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尔看来,唯一的名副其实的自由其实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因此,他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而且认为彻底的个人自由与充分的个性发展不但是个人幸福所系,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密尔将追求个人利益、满足欲望奉作人生的最终目标与人类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原因在于他认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利益最为关切,最为了解,这样个人才享有支配自己意志与行为的绝对自由,这乃是天经地义。
休谟的《人性论》是怎样的
大卫·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被看作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人性论》在他30岁之前便已完成,可是并未产生什么影响,之后才为人所知晓。
休谟所谈的人性,含义较宽泛,包括对人的认识与人的本质的考察,后来才涉及和人性较贴近的情感与道德方面。休谟最先考察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构成及其起源。人的认识便是知觉,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印象是内心起初产生的种种感觉、情绪与情感;观念则是印象之后在内心留下的复本,这些复本即是观念。由此可见,印象作为观念的基础,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所有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印象及其相互关系之上,所有知识都源自印象,也就是源自经验。以上的思想是休谟一切思想体系的基础,他的所有世界观与人性论都是这一思想的应用与推广。
其次,在休谟看来,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必然性与因果关系,只具有大概的几率,或许这样,或许不这样,并未定准。必然性只不过是人的内心从一个对象转移至它时常的伴随物,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一个对象的存在的确定的倾向,而这个倾向是自印象里产生的。至于所谓的因果关系便是对这种必然性的描述。因为印象,即经验所证明的只是过去之物,并不能证明未来之物,因此所有理性证明都是苍白无力的,并不能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即使是上帝也不能由此获得证实。归根结底来说,人们认为符合逻辑的东西,不过是一种习惯,除此之外,无道理可言。
最后,在道德与情感方面,是以感觉为根据,和理性并无关系。善恶的标准只是人们的感受,让人快乐的便是善的,让人痛苦的便是恶的,由此说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快乐,也就是善。人性还具有两大原则:同情和比较。人性虽自私,可是还遵循同情的原则,同情是因为设想某种事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而产生的。至于比较,它的方向和同情相反,别人感到快乐,我们便痛苦,别人痛苦,我们便快乐,原因在于我们并未处于别人的那种状态。
《纯粹理性批判》批判了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着,是其最具影响力、流传最广的作品,该书初版于1781年,又于1787年再版,被称为康德的“第一批判”,和之后的《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并称作康德“三大批判”。此书围绕“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与先验知性范畴的探究,说明数学与自然科学是怎么可能的,又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探究提出自然科学是怎么可能的,再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探究提出把知性范畴运用到理性推论必将导致二律背反,由此建立了现象和本体的二元论。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着作里,康德试图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起来,借此反对大卫·休谟完全的经验主义。
在经验方面,康德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虽然所有知识都是经由经验来开始的,可是知识却并非都源自经验。从狭义上说,经验属于知识的一种,它要求感性与知性的共同参与。一切经验知识的基础是“作为先天经验知识条件的、有关一般对象的各种概念”,尽管有种先天是必然的,可是就整体来讲依然是后天的。
在知识方面,康德区分了对象性知识与“和形而上学概念关联密切的纯粹的或是先验的知识”,区分了哲学知识与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所展现的是一种源自概念建构的先天知识。同时还区分了哲学知识与植根于经验性材料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互为对立,经由理论知识所认识的是“在此所是”,经由实践所设想的是“在此所应是”。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首部较系统的美学与哲学着作,写于1870-1871年,尼采在书中,把日神和酒神两种倾向并作希腊悲剧艺术的根基,从两个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追根溯源,其中,还将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当成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
《悲剧的诞生》最独特之处便在于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在书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古希腊艺术源自希腊人内心的痛苦与冲突,而非内心的和谐,由此产生了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而悲剧正源自两者的结合。悲剧是不断迈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队。在悲剧里,一方是酒神的合唱抒情,另一方是日神的舞台梦境。可是酒神却是悲剧的根基。尼采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口头传承现象当成是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和希腊精神的钥匙,从而提升出一种哲学。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之中,人们才可以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灭亡与整体生命的顽强坚毅,由此产生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宽慰。在悲剧里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是种非科学、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本书的主旨就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这也是此书所认可的唯一价值。
福柯的《词与物》写了什么
《词与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着作,出版于1966年,全名是《词与物——人类科学的考古学》。福柯强调自己在书中所作的是考古学研究,可并非研究古代文物的考古学,而是“知识考古学”。福柯所谓的“知识考古学”,是指在不同时期的知识阐述过程中,事物所存在的特定秩序,这种秩序既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与确定了事物之间遭遇方式的隐蔽网络并被大众给定的,又是只存在于由注视、检验与言语所创造的网络里。此书研究的正是这种秩序经验,他探究与关心的是整个知识领域和认识论领域,知识是通过何种秩序经验而变成可能的,所以他提出了认识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