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3200000034

第34章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12)

[智谋分析]

老子说,世间一切“高的”,都是以“低的”为根基的。因此说,没有所谓的“低”,就没有所谓的“高”,而“低”往往能成就“高”。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人们都知道,再高大的事物,都需要有“基石”来做基础,楼要有楼基,塔要有塔基,高官权贵也需要有普通民众做为根基,否则,若是失去了“基”的支撑,就没有所谓的“高”了。

特别是做为人类,做大事业要从底层开始努力,身为领导离不开下级的支撑,重视“低”的,才会成就“高”的。一旦脱离了“低”的,那么,“高”的就不会长久。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刘备三请诸葛亮

刘备的祖先是西汉的宗室,此后家世没落,到了刘备这一代便以织席做鞋为生。刘备胸怀大志,恰遇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天下成了他最远大的理想。刘备深知,欲称雄于乱世,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地盘,二是须有能人相助。

起初,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马,而是四处奔命,寄人篱下。为了摆脱这种窘境,他四处访求贤才,希望能找个有智谋的人来辅佐自己。

刘备得知诸葛亮是个人才,就很想见到诸葛亮,为表示诚意,他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去拜请。

第一次恰巧诸葛亮外出。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三日,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也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第三次访诸葛亮。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谦恭的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决定出山辅佐他。在他的茅庐中,他将天下大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势力马上发展起来。

[一语点“睛”]

雄才大略的刘备深知“高以下为基”的道理,他通过三请诸葛亮、得到其有力的辅佐,很快就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最终建立了西蜀政权。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萧何助刘邦

萧何作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在关键时候为刘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明确提出了“收用巴蜀,还定三秦”的进军策略,协助刘邦具体实施,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深远宏图。

为实现这一宏图,萧何不但自己兢兢业业地辅佐刘邦,还特别注意为刘邦物色智勇双全的大将,韩信就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一员难得的将才。

当刘邦领兵去进行楚汉大战之时,萧何一直留守在后方的根据地,为前方的士卒输送粮饷。当时萧何身居关中,心系天下,为治理好关中,可以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而他之所以如此卖力,完全是因为刘邦对他给予了极大的信任,这正体现出了刘邦很会使用臣下。

刘邦对萧何的意见都特别尊重,后方的一切军国大事,包括一些法令的制定和颁布,都放手让萧何去做,萧何甚至可以先斩后奏,事后也会得到刘邦的认可和肯定。

这样,君臣二人虽然分居二地,却配合默契,二人同心。这对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死伤二十多万人,被项羽重重围了三层,最后他只和数十骑兵逃出重围困守荥阳。在这紧急关头,萧何紧急动员关中为刘邦补充军力,使得汉军重振军威。刘邦这次与后来的几次战役都几乎全军覆没,全靠萧何在关中后方的大力支援,才重新振作起来。

[一语点“睛”]

萧何在辅佐刘邦安定天下的事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重用,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君臣二人在创建和巩固汉皇朝的过程中,一直是相辅相陈,配合默契的。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汉王朝。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朱元璋滥杀无辜

史称朱元璋是个“雄猜之王”,既雄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内心险恶。他打天下之时尚能虚心纳贤,可一当上皇帝后便开始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维护他的尊严和虚荣心上。为此,他用尽了各种卑劣手段去排除异己,甚至不惜残杀功臣。

朱元璋年过五十以后,常感体力不支,心跳加速,还常做怪梦,这使他不得不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他认为太子软弱,一定驾驭不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大臣,于是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冤案,大肆斩杀功臣,为子孙消除“遗患”。

宋濂从早年就追随朱元璋,功劳很大,明朝建立后更是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还是太子的老师,深受太子和储王敬重。可朱元璋为了消除所有疑虑,竟连他都要杀。后来太子给宋濂求情,朱元璋才暂时放弃了杀宋濂的念头。洪武十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朱元璋当政期间,共设过四个宰相。开国宰相是徐达和李善长,徐达因常年带兵在外而离开了相位。李善长则因朱元璋的忌恨而被迫退休。第三个宰相汪广祥因不合朱元璋的心意而被贬。胡惟庸是第四个宰相,朱元璋对他也是很不放心,决定把他除掉。

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不慎跌落于马下,正巧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知道后立刻将马夫抓来杀死了,朱元璋对此十分生气。

不久后,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后来,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人之多,最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全家被杀。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了功臣蓝玉。通过种种手段,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杀了,一时之间,朝中几乎没有了能够辅佐皇帝的文臣武将。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他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让人找来一根长满荆棘的枝条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是更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

然而朱标却说:“上有残暴之君,下必有不忠之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了。

朱元璋死后,继位的太子体弱多病,不久也去世了。皇孙朱允炆登基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一路杀往南京,而此时的建文帝竟然无法找出可以率兵抵挡叛军的将领。最终南京失守,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也不知去向。

[一语点“睛”]

朱元璋为了消除所谓的隐患,滥杀无辜,反而引来了更大的祸患。别以为当上了皇帝就能够稳坐天下了,无论何时,高者都是以下者为基的,得力下属的辅佐是永远都不可缺少的。他的错误行为,致使皇孙建文帝丢了江山。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冯谖助孟尝君智营三窟

孟尝君曾养食客三千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在这三千食客当中,在很多关键时刻,真正让孟尝君得到回报的,只有冯谖一人。“孟尝君对冯谖慈爱在先,冯谖报恩于孟尝君在后”,正可谓“投桃报李”是也。

冯谖本是一个穷读书人,虽有些才学,但一直不得志,后来慕名投奔齐国国相孟尝君,被孟尝君收留收安排在传舍(下等客舍)。过几天,冯谖开始边敲打宝剑把边哼唱:“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管理客舍的人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就吩咐把冯谖调换到幸舍(中待客舍),食物中有了鱼。后来又将冯谖调换到代舍(上等客舍),这时,出门有了车。

不久,冯谖又开始边敲打宝剑把边唱:“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

周围的人都认为冯谖得寸进尺,贪心不足。孟尝君却并不怪罪,问冯谖还有什么不满足,冯谖说家中尚有老母无人管。孟尝君便派人给他的母亲送去给养。此后,冯谖再也不唱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冯谖在孟尝君的门下已经住了几年。

后来,齐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见孟尝君失势,门客们纷纷离去,只有那个“贪得无厌”的冯谖留了下来,追随在孟尝君的身边,并精心替孟尝君谋划摆脱困境的策略。

冯谖为孟尝君出谋:“狡兔准备三个洞穴,才能免于一死。你至少也得准备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够高枕无忧。”

冯谖到秦国去游说,对秦昭王说:“齐国之所以能变得这么强大,完全是依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免了孟尝君的职,正好大王你可以用重金将孟尝君请来,他一定会全力辅助大王,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秦昭王听信了冯谖之言,准备了2000两黄金、10辆车子,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

冯谖又去对齐王说:“秦王就要重金请孟尝君去任官了,这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的,请大王抢在秦国之前请孟尝君官复原职吧,那样,秦国的阴谋就会被破坏了。”齐王派人打听后,证实冯谖说的是真话,就马上让孟尝君官复原职了。

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你还得去向大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这样一来,你的地位就再也不会动摇了。”

等到宗庙建好后,冯谖说道:“一切都妥当了,你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果然如冯谖所言,孟尝君不仅恢复了往日风光,以后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

[一语点“睛”]

当初,孟尝君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冯谖的要求之时,也许并未想到,日后他落魄之际,就是这个并不起眼的食客不离不弃地追随他,并出策出力救了他,使得他东山再起。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曾国藩求才

曾国藩之求才,可谓什么手段都用,他或是结以交情,或是待之以诚,或是感动其心。他每到一处即广为问询,遍寻当地人才,他的幕僚中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

甚至在与捻军作战时,曾国藩还不忘招揽人才,他的“告示”中列有“询访英贤”一条,曰:“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

薛福成看到告示后,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运动的得力助手。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地询问其地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他便会千方百计的将此人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有许多人都是通过别人推荐而来的。

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时失言或处事不妥而失去人才,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同时他还自强自励、刻刻自省。

毛鸿宾当上湖南巡抚以后,曾向声望日著的曾国藩请教湘政。曾国藩在回信中把物色人才放在首位,他说:“湖南近年兵勇散布各省,颇有人才渊薮之称。方今四方多难,纲纪紊乱,将欲维持成法,似仍须引用正人,随事纳之准绳,庶不泥于例,而又不悖于理。湘中统将,多宜力于外省,本境反有乏才之叹。不特阁下用此为虑,鄙人亦增内顾之忧。兵可以磨炼而成,欲求将才之辈出,不能为未雨之绸缪。”

曾国藩对人才的广泛搜罗和耐心陶铸,是他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李鸿章就曾称赞他道:“持己之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万众一心,贯虹食昂。终奠九士,踣此狂丑。”

[一语点“睛”]

再精明能干的上级,也需要大批得力下属的协助,正所谓“众志成城”。曾国藩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懂得人才的重要,便时时注意求才、用尽各种方式求才,因而他成为一代名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原文]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原文释意]

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会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会减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一切事物,你减损于它,往往会对它有益;反之,你有意地去增益于它,反而会于之有害。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皆努力益于己,而避免有损于己。孰不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你越是增益自身,结果反而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你着意有损于己,结果却是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

比如说,你越是为自己博取美名、捞取好处,结果却得不到。反倒是那些推功而揽过的人,既能博得美名,又能得到好处,正所谓“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齐景公爱槐树

同类推荐
  •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由唐太宗时期的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推背图》因其预言的准确性,在古代历史上,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禁书,同时却被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预知一切的希望。《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以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评注本为底本,对《推背图》的六十象一一进行解读,揭开了《推背图》背后的玄机。令人不可思议地预测出了从武则天称帝到清朝灭亡一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并预言了核战争爆发、外星人入侵等未来事件。其的预言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而历史更是不可思议地按照《推背图》一一演进。
  • 周易智慧

    周易智慧

    《周易》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 我说参同契(中册)

    我说参同契(中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生存道:星云大师谈智慧和幸福

    生存道:星云大师谈智慧和幸福

    这本《生存道》是《星云大师谈幸福》和《星云大师谈智慧》的合集。涉及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如何智慧的生活,如何最有效的获取幸福,娓娓道出最返璞归真的生活大智慧,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老夫子品评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言,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韩非子所作。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启释意

    启释意

    普通市民常迁墨在讨钱的路途上,意外误入他从未见过的世界,鬼物如林中落叶般巨多,异兽如洪水袭岸般不可抵挡,然在各式旅人施援之下得已喘息,虽危险未解,但路却分道,在他身前分出一条叉道,是选择低头不见,继续闷声逃亡,还是选择迎难而上,踏上曲折坎坷的旅程,解救其他误入的异客。
  • 作家文生

    作家文生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天,我们离别的时候,你对我这么说:「你不是一个人。」我会永远记得你,因为你就在我的心底,不曾离去。
  • 我就问你约不约

    我就问你约不约

    围绕严纯,严艺,林宇。三人展开的从高中到职场的战争。作者小白,喷子绕道。
  • 道离

    道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假设: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再来,让自己重生回到过去……当然,这样的剧情只存在于故事当中,可是某一天,这样的好事却在一个执行死刑的罪犯身上发生了,这还了得?
  • 落局

    落局

    明封十三年,大梁共主刘自宗无故驾崩,不过旦夕之间,各路诸侯皆抗王旗征这纷争乱世,在这刀箭之下,一无名村庄却沦为牺牲品,全村百姓被屠杀殆尽,一七岁稚童被埋于父母尸身下才幸免于难,等他醒来后,这狼烟又将飘向何方?大梁十六州,四万八千楼,回首皆陌路,少年已知愁。在这乱世之下,世人皆是匹夫!
  • 我是一只鸟

    我是一只鸟

    突然有一天,张小鱼长出了一双翅膀,跟鲲鹏灵魂融合,从此走上了作为一个鸟人的不归路。且看张小鱼一路上的恩怨对错,爱恨情仇。
  • 时光叫我等他

    时光叫我等他

    在婚礼上,她穿着洁白的婚纱准备走向他时,出现了另一个新娘,她转身离开……“雅婷,他是谁?”陆斯辰好看的眉微微上挑,将苏雅婷揽入怀中:“李秘书,这是公司新来的清洁工吗?”
  • 塔利的剑之巫师

    塔利的剑之巫师

    西方玄幻和东方武侠的完美结合,在这个非凡大陆上,巫师是最特别的存在,他们既令人畏惧,又无比强大……
  • 重生炮灰修仙路

    重生炮灰修仙路

    她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去偿还父亲的恩情,最后明白不过是一场虚假,纵身一跳。以为都结束了,然而才发现,只不过刚开始。书中一角,炮灰命运?这些又与她有何干?只是,当身份一步步揭开,清尘知道,她终究还是逃不过。是证道成仙,还是堕落成魔,仅在她的一念之间。本书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翼年代墨迹

    翼年代墨迹

    不会飞是我最大的缺憾,因此我只得步行。我的名字这并不重要,尊重我的人叫一声高羽小姐,不尊重我的直呼那个女人。我是一位游行者,时尚些说:我是一个爱好游山玩水的旅人。但亲爱的,我想告诉你,这个光景并不太好,因为这是一个异年代。在这里遇上任何什么东西都请不要大惊小怪,譬如,我面前的这只刚死的巨神兽,这副尸体足有半座山那么大,所以很不幸我又得绕路走了。艾墨森轮。这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国家。这是一个拥有众多墓地的国家,嘛嘛~要知道无论何时任何故事都是从墓地开始呀。然而这里又有着怎样的story?观光之旅正式开启,请你带着善意的心并相信着作者,跟随着魔女一起前行,贯穿那个时代与你与我进行一次异时空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