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00900000036

第36章 至理名言(8)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接着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认为如果在一个国家中,早上能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了他坚持的理想,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孔子坚持的政治主张也就是圣人之道,获得“圣人之道”的途径就是“闻、见、学、行”,首先要“闻道”,但儒家圣人之道的学习并不容易,坚持和固守更不容易。因此,儒者从“闻道”开始,就要不断地坚守,行圣贤之道,直到成就仁的世界。

儒家的“道”,并不是单单指的道理,而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庸仁政”,由于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儒家思想只是诸子一家之言,其影响力远远达不到令各诸侯君王广施仁政的程度,因此孔子才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既是体现自身追求儒学精神的执着和诚意,也是渴望诸侯君王能够接受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如果能让孔子看到有这么一天,即便“夕死”又何妨。

满招损,谦受益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的《古今贤文·真理篇》:“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传说这句名言最早出自古代“谤木”上百姓所写的谏书,而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尧天舜日,帝王能听取臣民的批评意见,因此“满招损,谦受益”得以保存下来,载入典籍,传为格言。

“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给自己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从别人那里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点明了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会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谦虚则能使人进步,不断有所得。同时,过度的自信会招来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到益处。告诉人们既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又不盲目听从。

中国的古训中一直强调这个命题,只有谦虚才能时刻保持谨慎,才能认真对付敌手,才能保持圆满不致亏损。它能指导人们在处事时戒骄戒躁,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努力改正克服自身缺点,达到完美的自我境界。后又有******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文出自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意思是: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优良的环境里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了环境对人自身的影响。

早在《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中:“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的本意就是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从而建议国君应注意自己身边所用的人才,要进行严格的考查和选择。

一般认为,朱赤墨黑,朱为红色,墨为黑色,在古代中国红色一般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而黑色则代表阴暗和不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用红色指代优秀的人和好的环境,用黑色指代恶劣的人和坏的环境。告诫人们要多接触优秀的人,身处良好的环境,远离坏人和恶劣环境,以此让自己变得更好。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重要观点之一。朱熹的哲学思想中解释的“天理”包含道理、秩序、规律、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物之小理,又是天之大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还是万物之常理,事物本来的规律,社会之秩序,人的道理、情理。朱熹的“存天理”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多余的、过分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因为有人性所以为人,人性即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人也有动物性,就是兽性。这兽性即邪恶之心,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灭人欲”即克己省身,不是要扼杀人性,灭爱欲、****、食欲……更不是要消灭人的上进心与进取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便是劝勉士人有上进心与进取心,劝士人“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诚意”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恶念、杂念,人类本性中天生也带有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虚伪、自私、****等,这些是要提醒自己该消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过分的私欲,有自律自制力,成为不是只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的杰出的人。

儒家思想中,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而“灭人欲”要灭的是人之初性本恶的恶。这样一来,“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循道而行,追寻天理。“灭人欲”就是去恶,修身养性,克己省身。简单地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过度膨胀的欲望,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民风和政风的美好与和谐。

儒家理学即是一门教导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人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成为一个才德具备、内外兼修的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劝导人做高尚的人、杰出的人、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对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是“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也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精髓之一。

心无外物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思想,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来认识事物真相,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此观点在哲学上属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明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基本观点是“心即理也”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说的“心”,是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心,地位和天一样,天就是心,在心里面已经包含了万事万物。这是心学的基础,无论是王阳明还是陆九渊,都强调心的万有,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向心内求理展开一个前提,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性。而从认识方法上着手,认为内心已包含着万事万物,所以不必大费周章在外围事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只需要回到内心。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说:“身之主宰是心,心之所发是意,意之所在是物。”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指心与物同体,两者不能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离了灵明的心,就无天地鬼神和万物。同时,如果离了天地鬼神万物,便无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形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体。客观的事物若没有被心知觉,就会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若未被人看见,则会与心同归于寂,若被人看见,花的颜色便会一时显现起来。

王阳明的心无外物思想常常被解释为当人没看见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存在,当人看到的时候它才存在。这样一来,主观意识成为了决定者,以心来决定外在事物,自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然而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定外在事物的客观性,他所反对的只是认为外在事物和自己的心无关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人没来看的时候,物体在人心中不会浮现出来,而当人看这物体时,物体便马上在意识当中出现。从而可知,物体其实并不是在人的心外,而人心中早已经有了“心”和“理”的形象,当这种理的形象没有和外物相联系时,它会沉寂下来,自己无法发现,若一旦与外在事物联系起来,这种理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由外在事物触发内心之“理”。

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将心学发展到极端,为儒家“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宇宙观基础,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吾心即是宇宙

“吾心即是宇宙”是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名言,同时也是他的重要哲学命题。陆九渊从认识论入手,强调本体与主体的结合来体认天理,他在承认天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同时,也承认人具有能动性,人对必然性的顺应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陆九渊发挥主体之心的认识功能,以此来体认天理,并实现主体与本体的结合。

相对于朱熹只抬高天理却忽略对自身的安置来说,陆九渊更关注人自身。其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存心去欲、领悟天理,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试图改造理学,使天理复归人心,“心”成了其哲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范畴。

“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主体的认识能力,凸显心之思想,使人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真理。他把恢复和增进人心的灵明,用来阻止人们被物欲蒙蔽,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虽然“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有本体论含义,但陆九渊认为理要由心来体认,他将宇宙的无穷与心的无穷合二为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他认为,人心能够包容意识到宇宙的无穷,发明本心即真理的自我发现,存心与明理是一致的。心具有无限创造力,心的作用体现理的存在。陆九渊认为时间、空间都在心中,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它是无限的,同时又是普遍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体验的根本出发点。心之理和天之理相通,不是对立两极,而是同为一体的。

天理在心的作用下,一件一件地表现出来,陆九渊将心的认识能力发挥到了极点。陆九渊直接赋予主体意志以能动性创造性,其心的认识功能不是向外追寻,而是内求诸己,也就是本体理不在心外,而被安置在主体中,心即是理。人就是宇宙的中心,认识自身就能认识宇宙。正是在这种天道与人道的互动过程,两者之间的差异相互弥补,最终获得天人合一的体验。这既是对理学的改造,又是原始天人合一经过主体性原则,向高级天人合一的跨越。

陆九渊从心性一元论出发,充分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作用,突破了天理论的一统局面,在新的高度之上重新确立起“人”这一主体的权威,充分肯定了主体的价值和人的能动性。在当时的等级社会中,人们生活于各种权威之下,“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打破了这种权威,发扬了个体主动性。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与当代社会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对2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老子文化及其哲学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老子思想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肆
  • 7天教你读懂哲学

    7天教你读懂哲学

    本书为普及哲学知识的书籍。书中大量介绍了外国许多著名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著作等,并对每一位大师的生平成长之路和求学之路做了深刻的剖析,旨在向人们宣传和阐述他们的哲学观点和理论。本书通俗易懂,知识性强,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热门推荐
  • 因为团宠过分可爱

    因为团宠过分可爱

    成为导致全家破产的炮灰女配司空莎。成熟稳重大哥,温润公子二哥,妖孽傲娇三哥,高冷禁欲四哥。然而这些哥哥却彼此关系不和,还各有各的脾气。看着这一家子不省心的哥哥,她觉得自己身负养家重任。【无CP】【团宠,互相治愈】哥哥们在成为大佬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最终都会成为巨子/大佬/大触/大神。但是在莎莎面前,他们只愿意做天底下最好的哥哥。
  • 镇世决之白夜

    镇世决之白夜

    创世神与人世间开了个玩笑,将一种叫做“镇世决”的能力放到了人间。你以为傻白甜的半大孩子,没想到居然是扮猪吃老虎的间谍;你以为他是个孤僻的闷葫芦师父,背地里居然掌控世界,千层套路;你所以为的正派,居然都是反派?本以为只是智者的博弈,没想到却是一场又一场人与人、亦或是神与人的精彩智斗......
  • 你是我的冰糖橙

    你是我的冰糖橙

    相遇,相知。相知,相恋。相恋到了最后的长相厮守,他们这一路走的坎坷。前途漫漫,还有更多的荆棘丛等待着他们,或许劈开了荆棘丛在路的尽头又会是什么?
  • 圣道之殇

    圣道之殇

    谨以此小说献给80后的同胞其实80后也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的我们不是没大脑只是有心无脑。80后的兄弟你们有心痛吗,你们的空虚和我一样吗。当你感觉到绝望时看看我写的故事吧。刻骨铭心的痛,我不希望故事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要把握,因为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们的每一天都有一次,我们所做过的所有事都只有一次,不要把遗憾留下,如果你悲哀了,如果你绝望了,找一个大口袋,把曾经通通装进去。把痛留在心里,把眼泪堵在胃里,再不行,就狼心狗肺自己,总之,不要让自己后悔。
  • 血族公主别想逃

    血族公主别想逃

    她,冷酷无情,是血族最高贵的公主;她,善良却屡遭欺负,他闯入了她们的世界,她爱他,想将他占为己有;她爱他,只想默默守候,她们将如何选择?
  • 遇剑传说

    遇剑传说

    你看那些人,一出场便装模作样; 我爱这场戏,到头来是教愚化贤。......这个故事因为一柄仙剑而起...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
  • 梧桐那么伤

    梧桐那么伤

    你曾给了我一道伤疤,在眉心;你曾给了我一记耳光,在脸上;现在,你给了我一辈子的内疚和挂念,在胸膛。我可以再也不看镜子,忘记这道伤疤;我可以不去回忆,忘记这记耳光;但是我如何让自己的心脏不再跳动,来遗忘这辈子对你的挂念和内疚?
  • 九零后的迷茫路

    九零后的迷茫路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中最为坎坷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好似与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脱轨的,谨以此文祭奠我曾经的悲催人生——也许生活本身就应该学会快乐和自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花甲少年

    花甲少年

    主人公历经社会变革与人生磨难,在亲人纷纷离世和对生活绝望之际,不但自杀无果,还惹上了一场冤狱。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开始了一段逆生长的生命之旅,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之后的道路上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