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他们就在城里开了十多家“阿尔迪”连锁店。“阿尔迪”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尔迪”的商品最便宜,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的忠实顾客。
后来,特奥兄弟把“阿尔迪”连锁店开到了四面八方:汉堡、科隆、波恩、杜塞尔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现了“阿尔迪”。
[一语点“睛”]
特奥兄弟的“阿尔迪”之所以能够以滚雪球般的速度,飞快地发展起来,关键在于特奥兄弟采用的“以利诱之”的经营策略,这便是“阿尔迪”壮大的法宝。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原文]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原文释意]
总之,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突袭敌人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家制胜的秘诀,不可事先预先传布。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智谋分析]
孙子说,两军交战,尽可能在敌方根本意想不到的时候去进攻,这是兵家制胜的秘诀。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敌人没有准备的时候,必然就会疏于防备,这样就利于我方乘虚而入。反之,敌方准备充足,防备坚固,即使我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够获胜,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奥妙所在了。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天降奇兵”降蜀国
三国后期,北魏司马昭兵分多路南征蜀国,蜀将姜维在剑阁一带凭借着地势天险,正与魏国镇西大将军钟会苦苦对峙。
北魏的另一镇西大将军邓艾对钟会说:“何不派出一支队伍,偷渡阴平小路奇袭成都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来更易得胜,二来姜维必回兵救援,那时将军可乘机夺取剑阁。”
钟会听后大笑,连称:“妙计!妙计!”并说邓艾是最佳人选,请邓艾早日起兵。
待邓艾走后,钟会却不屑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邓艾不过是个庸才罢了!”
钟会是熟悉阴平地势的。原来阴平小路都是高山峻岭,地形极其险要。如果从阴平偷渡,西蜀只要派出100人扼住险要,再派兵阻断进犯者的归路,进犯者就必会冻死、饿死在山里不可。难怪钟会对邓艾做出这样的评价。钟会一直嫉妒邓艾,便想借机除掉邓艾。
但是,出乎钟会的意料之外,地形除要的阴平小路并没有难倒邓艾。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带精兵五千充当先锋,在前面凿山开路,搭梯架桥;又选出精兵三万,带足干粮绳索,跟在先锋后面向前进发,每走一百多里,就留下三干人安营扎寨,以防万一。
就这样,邓艾率军在悬崖深谷中,一路上披荆斩棘行军二十多天,行程700里,未见人烟。后来他们来到摩天岭,被摩天岭的天险挡住去路。
邓忠对父亲说:“摩天岭西侧是陡壁悬崖,无法开凿,我们前功尽弃了。”
邓艾观看了摩天岭地形,对众人说:“过了摩天岭,就是西蜀的江岫城。小小摩天岭,是难不倒我们的!”
说罢,邓艾带头用毡子裹住自己的身体,滚下了摩天岭。
属下兵将们见 主将率先滚下山岭,便于工作一个个跟着用毡子裹住身体滚了下去,那些没有毡子的人,就用绳子束住腰,攀着树枝,一个跟着一个往下。就这样,开山壮士及两千兵士都顺利地过了摩天岭。
当邓艾率领魏军突然出现在江岫城下之时,守将马邈不知魏军是如何到来的,吓得魂不附体,不战而降。
随后,邓艾又将阴平小路沿途军队接到江岫,挥兵直奔绵竹、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是个废物,尽管当时城中尚有数万兵马,他还是开城投降了。
从此,西蜀灭亡。这时候,可怜蜀将姜维仍在剑阁与钟会打得难解难分。
[一语点“睛”]
邓艾之所以兵不血刃就使西蜀将士和君王开城投降,全在于出其不意就出现在了对方的面前,由于西蜀完全没有准备,所以从心理上十分惧怕邓艾的大军,这是导致投降的关键因素。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郑武公出其不意吞胡国
春秋时期,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诸侯。他一心想要扩张地盘,左思右想,决定灭掉邻邦胡国。
不过,当时的胡国是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对郑国一直加强防范,胡国国王又勇猛善战,以郑国现有的实力,想要战胜胡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郑武公还是想出了一个谋略。他主动提出把女儿嫁给胡国国王,胡国国王自然万分欢喜,立即答应了。这样,郑武公就做了胡国国王的岳父,他的女儿就成了派到胡国的间谍。
郑武公的女儿嫁到胡国后,使尽全身解数,把胡国把国王迷惑得昏头昏脑,从此花天酒地,不理朝政。
郑武公知道后,暗自高兴。过了一段时间,他召开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会议”,与文武百官商议着要怎样开拓疆土,向哪一方面进攻。
大夫关其思说:“从目前形势看,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是守望相助,有攻守同盟的。一国有难,别国必定会增援。惟有一个国家可以攻打,就是“不与同中国”的胡国,如果取胜,既可以得实利,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巩固周邦。”
郑武公听后,把脸一沉说:“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君是我的女婿吗?”
关其思却一再坚持该讨伐胡国,并说出一大套进攻胡国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大事不可牵涉儿女私情。
郑武公更火了,厉声斥责道:“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吗?你想叫我女儿守寡吗?好吧,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做寡妇,就让你老婆先尝尝滋味吧!”
郑武公在盛怒之下,叫左右将关其思斩了。关其思被斩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胡国,胡国国王万分感激岳父郑武公,从此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放心地纵情于声色之乐,连边关都松弛下来,郑国的情报人员也可自由出入。
郑武公认为进攻胡国的时机到了,于是在胡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郑军十分顺利地进入胡国境内,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几个回合,整个胡国便成为郑国所有了。
[一语点“睛”]
因为攻取胡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郑国国君采用种种计谋麻痹了胡国国君,使其放松防范,在完全出乎对方意料的情况下进攻,结果很容易就吞并了胡国。这就是“出其不意”的功效了。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郑成功攻占台湾
公元1660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郑成功于是决定收复台湾岛,赶出荷兰人。
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早就担心郑成功会攻取台湾,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特意从巴达维亚(稚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上千兵力到台湾增援揆一。
郑成功是懂得用兵策略的,他一方面麻痹荷兰统治者,一方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进攻的准备。
郑成功给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接到郑成功的信后,樊特郎认为郑成功的信是“可信”的,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认为机不可失,很快就率精兵3万从料罗湾出发,直奔台湾岛。
郑成功探知,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一鲲身岛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大港,这里完在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进入台湾的另一条水道是北线尾岛与鹿耳屿岛之间的鹿耳门港,只能通行小船,荷军在那里只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伍长率6名士兵驻守。
郑成功深思熟虑后,制定了避开“大港”、由鹿耳门港登陆台湾的计划。进军台湾时,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几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岛。在台湾本岛百姓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
随后,郑成功率兵迅速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又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普罗文查城。荷兰总督揆—得知后,深感意外。
当时,荷兰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000多人,而郑成功的兵力相当于荷兰军的十倍。因此,郑成功不费力气地就收复了台湾,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语点“睛”]
郑成功麻痹荷兰政府的办法是很高明的,使得荷兰方面不仅撤走了大批这队,还放松了警戒,“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他顺利收复台湾的关键因素。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取《兰亭集序》
唐太宗十分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玄奘天竺取经回国后,唐太宗特建慈恩寺雁塔,命太子作记,并自制序文,同时想用王羲之字体剪集成序刻在雁塔之上。
于是,唐太宗诏命天下各州部广集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先后收得1300余帖,惟有最珍贵的《兰亭集序》没有。
御史萧翼为了讨得唐太宗的欢心,自告奋勇地说:“《兰亭集序》真本是王家的传家之宝,现传至湖南永欣寺辨才和尚手中。皇上要用,臣就想办法去取来。”
唐太宗大喜:“真是如此,朕定重重赏你!”
萧翼从唐太宗那里要来几本王羲之的真迹杂帖后,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落拓书生,乘小船行至湘潭,每天游山逛水,并到永欣寺逗留。一来二往,萧翼与辨才和尚由不识到相识,由相识到相交。萧翼六艺精通,辨才和尚更是琴棋诗,无所不晓。
一天,萧翼与辨才和尚谈及书法,故意说:“先祖留有几件二王法帖,但不知真假,请帮助鉴别一下如何?”
辨才和尚一听有先人的真迹,立刻乐得合不拢嘴,说:“快拿出来一看!”
萧翼拿出自唐太宗那里要来的几本杂帖,交给辨才和尚。
辨才仔细辨别后道:“此系真品,但非先人得意之作,贫僧所藏《兰亭集序》才是珍品。”
萧翼装做不相信地大笑道:“据说,《兰亭集序》早就不在人间,你怎么会有呢?”
辨才和尚争辩道;“二王乃是贫僧先祖,此帖传至贫僧已经七代,待明日,贫僧请你到寺中观赏!”
第二天,辨才和尚果然早早地请萧翼到寺中观赏《兰亭集序》,萧翼明知是真,却故意说此字有疑、彼字有嫌,硬说这《兰亭集序》是赝品,使辨才和尚有口难辩。
最后,萧翼主动留下二王的那几本杂帖,让辨才和尚自己对比。此后,萧翼得以经常出入辨才和尚的禅房,从此守房的弟子不再戒备他了。
一天,萧翼看准辨才和尚出寺去了,立即进入永欣寺中,对守房弟子说:“老当家忘记带净巾了,让我来取。”
于是得以进入辨才的房中,迅速把《兰亭集序》和自己带来的那几本杂帖带到身上,离开了永欣寺,坐上小船,飞快驶离湘潭,回长安去了。
待到辨才和尚回到永欣寺中,不见了《兰亭集序》和几本杂帖,就问守房弟子,方知是萧翼进来过。辨才如梦初醒,顿时瘫倒在了地上。从此,辨才抑郁成疾,一年后就死去了。
萧翼回京后向唐太宗交上《兰亭集序》,被唐太宗封为员外郎。唐太宗死后,《兰亭集序》则一同陪葬了。
[一语点“睛”]
《兰亭集序》是辨才和尚的传家之宝,若是采用正当的手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的。萧翼想办法和辨才和尚混熟,然后寻找时机,趁对方不备之时,得到了《兰亭集序》。手段虽然不光明,但除此之外,可能就别无他法了。
战与不战 明智决策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原文释意]
预见胜利有五种方法: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知道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够胜利;以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
[智谋分析]
孙子说,能够正确决策战与不战,才能够取得胜利。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战与不战,明智决策。”
用兵作战讲究“战机”,即该战的时候,立即出战。不该战的时候,坚决不出战。战与不战,只有作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够保证只胜而不败。
战与不战,但凡是对不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结果不是延误了大好战机,就是盲目出战,导致惨败。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战与不战 明智决策
宋襄公吃败仗成为千古笑谈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出能征善战的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本土发起攻击。如此一来,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知道宋国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就劝宋襄公:“楚国兵多将广,土地辽阔,我们一个小小的宋国哪里能与它相匹敌呢?还是跟楚国议和吧!”
宋襄公生气地说:“楚军虽然兵力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宋国兵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仁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大司马,你为什么要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
公孙固还想规劝,宋襄公怒冲冲地说道:“我意已决,不要再说了!”
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高高地竖了起来,旗上绣着“仁义”两个醒目的大字。
宋、楚战斗开始,楚军呐喊着强渡泓水,向宋军冲过来。宋将司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这样就能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却说:“本王一向主张‘仁义’,敌人尚在渡河,我军趁此进攻,那还有什么‘仁义’可言?”司马子鱼听后哭笑不得。
楚军渡过河,见宋军没有发起进攻,于是从容布阵。
司马于鱼又劝宋襄公:“大王,楚军立阵未稳,我们赶快进攻吧,这时还有希望获胜!”
宋襄公则指着迎风飘扬的“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敌人布阵未稳就发起进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