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2600000020

第20章

“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而“旦”则是指一天,或是早晨,把这两个字合起来,指的就是第一天。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每年一月一日是元旦,可是,这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一年。但是在地球运行的轨迹上,也没法像学校操场的跑道,清楚地标上哪是起点,哪是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人为规定的。

相传,“元旦”一词最早来自中国上古时期的皇帝颛顼,在他的规定中,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旦”这一日因此得名。但以后各朝均对元旦的具体日期有所改动,直到西汉司马迁重定历法,才最后确定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谷粱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为庆贺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就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跟蚩尤大战,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黄帝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了对付它的方法,最后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除夕的由来

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我国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等。

春联的形成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

上古时期,有神萘、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老百姓为了驱鬼、压邪,便在大门左右各挂一块桃木,画上他们兄弟俩的神像(左为神萘,右为郁垒)用来镇邪。当时把这种桃木上的画称为“桃符”。

从桃符发展成春联,据说与两个皇帝有关。

公元10世纪,五代中的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要求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但又觉得词句欠佳,于是便亲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宫外。这就是传说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不过,那时还称桃符而不叫春联,一直沿袭到宋代。如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明朝时期,桃符才改称春联。据说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据明朝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据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见一户人家没贴春联。当朱元璋得知这户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后,他便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了。而且,春联也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盛不衰。

门神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萘、郁垒。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是古代的一个叫成庆的勇士。

班固《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自己的亲哥亲弟,所以心里总是疑神疑鬼的,弄得他整夜不得安宁。

为消除李世民心中的恐惧,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人披盔带甲,连续几夜就站在宫门外守护。李世民心里踏实了,便安心地入睡。

这使李世民满心欢喜,称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说:“两位将军真是门神啊!”

随后,又找来画师给他们画像,并把画像悬挂在宫门左右,李世民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驱邪。于是,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守岁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并把它作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将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据记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庆贺新年的风俗,“守岁”也就应运而生。

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365天便窜出深山,危害人间,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

当时的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紧闭家门,全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一晚上凶吉未卜,所以,这顿晚餐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样,便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的习俗。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福字倒贴

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倒贴“福”字的风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

有一年的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

凑巧的是,有位家丁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十二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办法是,在采用天干配地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排列办法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甲申年又称猴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猴。

探究十二生肖的起源,部分学者认为,它与原始时代人们对动物的崇拜有关。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鸡、牛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器官功能超过人类的动物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们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已经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这些动物是汉人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而驯养的。占十二种生肖动物的一半。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财产富足,吉祥美好。

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较密切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如虎和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却又密不可分的,如鼠;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

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征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

十二生肖的习俗不独汉族所有,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很早就使用了动物纪年的方法,据《琅琊代醉篇》记载:“北狄中,每以十二生肖配年为号,所谓狗儿年,羊儿年者。”这种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便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说明以地支配动物的十二生肖,在汉代已经形成。

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为什么将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位呢,据说,古人在排列十二生肖的时候,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即单双)参差排列的。这些动物的足趾有奇偶之分,不管是四足还是二足者,其足趾的数目前后或左右皆相同,惟独老鼠是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所以就把它排在了第一位。

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

在中国汉代,人们就用12地支配12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12生肖。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12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12禽兽配12地支的方法。

子时(夜11、12点):在深夜时分,老鼠最活跃,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可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害怕的动物是百兽之王——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兴云行雨之时,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喜欢在此时利用青草掩护自己,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之时,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吟,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是日落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7、8点):此时正是夜晚的开始,犬要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喜欢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12生肖纪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小时的由来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可是,你可知道,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其实,“小时”是由“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以此类推。由此可知,古时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所以,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的由来

现在1刻钟指15分钟。“刻”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代,人们用漏壶计算时间。他们在铜壶底下钻出1个小孔,壶内竖起1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随着水从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滴漏”。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上、中、下3只播水壶,下面设1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为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

“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个刻度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十四分二十四秒,这样,钟表走过一个小时差不多等于漏壶的四刻,于是就将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了。

“一刹那”是多久

我们经常会在书报上看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那么这几个形容时间短暂的词语意思有没有分别呢?它们指的究竟是多长时间呢?

在古代的梵典中,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僧只律分》中即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同类推荐
  • 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

    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

    本套书选编了《易经》《老子》《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了凡四训》《唐诗三百首》《宋词j三百首》等十二本文化经典书籍。《易经》和《老子》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弟子规·千家诗·名贤集》和《了凡四训》告诉读者做人的基本礼仪和智慧,《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让读者体会中国语言的优美和博大精深。全套书配有注释、译文和鉴赏,让读者更容易读懂,非常适合对我国经典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能让读者对书的思想和文字有更深入的理解,帮助读者快速读懂我国的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身自律(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身自律(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热门推荐
  • 名媛重生录

    名媛重生录

    上一世幕倾珂作死了自己,好不容易破虚之下重生一世,却依旧处于‘不作死便不会死’的困局。本着自己‘作’的局,跪着也要走完,她展开了花式追夫大法,发扬了不要脸的坚韧精神,自创了‘作女自救手册’。
  • 人造人之无情的爱

    人造人之无情的爱

    它是有意识的一串数据,被神秘的系统绑定穿到了一个2个月大的胎儿,从此认真学习人类。它进军娱乐圈,被黑,被质疑,呵我是谁?来吧游戏开始了就不要停,不然后果自负!(里面有神秘人哦)本文为耽美
  • 击风破

    击风破

    一场车祸,母亲丧命,母亲的意识钻入了女儿的身体,代替女儿重新上学、学习生活,重获人生。而不稳定的魂魄穿越不同的朝代和世界,谱写不同的人生。
  • 水师

    水师

    画符赐水可治疾,当然这疾只是怪症。医家不治之癔症,我自有一番手段。怪病、打鬼、斗法,梅山传承自成一家。
  • 我们终是有缘无份

    我们终是有缘无份

    原本她以为,他会喜欢自己的,而事实说明,有时候,长得好看并不是一定有人会喜欢你。而自己,原以为不会喜欢上其他人的时候,他又闯了进来,扰乱自己的心,可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在一起。有时候,男女主不一定要在一起。可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 灵魂死囚

    灵魂死囚

    罪犯变成游戏的猎物,给予人们欢乐的猎物。那些自以为手握正义,哪些把自身投入黑暗。
  • 驻村这两年

    驻村这两年

    脱贫攻坚路上,一群默默无闻的人。特殊人群:老人、小孩、鳏夫,寡妇,智障、残疾、懒汉、艺人、打工者、返乡人。民间故事多,是非与对错。闲暇起文笔,青春不迷惑。
  • 傲妻来袭

    傲妻来袭

    被称为灭绝师太的南星科技的总裁安伊,MIT电子工程博士,身高一米七,肤白貌美,腿长腰细,走路带风,前呼后拥,出场自带BGM的女强人,属于那种颜值高,智商高,学历高的三高美女。但是太高了之后,往往造成一种曲高和寡的局面,所以至今还是——单身。比起爱情,她更相信事业和金钱的安全感。“两狗一猫”的出现打破了她多年的平静。边牧:吕青山,身居要职,年少时突然抛弃她重逢后又一直不远不近跟在身边,他的爱,沉默而又隐晦。二哈:林臻仁,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大学肆业的富二代,看文字超过200字就犯困的地主家的独生傻儿子。布偶:储卿,从天而降的神秘俊美少年,因为胃不好,喜欢吃软饭。命运看似给了许多礼物,但每个礼物的背后,都早已明码标价,即使兜兜转转很多圈,依旧避不开。
  • 魔海霸主

    魔海霸主

    天上天下为我独尊,称霸魔海,为我飞鹏。少年穷志却不穷,但世见纷争无处不在,那些顶尖势力,远古宗族是否让贤,答案就从这里掀起!
  • 三把剑三千世界

    三把剑三千世界

    御剑流,在没有信仰的修仙之路上愈走愈远,直到不期间寻到自己的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