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7500000050

第50章 汉朝的脚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7)

第一卷之落幕

第一节 “王道”、“霸道”:究竟是什么道?

商鞅去见秦孝公,大谈王道乐土,说得唾沫飞溅,秦孝公却听得快睡着了。商鞅跟引见他的宦官说:“看来这位国君的觉悟,也只好谈谈了!”于是说起强国霸道之法,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身体前倾,膝盖碰到席子都不知道。

看来商鞅的头脑里藏着两套方案,一条叫王道,一条叫霸道,那么古人常说的“王道”和“霸道”:究竟是什么道呢?

疑问之一:秦始皇的勤政有目共睹,为什么还是落了个“身死国灭、遗恨万古”的下场?

疑问之二:汉初天子垂拱无为,丞相主持朝廷政务,这种“君弱臣强”的制度构建出一个道家的“王道”,那么这种虚君政治能使汉帝国富强么?

疑问之三:汉武帝在儒家的理论支持下,从丞相手中夺回了治国权力,他是如何破解“秦皇陷阱”的两难问题?

疑问之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然而他真的把儒家的“王道”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么?

一、秦皇陷阱:如此勤政为何亡国?

《史记》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每天处理繁重的公务,任劳任怨,他的勤政,有目共睹。

然而秦始皇的勤政却颇有些吃力不讨好。首先百姓不领情,因为他制订的政策太霸道,百姓吃不消。其次他的操劳,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越权造成的。

事实上,秦朝建立后,确立了所谓三公九卿制的中央体制,在这个体制之下,权力职责的划分,颇为明确,丞相作为公卿之首长,总理政务,而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手,领监察之职,太尉则专管军事,主帝国之征伐。按理说,有了这样的分工,秦始皇应该脱离烦琐的日常政务,专注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考虑。然而事实却是,这位人到中年的君主完全从自己的宝座下来,挤占了丞相的法理职位,收受各部门的奏折,处理起日常政务来,结果本来应该是做这些事的丞相,反而成了一个秘书长,每天只是从皇帝那里接受指令,然后督促执行而已。

秦始皇这么干,与他毕生信仰的韩非思想有关。韩非讲“术”与“势”,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不能将手中的权柄授予他人。对于着一点,韩非子作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他说:“权势就是人君这条鱼的深潭。当国君的将权势让给了臣下,再想拿回来就困难了。齐简公的权势失落到田成子手里,晋国国君的权势失落到六卿手里,以致于国破身死,所以说鱼不能脱离深潭。”

韩非子进一步告诉嬴政,权势乃是国之利器,握在君王手中,君王就可以驾驭臣下;握在臣下手下,就会威胁君王。

显然这种理论给秦始皇以深刻映像,因此无论对于朝堂之上的三公九卿,还是宫廷之内的后妃、宦官乃至太子,他都紧握手中的权势,不敢放松片刻。因此终秦始皇一朝,外无权臣,内无得势的宦官,李斯、赵高,在秦始皇在位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

但是这里有一个两难的问题,帝国大权一手在握固然让帝王安心,然而日理万机却是极其劳累的负担,秦始皇鞠躬尽瘁,他的继承人二世尽管也想紧握手中的权势,勿失落于人。但是真的干起工作来,哪里受得了这份艰苦!于是在赵高的启发下,还是及时行乐去了。

退一步讲,即便二世皇帝也能咬牙坚持,如同秦始皇般凡事亲历亲为,但是以一人之智判断国家那么多事务,又有多少事件能得到妥当处置呢?

这个两难陷阱,姑且称之为“秦皇陷阱”,后世一些精力充沛而又志向远大的君王,往往身陷其中而不自觉,如朱元璋,他甚至废除了丞相制度,打算一个人就这么干下去了。可是明朝的皇帝们,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

我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可以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牌。我的的盾牌是天下最牢固的盾,可以防御天下所有的矛。秦始皇及后世所有的君王,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到底要把帝国大权一手在握还是委托给显明的臣子来处理?

秦之霸道政治,演变到了秦始皇的时代,就是一人独裁、万夫奔命,结果也是八个字,叫做:“身死国灭、遗恨万古”!

四、 双面刘邦:用人又毁人

西汉建国初年,汉高祖刘邦问了功臣们这样一个问题。

“诸位不要对朕隐瞒,实话实说,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待人傲慢,还常常侮辱属下,项羽仁慈,富有同情心。但是陛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慷慨大方,与天下同利,所以将领们一心投效。项羽却妒贤嫉能,部下立下大功也不得封赏,甚至遭到怀疑陷害!才智之士都不为他所用,项羽因此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的观点显然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得到一致的附和。但是刘邦觉得言不尽意,他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用好了三个人。”

接着,刘邦列举了三位人杰,第一是张良,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第二是萧何,他镇国家、抚百姓、补给军饷、不绝粮道!第三是韩信,他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一席话,不但打动了在座的群臣,置于千古,也掷地有声!但是凭刘邦这一些话,就断定他用人不疑以致于人尽其材,那又大错了!

刘邦的疑心,并不输给秦始皇。只不过他在打天下的阶段,需要韩信等人为他驱除敌手,所以隐藏起恶念,做出一番宽容大度的样子来而已!

在登上帝位之后,刘邦的心思,几乎与秦始皇如出一辙,对于功臣,他大开杀戒,毫不留情!

当年尉缭评价秦始皇说:“这个人刻薄少恩有虎狼只心,但是却谦卑地对待我们,他这是有吞噬天下之心。一旦被他得志,天下人都要被他奴役!”;韩信在被刘邦逮捕之时,也发出了“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叹息之声;萧何侥幸得以不死,在离开监狱之后,老泪纵横,光着脚向刘邦感谢不杀之恩。

楚汉相争,项羽用的是蛮勇武力,属于霸道范畴。刘邦则重在收取人心,可以称为王道。但刘邦称帝以后,露出凶恶嘴脸,屠戮功臣,这又是霸道了!

刘邦也面临着和秦始皇相似的权力陷阱,不过他最后还是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他杀害了韩信,抓住了兵权,却不杀萧何,把行政权托付给了他。

这一托,托出了一个黄金时代!

五、 虚君政体:汉初的丞相负责制

汉文帝时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汉文帝问左丞相陈平,宰相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陈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两个字概括了丞相的职责所在,这两个字叫做:“主臣”。陈平进一步解释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依照陈平所述,丞相的管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帝国政务,包括内政、外交、人事,所以说汉初的丞相相当于现代的政府首脑,大致不差!

陈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汉朝初年,帝国实施的是丞相负责制,从萧何开始,丞相就掌握着整个国家的事务大权。所以,刘邦临终之前,吕后最关心的是丞相的人选。

“倘若萧相国去世,叫何人接任为好?”

“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可用,不过他太过愚直,让陈平协助他好了。但是陈平也不能独当大任,可以命周勃为太尉,有这三个人,刘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实正如刘邦所料,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五个人,先后担任丞相,他们主持下的汉帝国政府,延续着汉初的黄老政治,给西汉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正因为天下太平,百姓称颂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宫廷的太后和皇帝。

这种丞相主导、皇帝反而居于幕后的格局,古人称之为“君弱臣强、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虚君政体”,在这种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国者。

这种格局的背后隐约是黄老的影子,老子有云:“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汉帝国实行的是君主政体,天子的宝座由刘氏一族世代传袭,这样以来,保证了皇位的稳定性,却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即继承人的贤愚问题。没有人可以保证刘邦的后代永远英明神武,一旦出现不称职乃至渎职者,朝廷将何以堪?

因此,汉初诸帝秉承道家无为理念,将治理国家的事务权交付给丞相为首的公卿朝廷。丞相对国事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皇家。即便丞相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丞相往往坚持己见,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吕后要封娘家人为王,自己不能做主,只好厚着脸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还不给面子说:“当年先帝与群臣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无功不得为诸侯。”吕后无奈,只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陈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偿所愿。对于王陵,吕后虽然不满意,也不能责怪,于是明升为太傅,实际上剥夺了王陵的相权。

也正因为帝国朝廷之上,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是丞相(三公),所以一旦政策失败或发生天灾人祸,丞相(三公)便要引咎辞职。

丞相负责制与皇帝****独裁相比,显然有三大优势: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袭,可以举贤而任之;二是丞相不是终身制,一旦有重大失误、不能胜任可以罢免;三是丞相(三公)人数上比较灵活,可以专任一人,也可以两、三人甚至更多,实施集体管理。因此,说丞相负责制为中国古代政治中比较科学合理而灵活的部分,并非虚言。

黄老思想的主导之下,天子无为,贤相执政,这是汉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汉朝之所以兴起的最大根本。

这种丞相负责制从汉初开始实行,一直到汉武帝初年,还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则,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终于不能忍受丞相对他的约束,一场从丞相手里夺权的政治斗争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终以丞相一方的决定性失败告终,从而回到了“秦皇陷阱”这个老问题。

三、汉武帝从丞相手里夺权

汉武帝建元六年,皇帝的舅舅田蚡当上了帝国的丞相,他去见皇帝,坐在那里谈国事,讲要任命这个人做郎官,又讲要派那个人做县令,老半天汉武帝都插不上嘴。终于等到舅舅喝茶的时候,汉武帝得了机会说了句话:

“你说完了吗?我也要来任命几个官员!”

从汉惠帝到汉景帝,大汉天子们一直守着国家元首的本分,现在汉武帝却不干了,他觉得不过瘾,像把政府首脑的活也揽过来自己干!

但是汉武帝如何才能把大权从丞相手中夺过来呢?

第一步是缩短丞相的任期,本来萧何、曹参以来,丞相在位时间都比较长,一般不出重大问题不会轻易换人。因为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换人过于频繁,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和深入开展,更不利于政局的稳定。但是汉武帝为了夺权,一上来就在六年时间里罢免了卫涫、窦婴、许昌三个丞相,汉初丞相久任的优良传统,从此破坏!丞相任期短了、人换得勤了,威信难以树立,在皇帝面前自然也就少了几分底气,此为一。

第二步更绝,你丞相不是百官之首么?朕在这百官之外,另设官员,处理政事,如此一来,很多事情,朕在宫里面就商量定了,到朝堂之上,给你个结果就是了!

于是,一些皇帝身边的文人和低级官员,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议事机构,即所谓“内朝”。他们作为皇帝的智囊与喉舌,在内为皇帝出谋划策,到朝堂上则替皇帝给丞相出难题、与公卿辩论,以达到皇帝的意图。

这些“皇帝身边的人”,大多兼了一个官衔曰“侍中”。 这“侍中”是个什么官?其实就是给皇帝提尿壶的,当时有个孔安国,也在内廷做“侍中”,别人都提着皇帝的虎子,唯有他负责提唾壶,“朝廷之士”没有不羡慕他的。

给皇帝提尿壶的“侍中”,后来大多成为一时名臣,如卫青、霍去病、霍光、朱买臣等。一时侍中成为显贵之职。

第三步是决定性的,儒家学说成为官学之后,汉武帝提拔了一个寒酸大半辈子的老儒公孙弘做了丞相,还封他为侯。从此相权一落千丈,为什么?因为公孙弘一无才学能力,二无战功,三无显赫门世,他的富贵完全是汉武帝的一手所赐,所以一登相位,公孙弘便完全匍匐在了皇帝的脚下,朝廷论事,公孙弘凡事必以皇帝意向为瞻,奴才气象,自此出现。

第四步则完全成了汉武帝的趁胜追击。丞相没有权势也就算了,遇到灾异还得充当替罪羊。搞到最后大家都害怕当丞相,汉书记载,武帝命公孙贺为丞相。这位公孙兄也算是久经沙场的铁汉子,遇到这等事也失态了,他不肯接受丞相印绶,还使劲叩头、哭泣,说:“臣是边境上的乡下人,凭着鞍马骑射当了官,论臣的资质实在担任不了宰相这样的重任啊!”

公孙贺哭得太悲伤,连汉武帝都被感动了,可丞相总得有人做,于是命人强行把他拉起来,硬是逼着他做了丞相。公孙贺无奈,出门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什么意思?就是三个字:“我完了!”

至此,汉武帝终于成功夺权,然而大权独揽的他,却并不喜悦,因为丞相靠边站以后,“秦皇陷阱”的两难境地,便摆在了他的面前。

同类推荐
  • 中世纪王朝模拟器

    中世纪王朝模拟器

    ******“不列颠的怪物在鲁昂港登陆。”“食人的魔鬼向弗兰德斯前进。”“正义的联军必将胜利。”“诺曼底挺近塞纳河。”“英格兰王接近圣城巴黎。”“伟大的联合王国今日诞生。”康斯坦丝第一百零七次生日宴会上,向来自西欧大陆的群臣们颔首。然后一把接过教宗手捧的皇冠,扣在头上。宣布:西罗马帝国成立(重生)啦!并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好感-1000;希腊王国巴西琉斯好感-1000;从公国到帝国,半群像乱编家族史说。
  • 裂土封侯

    裂土封侯

    江山为盘,众生为棋,纵横捭阖,横扫八荒。男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能够展现自己风采的事情,才算是不枉费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男人亲手创建属于他的帝国的故事。
  • 计统江山

    计统江山

    一朝痴傻,十年一梦,醒来了,他是谁?身处乱世,他一颗看客的心终究还是要英雄逐鹿。天下乱,群雄起。一计平盗匪二计得富贵三计英雄从......计计得江山。(注:本文为完全架空历史,与历史人物无关)
  • 读帝王故事知中国历史

    读帝王故事知中国历史

    纵观帝王的历史不难发现,凡开国君主大都有着雄才大略,关心民生疾苦,注重生产发展,无不是给社会带来积极发展的英才。但随着帝业的传承,后世君主们往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味贪图享乐而至腐败昏庸,终令王权旁落,也便有了朝代的更迭。在这些“真龙天子”之中,既有可歌可颂、可敬可爱之人,更有可恨、可鄙、可耻之徒。
  • 回到战国当弟子

    回到战国当弟子

    新书《领主》发到作品相关里了,大家权当作试读吧~~还是新书写的比较不错。。————————————————————————————QQ群号:12044314一天两更,12点以前第一更,23点以前第二更,偶尔三更!希望大家支持谷子!
热门推荐
  • 浩然正气王维一

    浩然正气王维一

    在下王维一,小生不才,天生浩然正气,愿凭一腔热血,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愿带大家步入人人有仙修,家家有灵石的太平盛世!!!众仙:我呸!!!!!!@=!÷、&xxxxxxx!
  • 苍壁书

    苍壁书

    遥记当时年小,东山脚下,曲溪尽头。竹林幽歌,蔷薇纷娆,枫红万倾下,唯见青梅红杏小。一场政变,满门皆诛。浴血城墙,碧泉落殇。生是鬼,死无魂。一朝风华初惊人,行舟走马楚云间,筹谋在胸。
  • 路过花开路过你

    路过花开路过你

    有两样东西曾经深入骨髓真实地存在过,虽然现在都已烟消云散,遥远得恍若隔世,但仍让我经常在睡梦里露出甜美的微笑或是流下冰冷的泪水:青春,爱情。花开过,你在过。可是,我怎么,怎么在不经意间轻易地弄丢了?还是其实,我弄丢了自己?如果非要迷信永远,那么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是死亡。
  • 聂绀弩诗全注全解

    聂绀弩诗全注全解

    聂绀弩,湖北京山人,我国著名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他的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被称作“独具一格的散宜生体”。本书精选了聂绀弩的古体诗百余篇,并对每首诗进行了注释,同时还对诗词的出处及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使读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诗词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诗词的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
  • 胡作妃为,王爷乖乖求饶

    胡作妃为,王爷乖乖求饶

    她,顾小穿,本是头脑灵活心思缜密的私家侦探,却不想被从天而降的大西瓜砸中脑袋,一命呜呼!实实在在地穿了一把!第一次见到那个坐在院子里傻笑着玩泥巴的王爷,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王爷,擦擦你的口水,别装傻子了,一点也不好玩。你刚才看我的时候,嘴唇皱起往上翘,五官向中心缩紧,这明显就是厌恶!你一个傻子厌恶我干嘛?”装傻二十几年都没被发现,现在居然被拆穿了,况茗轩可不知道她的王妃还有这一手!她知道他不仅不傻,内里还贼精。表面是为了远离朝堂那战火四起的地方,背地里可是翻云覆雨,野心勃勃。她当面拆穿他装傻的事,他忍!可是!她处处招惹桃花,往他头上扣那么多绿帽子,他实在是不能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佩剑星痕

    佩剑星痕

    一个沦为盗墓贼的考古专业的大学生,在一次内哄中被同伙杀死之后,回到了一个他在历史课本中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朝代。成为一个被冷落的皇子。复杂而残酷的宫廷斗争,一段血泪交织的帝王之路。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对立夺利,皇宫大殿的那把椅子,就象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主角面对复杂无比的宫廷斗争,冲破冲冲艰难险阻,最终通过血淋淋的政治斗争登上了帝位,挽救了一个行将衰败的王朝,成为了千古一帝。
  • 诡校危道

    诡校危道

    尘封六载的信笺,隐藏起来的秘密,一步一步等待探寻。从王家村开时,一步一步深陷这个黑暗的漩涡,是要回头,还是要重新来过?不,这不可能!悬案疑密,蓬莱之策,荒灵野卷,从商周时代留存下来的密码,究竟还要隐藏多久,该等待着谁?是谁在荒岛之上唱着歌?是谁在裂缝之中奏着乐?是谁在海眼之内轻声祷告?疑云密布,世家在身后布局,门派在世俗插手,明线或暗线清晰不定,线索又在何方?Ps:本书巨毒,不喜勿喷。
  • 那个男孩让我无法拒绝

    那个男孩让我无法拒绝

    “宁初一,这不是真的吧?”“……不是,怎么可能呢……”“那就好。”从此,她心再无他了……
  • 三界神传之赤心魔神

    三界神传之赤心魔神

    神人魔三界的爱恨情仇,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无法摆脱这般的厄运。前世无法在一起,今生如果不去弥补,就只能永远的留下遗憾。他说,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和她在一起,只要她幸福快乐就可。可是在天池边,他错手刺伤了自己最爱的人,却仍然悲痛欲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下城外传

    地下城外传

    一个《地下城与勇士》的角色突然有了自我意识,为了反抗命运的操控和TP的压制独自走上一条无法想象的历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