,人之道是入学习天之道的结果(和目标),也即人的所得(及理想);将天之道与人之道连接起来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构成了“法命题”的内容。“法命题”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天之道和人之道以及“法命题”本身,都有着共同的“(人→自然)和谐”内涵结构。

在道哲学命题系统中,“法命题”与“德命题”的时空定位呈现为一种动态的重叠形式。就时间横轴来说,两个命题是完全重叠的,不仅两者的时间起点完全一致,两者所覆盖的时间域也完全一致——都完整覆盖至人类的历史。就空间纵轴来说,“法命题”因负有向天之道学习的使命,所以必须向天之道延伸。如果将“德”理解为人类不断扩展的过程,当是“法命题”扩展在前、“德命题”扩张在后,最终两者完全重复——有某种高度的得道之法就会有同样高度的德行。

“法命题”的意义不仅帮助主体实现了德和“德命题”,还在于它开创了主体得道的两个方向—内得和外用。天之道被人内得,即为德;如被人外用,即为术。只是我们要记住,外用之术和内得之德也是统一和连续的,不仅均受制于德,而且均源自于道。

“命题系统之四”:术命题

学习道的“(人→自然)和谐”结构并外用于事,即为“用道之术”,并因此构成了道哲学的“术命题”。道之德是人向道不断学习和内修的结果,并因此成为人的伦理本质。而道之术是人向道不断学习和模仿的结果,成为人的伦理工具。尽管两者同属于道之所得,但前者(“德”)为内得,后者(“术”)为外得。如果将德理解为生命本质和智慧的话,那么术就是保全自我的技巧和方法。德与术的最终目的又是相同的,即保存主体的长久。

如何将道之术外用于“事”呢?第一、所有的“事”也都是合乎道的,因此也都必然具有“(人→自然)和谐”结构。假设“事”本身只涉及到物、而不涉及到人,道的上述结构就自动转化为“事”的“(物→自然)和谐”(读成“事向自然的和谐”)结构——此结构在“术命题”中当对应于万物“自化”等命题,将它移植到社会中去则对应于万民“自化”等命题。第二、“事”的主体必然是人,将道外用于事的也只能是人,人在用道之术中又如何遵守“(人→自然)和谐”的结构呢?道哲学给出的答案是“守弱之术”、“守柔之术”和“哀兵之术”等。

在整个道哲学命题系统中,“术命题”既是“德命题”的延伸——由内修延伸至外用,也是“法命题”的延伸——由学习延伸至运用。就时间横轴来说,“术命题”当在“德命题”和“法命题”之后。就空间纵轴来说,“术命题”也当在“德命题”和“法命题”之下。因为在道哲学看来,“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人为的东西,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在“德”和“法”之下。一旦“术”超出了“德”的控制,就变成了人的肆意妄为。

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坚持认为,如将用道之术理解为“阴柔之术”或某种阴谋的话,是对道哲学的最大误解,甚至是对老子本人的侮辱。

“命题系统之五”:圣人之道

如果仅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待道哲学,并将“道命题”对应为“道”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将“德命题”和“法命题”及“术命题”对应为元伦理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圣人之道、侯王之道话题,则属于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范畴,并构成了由上而下的两个层次,该层次恰与社会等级结构相一致。但道哲学同时还认为,先有天子立,而后才设置三公进而侯王与士大夫。这几乎是在暗示我们,圣人之道、侯王之道还可呈现为时间序列。只是我们要明白,如果上述时间序列能够成立,那它一定来源于社会等级结构的空间序列,也即圣人、侯王的纵向等级结构,被摊平为道哲学的横向时间过程。这无疑是道哲学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妥协与和谐。

现在我们来讨论“圣人之道”的命题。圣人之道的具体规范可分述如下:第十五章讲了修为的两大要点,即内心要“微妙玄通”,外形上要混而浊。第十六章描述了知常的途径和不同的境界。第十七章讲无为而治,十八章讲治道变迁的历史,十九章讲绝妄即放弃人的肆意妄为,含:绝学、弃仁义等。第二十章将内道外愚,坚定向道。第二十一章讲如何以道观物,第二十二章讲不处即圣人不与坏毛病相处,第二十三章将抱一即“以一观一”,以存在者自身观察存在者。第二十四章讲希言即反对人为的说教,第二十五至二十九章为一个整体,讲王与道的统一关系和实现统一的步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命题系统之六”:侯王之道

侯王在道哲学中被称为“佐人主者”,指的是大小诸侯国的国君和当时已成功篡权的士大夫们。侯王之道的内容集中在第只十章至三十七章中,还散见于有关各章。

侯王之道的第一步就是善兵“勿强”,因为兵者属于“不祥之器”,更因为“知止”是道的内在要求。能“知止”方能“知行”,善“知行”者“不自为大”。这些道理虽然“无味”但却有用。总结起来,侯王做好两件事就行了。一是对事要做到“微明”,即能在细微深处最先洞察到对自己不利的逆转因素,并将它掩藏起来,切切不可暴露给别人。二是对自己要能守道、无欲,遇有欲望萌生当镇之以“无名之朴”即道。

三、道哲学的逻辑系统

中国哲学没有逻辑曾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这里的逻辑当然是指西方的分析逻辑。包括道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确实没有分析逻辑传统。但我们同时认为,以道哲学、易经哲学和儒家的仁义哲学为主体的中国哲学,却开创了另一种“观物取象”的逻辑方法,我们称之为整体逻辑方法。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道哲学的逻辑方法,并努力还原其逻辑系统。以整体逻辑为基础,以类比逻辑为方法,以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为结构,以否定逻辑为立场,构成了道哲学的逻辑系统。

所谓整体逻辑,就是将逻辑对象都看成独立的整体,作为逻辑主体的人,则站在全部对象的外部整体观察它们,并通过整体观察的手段,确立相关逻辑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道哲学来说,无论是“道”还是“德”或是其他的逻辑对象,都是作为整体被人观照的,哲人通过自己的观照找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逻辑可靠吗?或者说这样的逻辑关系成立吗?如果成立,其基础又是什么?我们不妨以“道”为例,说明这一问题。为了建立起“道”的哲学概念,道哲学实际上是借用了词汇之“道”的三个所指物(路、说、道路神),并从中导出“过程”和“方法”的意义(过程 方法)。设“道”的哲学概念为A,词汇“道”的所指物为B,则下列等式成立,

A=B=过程 方法。

此处的“过程 方法”,已成为A和B共同的结构和意义,这里隐含的逻辑关系就是——

前提:A和B同构,

结论:以B喻A成立。

以西方三段论的观点来看,这里省略了一个大前提:同构者的结构与意义可以互释。在道哲学看来,这应该是一条无需论证的公理,故可以提前省略。

此时再来看整体逻辑的可靠性问题,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之间的同构性是整体逻辑的基础。如果将在现有层次上被整体观照的全部逻辑对象,组合成一个更高层次上的逻辑对象,即前者的单个逻辑对象成为后者的一个因子时,则整体逻辑就可转化为分析逻辑。

整体逻辑和分析逻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将相关的逻辑对象组合成更高层次上的逻辑对象,所以它们的联系看上去都是散漫的、甚至是任意的,其逻辑关系也是隐形的而非明显的。就认识论来说,其逻辑关系的建立过程是个人化的而非标准化的、来源于个人感悟而非理论分析,因而容易造成阅读上的歧义甚至异义。这是整体逻辑所不足的地方。

道哲学是以整体逻辑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如何准确地还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尽可能地消除歧义和异义,也就成为正确理解道哲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类比逻辑,就是以承认不同逻辑对象在结构上具有可类比性为前提,并因此将甲物的结构平移到乙物的身上,从而建立起两者之间在结构上的类比逻辑关系。比如道哲学就从生物体的空间结构特征(躯体中的柔弱部分处在上方,躯体中的坚强部分处在下方,简称“弱上强下”),推导出处在社会结构顶端的最高统治者也当守弱的结论。生命体“弱上强下”的躯体结构,被道哲学类比为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人们自然会怀疑,这样的类比联系可靠吗?欲保证类比逻辑的可靠性,还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条件?

该基础条件就藏在类比逻辑所省略了的大前提中,该大前提是说“事物普遍具有可类比的结构,因而它们可以类比”。这一前提无疑是整体逻辑中的事物同构性规定,在类比逻辑中的翻版。由此可见,类比逻辑是以整体逻辑为基础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可类比性源自于它们的同构性。类比逻辑因此成为整体逻辑的具体方法,整体逻辑成为类比逻辑的基础和前提。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可类比性无疑是存在的,但又不是普遍存在的,更不是绝对存在的。如果不能给出不同事物间可进行类比的充足条件,类比逻辑的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就道哲学中的“弱上强下”一例来说,统治者的守弱规定,是可以从其他方向推导出来的。劝谕统治者守弱的基本结论是正确的,但其类比方法值得怀疑——我们不妨将此处的类比方法当做一场审美活动欣赏它。

道哲学中的时间逻辑同样是一种朴素的思维成果,和现代逻辑中的时间逻辑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道哲学中的时间是可循环的,现代逻辑中的时间则是不可循环的。道本身就是宇宙关系的过程形式和时间形式,整个道哲学就是道不断“自化”(借用老子的语言)为诸多概念的过程,道哲学中的全体概念,都在道的“自化”过程中涌现出来,时间成为道哲学概念体系的结构逻辑。对道哲学来说,时间就类似于一根红线,将道哲学的诸多概念有序、逻辑地串联为一个整体。道哲学中的诸多概念,均通过它们在时间逻辑中的序列位置而获得赋值。你可以逆着时间顺序思考,比如以德的含义为起点追溯道的含义,但你不可以改变两者在道哲学中的时间序列。道先于德而生是不可更改的,因为两者在道哲学命题系统中的赋值是不同的。

道哲学的时间逻辑还蕴涵有两个特殊命题,一是守初,即处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二是谋阳,即顺应万物负阴抱阳的方向谋划事物。前者对应于时间链条中的位置规定,后者对应于时间链条的方向规定。

在道哲学看来,事物的初始阶段虽然柔弱,但充满无限生机和无限前景,人若能守初、守柔、守弱,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且永保长久。人之所以要谋阳,是因为道化生万物的方向总是负阴抱阳的,也即守阴而谋阳的。尽管阴、阳之间可相互转化,但道化生万物的方向不可逆,守道的人也就只能是负阴而抱阳。反过来说,如果你的行为(而非思考)是逆着上述方向往回走,那你是在逆阳而求阴:阳成为你的手段,而阴成为你的目的。此即“阴谋”一词的本意,阴谋的本意就是最早的“谋阴”而非后来的“密谋”。阴谋显然属于人的肆意妄为,和道哲学的基本精神根本对立。举例来说,“守柔”与“守弱”就属于守道者的阳谋——此时阴为依托,阳为目的;被韩非子篡改为“阴柔之术”后,就成了人为的阴谋——此时阳为手段,阴为目的。

空间,包括宇宙空间和人类社会等级空间,同样成为道哲学的结构逻辑。天、地、人的物理空间等级,圣人、侯王、士大夫们的社会等级结构,成为天之道高于人之道、圣人之道高于侯王之道的理由。空间在这里被赋予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侯王之道,均可以通过它们在空间序列中的不同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理论赋值。不同赋值之间的关系,又恰恰是通过空间结构被有效组织起来的。

道哲学中的空间逻辑和时间逻辑实际上是统一的,当空间关系呈现为先后序列时,就已经是时间关系了,相应的空间逻辑也就转化为时间逻辑了。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共同构成了道哲学的结构系统,成为道哲学概念系统的时空舞台。几乎全部的道哲学概念,都可以在时空坐标中获得相应的意义赋值。

道哲学的否定逻辑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源自于道哲学的基本立场,也即是由道的“(人。自然)和谐”结构决定的。这里的“否定”是指对“人为”的否定,其投影面就是对“道”的肯定——即通过对人的否定实现对道的肯定。通过否定句法达成肯定性结论,也就成为道哲学的主流语法,“无”和“不”以及“柔”、“弱”、“小”等就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设想我们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待道哲学中的“道”,那么就只能看见“道”的背影,因为“道”指引着我们走向自然的深处,离人类社会也就越来越远。我们能看清楚的,也就只能是道哲学的否定命题。

决定道哲学否定命题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道”的关系属性和道哲学的个在化语法局限。道,作为宇宙关系,本身就不是个在物,也就不能用个在化语言去描述它。倘若你只能用个在化语言描述它,那你就只能选择否定句式——尽可能地描述它“不是”什么。当你试图描述它“是”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能“说”出来的内容很少。因为作为宇宙关系的“道”本身是无形的,没有人能面对无形的对象物说出太多的意义来。

同类推荐
  • 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本书是作者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成果,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支柱、实践基础、根本原则、历史使命、总体布局、安全保证、领导力量、领导方法等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阐述了重大时代课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本书有两大特点:第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第二,研究内容既内含实践逻辑,又内生出理论逻辑,具有思辨性。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士人的推崇。
  • 墨韵三闲

    墨韵三闲

    本书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所学习、所经历、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与其延伸出的对人生的感悟。也算是作者对其个人成长经历的总结和学习他人收获的小结。其中涉及对事物的看法、对自身的修炼、对心态的控制等。对年轻人思考人生提供了参考。
  • 愿你和世界温柔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三堂人生哲学课

    愿你和世界温柔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三堂人生哲学课

    本书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课,一步步带领你的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走出自己孤单的岛屿,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热门推荐
  • 征战诸天从超神开始

    征战诸天从超神开始

    张硕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3万年前的超神学院。还带个诸天征战系统,从此带着诸天神将创正义、灭天宫,领着凯莎走向人生巅峰
  • 星影大陆X

    星影大陆X

    大学生严立,逗逼一枚,机缘巧合之下被父母的事情卷入了未知的异界‘星影大陆’。他到底是谁?在哪里?他该何去何从呢?
  • 相亲靠谱

    相亲靠谱

    大龄女汉子张晨姗,在相亲时遇见了高富帅机长齐远,并对他一见钟情,可是两人的每一次相遇都状况百出,他对她的态度又是暧昧不明,她追还是不追?
  • 陆氏夫妇探案集

    陆氏夫妇探案集

    女主是一个老女人。。。且懒且馋,脾气差、性刻薄,腹黑、毒舌、傲娇、抖骚,爱装女王。但,老女人身边总跟着一个回眸一笑倾人城的青葱少年。而且,他们都姓陆。。。这大概、也许、可能是11?当迷案如蜘蛛结网般错综复杂,看老女人如何携手漂亮少年化身福尔摩斯!PS:献给我最爱的名侦探柯南!
  • 重生晚照残

    重生晚照残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皇后重生后与曾经死对头小叔子的故事。开国元后,聪慧无双可惜算尽计谋算不到人心,死而重生,曾经一国之后竟被强娶?荒唐王爷,叔嫂偏是死敌,世事轮回岂料再见有期?一国之君,负情背义只为千秋霸业,确不言悔意?
  • 萌学园之圣奈极光

    萌学园之圣奈极光

    其实六千年前,这是一个比较和平的世界,但是因为一些人的私心,破坏了这个和平的世界,那次战争生灵涂炭?红色月亮的谜底到底是什么?会有人来解答吗?这次战争再次爆发,还会像上次一样吗?上次的失败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姜默辞
  • 梵天八荒

    梵天八荒

    千年动荡,位面尽毁。道法体系,大道修身。不同的大陆,不同的斗争。看看一平凡少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 恶魔的注定恋人

    恶魔的注定恋人

    她,是父母眼前的乖乖女,外面的野蛮女。双面的她考进了康华贵族学校,可父母中毒进院为了学费和药费去魅影当起了服务员。他,黑道霸主,在别人面前严肃冷漠实际上却是个花花公子,在酒吧玩弄的时候,她不知死活的扇了他一巴掌逃走了。在逃走前听到他说“你永远逃不出我的手掌的。”在意外中她捡了个黑道老大他们之间能擦出什么火花??
  • 梦中的蓝天

    梦中的蓝天

    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都说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灵感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随心而动率意而作。
  • 帝源启示录

    帝源启示录

    世界,只有一个吗?不,世界不止一个,它们像是树叶,分部在世界树的枝杈上,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什么是世界树?这是一个统称,一个聚集了无数位面世界的称呼。这些世界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在生命的长流中,获取了一种名为帝源的力量,倚靠帝源,人类开拓出了无穷无尽的世界。什么是帝源?唔,那可以理解为,上帝力量的源泉吧。那,这是一个关于帝源的故事吗?呵呵.......不,这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