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8100000095

第95章

白英遥指远处高阜处,说出了他考虑了几天的成熟设想。南旺地处鲁西山地,地势高耸,北至临请,地降九十尺,可分水于南旺,引汶水过去,筑一道五里长的戴村埧,挡住汶河,不让它向南注入洸河,而让它向北一百八十里经张秋流入大海,应当在南旺的两头与运河交接处筑闸,这样一来,关闭北闸,水就向南流,关了南闸就向北流,这样一治,从徐州到临清多大的漕运船都淤不住了。再发洪水,也有泄洪道了。这叫水如人意。

朱棣喜形于色地说:“好一个水如人意!”他转对宋礼、朱高炽说:“工部官员、山东府县父母官们,有谁能说得这么明白?好,白英,就请你协助工部尚书宋礼治水。”

白英说:“有皇上为民作主,我累死也值呀。”

朱棣晒黑了,但精神很健旺,从北运河囬到南京,立即召集大臣上殿,要定治水大计,他虽贵为天子,这疏浚工程毕竟是耗财费力的工程,不可不让他们知晓,省得又上折子饶舌。还有,他微服私访浙江的气还没出呢,他特别对通政司不满。。

景清也接到上殿的旨意。府门前已备好了轿,他穿戴整齐正要上轿,从巷子里过来一小轿,里面坐着徐妙锦,她斜了景清一眼,把一封信匆匆塞给他,什么也没说就擦肩而过了。

景清很纳闷,展开信看着,上而只写了潦草的几行字,让他早做打算,皇上已知他放走了展翼,怒气冲天……

景清把信在手中揉烂,犹豫了一会,让轿夫和跟班的稍等一会,他说忘了点东西。说罢转身又走回院子去了。

百官已齐集谨身殿,三呼万岁毕,马上进入正题。

说起前些天巡视江浙,朱棣仍然很气愤。那样富庶的地方尚有吃不上饭的,不是天不下雨,也不是地上不长禾苗,是贪官污吏鱼肉乡里,不肃贪是不能创建太平盛世的。朱棣打算选派一些公正廉明的京官,带上一些新考中的进士,到各地去私访,务必正官,不正官怎么正民?他决定把这事交给吏部和御史台办。

以陈瑛为首的官员们答应着:“遵旨。”

朱棣又问:“通政使右通政马麟来了吗?”

马麟出班:“臣在。”

朱棣哼了一声说:“你通政使司的权太大了,太无法无天了。竟敢扣压奏折,你们认为不重要的就不上奏了?湖州知府马睦的折子恰恰是你们筛选后,认为真实才上达的吧?他欺上瞒下,被杀了头,你们通政使司有没有责任啊?”

马麟跪下说:“臣有失察之过。”

朱棣说:“你们通政使司门下有个红牌吧?那是干什么用的呀?”

马麟诚惶诚恐,这是洪武朝传下来的规矩,通政司其实也是明朝首创,有些类似南北朝的通事舍人、唐代的知匦使、宋代的閤门使。专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发不法事,臣民实封入递通政司,属官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奏闻。该司门下的红牌上写着‘奏事使’三字,这是有特种用途的。所以设红牌,是为的使通政使、左右通政能持此牌直入内宫,守卫官不得拦阻,为的是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奏。

这个保持上下畅通的重要部门,朱棣绝不容许堵塞,江河不能淤塞,言路也一样,从某种意义来说,言路尤甚于水路。

朱棣于是说:“你很明白呀,通政司出纳王命,为朝廷喉舌,其封奏都应在御前开拆,这才能使奸臣有事即败露,无辜者免灾。可你们居然可以居中拦劫扣压,这还了得?这是你下的令吗?”

马麟叩头说:“囬皇上,这是从太祖一朝相沿下来的成例。”

夏原吉也忙为马麟开脱说:“确是这样。”

朱棣说:“那就免你罪,今后要改。”

马麟揩一把汗,说了句“谢皇上宽宥”,才爬起来。

朱棣无意中发现,本来站在后排的景清在不经意地向前移动位置,眼光也很可疑。

朱棣不动声色地将龙案底下的宝剑悄悄移到脚下,又从剑鞘里抽出来。谁也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动作。

工部尚书宋礼奏报说:“臣随皇上去考察漕运囬来,据船夫张英提议,臣写了一份条陈在这里。请皇上御览。”

朱棣从殿上太监手上接过折子,说:“朕巡察过山东至天津段运河,会通河由济宁至临清,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干流,元代开挖这一段时,岸狭水浅,过船不畅,年运粮多少啊?”

夏原吉主管户部,心里极清楚,年运量不过三十万石。而北方每年需粮四百多万石。

朱棣说,固然每年南粮北运,也可靠海运,但常遇海风翻船,又有倭寇打劫,并不保险。所以,必须举全国之力疏浚漕河,清除会通河淤塞,又能防洪,是造福于民的大事。

宋礼说,他已遵旨会商,拟调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三十万民夫,再收河捐一百多万石,便可疏通这段运河。从临清到徐州的九百里河道一旦疏浚,可过浅船万艘,年漕运粮可达四百万石。

朱棣说:“好,这是造福黎民的事,户部、工部会办,说办就办吧。”

这时景清已移动到离朱棣很近的地方,只隔着夏原吉了。

朱棣先发制人地问:“景爱卿有奏折要上吗?”

景清说:“是,皇上。”他出班后,双手举折过顶,走得风快,直奔朱棣而去。朱棣觉得他十分可疑,腾地起立,厉声说:“站住!”

说时迟那时快,景清从怀里摸出一把七寸匕首,猛然向朱棣刺去。

举殿大惊,短暂的惊愣后,好多大臣拥上来救驾,这时早有防备的朱棣一侧身,景清用力过猛,匕首刺中龙椅,一时拔不出来,朱棣早已抽剑在手,猛地刺了过去。

景清胸部中剑,顿时血流如注。他支撑着没让自己倒下去,他面向大殿百官喊道:“我景清谋刺朱棣,只是为讨囬清白,他用反间计伪造我的信,劝降方孝儒,致使建文帝杀了我一家二百余口,使我背上了背主降贼的恶名。”

他又转向朱棣,气息微弱地说:“你……对我也不错,可你不该用毁我清名的手段……我现在总算用碧血洗雪了,死而无憾了……”

说毕,他咕咚一声倒在了殿上。

面对景清,朱棣心有余悸地站着,手里那把剑在滴血,在轻轻抖动。

南京城外乱葬岗子是穷人墓地,被朝廷、官府处决的人犯也多弃埋于此,荒山坡上,坟塚垒垒。

山坡下,在乱石嶙峋的地方,也散落着很多坟丘,有的棺木裸露,有的坟穴塌陷,其间野狗出没,冷清而恐怖。

在靠近柏树林的地方,有一座大坟,坟前立着一块石碑,写着“故大明翰林方公孝儒之墓”,此时坟前正有两个人在烧纸,他们正是方行子和宫斗,他们从两湖进入贵州、云南,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建文帝的踪迹,又踅了囬来,路过南京,方行子顺便给父亲上坟祭奠一番。

这座大墓,是景清生前冒着危险为方孝儒立的。

方行子跪在坟前,望着纸灰化成灰白色蝴蝶在空中飘舞,听着枯树昏鸦的叫声,她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尽是生死离别处……这诗好像就是为此情此景而写的。

又是一年春草绿,父亲坟前的青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年过去了,女儿转了半个中国,跑遍了多少寺庙,还是没有找到出家的皇上,父亲有灵,该指点女儿,还到哪里去寻找呢?

囬答她的只有穿过树林的刺耳山风。

方行子在坟前磕了几个头,宫斗说:“娘,我也磕吗?”

方行子说:“又忘了,你现在叫我哥哥,师傅,躺在坟里的人也就是你的父亲了,你当然要磕。”

宫斗磕了几个头,问:“他是让朱棣杀了吗?”

方行子说,们方家十族,八百七十三口人,全被朱棣杀了。

宫斗说:“这深仇大恨一定要报。”

方行子忽闻不远处有啜泣声,她站起来张望,只见不远处也有一个人也在焚化黄纸,哭得好不伤心。

那是个女人的背影,身后一把长剑挿在地上。她面前并没有坟,也没有碑,她只是在地上画了个圈而已。

方行子的脚步声引起了那人的警惕,她猛地拔剑起立,把头掉了过来。

两个人同时惊叫起来:“是你!”

原来烧纸的人是铁凤。

方行子问:“你怎么跑这儿来了?你给谁烧纸?”

铁凤说:“给我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给全家人啊。”说到这里,他抱住方行子哭了起来:“你姑夫兵败山东,我们全家被杀了……他们连个坟头都没有,也不知骨埋何处。”

方行子说:“我光听说兵败了,还不知道被杀的事。那你怎么逃出来的?”

铁凤说她被朱棣送到妓院去了,幸亏好心的徐妙锦出面救她出了火坑。她本来跟孟泉林师傅准备一起去找景展翼的,她留下来是想打听家人埋在哪,想收拢一下亲人遗骨,可最终失望了,听人说,当时纪纲不准任何人来收尸埋葬,把尸首垛到一起,一把火全烧了。所以铁凤只能画个圈烧一张纸了。

停了一下,她问:“姐,你怎么也在这?”她听传闻,还认为方行子同建文帝一起葬身火海了呢。

方行子告诉她,她带着宫斗遍访江南庙宇寻找建文皇帝,找了一年,毫无踪影,正赶上父亲遇难周年,就来坟上烧几张纸。他好歹还有一个坟头啊。两个人说着又哭。

铁凤说:“听姐姐的口气,建文皇帝真的还活在世上?”

方行子悄声嘱咐她,千万不可声张,这是个秘密,没几个人知道。他出走时是剃度成和尚的,所以方行子才遍访天下寺庙。

铁凤点点头,又看了一眼宫斗问:“他是谁?”

方行子说:“小皇子呀。”

铁凤慨叹地说:“你这御前侍卫真算尽职、尽忠,找不到皇上,却护卫着皇子同行。”

方行子说:“马皇后殉难前托孤给我,我能不答应吗?”

铁风说:“我正犯愁无处投奔呢,这囬好了,我跟你们走了,你们到哪我到哪。”

方行子说:“这太好了。”

按照江方行子辗转得到的新线索,她和铁凤、宫斗找到了江苏吴县的普济寺,这座千年古刹如今是道衍长老的道场,他本想回北平的大庆寿寺去修炼,因离京师太远,不便于朝夕请教,朱棣坚决不允,便代他选择了普济寺。

清晨,阳光透过杉、桧树密不透风的树冠射下一缕缕光线,古刹里,两个撞钟的和尚扶着大木槌不紧不慢地撞着钟,钟声悠扬地在普济寺殿顶上回荡。

禅室中,道衍法师坐在蒲团上默念经书,他更显得鹤发童颜了。

寺院山门外,一个和尚从山下挑着一担水囬寺庙来。他累了,把水桶放到大樟树下的石板路上,扁担架在两只桶上,他便坐在扁担上歇息。他正是跟随朱允炇出逃的翰林程济,法名应济。

从山下走来三个人,一个是方行子,一个是铁凤,另一个是小皇子宫斗。她们也坐在不远的一棵树下歇息。

宫斗望着巍峨的寺院说:“又一座庙,我们已经寻访了三百六十四座寺庙了。天下还有多少庙啊?”他掏出纸笔,又记下了普济寺三个字,然后拿给铁凤看。他的本子上记满了寺庙名字。

铁凤说:“嗬,这么多庙名,你们俩可是名副其实的行脚僧了,可惜没有剃度。”

方行子说:“早着呢,忘了那首诗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还是说从前,现在,光南半个中国,也至少有几千座庵堂庙宇,别灰心,只要皇上他们没脱去袈裟,我们总会找见他们的。”

他们的谈话声惊动了程济,他从扁担上站起来,向她们几个人望一望,看看眼熟,又走到跟前去,看着方行子,他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阿弥陀佛,方行子,怎么会在这碰上你?”

方行子也很意外:“是你,程翰林?”

程济赶忙说:“这里哪有什么程翰林,只有应济和尚。”

方行子见他打量宫斗和铁凤,就说:“这位是铁凤姑娘,铁尚书的千金。”

程济向铁凤打了个稽首说:“失敬。铁尚书之死,震动全国,连我这方外之人都知道了,真是可歌可泣。”

铁风也向程济拱拱手。

方行子又指着宫斗向程济介绍说:“这是小皇子宫斗呀。”又对宫斗说:“他就是跟你父皇一起出走的程翰林啊。”

宫斗兴奋地问:“那我父皇一定在这里了?”

程济摇摇头说:“早分开了,只贫僧一个留在此处修行,别人一概不知。到了普济寺,讨碗斋饭吃是有的,却不可乱说,你知道谁是这里的住持高僧吗?”

方行子问:“是哪一个?我认识吗?”

程济说:“你未必认识,但却一定知道他的大名:道衍法师。”

方行子说:“他不是朱棣起兵靖难的第一位功臣吗?他怎么会沦落到这地步?”

程济说:“他不愿为官,快七十岁了,一再请求到方外修行,朱棣这才旨准他到普济寺来的。”

方行子说:“这真是没想到啊。那你在这里出家,跟他是冤家对头啊,他一旦认出你来,不是很麻烦吗?”

程济说:“他未必认得贫僧,即使认出了,也不会说破,道衍法师说过,迈入佛门,凡尘的臭皮囊就化为乌有了。”

方行子还要发问,程济已挑起了水桶,他说:“走吧,进山门吧,话长着呢,岂能一天说完?”

几个人便向山门走去,离很远就听到了一片诵经之声。

朱棣在坤宁宫客厅里愁眉紧锁,很不开心的样子。

徐皇后进来,说:“皇上十天半月不一定到我宫里来一次,每次来,必定是心事重重的样子,给我看脸子。”

朱棣这才勉强笑道:“谁让你是朕的长孙皇后了呢。”

徐皇后说:“皇上敢比唐太宗,臣妾可不敢妄比长孙皇后。是不是又有不可解的难事了?”

朱棣说:“可不是。朕登极越久,这事越把朕缠得死死的。”

徐皇后早猜到了,就说:“是为立儲的事吧?”

朱棣点点头,连声叹息,他现在才体会到当年太祖高皇帝为立儲所伤的脑筋了,确实是难啊。难在手心手背都是肉,也难在各有千秋,谁又都不是完人。

徐皇后说,立儲君,关系到社稷长治久安,若不怎么称立太子为立国本呢,这事是要慎之又慎。

朱棣说:“有理,可你又等于没说。”

很久以来,徐皇后就想说的话,今天一吐为快了。她说,这事迁延成今日局面,全因为皇上暖昧,他总是很赏识老二的勇悍,认为像皇上自己,而对高炽,皇上明显地不喜欢他的儒生之气,这与当年父皇对他和朱标的难以抉择太相似了。

言下之意是他犯了朱元璋同样的毛病。

朱棣当然也不是不喜欢高炽,他做事稳重,有板有眼,从不盛气凌人,朱棣曾把大臣们的奏章分给他和朱高煦两个人同时阅看,高炽从不挑剔文中错字,只注重关切军民利弊的内容,他也并不平庸,靖难时与徐皇后一起守北平,以区区万人拒五十万敌兵,保住了北平没有陷落敌手,被人认为是奇迹,这就很不容易。

徐皇后说:“淇国公丘福是力主册立老二为太子的吧?”

朱棣说,这自然,他们是在战场上建立的友谊。但更多数的大臣看不惯高煦的凶悍、跋扈,都倾向于立高炽,他们强调的是遵祖制,不能废长立幼。

徐皇后又建议,该多听听赞善大夫道衍法师的想法。

朱棣说,自从答应他入佛门静养,他一头扎进普济寺,很少出来,不问不答,有时问了也不答。

徐皇后说,也许他因为陛下久拖不决而生气了。据她所知,道衍法师是全力主张速立高炽为太子的。

朱棣不得不承认:“这倒是。”

徐皇后说,这事确实不能再拖了,不早定储位,三个皇子各有自己的老师、属官、太监和亲戚,他们会使出各种手段为自己的主子争儲位,好孩子也会被带坏,迟早会有乱萌。

这话并非耸人听闻,朱棣岂不明白其中利弊?他想再多听听,是该决断了。不过说了半天,徐皇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他没听出来

徐皇后说:“我说多了,不是有后宫干政之嫌吗?”

朱棣说:“你说了这么多,若讲干政,早都干了。朕在一本正经地问你,当然是请你干政了。”

徐皇后说:“皇上的话对,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大稳,老二有气魄,当一国之君,还是稳为上吧?”这是一个母亲的艰难抉择,也是不得已的取舍。

朱棣早料到她是这个态度,他不由得又叹了一口气。

这时一个长相秀气的八岁男孩进来了,他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见了朱棣和徐皇后,马上行了大礼,问:“皇祖父、皇祖母好。”

朱棣笑问他怎么没去上课?

朱瞻基沾沾自喜地说,他赢了先生,所以放了他一天假。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安徒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造出的伟大作品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安徒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童话作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并体会他执着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 改革斗士——商鞅

    改革斗士——商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毛泽东生平全纪录》一书(上、下)为国内权威党史专家精心编撰,全方位、多视角诠释伟人的光辉的一生。此书是国内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图说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图书版本,部分照片系首度于国内外公开发表。本书由“红墙摄影师”吕厚民、杜修贤鼎力加盟,千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真实再现领袖们影像瞬间。
  • 安防人的创业史

    安防人的创业史

    本书是中国安防行业第一本歌颂安防企业家的书。书中记叙、描写了湖北省安防行业十二位优秀企业家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企业家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他们敢想敢做,拥有火一般的热情与果敢执着的气质;他们有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精神,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他们肩负伟大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安防事业,为人类生活的和谐与安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12位安防创业家,只是众多安防人创业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成功创业者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歌颂。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热门推荐
  • 夜沉沉我自独行

    夜沉沉我自独行

    这是关于一个业余遇到的各种惊异事件的故事。
  • 重生闻仲

    重生闻仲

    洪荒破碎,许多大能沉睡或者逝去,各种族领袖们试图建立新的秩序。闻仲险死还生,闯入这个传说中的世界……
  • 鱼儿有灵魂

    鱼儿有灵魂

    人们不相信鱼儿会拥有灵魂,那只是幼稚的童话中的痴念。但是,总有人相信,总有人执着,总有人,会拼命去守护心中执着的这份美好,即使是生命……
  • 早安,奴家的傻太子

    早安,奴家的傻太子

    这么多年自己被他吃尽便宜了,他还装作受害者。敢骗我。龚璃释!这次老娘不秒了你的命根子,我就不姓楼!
  • 盛世歌

    盛世歌

    三生烟花予以一世迷离,叹凉笙,葬红颜!凌霄之上,谁能尽一世繁华、盛世歌……
  • 我心向帝

    我心向帝

    一位普通的少年因一个未知的声音所迫,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重重迷雾围绕他身,他将破开迷惘,穿越轮回,心之所向,便是归处!
  • 紫之君

    紫之君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总有人想要杀我?为什么总有人怨恨着我?为什么你们不肯放我一条生路?为什么你们还要灭我满门?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既然你们认定我为邪兽,那我就是邪兽!
  • 王俊凯:为什么

    王俊凯:为什么

    霸道校草遇上呆萌女孩,会擦出什么的火花呢?拭目以待吧!
  • 琴声依旧:一个音乐编辑的生活往事

    琴声依旧:一个音乐编辑的生活往事

    本书记录了一名资深音乐编辑的生活点滴,有朦胧童年、多彩少年、立志青年、而立之年、不惑时光等多个篇章,全面描写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及工作、生活心得,尤其对父亲的点滴回忆,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勇敢、正义、有担当的军人形象。图书所收录的文章短小精悍,细腻清新,读来给人以舒畅之感,感悟到工作与生活的趣味。
  • 夏的叶我的你

    夏的叶我的你

    一世芳华,我很庆幸遇到了你们何央露,洛苏打,邓沐,夏之叶。何央露:“如果在沙漠里,我们四人仅有一瓶水,我愿意分给你们五分之四,之所以我要留五分之一,是因为,我答应你们要活着回去当你们的伴娘,当你们孩子的干妈。”洛苏打:“孔子曰,打架用砖呼,照脸呼,呼不着在乎,一呼不死再呼矣。”邓沐:“我满身阴暗,但只要是你们,我便愿意拿出仅剩的阳光。”夏之叶:“女人,给我听好了,你赢我绝不嫉妒,你输我一定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