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8700000022

第22章 因明学(4)

如果说:多数人,或者说:大多数人“没有见过鬼神”,而且“多数”或“大多数”这个数据就算是根据抽样调查的概率得出来的话,“多数”不等于全体,即使是“大多数人没有见过鬼神”这个判断成立的话,也只是个特称判断,不能得出“鬼神不存在”这样的全称否定判断。何况与“多数”并存的还有“少数”,如果这少数人,恰恰与多数人所见相反呢?或者说:99%的人未见鬼神而其中只有1%的见过鬼神,这也是反例。反例的存在,对结论增添了或然性,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是不确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部分,不等于肯定全体,否定部分,不等于否定全体。因此,上述全称判断的结论是无法得到的。以上这个推论是个典型的未见非可见论证。该论证中的“鬼神”是非可见隐形存在,否定神鬼存在的理由是“谁也没有见过鬼神”。鬼神,既然是一种“非可见隐形事物”,就无法断定其有和无。在无法断定有和无的情况下,无法排除有无两种可能的存在。对这类隐形现象的有无的判断,要靠有力的证据。人类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否的认定,最终是由人类的认识为依据的,即,人类所认识了的、发现了的就看做是有,但没有认识的、未被发现的事物,无法断定其为绝对的无。

对非可见隐形现象做出有无判断时,要靠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上述“谁也没有见过鬼神”的理由不能成立。

“大多数人没有见过鬼神”这条理由即使是成立,也只是个特称判断,不能形成全称性否定判断。因此,鬼神不存在这个结论形成,这就是欲否定某种结论,先否定其做出某种结论的根据理由的否定方法。这种否定方法,只是对对方的论证理由进行了否定,但对其否定对象——神鬼,并未作任何肯定和否定,因为,神鬼属于非可见隐形事物。在这类论证中的主要论证对象是对方论证的根据。

根据论证的理由,未见非可见因分出以下几类:

(1)否定可见性因。如:现在的人无法说清历史的真实情况,因为,现在的人缺乏对历史的亲身经历。在这个论证中的“历史的真实情况”是非可见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是“说清”历史真实情况的原因。否定亲身经历,就是否定说清历史事件的原因。

(2)否定可见性总体因。如:肉眼观察不到空气的密度,因为肉眼不具备观察空气的视觉功能。在这个论证中的“空气的密度”是肉眼非可见物,“观察”是视觉的作用,否定观察空气的视觉功能,就是从总体上否定视觉作用。若总体上不存在视觉功能,怎会有观察作用呢?

(3)否定可见性自性因。如:人无法观察人的非物质精神状态,因为,人本来就不具备现观无形存在的本能。在这个论证中的“非物质精神状态”是非可见现象,“现观无形存在的本能”是能见非物质精神状态的自性因。

(4)以矛盾事例进行否定的非可见因。《量论》说,未见未必不存在。组成论式是:眼睛看不到的事物未必都是不存在,因为,在宇宙中有许多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这是否定“眼睛看不见的就不存在”的庸俗观点的。至今科学发现的许多非肉眼看得见的存在,就是与此观点相矛盾的事例。

2.未见可见因。

本来是平常知见可以觉知的可见性事物,属于现观现量境,不借助推理就可以认识,但在特殊的条件下需要借助推理,进行认识确定。未见可见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比量推理方法。

“未见”是以未见现象为理由,否定“可见”现象或可见现象存在条件的否定推理。未见可见因,从因法的性质分为未见相连因推理和已见相违因推理两类。

(1)未见相连因:未见相连因是一种所证法(否定对象)和因法之间存在相连关系。其中相连的关系有:因果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同性一体关系。这类否定性推理是根据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可以确定,如果乙事物存在,必定甲事物存在,既然甲事物不存在,那么,就可以肯定乙事物也不存在。根据甲乙事物之间的相连关系,否定甲事物,就可以达到否定乙事物的作用。这里的“未见”是指:未见甲事物。本来甲事物是可见事物,既然此时此地未见甲事物,就意味着此时此地不存在甲事物,既然此时此地不存在甲事物,就可以断定此时此地也不存在与甲事物相连的乙事物。根据这种相连关系就产生如下几种推理形式:

A.否定相连的亲因缘。如:在黑夜的海面上没有烟,因为黑夜的海面上没有燃烧的火。

B.否定相连的整体。如:金银滩草原上没有檀树,因为该草原上没有树木。树木是整体,

檀树是树木中的一种,否定整体树木,就会起到否定个体树木的作用。

C.否定同性一体之物。如:此处不存在寺庙,因为,此处未见有寺庙。可见事物若有,就可以看得见,既然未见,就等于无。在这种情况下,见和有性质相同,未见就是无。

(2)已见相违因。相违因是指与否定对象(乙)构成不共存关系或相反关系的事物(甲)。在上述相连关系中,联系的双方(甲与乙)是连带关系,在相违因中所证法(乙)与因法(甲)双方(甲与乙)是不共存关系或相反关系。未见相连因是通过否定相连甲事物,达到否定相连乙事物目的的。

相违因是通过肯定相违因甲事物的存在,达到否定乙事物目的的。也就是说:未见相连因是,否定甲,达到否定乙的目的;已见相违因是,肯定甲,达到否定乙的目的。两者否定的目的虽然相同,但方法截然不同,属于不共存关系的相违因。不共存关系是指:甲乙两种事物,处于彼此互相妨碍、相互冲突、相互抵消、同时同地有彼无此、互不共存的关系,如光明与黑暗、温热与寒冷、高温与冰霜、智慧与愚昧等。已见相违因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A.已见与自性相违之事。如:夜间游乐园中没有黑暗,因为,那里有明亮如白昼的灯光。此例中明亮如白昼的灯光是与黑暗的自性相违之事。又如:在同一个人的思想上,我执与无我见不会同时存在,因为,我执与无我见是不共存现象。因此,证悟空性的圣者,不会有我执。

B.已见与总体相违之事。如:冬天北方城市的宾馆宿舍的墙壁上不会有寒霜,因为那里的宾馆宿舍中有保持恒温的暖气。寒冷才会结寒霜,既然存在与寒冷总体不共存的恒温的暖气,怎会有寒冷引起的寒霜呢?此处的寒冷是寒霜等寒冷现象的总体。这是通过否定总体,达到否定个别现象的推理方法。

C.已见与己相违之事果。如:遍地是浓烟的场地上不存在寒冷空气,因为那里充满滚滚浓烟。此例中的滚滚浓烟是正在燃烧的大火所生之果。见大火所生之果浓烟,就可以断定滚滚浓烟的亲因缘——燃烧的大火的存在,而大火是寒冷空气的不共存现象。

D.已见与己因相违之事。如:漆黑的夜晚在江面上不会有月影,因为是漆黑的夜晚。此例中月影是明月所生之果,明月是月影自己的生因缘,漆黑的夜与明月不共存。夜晚既是漆黑,就不会有明月,既无明月,怎会在江面上有月影?以上几种是较常用的方法。

相反关系是指:是与非、有与非有、白色与非白色、无常与非无常之类的矛盾关系。此类彼此相反的矛盾关系是:是与非、有与非有的两分法,没有中间状态。如,否定“是”,就等于“非”,否定“非”的“非非”就等于“是”。“非有”就是否定“有”,“非非有”,就是肯定“有”,一切语词、概念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抽象的事物,这类意义,称自返体。如,人是否定“非人”的返体,也就是非非人。非非人,就是人和人的概念。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

利用相反关系的否定论式,如:声音非常住法,因为是所作性。如:眼前的这个动物不是马,因为头上有角。如:非缘生之物根本不存在,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缘生之物,等等。

二、以论证形式分类

论证形式指的是论证立、破形式。“立”指:成立某种观点,肯定某种事实为主的肯定论式。论式中的主要判断词是“是”和“有”。“破”指:破除某种观点,否定某种事实的否定论式。论式中的判断词是:“不是”、“没有”、“未见”之类否定词。

按论证的立、破形式分类,共有肯定、否定两类形式。

(一) 肯定论式

肯定论式中的论点——所证法,是肯定命题。如:声音是无常,因为是所作性。此论式中的“是无常”是对声音性质的肯定,“无常”一词的“无”字,虽然是对“常住性”的否定,但“无常”作为有为法的物性,是表肯定义的。

肯定论式根据正因的性质分为两类:果体正因论式和自性正因论式。

(二) 否定论式否定论式中的论点——所证法,是否定命题。如:地球不是永久不灭的,因为是因缘生成之物,而因缘生成之物没有永久不灭的。未见因论式属于否定论式。未见因根据所证法的性质,分为未见非可见因和未见可见因两类。对果体、自性、未见三类论式,上一节已作详解。

三、以论证内容分类

按论证的内容,论证可分为以下三类:纯义理论证、纯事体论证、义事双重论证。

此处所谓的“义理”是指:表述事物属性的概念。如表述无常属性的概念“刹那性”,表述有为法属性的概念“有作为”之类。所谓“事体”是指事物名称所代表的东西,如有为法、无常、常住之类。

(一) 纯义理论证

论证中以表义理的概念作为所证法者称为义理论证。在义理论证中因法与所证法之间,不存在理(定义)事(被定义)对应关系。如:声音是刹那性存在,因为是所作性。

(二) 纯事体论证论证中以表事体的概念作为所证法者,称为事体论证。在事体论证中,因法与所证法之间是理(定义)事(被定义)对应关系。如:声音是无常,因为是刹那性。

(三) 义事双重论证论证中的所证法,兼具义事双重义者,称为义事双重论证。如:声音是无常,因为是所作性。

四、以论证的依据分类

论证的依据就是论证的因与所证法之间的关系。量学中将因与所证法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分为物理性比量、可信性比量,俗成性比量三类。按此三量组成的论证方法,分别称作:物理性正因、可信性正因、俗成性正因。

(一) 物理性正因

物理性正因是依据物理量建立的正因。“物理量”,有的人译作事势量。所谓“物理量”是以自然之理为依据,以事实为依据,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致的。一切以联想和关系知识为基础的推理比量认识,即理性认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五官现量经验。这是量学认识论的一条主要原则。因此,在《释量论》中说:“唯一正量是现量。”

现量就是五官现量和心识现量(即直观直觉经验)。就是说:一切认识的基础是直观经验。推理所得的理性认识的正确性,要靠实际经验的检验和确定。符合实际经验的认识才是测码——正量。故说:唯一正量是现量。

物理量是三种比量(物理量、经典量、习惯量)中最主要的比量,也是后两种比量的基础。前面介绍过的正因应具备的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等因三性,以及具有因三性正因原理组成的比量推理,即果体因、自性因、未见因论证均属于依据物理量的论证。将物理量译作“事势”也可以。表明推理的“理”是事物的自然势能形成的客观之理,并非人们凭空想象的理。因为,在人类的思想中存在许多凭空想象,经不起理性思考检验的非理性东西。

人类面对的盲区、误区、非理区无边无际,面对充满迷惑的盲、误、非理区,大多数人都是“盲人”。佛教中把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看做真知正量的量学认识论,誉为“世间眼”(世人的眼睛),并非没有道理。佛教教义中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愚昧无知)是第一要义。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经学中,将《量论》置于“显学五论”之首,将量学看做开启佛学宝库的金钥匙,是源于对佛学做出的无比贡献。

有些对佛学和量学因明一知半解而冒充佛教知识通的人,乱发议论,说什么“因明变成了佛教的工具,妨碍了因明的发展”。说这种话的人除对佛教存有无知偏见外,对量学因明的学理和发展史也表现出极端地无知——无知到连陈那的《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都未曾目睹,而张冠李戴地用因明论证佛教教义的罪名。殊不知佛教哲学理论超越一般宗教理论之处,正是在它那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不谋而合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被称作物理量的认识论。

佛教与现代科学接轨的接口,就在这符合自然科学的物理量认识论上。量学认识论的思维逻辑,对佛教哲学理论的严密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哲学思想也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量学理论。

物理量借以建立的根据是物理,即自然规律。如物理正因中的果体正因,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推理,自性正因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同性关系进行的推理,未见正因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连和相对立关系进行的推理。这类物理性推理都是建立在必然性规律上的推理。如在因果推理中,只立果体因而不立因因的原因是:有其果,其因必在,有其因,未必有果。在否定论证中,否定其因,就能否定其果,但否定其果,未必能否定其因。由此证明物理性正因完全是建立在客观必然规律基础上的必然性推理。

(二) 可信性正因

以比量认识的隐蔽境——一般性隐蔽境和甚深隐蔽。一般性隐蔽境是物理性比量的认识境,甚深隐蔽境是无法用普通经验证明,只能靠可信性经典理论为理由去证明的认识境。甚深隐蔽境指的是超常经验境。人类的知识都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经验知识的保存继承,一是靠代代口传,一是靠文字记载。有些经验可以重复验证,有些经验无法检验,如过去的历史事件。可验证的知识的真假,可以通过检验确定,对无法验证的知识而言,只能依靠口传和文字资料去认识。

由于人类知识的数量无限多,即使是可验证的知识,既无可能,也不需要样样检查验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相信经典书本知识,经典就成了一门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途径。属于通常经验范围的知识理论,如载于书本的各种科学原理,作为可信性论据使用,一般不会有异议。历来对经典作为论据有争议的,主要是那些超经验领域的学说。此类经典作论据,称作经典性正因,旧译为“圣教量”。其原意,不限于圣经教言,泛指四吠陀之类的一切经典,故不用“圣教量”之名。

印度教认为“吠陀”是非人造天生书,其中字字是真理。其他各种宗教也主张自宗教典中语是绝对可信的真理。后来的各种世俗学派都把各自的祖师之言视为经典,当作权威学说,信奉不疑。这种违背理性的盲目信仰,在现今科技时代,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可谓是人类的一大悲哀。在《释量论》中,把吠陀的非人造说和语言与所表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说进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批判。

同类推荐
  • 禅海蠡测

    禅海蠡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8件事

    本书从重新认识语文的本质开始,阐述了母语的重要性、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读书是教师必须的生活、公开课的生命试炼、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避免易犯的11个错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几个方面。只要教师努力去做,相信都会成功。
  • 伤心的下雨天

    伤心的下雨天

    林楚楚,一个普通的女孩,但就在她获得友情,生活平稳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这件事,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清墨淡洒染黄昏

    清墨淡洒染黄昏

    老娘不要你管!以前的她是什么样的?为了他,她失去了自己……“呵,是我不配”她落魄的背影在他心里难道就没有留下一丝的伤心么他或许不记得了,她也说过要保护他啊就因为一个几乎连他自己都不确定的记忆他用无形的一刀伤了她地狱的孟婆汤很苦她不想去啊……不想忘了他“你不爱我,但我爱你……”“为什么啊……”
  • 万界无敌抽奖

    万界无敌抽奖

    无敌文。顺序斗罗大陆1斗破苍穹凯甲勇士超兽武装绝世唐门......
  • 白色狮子王

    白色狮子王

    《白色狮子王》由林华玉所著,《白色狮子王》收录了作者近期创作的寓言作品,其中多数为情节性强、富有哲思的动物寓言。作者通过寓言这一个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运用比喻和讽刺等写作手法阐述哲理和智慧,让读者采撷知识之果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寓言之篇幅短小、意境深远作用。
  • 异界:军火高校

    异界:军火高校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神选者,队长,使徒,元素使,诸位在身诸神的赌局,时代的先锋,革命的旗帜。程羽,一介高中生,如何成为纷乱时代的命运之子、是铁与血,军火与谎言。巨龙的咆哮响彻天空重装的骑兵绝望冲锋不尽虫族席卷大地,突破次元的敌袭,深藏的武装封印尽数解开而一切的之后,由我主宰!
  • 麒麟翳凤凰

    麒麟翳凤凰

    帝国元帅兵败失踪,留下遗腹子在旧部帮助下成长,十八年后少年重回帝都进入帝国学院,美女老师、搞怪同学、天才学长上演一幕幕勾心斗角儿女情长。而表面看似平静的学院生活却暗藏玄机,官场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战争也一触即发。少年又将如何在乱世中与同伴一起闯荡江湖寻找父亲失踪的真相。
  • 中国通史·下卷

    中国通史·下卷

    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尽力减少主观的评价,把视野从稻米经济、王朝家族系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儒家古典正统思想等传统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史书的帝王家谱性质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盛唐的国力恢弘,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战略的杀伐残酷、强汉的骑军威武;历经风霜的实景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除了让广大读者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启迪你今天的生活。
  • 一笑如川

    一笑如川

    明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部分党徒谋划组建文火香会,意图通过追寻张士诚宝藏、挑动朝堂和江湖的冲突等手段组建势力,打击永乐帝,甚至谋求复夺帝位。整个江湖也因为文火香会挑起的一桩命案而被搅弄的腥风血雨,而背后还有更复杂的计划。以韩笑川的视角看待武林的没落与传承,以作者的视角反思武侠的没落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