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2200000037

第37章

任法第四十五

[原文]

凡为主而不得用其法,不能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絜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者以粗近亲爱有求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胸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无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

夫君臣者,天地之位也。民者,众物之象也。各立其所职,以待君令,群臣百姓安得各用其心而立私乎?故遵主令而行之,虽有伤败,无罚;非主令而行之,虽有功利,罪死。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赏之,是教妄举也。遵主令而行之,有伤败,而罚之,是使民虑利害而离法也。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

以上摘自《管子》第十五“任法第四十五”

[译文]

凡是身为君主的却不能实施自己法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是要看大臣的脸色,背离法度而去听从贵臣,这就是贵臣威胁君主。富人用财宝来事奉君主,进而就牵制了君主,君主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是富人收买君主。贱者装出温顺谦卑可怜兮兮的样子哀告君主,使君主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是贱者讨好君主。近臣利用亲近之便去恳求君主,君主因此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叫近臣亲昵君主。美人用巧言令色请托于君主,君主因而背离法度而听从她,这就是美色迷惑君主。

治世之君不是这样,不分亲疏、远近、贵贱、美丑,一律以法度来判断。他依法杀人,人不会怨恨;按功行赏,人也不必感恩戴德。按法制行事,就像天地对万物一样无私,所以官吏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政论,士人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议论,百姓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评说,人们都会虚心听从君主。君主以公益端正舆论,以法度裁断是非,所以担负天下大任却不会感到沉重。

而现在的昏君就不是这样的。用私心去看事物,所以就有看不见的地方;用私心去听情况,所以就会有听不到的地方;用私心去考虑问题,所以就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这种私心正是君主之所以会遭受蒙蔽、丧失君位的原因。

君主舍弃公法而听信私说,那么群臣百姓都将根据私欲建立学说,在国内宣扬;勾结朋党来建立私人势力;请托保举私人来扰乱公法;用尽心机去骗取君主的宠信。君主如果没有法度来禁止这类种种行为,那么私说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公法将被一天天地削弱,国家的混乱就从此产生了。

君和臣,就像天与地的位置。老百姓,好比万物一样。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听候君主的命令。群臣和百姓怎么能各自运用心机去谋取私利呢?所以按君主的命令行事,即使有挫折失败也不会受到处罚;不按君主的命令行事,即使取得功利,也是要处死的。这样,下对上,就像回响反应声音一样。

臣事君,就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所以,上面下令,下面就要贯彻;君主行动,臣民就得跟从,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方式。如果不按君主的号令行事,取得功利就得到奖赏,这等于教导人们妄自行事;按照君主的号令行事,遭受挫折失败就受到处罚,这就会引导人们考虑利害而背离了法令。如群臣百姓人人考虑利害,而按照自己的私意行事,法制就等于是毁弃了,而命令也就不能推行了。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不听信谗言、法纪严明以正君威

“《管子》第十五”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说明了君与臣民之间该有的上下位置,“凡是身为君主的却不能实施自己法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是要看大臣的脸色,背离法度而去听从贵臣,这就是贵臣威胁君主。富人用财宝来事奉君主,进而就牵制了君主,君主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是富人收买君主。贱者装出温顺谦卑可怜兮兮的样子哀告君主,使君主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是贱者讨好君主。近臣利用亲近之便去恳求君主,君主因此背离法度而听从他,这就叫近臣亲昵君主。美人用巧言令色请托于君主,君主因而背离法度而听从她,这就是美色迷惑君主”,这样一来,就君不君,臣不臣了,君主失去了君主该有的君威,臣民也不再谨守臣民该遵的法纪。这样一来,“私说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公法将被一天天地削弱,国家的混乱就从此产生了。”

“君和臣,就像天与地的位置。老百姓,好比万物一样。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听候君主的命令。群臣和百姓怎么能各自运用心机去谋取私利呢?所以按君主的命令行事,即使有挫折失败也不会受到处罚;不按君主的命令行事,即使取得功利,也是要处死的。这样,下对上,就像回响反应声音一样。臣事君,就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所以,上面下令,下面就要贯彻;君主行动,臣民就得跟从,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方式”,所以说,“治世之君不是这样。不分亲疏、远近、贵贱、美丑,一律以法度来判断。他依法杀人,人不会怨恨;按功行赏,人也不必感恩戴德。按法制行事,就像天地对万物一样无私,所以官吏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政论,士人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议论,百姓就不会有出于私念的评说,人们都会虚心听从君主。君主以公益端正舆论,以法度裁断是非,所以担负天下大任却不会感到沉重。”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不听信谗言,法纪严明以正君威”。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听信了小人谗言而祸国殃民乃至失掉江山的。或是因为奸臣乱党当道,蒙蔽了君王的视听,从而忠良遭到毒害,奸臣肆意为非作歹,使得国家大乱,外敌乘虚而入,内忧外患相加,走上亡国之路就不可避免了;或者是君主贪图女色,因为女人而误了大事,最终因爱美人而失了江山……

但凡是称得上一代明君的,都能够不因奸臣或女色而误国误民,他们能够使法纪严明,照章办事而不循私情,这正是受到万民景仰、国泰民安的根本。

领导者对于军队的管理,除了辨明是非、分清忠奸、对小人之言不轻信之外,还需要在军队内部严明法纪,从而树立权威,只有这样,军队的战斗力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

曾国藩明白想要治军统兵,关键在于纪律严明。有了营规军令就得执行,营官对士兵也要有威慑力。为此,曾国藩还举了孙子训练后宫嫔妃时的例子,对抗令不尊的嫔妃实施军法,吴王亲自求情也没有用。有了一次这样的教训,其他的嫔妃就不敢再违抗命令了。

曾国藩认为,对待士兵不能一味宽容,平日里一定要纪律严明,只有如此,等到真正出兵打仗时才能人人勇敢,无人敢违抗军令。

针对绿营人心涣散,军纪松弛的情况,他还亲自制定了一套营制和营规。根据戚继光束伍练兵之法组建军队。规定军队基层单位,上有肖、营三级建制,每一级都有固定的人数和相关的人员组成。

这种做法克服绿营结构的重叠性、人数不一、兵将互不熟悉的弊端。每一层的士兵都有一个直属长官,“耳目有专属,心志无疑贰,是以所向有功。”在选择士兵和军官上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士兵都来自山村的农民,体格健壮、民风朴实。他不收以前的绿营兵,也不收市井码头油腔滑调之人,更不要衙门里的差役。在军官上的选择也是有标准的,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能贪生怕死,三要不能好大喜功,四要能吃苦耐劳。

有了合格的士兵和优秀的军官,还要有严格的营规,并且能严格的执行和训练。

为了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曾国藩规定,下级一定要服从上级,士兵绝对要服从军官。在军队的训练上,曾国藩尤为重视。他曾对同僚说道:“不练之兵断不可用,侍今年在省练过三营,虽不足当大寇,然就可以一战。六月援江之役,所集之卒未经一日训练,再江不得力,至今懊悔。”

曾国藩把训练的内容分为“训”、“练”两大部分。“训”侧重于思想品行方面,“练”侧重于军法技巧方面。无论哪一项都要求严格。曾国藩在给韩进春的信中写到:新募之勇,全在立营时认真训练。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做人之道。训打仗,则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主将之法令,甚于畏贼之炮子。

湘军刚开始成立时,曾国藩对士兵管制的非常严格,尤其是严格禁食鸦片。鸦片会让人上瘾,士兵吸食不仅影响身体,而且开销大,一旦缺钱,便会去偷、去抢,给整个军队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其他方面的一些规定则因各营情况而有所不同,左宗棠的军营规定禁止赌博,王鑫的军营禁止饮酒。

曾国藩之所以这样重视军纪,主要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当时,太平军纪律严明,又以维护老百姓而受到百姓的拥护。曾国藩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百姓心中重塑良好的形象。

对于训练不严,纪律不好的兵勇,曾国藩是不准带入前线的。曾国藩在给自己手下的名将塔齐布的信中提到:外间传言勇不安静,在茶馆闹事,足下须严行约束。若有一勇不规矩,不严肃,吾即不愿带去。

对目无军规法纪,骚扰老百姓之人,曾国藩主张以法治罪,杀一儆百,决不纵容。

在平时军事训练中,曾国藩还制定了操、演、巡、点四项。各项规定都很详细、严格。他要求士兵们必须严格地执行,每日据此进行操练,直到熟练为止。除了刻苦训练以外,曾国藩还制定了点名,放哨的绿营新规,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和对敌人的防范,还能使军队随时都能整装待发。

曾国藩的军队能打败太平军其中有很多因素,但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刻苦操练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大保障。可见,治军的前提就是法纪严明。

谗言好似一剂慢性毒药,昏君遇到它会越来越迷恋它的味道,明君却能一眼辨出它害人的本质而抵制它,秦武王就是这样一位明君。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担心自己不在宫中时,会遭小人诬陷诽谤,于是对武王说道:“春秋末年的时候,孔子有一位得意的弟子名叫曾参。曾参一向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以前,曾参住在费的时候,鲁国也有个叫曾参的,他杀了人逃跑了,官府正在追捕。大街小巷的都传遍了,说曾参杀人了。

有一个人听后,急忙跑到曾参家里,刚好曾参外出不在家中,那个人就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听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我儿子才不会杀人呢。’说完又继续织布。儿子是她辛辛苦苦养大的,他的脾气、秉性母亲完全了解,她根本不相信这个谣传。”

另一个人又跑来说,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依然镇定自如,依旧纺织手里的布。过了一会,第三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了人,这一回她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了。她立刻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逃走了。就在她逃走的路上,碰见了她的儿子,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以曾参的贤明,加上母亲对他的信任,三个人的谣传就让她母亲信以为真了。现在臣的贤能,远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比曾参的母亲,疑心臣的又不止三个人。臣恐怕大王也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对我产生怀疑。”

武王听了点头说道:“寡人明白你的用意了,我决不会听信他们的谗言,你就放心吧。”后来,曾参与武王在息壤立下盟誓。

秦武王英明,能够做到不信谣言,但毕竟是众口铄金,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可见曾参的担忧并不是没有必要,如果他遇到的不是秦武王,可能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诸葛亮是个治军的高手,他在用将上从不听信谗言,用兵上也是赏罚并重、纪律严明。正是因为他的擅“治”,当时的蜀军士兵个个英勇,人人遵纪守法,其战斗力也足以抗衡吴魏。马谡失街亭之事诸葛亮就处理的非常周全、合理,这也足能体现出他在严整军纪上的决心。

诸葛亮认为,街亭失利不是马谡一个人的失误,而是证明军队内部有问题。他准备采用明罚、思过、减兵省将三个措施来治军。

首先,明罚也就是严明赏罚。马谡街亭战败,因他事先有军令状在身,理应处斩不待。但他南征时曾为诸葛亮献过攻心之计,他极其擅长谋略,斩掉这样一位将才诸葛亮实在是不甘心。但诸葛亮深思熟虑一番后还是做了最后的决定——斩马谡。

当时,益州风气过于宽纵,严肃军纪势在必行。于是,诸葛亮先是重用有功的王平,加拜其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接着又杀了街亭失利者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处斩时,诸葛亮亲往临祭马谡,十万大军闻知此事无不流泪,也留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对于斩马谡之事,在成都主持丞相府事务的蒋琬却不满意,他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杀智谋之士,太可惜了。”

同类推荐
  • 良好的政治秩序

    良好的政治秩序

    对于良好政治秩序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社会最核心的诉求。好的政治秩序可以使生活在该秩序中的人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而不好的政治秩序则无法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 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本书的视角采取了社会学的广义范围,所指的行政争议,泛指一切与政府工作有关的争议,不拘泥于行政法学上的行政争议,即包括一切政府居间解决的民事纠纷、政府指导或委托其他机构解决的其他纠纷和政府作为争议一方的行政纠纷,即将政府解决纠纷的机制也纳入其中。《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研究》第一部分阐述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重点论述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的各种方式、运行状况及其改革,第三部分从实践角度论述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第四部分总结非诉讼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适用的范围和边界以及同诉讼的衔接问题。
  • 美国第一政客

    美国第一政客

    《美国第一政客》就是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坛风云人物的传奇事迹进行详尽的描述,进而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了他们走向成功道路上所发生的一个个经典事例,讲述了他们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全过程。让读者们在阅读之后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 不要害怕中国

    不要害怕中国

    要认识中国。孟德斯鸠曾说:“识时局之人不能对中国一无所知”。在今天,该警示是绝对必要的。要认识中国,因为目前和将来,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认识中国,因为她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她拥有独一无二的文明、文化和思想。不要害怕中国。中国是世界稳定的典范。但实际上,当中国经济增长迅猛时,西方人担心她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巨大的体量,当中国经济增长稍有放缓,西方人就预测中国经济将会崩溃,并将此现象对西方经济带来的“恼人后果”都归咎于中国。害怕会让实事远离,偏见则让自身迷失。这对中国发展不公平,对世界和平无益处。不要妄想阻止中国。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在一个开放竞争的世界里,西方如果对中国的无知和不解持续下去,不去放下偏见,还试图用贸易甚至政治手段阻止中国,整个世界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

    为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促进全省青年学生党建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在《青年学生入党教材》(2003年版)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新编青年学生入党教材》。本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党员条件以及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规定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本书还收录了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附有人党常用文书基本写法。
热门推荐
  • 极恐

    极恐

    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便要灭亡。强者为王。这句话在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人类,从来不会同情弱者。就好像老天,从来不会给投入黑暗的人打开一扇明窗,从来不会。蒋东,一个在校高中生,却受尽欺凌,在他心中,一直坚信善良,是最强大的力量,可以感化所有黑暗与不公。却是不知道,那些人啊,认为你的善良只是懦弱,没有人会同情你那可笑的善良。人类社会危机爆发,病毒感染,虫蚁肆虐,瘟疫、丧尸,种种灾害威胁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即将毁于一旦。蒋东意外生存,想要带领活下去的人逃出升天。可在这一片废墟里,善良的蒋东却发现,他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虫蚁蛇鼠,还有,‘善良’的人类...
  • 破虚问天

    破虚问天

    何为天,何为地。破了这虚空,斩了那天威,质问着天道。
  • 无冕时代

    无冕时代

    天地大变,人类终究从食物链顶端落下,每个人都在为生存担忧,但同时,更加需要提防的,是那些阴暗之下的人性。
  • Boss住隔壁

    Boss住隔壁

    【短篇甜文】公交车上坐了陌生男人大腿?不慌!反正不认识,跑路就完事了!*“是你?”谁来告诉我,面试时发现自己坐过面试官大腿这种情况该怎么破!*女配:“你凭什么坐在这个位置!”女主:“不服找老板去~”
  • 绝品高手

    绝品高手

    星陨大陆,万千世界中一个科技发达的大陆,而在大陆外漂浮着五个小世界,称之为起源之地,五方汇聚,拱卫着星陨。这里的人能使用现代化武器,也能修炼自己,用自己的能力来战斗,而除了这两种战斗,还有一种,召唤从者来辅助战斗。在穿梭之旅当中,肖宁遇到了时空风暴,寻到一丝坐标,到达星陨大陆,却意外发现自己与人达成了契约,一切就此开始……
  • 吴钩行

    吴钩行

    崖山之后,南宋灭亡,就算大宋最后的守军--长宁军,坚持到了1288年,最终还是被蒙元攻破城池,留下多少唏嘘与感慨,让人怅然若失...不过,在最不该出现的时候,他出现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刀光血影中,他带领最后的宋民,朝灭国无数的蒙古铁骑发动了决绝的冲锋!望湘村绝地反击、夜取庙山镇,确立了指挥权,智取梅岭堡,打开了一个局面,梅硐城防御战,以一千之众瓦解上万敌军的轮番攻城,还有双河镇袭击战、夜夺武夷城......蒙元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叹曰:“撼山易,撼朱雀军难矣!”明月照边塞,古道起尘埃。凌烟阁里寻觅,金鼓号声擂。风舞将军征袍,扬马关西沿岸,故地复得回!
  • 仙葫如玉

    仙葫如玉

    仙葫如玉,葫藤绕仙杖,夭夭仙藤花灼灼耀其华,贪痴嗔欲,不扰我道。
  • 一朝一和渡余年

    一朝一和渡余年

    那天的夜空极美,姣白的月光洒向大地,耳边的风都因为他的一句话变得柔和。而这个夜晚也成了苏一心里挥之不去的白月光。
  • 重生影后变身之旅

    重生影后变身之旅

    昔日风光的大明星,如今落魄到靠救济金才得以生活。性格耿直的她,受人迫害,众叛亲离,落魄潦倒最后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本以为她要死去,去没想到成为灵魂回顾了她以前的生活,在看清之前的种种后重生了。本以为是重生,结果发现是平行世界,且她竟变成了男人,本打算适应当前的现状,结果有一个女生跑过来说他们是灵魂互换??本以为找到方法双方换回去就能走上正轨了,结果发现这次身体互换的游戏中还有一个人也被卷进来了,难道是三人之间的互换?看蓝莺如果在新的世界里,克服各种困难,为新的自己奋斗,与男主一起展开一段啼笑皆非、逆转前世的旅程。
  • 忘川孟婆情

    忘川孟婆情

    地府太冷,忘川太长,奈何桥头太寂寞,孟婆汤头里的故事太过苦涩。孟婆,倾听来往亡魂的故事,或潦倒凄苦,或幸福美满……,以己心怀,渡世人悲欢离合。几多孟婆,几多故事,几多欢乐,几多苦涩……当凤凰窝里出了个黑乌鸦,本是鱼目难当珍珠,凤晏桉自小便知自己活不过5000岁,索性肆意生长,混吃等死。可天道偏不随她的意,凡间一道,一不小心发现自己的身世,半善半恶?半黑半白?又孰善孰恶、孰黑孰白?晏桉如此便想:活的自在潇洒,逍遥快活才是真管它孰黑孰白,孰善孰恶,一碗孟婆汤,忘尽前尘,到了冥府的地界,她便能做三分主,她便是善,她便是白……(非事业型女主,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