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04300000016

第16章 节日·节气(2)

可这时,东方既白,天已经快亮了。朱元璋心头十分着急,万一给人发现了岂不糟糕?想到这里,朱元璋默默祈祷:“老天爷,让天再黑一会儿吧!再黑一会儿吧!”结果,天果然又黑了一阵儿,这样,锅就完璧归赵了。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之后,回忆起自己除夕之夜偷锅送还的经历,想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像他曾经一样贫穷,于是就下令全国上下,每年除夕之夜都不能空锅,最少要放上两个馍(五谷磨成面后做的干粮)。

为了让老百姓信服,他说这样,一来为乞丐准备了食粮,以防止他们把锅偷走;二来除夕把吃的放在锅里,就象征着年年有余粮,家家生活富裕,来年的生活会更好。自此以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温锅”成为贺喜乔迁代称的由来

现在人们常把搬家或乔迁称为“温锅”。说起“温锅”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关。以前,普通人家盖房子常是倾其所有,房子盖完后,就会出现经济拮据的情况,家里不是缺钱就是少米。这时街坊邻居就会送来一些食物、礼品,帮着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助他们度过困境,同时也为向他们表示祝贺之情。

主人为了感谢街坊,也为了让新家热闹起来,就会炒菜做饭,设宴招待。由于迁入新居,锅灶都是新的,同时也是凉的。这一炒菜做饭,锅灶就热起来了,故而叫“温锅”。“温锅”标志着这个家从此步入了正轨,红红火火地过日子了。实际上,温锅就是亲朋邻里相助,众人添柴火焰高,把乔迁新居的暂时困难缓解了。

温锅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使新户主备感温暖,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极大的安慰。此外,有些地方温锅时希望人越多越好,他们觉得人越多人气越旺,特别是搬到一个新地方之后,人们更希望有众多的人前来温锅,其想法是人多势大不受欺压。

008初一吃饺子过年的由来

初一吃饺子过年,是说大年三十晚上要包好饺子,等到初一的时候拿出来吃了过年。关于这句民谚的来历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农历年在民间是备受重视的,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年关了,为了新年能吃得饱,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用萝卜菜做馅,非常精心地包起饺子来了,包好的饺子由里到外摆放得一圈一圈的,非常整齐,也很美观,灶王爷看到之后非常满意。

同村有个财主,家财万贯,命令手下人包饺子,用肉、蛋等料调馅,这些人粗手粗脚的,包好后胡乱地放在盖帘上,灶王爷见了很不高兴,就想惩罚他们。

到了初一这天,财主家的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馅。而那户穷人家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后来这家穷人知道是灶王爷帮了他们的忙,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包饺子。这事在村里传扬开后,村里人即使再忙,过年也要包饺子,把饺子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趣味链接:“年初一,不吃稀”有什么讲究?

古代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认为生活中所做的某件事,就会预兆以后的生活中会发生与之相类似的事。比如,“年初一,不吃稀”就是这种忌讳的典型代表。

古人说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吃稀饭,否则一年之中,外出旅行时一定会碰上下雨。无论是谁,出门远行都盼望着遇上晴朗的好天气,不希望被雨淋。所以人们为了防止这种忌讳应验在自己的身上,大年初一时从来不吃稀饭。

另外,稀饭在有些地方称为“粥”或“糊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发昏”、“拎不清”、“不明白”、“不清醒”等含义。而这些话又都是过年时所忌讳的话语,因此“年初一,不吃稀”。

更为重要的是,“稀”还意味着“薄”的意思,年节吃稀,意味着一年吃喝不足;“年初一,不吃稀”,则象征着过去和将来的一年里丰衣足食,生活富裕。

009春节吃年糕源于何时

过春节时,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分为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枣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等种类。

年糕作为春节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在早年,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之物,后来这一习俗发生了演变,才成为了春节食品。据考古探测发现,中国大约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了稻谷的种植。汉朝时,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据说年糕是从米糕发展而来的。

在公元6世纪,当时的《食次》一书中就载有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糍,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后来,米糕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粉糕,即将糯米粒磨成粉制作而成。其做法是先把糯米制成粉,然后再用绢罗过滤,加水、蜜,再做成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

而年糕也多是采用糯米磨粉制作而成的,只不过名称不同。粉糕就是年糕的最初雏形。又因为糯米蒸熟后,有很强的黏性,所以年糕又称“黏黏糕”。不难看出,“年年糕”就是北方“黏黏糕”的谐音。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晚清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趣味链接:年糕的由来和传说

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臣伍子胥督建王城。几年之后,王城完工,吴王命名为“阖闾大城”。

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讨伐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屡次劝谏,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十分恼怒。

伍子胥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他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将来如果我有不测,都城被围,民无所食,你们可去象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不久,奸臣诬陷伍子胥私通齐国,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宝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把吴国都城团团包围。吴国军民被围困日久,城中粮绝,每天都有人饿死。这时,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到了许多包裹严实的“城砖”。

原来,这些城砖都是用糯米粉蒸熟后压制而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做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就这样,士兵和百姓靠着这些“城砖”,终于度过了劫难。

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糯米粉做成“城砖”,供奉伍子胥,以表示他们对这位救命恩人的纪念。久而久之,这“城砖”便被称做“年糕”,形成了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010古人如何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古人是怎样拜年的呢?

自古以来,拜年的习俗就分两种,一种是向长辈叩岁的叫拜年;另一种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称之为贺年。“拜年”的最初意思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的:“慧所以除旧布新也。”“慧”即扫帚的意思,本指扫除尘土,引申为过年时除却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来新年的好运。

另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拜年出现在宋代(多是贺年的形式),盛行在明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古人贺年的记载:“正月朔日,为之元旦……士兵皆交相贺,民男女,亦皆鲜服往来拜节。”由此句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样。他们不计相识与否,皆望门投帖,以示新春的祝贺。

还有史料记载,在宋朝的上层社会中,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到了明代,盛行的拜年习俗中,又有了新的花样,他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徵明在《贺年》诗中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他在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明代人们所言的“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拜年中的“团拜”形式,大约出现在清朝,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以敦乡情。”

趣味链接:拜年的由来

关于古人为什么要拜年的问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年”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看到人间热闹非凡,就会窜到村子里,吞噬牲畜和百姓。人们为了应付它,就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整个晚上都不能入睡。

“年”兽在饱餐肉食之后,一般在天快亮的时候就回去了。这时候在家里憋屈了一晚上的人们,就会打开门,挨家挨户问个好,看看谁家有没有什么损失,相互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又躲过了“年”兽的迫害,可以有新的一年的平安了。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011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我国民间富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说法之一认为,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据记载,“元宵”二字的出典与隋炀帝有关。隋朝末期,隋炀帝残暴无度,为了粉饰太平,他把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定名为“上元”。并在洛阳端门以外,建国门以内,搭起高台“歌舞升平”,开始大张灯火,同时开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活动。

由于这天晚上热闹非凡,一些卖小吃的小贩也出来兜售食品,尤以汤圆最受欢迎,后来就把汤圆定为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上元节也有“元宵节”的叫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神,并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相传东汉的道教始祖张道陵做三官时为人治病,深得老百姓爱戴。后来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为下元。”于是道教分别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上元节这种说法就由此流传了下来。

说法之三认为,“元宵节”的由来与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有关。并说它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与第二种说法有很大的出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一起,在正月十五彻底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由于汉文帝是在平定“诸吕之乱”后上台的,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了纪念平息之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夜,他都要设夜宵款待有功之臣。后来就干脆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了。

在当时过元宵节,还没有放灯的习俗。直到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有人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元宵节放灯的习俗才由此发源。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写入书中。

趣味链接:元宵的做法

元宵是用糖和各种果肉做馅,外面滚上糯米粉,呈小球形状,清水煮熟食用,香甜可口,古时候人们叫它汤圆、汤团、圆子。因为这种食品在元宵节时吃,所以后来人们也就习惯把它叫做元宵。

元宵之夜,正是农历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全家老少齐聚餐桌旁,吃着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吉利的元宵,高高兴兴度过春节的最后一晚。

012清明节扫墓的起源

“清明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亦称为“植枝节”、“踏青节”、“聪明节”等。彝、壮、布依、满、侗等23个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

从二十四节气上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小节气,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夏历则是三月上旬。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据《礼记》记载:“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所谓“祭其先”者,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

到了春秋时代,民间已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风,但并未形成一种真正的仪式。到了唐开元二十年,扫墓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并被“编入五礼”。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编入五礼,永为定。”随后,唐末宋初,扫墓的习俗开始盛行起来,《宋史·唐格传》里有“径往钱塘扫墓”之句。

清明这天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禁火寒食、插柳踏青、兴农事、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活动。也正是因为有禁火寒食、兴农事等活动,清明节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节日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人们为何选择在清明节扫墓?

世人选择清明扫墓,除了祭拜祖先的需要外,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需要修整;

其二,清明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可借此去郊野,扫墓踏青;

其三,可能与人们怀念介之推有关,因为他被焚于清明前一日,而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

013“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叫“端五”、“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端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头一个就是端五。古代“午”与“五”通用,故称“端午”。又以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所以也叫“端阳”。这一天两个“五”相重,因此又称为“重五”。关于端午的始源,大致有“屈原说”、“龙节说”、“恶日说”三种。

节日起源的研究学者刘德谦撰文指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风土记》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他认为端午的风俗,就是源自夏至的风俗。比如古代夏至有祭祀活动,端午节也有。他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可以用为佐证的材料,很具有说服力。

他查阅古籍,发现《后汉书·礼仪志》一书也认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唐代韩鄂也在《岁华纪丽》中开宗明义地解释端午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在于此。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安岳县志(1986——2005)

    安岳县志(1986——2005)

    体志设40篇,266章,1162节,120万字。《管委、乡镇》篇涉及全县10个管委、69个乡镇,为了统一资料搜集、整理,初稿撰写要求,县政府两次召开会议,安排该篇编修工作。还派人分赴各中心镇召开片区会,落实县政府会议精神。并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向资料搜集人员讲解记述要点及资料搜集、突出特点的方法。2005年11月4日,县政府召开第二次特约撰稿人培训会,解决资料搜集、初稿试写中存在的问题。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国学”一说,兴起于20世纪初,而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80年代出现过“寻根”热潮,90年代“国学”再次掀起热潮遂至今。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使着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源头,“国学热”现象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正是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重新定位的时刻。
热门推荐
  • 校草独宠:丫头,给我回来

    校草独宠:丫头,给我回来

    开学第一天,就因为冰淇淋的事情,狄卿儿扛上了黎言校草御圣明,那一晚,狄卿儿后悔了,她不该跟着苏未央去酒吧的,呜呜呜,不去就没事了:“狄卿儿!你这是自己送上门来了么?正好,我有笔帐要跟你算算.....”那一刻,她害怕了,她希望时光能倒流,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御圣明这个人。可是,日子久了,狄卿儿和御圣明的关系渐渐融洽了,从敌人到同居男友,再然后.....【最美的青春,不过是有一两个一直陪伴你的朋友和一个盗不走的爱人】《校草独宠:丫头,给我回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此间朝暮与卿语

    此间朝暮与卿语

    身为相府嫡长女,本该万千荣宠,姜薤却是父亲不喜,母亲冷落,又有一众庶妹虎视眈眈,一朝奉旨入宫……
  • 青梅竹马变变变

    青梅竹马变变变

    青梅看中了竹马的哥们儿。竹马看中了青梅的闺蜜儿。于是狼狈为奸勾搭在一块商议各种的“追求大计”,计划还没开始呢。竟阴差阳错居然灵魂换体!好好一对冤家“青梅竹马”变成“竹马青梅”
  • 使命的召唤:情,义

    使命的召唤:情,义

    一剑破除岁月间,一指屠灭万物焉。未曾败退,无一知己,但我可为她挡下千军万马。
  • 战尽乾坤

    战尽乾坤

    “你为何而战?”“我为活着而战,为家人而战,为命运而战。”“错!你只为自己而战。”
  • 太古行

    太古行

    200万年前的古石碑,为何会刻有现代的汉字?到底是什么样的灾劫能够覆灭三万年前武者横行的大威天朝?传说中在一夜之间沉没的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究竟因何而毁灭?九星连珠之日,真的能够穿越时空吗?身为中国考古界最有资历的青年教授华盘,在九星连珠之日,被一名神秘人到底带去了什么地方?如果这片大陆真的是远古九州,华盘能否找寻出那段被埋没的历史真相?而那些所谓的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 陨剑修罗

    陨剑修罗

    一个隐藏在无边瀚海中的大陆,曾诞生过大量绝代剑客,流传着天神下凡的传说,被层层疑云笼罩,与世隔绝,封锁于瀚海之中。一个为生存挣扎的野乞儿,转世重生在一个家破人亡的铸剑世家,踏过尸山血海、废墟残垣,手持长剑,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是命运的推动?还是强者的意志?剑术与法术的较量,神通与血术的比拼,一往无前,直上九天,杀出一条追求自由的血路,揭开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留下了一个个流传后世的传说!
  • 妖冥暗紫影

    妖冥暗紫影

    异界妖冥大战,使得全世界发生战乱,暂时平息的战乱的阎魔为了完全恢复从前的美好寻找下一任接班,可没想到她居然是闯祸的天使
  • 仙侠新时代

    仙侠新时代

    神威降世!仙界覆灭,成仙遥遥无望!上古仙家,化作冤魂,承载亿万年的罪孽!仙界覆灭,成仙无路,上古之后谁能成仙!身负罪孽,吾仙无望!然则只能,洗罪孽,开凡胎,悟道法,明玄微,聚元神,踏青天,夺仙果,成真仙!古之境,开辟仙侠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