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3300000005

第5章 生活·起居(4)

涂脂抹粉是历代妇女美化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故称“红妆”。汉以后盛行,宋明时期,尽管妇女的妆饰习俗有所变化,但涂脂抹粉一直未被弃置,直到近代女学堂兴“淡妆雅服”,施脂抹粉的“红妆”习俗才开始走向衰落。

017古人在夏天如何消暑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夏天利用冰来消暑了。他们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留到夏天用,或者自己制冰来消暑。

《礼记·月令》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季节,江河之水冻结实了,天子便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又命人开窖取冰,同羔羊一起,拿到宗庙作为祭品参加祭祀。祭完了,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

在周代,官府里有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凌人”。

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设冰井台藏冰。

唐代时,京城出现了专门靠买卖冰块而发财的商人。到了唐末,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水结冰。根据这一发现,人们便开始在夏天制冰了。《酉阳杂俎》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制作冷饮的方法。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更为繁多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比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

元代时,官府开始了冰淇淋的生产。商人甚至在冰中加入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十分相似了。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皇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淇淋。

明刘侗、于奕正着《帝京景物略》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平民)得买卖。”说的就是明代官府颁冰和民间卖冰的事。北京北海琼华岛上原有一座“雪池冰窖”,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冰窖,专供皇帝使用。

此外,还有多处官府冰窖,都由工部掌管。每年伏日开始,到立秋日止,各衙门官员都能领到工部发放的“冰票”,凭票领冰。民间卖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窖藏冰,二是官府冰窖藏冰。民间怎么会买得到官府藏冰呢?原来,“颁冰”之制日久生弊,有些官员会将冰票低价倒卖给卖冰人,官冰就流入民间了。

清代,严辰在《忆京都词》自注中说:“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无此物也。”不但有卖冰的,还有卖冰镇食品的,常见的冰镇食品有冰镇杏干、冰镇柿饼、冰镇酸梅汤等。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也有冰箱和冰淇淋

我国在很遥远的古代就有“冰箱”了。周代设有“凌人”一职,其职责是在隆冬时节组织凿冰、藏冰,待到来年开春时用来制作一种名叫“鉴”的容器。

“鉴”的外形就像瓮,古人把冰块放入“鉴”内制成冰鉴,再把各种熟食或酒水放入其中冷藏,冷藏效果跟现在冰箱的冷藏效果差不多。周人常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后,诸侯、大夫等按爵位高低领取祭肉——牛肉、羊肉、猪肉等。因为祭祀所持续的时间往往很长,所以要想让祭肉不腐败变质,就必须发挥这“冰箱”的冷藏作用了。

冰淇淋的发明也跟我国古人有点关系。在宋代,民间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百出。如人们把水果或果汁加到冰块里做成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奶食,他们就把果浆、牛奶加入冰里,这种冷饮就是冰淇淋的雏形了。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制作冷饮的方法带到了欧洲。

1560年,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为了给她换换口味,便把奶油、牛奶和各种香料一起倒进冰里,结成了一种半凝固状的冷食,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就这样诞生了。

018古代人如何画押

所谓“画押”,是指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者标记,也可称做“签名”、“签字”。那么,“画押”是怎么来的呢?

唐初,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不许群臣以草书在奏折上署名,但在其他文书上还可用草书署名。因为草书形体花哨,所以用草书署名又被称做“花押”。

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时,文末大多不署名,仅写上本人的字,称做“押字”或“草字”。

“押字”一般都是正字体,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设计时一般遵循特定的比例。最初是在文人间开始流行画押,后来老百姓也开始模仿,出现了民间的“十”字押。在此之前一般用“指”押,就是将签押人的食指按在合约上,用笔记下食指指端和下面两个指节的位置(画三个道)。

而签署比较重要的合约时则用“掌押”(也称“箕斗押”)方式,即将整个手掌沾满墨迹画押。古代朝廷在犯人转移、关押、流放时,为了防止掉包,便强制犯人将大拇指沾上墨迹签押在交换文件上。后来,这种签押方式逐渐由官方流传到民间,只是有的老百姓由于忌讳(这种签押方式最初是用在犯人身上的)则采取了在画押的位置画个圈代表拇指押。

由于签名或押字不能适用于文盲,所以文盲也可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称“画花押”。

据说,宋代的王安石是“画押”的创始人。他署名的习惯是只写“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可是由于他性子急,所画的圈一般不是很圆,而且非常潦草,因此有人私下里说他所写的是一个“反”字。

王安石知悉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在把那个“口”字写成圆圈时尽量画得圆一些。后来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横一撇都省略了,仅剩一个圆圈,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除了“画押”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即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从而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印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由于竹木简书信被纸张、绢帛逐渐代替才停止使用。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启示,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灵感来源。

趣味链接:按手印是怎么来的

自古及今,人们形成了在契约上按手印以表示诚信并相互约束的习惯。按手印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具有法律效力。那按手印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代,由于科技落后,笔迹鉴定技术还没发明出来,于是手(掌)印成了主要的证据。1927年,德国的罗伯特·海因德尔在其着作《指纹鉴定》一书中断定:中国唐代的贾公彦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用指纹识别人的学者。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懂得用指纹破案了。根据在云梦出土秦简中的《封诊式·穴盗》中的记载可知:秦代的司法人员已经将“手迹”作为破案线索,把它作为司法检验的一种物证。

唐代的许多文书、契约、遗嘱上都有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以此作为识别的重要手段。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了在文书上以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为鉴的办法。

我国古代军队有《箕斗册》,用以登记士兵指纹,以便检查。这表明古人早就懂得对指纹按形态、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并将这种分类应用于社会实践。

按手印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其原因是每个人的指纹都具有唯一性,用它来代表或识别一个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019我国古代的名片

名片最早在秦汉时就开始使用了,它在西汉时叫做“谒”,又叫“刺”,是用竹木削制而成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因为纸张的普及,名片也就改用纸制作了,当时被称为“名帖”,也有称为“名”或“名纸”的。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名片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了。我们重点介绍唐代和明清两代名片的使用情况。

在唐代,投递名片几乎都与科举相关。人们为了考取功名,除了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地学诗作文外,还必须求得达官贵人、社会贤良、文坛巨子的赏识与举荐,求取功名的士人在登门拜访这些重要人物之前,必须先投递名片以征得他们的首肯。而名片的传送多由看门的人代劳,得到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

一旦考取功名,新科进士们交际应酬,名片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连与青楼女子打交道也要使用名片,而且名片必须特地制成红色熏香的,由此可见名片在唐代使用之普遍。

到了明清两代,名片在社会交往中就更加盛行了,而且名片的使用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首先,士人出门拜客,要先行“投刺”之礼,也就是投递名片。在拜客应酬中,如果只投名片不见面,对这种虚情假意的礼节,人们是非常反感的。

其次,在使用名片上还反映出社会交际中人们的尊卑等级。如通过名片的颜色,可以看出名片主人的身份来。按照当时的礼节,位高权重的人才可以用红名片。亲王的名片就更加与众不同了,他们的名片上会写有“王”字或别号,人们只要看名片上写的“王”字或别号,就知道是亲王尊驾到了,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显示他们高人一等。

再次,在使用名片上还反映出一定的民俗礼仪。如果家中有亲人过世,那么就需要在姓的左角写“制”字,或在自己的名片四周圈上黑框,以此向别人表示自己有丧事在身;已婚妇女的名片上要加上夫家姓氏,以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婆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宋代开始还有一种由他人(一般为家仆)代为传递的名片。这种名片只限于逢年过节时作为庆贺用,因而上面书写的内容较繁,多为恭敬、祝贺之词,其功用就像后来的贺年卡。

趣味链接:古今名片的区别

古代名片与今天普遍使用的名片有以下三点区别。

第一,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古代名片由主人亲手书写,而今天的名片则是找人印制。

第二,古代的名片因投送对象不同,落款会有所变化,一般要注明名片主人的身份。如注明“学生某某”、“门婿某某”等,也就是在名片上注明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而今天的名片则不会如此讲究。

第三,古代的名片在尺寸、规格方面会很讲究。唐代以小为贵,只有三四寸见方;明代名片越来越大,宽五寸,长达五尺,否则便是不敬;清末民初,西式名片以其洁白小巧、便于携带而被人们广泛使用。

020邸报: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创始于西汉初期的《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邸报》是因政治的需要而诞生的。西汉的行政管理实行郡县制,全国设若干郡,郡下设县。各郡在京都长安都驻有代表,其驻地被称为“邸”,各郡代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皇帝和各郡长之间的联络工作,因传递信息的需要,便产生了《邸报》。

而《邸报》的发展则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东汉年间,因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得《邸报》可以大量印制,其印制方法是先用毛笔写成楷书,然后再用木板雕成单张。一般每页13行,每行15个字。由此,《邸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到了唐代,《邸报》的发行已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吏是其主要读者,而且此时的《邸报》内容也较以前更为丰富多彩,除了刊登皇帝的起居、行动、诏令、会议外,还登载奏章、叙任、赏罚、辞令、朝觐、通报等内容。

《邸报》开创了世界报纸的先河,而且发行时间也创世界报纸纪录。从汉代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共2000多年,中间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变动,但其发行对象、性质、内容及格式基本没有原则上的变动。

到了清代,《京报》开始成为我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的标志。

而我国近代的第一张报纸,是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另外,1864年(一说为1872年)创刊的《华字日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以及艾小梅在汉口自办的《昭文新报》,都是我国近代较早的报纸。

趣味链接:我国晚报的发展概况

晚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上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所以我国晚报的发展与上海的渊源颇深。

我国的第一张晚报是由上海《沪报》社创办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的《夜报》,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了,可这种晚报问世后不久就夭折了。

1909年,上海的《商情日报》也一度出过《晚报》。它的寿命也很短,不到一个月就停刊了。

1915年,在上海又出现了一张《爱国晚报》。该报以宣扬国民革命,反对袁世凯恢复封建帝制为宗旨,结果遭到上海军阀当局和租界工部局的封锁而倒闭。

1920年5月,沈卓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晚报》,这是我国第一种独立经营的晚报。

在抗日战争前后,上海出现了敌晚报和抗日晚报并存的局面。如《华美》、《大晚》等是主张抗日的,颇受读者欢迎,发挥了战斗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较早的晚报是广州的《羊城晚报》和上海的《新民晚报》等。

021“高枕”是否“无忧”

《战国策》中载有:“事奏,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成语“高枕无忧”就出于此,意思是太平无事,不必担忧。它原是政治术语,指政治地位稳固可靠,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几次用到。

但是,如果人们曲解其意,认为“高枕无忧”的意思是睡在高枕上有利于健康,那就错了。因为从科学睡眠的角度来说,低枕虽不可取,但“高枕”也并非“无忧”。

一般说来,睡在高枕头上,头比躯干略高一些是符合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的。如果不垫枕头或者枕头过低,头部就会过分后仰。颈前部皮肤、肌肉牵拉痉挛,容易造成“落枕”。同时,颈部肌肉被动性紧张,使大脑皮层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影响睡眠效果。所以,睡眠时枕头不可过低。

但如果睡眠时枕头垫得过高,就会改变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尤其是颈椎的生理曲线。长此以往,还会导致颈椎损伤,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清晨起床时,就会使人感到颈部僵硬、头痛、头晕、肩臂和手指麻木,还容易引发咽干、咽痛等症状。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如果患有动脉硬化的老人在睡眠时枕头垫得太高,颈部过于弯曲,就会影响脑血管循环,容易造成脑血栓。

趣味链接:椅子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椅”,本作“倚”,起源较早,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籽”、“水冬瓜”,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倚子”代表“椅子”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唐代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中,在该碑文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来,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形式。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人们家居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所以家具普遍矮小。但在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并由此陆续开始出现一些高足家具。比如,桌子就应运而生了,并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最主要的吃饭、办公家具。

其次,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因此,家具的数量增多了;同时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同类推荐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服饰的进化

    服饰的进化

    服饰,诞生在文明的源头。它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可以说,服饰,就是文明的一个LOGO。各个文明的碰撞、冲突、融合,推动了服饰的进化,促进了衣冠的聚会、色彩的狂欢。服饰史是一种存在,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又是一部变化史,一部流动的传承史。各种变异,各种改革,在它的腹心深处喧响。那里,交错着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上演着不同类型的“战争与和平”、不同形式的悲愁与喜悦。从远古到清末,服饰曲折地表达着人类;它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表达着民族的内在精神,表达着文化的内在层次。
  •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风俗和节日,大家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指什么吗?在这些节日中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样的禁忌吗?大家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么的一种场面吗?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有着怎么的来历吗?一年分为四季,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妈祖祭典、成吉思汗祭典、黄帝陵祭典是人们对先祖们表示尊敬的仪式,想了解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的经历吗?打开本书吧,它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本书从人生历程民俗、忙忙碌碌办年事、热热闹闹过大年、四时八节饶有趣、五彩缤纷的庙会花会、家常便饭最养人、风味小吃最诱人、适应环境的民间服饰等方面,介绍了兰州市的民风民俗。
热门推荐
  • 乌鹭传

    乌鹭传

    天才围棋少年左隐闯荡江湖,偶得《尧帝弈经》,修炼上古围棋秘笈称霸天下,还有天元帮十二金仙,清风门清风七子,蓬莱岛上的不死棋仙,欢迎来到气势恢宏的围棋传奇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代魔尊在都市

    绝代魔尊在都市

    修炼了足足九世的魔尊,重回都市,势要让整个苍穹,都为我而绽放光芒。这一世,不留遗憾,这一世,不负佳人。
  • 仙影魔途

    仙影魔途

    混沌初开,乾坤始尊。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小小青年一次偶然之举,探寻始因,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出个通天大道

    修出个通天大道

    大河葱岭往南有华阳郡,郡东紧临黄江,江边有一人持干垂钓,任凭江水滔滔,巍然不动,仿佛与天地一体。兀然,那人扬竿而起,只见鱼线那端带出一条金色鲤鱼,扑腾之间被抓于掌内。待到金鱼放入篓中,那人喃喃道:“前后三万九千六百八十八个量劫都无变化,为何此时会有变数?奇哉,怪哉…”言罢左手轻挥,竹竿、鱼篓瞬间消失不见,那金鱼一个扑腾,复又跃入江中,再看那人,却已不知去了天地何方。
  • 潘多拉之主

    潘多拉之主

    潘多拉,应许之地,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我们从昏迷中苏醒,本该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却为何在这里?开局一艘船,又该如何制霸天下?我们还能不能回家?飞机对上狮鹫;枪炮对上言灵;文明与魔法的碰撞,又该擦出怎样的火花?兽人与精灵、龙与地下城、炼金与科技……波澜壮阔的史诗,拉开了序幕!
  • 位面之龙套也疯狂

    位面之龙套也疯狂

    李一飞机缘巧合得到一辆会穿越的自行车,但穿越到所在位面,都是龙套!“龙套难道就该死?既然会死,那就在死之前,疯狂一把吧!”李一飞很不服气,一个个位面,就此被他给搞得鸡飞狗跳.......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著作。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到历经荣辱兴衰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杰,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风云人物,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古今称颂的历史奇迹。作者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采用编年体例,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插图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完整再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 西域孤军

    西域孤军

    出身仕汉羽林郎,万死孤城未肯降,苟利国家生死以,纵死犹闻侠骨香!本书题材取自史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一点一点铸成了这个民族的骨头,和骨头里永恒的尊严。没有YY,真正的热血,又何必YY?我相信有一天,您会在影院里看见这个故事。故事不长,区区几万字,非常适合在书荒期间读一读。跟那些几百万字的雄文比,就像吃大餐的间隙,倒上一小杯烈酒一饮而尽。不占肚子,但足够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