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1700000003

第3章 道经(3)

只有肯吃亏在先的人,才能够得到大的收获在后面。但凡能够大富大贵之人,都是肯吃亏在先的。吕不韦从一个普通商人一跃成为国家重臣,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

吕不韦原来是赵国阳翟地区的一个商人。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积累了上千金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他的一位宠姬被立为正夫人,号为华阳夫人。安国君有个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很不受赵国的礼待。

当时,吕不韦在赵国的邯郸经商,看到了可怜的子楚,便对人说:“子楚是可以囤积的奇货”。接着又游说子楚说:“我能光大你的门第。”

子楚听后笑着说:“你暂且先光大自己的门第,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第吧!”

吕不韦也笑着说:“你不知道吧,我的门第要等你的门第光大之后才能光大起来。”子楚明白了吕不韦的意思,就和吕不韦坐下来,深入地交谈起来。

吕不韦说:“秦王年事已高,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你排在二十多个兄弟的中间,又不很受宠爱。如果大王死后,安国君立为王,那么你肯定没有机会被立为太子。”

子楚说:“是这样,那我该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正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可能够选立嫡嗣的,又只有华阳夫人。你没有什么钱去讨好华阳夫人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愿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边去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系继承人。”

子楚听后连忙叩头说:“如果你的计策成功了,我愿意与你共享秦国的土地。”

随后,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他日常的生活费用和结交宾客所需;又拿出五百金去购买珍奇和玩赏的物品,全部献给了华阳夫人。并捎话给华阳夫人:“子楚把夫人看成像天一样,日夜流泪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很高兴。

吕不韦随后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现在夫人你侍奉太子,很受宠爱,但你毕竟是凭借美色来侍奉太子,一旦容颜衰老,宠爱也就会松弛。而你自己又没有儿子,为了长远打算,你应该在这个时候早早地在众多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又孝顺的人,推举他为嫡嗣并认为自己的儿子。这样,即便以后失去宠爱,终究也不会失去权势。”

华阳夫人觉得很有道理,问道:“谁是这样的人呢?”

华阳夫人的姐姐说:“我听说子楚很有贤能,但他排行中间,依次不得立为嫡系继承人。但子楚非常仰慕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举荐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终生都能在秦国立足了。”安阳夫人表示认同。

有一天,华阳夫人流着泪对安国君说:“妾有幸得以充列后宫,却不幸没有儿子。妾希望能把子楚立为继承人,使我有个托身之人。”安国君答应了她,并给华阳夫人刻写玉符作为凭信。

后来,吕不韦娶了一个漂亮而擅长歌舞的女人,与她同居并使她怀上了身孕。子楚有次跟吕不韦饮酒时看上了这个女子并请求得到她。吕不韦听后很愤怒,但转念一想,自己为子楚破费了那么多的钱财,这时候得罪他,实在不值得。于是便献出了自己的姬妾。姬妾隐瞒了已经怀有身孕的事,到生产时,生了个儿子名叫政,子楚立该姬为夫人。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太子安国君立为秦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秦王继位一年便去世,太子子楚继位,这便是庄襄王。

庄襄王元年,吕不韦被封为丞相。庄襄王死后,太子政被立为秦王,秦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他为“仲夫”。

吕不韦倾其家产为子楚游说,这个“亏”吃的可谓不小,但换来的却是万人仰慕的相国之职。可见,“无私”终究会换来“自私”。

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对办好事情有帮助,你要不加犹豫地吃下去。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你吃的亏越大,那么你将要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甚至能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

王有龄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与他也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王有龄便对胡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竭尽所能筹积了几千两银子,全部送给王有龄。

王携银两进京师求官果然如愿。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胡虽这么说,毕竟王是要饮水思源的,他之所以有今天,胡的帮助是一大关键。王利用职务之便,不断令军需官到胡的店中购物,这样一来,胡的生意就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了。

胡雪岩目光长远,他不计较暂时的得失,肯先吃亏收买人情,这为以后他的发达埋下了“钱种”。由此可见,有时候,吃亏是一种长久的“投资”,只有不惜“本钱”,才能换来丰厚的回报。

正是凭着这种肯先吃亏的精神,胡雪岩不但最终财源滚滚,还赢得吉星高照,后来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无独有偶,唐代崇贤人窦公也是通过“无私”成就“有私”的。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但是财力并不宽裕。

他在京城内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中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便决定把地奉献给大宦官,根本没有提出价钱。

在讨得宦官十分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给神策军中的护军(由宦官担任)的信,那宦官看在那块地的面子上,给他写了信,窦公借着这封信共获利三千缗,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

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由此可见,不先学会吃亏,就不可能占到大便宜。吃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吃亏一事,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则可能安乐一世。

懂得施予才能期待感恩图报,勤于耕耘才会有所收获。只有先付出,方可求得别人的回报。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楚国派了春申君率兵来救赵国,魏国信陵君也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得了晋鄙的兵权,前往救赵。

援军未到,而秦军加紧围困邯郸,邯郸危急,平原君为此忧心忡忡,准备投降。一个官吏的儿子李谈对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现在邯郸的百姓用死人骨头当柴烧,交换孩子烹食充饥,可以说是困苦至极了,而您的后宫还有一百多名妇女,身穿绫罗绸缎,厨房里到处是吃剩的鱼肉。兵士百姓武器都用完了,而您的宝器仍然好好地保存着。

如果秦攻破赵,您哪能有这些?如果赵国能够得以保全,您还怕不能拥有这些吗?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妇女编入士卒当中,分别做些工作,再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犒劳困苦的士兵,在这关键之时,人们很容易就会感激您的恩惠的。”

平原君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就按李谈的说法做了,果然有三千名勇士挺身而出,决心以死报国。他们跟着李谈奔赴前线与秦军作战,正是由于他们的英勇迫使秦军最终退却三十里。适逢楚、魏援军到来,秦军只好撤兵了。

平原君因为采用了李谈“先吃亏”的计谋,才赢得了战士们的拥戴和感激,而正是这些勇士们的誓死拼搏,才使危在旦夕的邯郸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最终转危为安。

历史上,像平原君那样因“吃亏”而带来“福”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很多看似不划算的“买卖”,到头来,尝到甜头的却是吃亏者,这其中的原委,只有大智之人才能明白。

威王八年,楚国大举进犯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救兵,以黄金一百斤,车马十辆作为出兵的条件。

淳于髡接到大王的口谕之后不禁仰天大笑,齐王莫名其妙地问道:“你笑什么?是嫌东西少了吗?”

淳于髡回答道:“哪敢嫌少,臣只是想起今早遇到一个人的可笑行为,觉得想笑,并无嘲笑大王之意。”

齐王问道:“今早有什么可笑的事发生,给寡人讲讲。”

淳于髡道:“臣今早在上朝路上,经过田野时,看见有一个农夫跪在路旁祭田,他举着一只小猪爪子,端着一钟水酒,嘴里振振有词地祈求道:‘土地神啊,求你保佑我五谷丰登、猪牛满圈、金银满箱、儿孙满堂!’我见他手里拿的这么微薄,嘴里却要求的这么奢厚,故越想越好笑。”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惭愧,便增加了黄金一千镒、白玉十对、车马百辆,让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去赵国请救兵。

赵王看到这些东西后,心中大悦,立即拨给齐国精兵十万,战车千辆星夜赶来为齐国解围。楚国得到消息后竟连忙撤兵回国了。假想齐威王若不肯吃大亏,不肯用厚礼去求救的话,后来的结局将不可想象。

“不能吃亏”是很多“聪明”之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他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肯吃一丁点的亏。这种看似“精明”的处事方式,其实是最愚蠢不过的了。这就像是齐威王不肯用重礼求人,却希望别人舍命相助一样,是不可能如愿的。

一个人是否肯吃亏,决定着他以后的命运。这种看似夸张的说法其实一点都不为过。董偃就是因为肯吃亏,才保住了自己一条性命。

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她号称窦太主,嫁给了堂邑侯陈午。等到陈午死后,窦太主寡居,已经五十多岁了,却和一个叫董偃的人私通。

董偃幼时和母亲相依为命,靠卖猪维持生计,十三岁时便跟随母亲出入窦太主家。身边的侍从经常在窦太主面前说董偃容貌俊俏,窦太主便召见董偃并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府中。

长到十八岁时,董偃加冠成人,窦太主在家的时候,董偃就在内中侍奉,外出的时候,董偃就为她驾车。董偃为人温柔可爱,因为他与窦太主的关系很好,各位公卿贵族都愿意与他交往,甚至满城都称颂他,尊称他为董君。

窦太主十分喜爱董偃,趁势帮他广施钱财交接士人。安陵人袁叔是董偃最要好的朋友,他对董偃说:“您暗地里侍奉公主,随时都有可能被皇上处罚,您打算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过下去吗?”

董偃惶恐地说:“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但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袁叔说:“皇上一直想得到长门园这个地方,您何不告诉窦太主让她把它献出来?要是这样做了,皇上知道了此事是您筹划的,那么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是您不这样做,皇上就会提出请求,那时对您又会怎样看待呢?”

董偃听罢叩头拜谢道:“我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董偃接着去见窦太主,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窦太主马上奏报皇上,决定把长门园献出来。皇上果然非常高兴,把窦太主园改名为长门宫,董偃果然就安然无恙了。

无私才能成就有私,肯吃亏者多回报。如果不舍得把手中的种子放入土中,怎能奢求能吃上香甜的水果?如果不肯为别人付出,怎能企盼来别人对你有所关照?

“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处世方式,在这种处世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所吃的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吃亏是福。”

无私才能成就有私,肯吃亏者多回报。

第八节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囗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崇高的德行就好象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甘心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

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胸怀像水一样静默深远、保持沉静,待人交友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充满友爱,说话如水一样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有条理、简洁清明,处事像水一样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随顺天时。

只有像水一样与世无争,与万物无争,才不会有过失。

[本章要旨]

本章仍然阐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评析]

本章仍然阐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同时继承上一章歌颂“圣人”谦逊不争的品格。具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人格,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上善若水——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原意是:崇高的德行就好象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甘心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品德是官者的一面镜子”。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具有水一样的秉性: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众人轻视的下之处,因而最接近于道。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心境像深渊那样清澄平静,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密仁厚,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无欺……

有道德的上善之人,便效法水的特性,办事脚踏实地,待人接物言而有信,交友诚恳。越是这样的上善之人,反而越是能够得到益处。

为官者的德行老百姓看的最清楚,为了不至于上行下效,为官者应严格要求自己,以勤俭节约、作风清廉的美德示人。为官清廉方面,晏子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类推荐
  • 原则:极简孟子

    原则:极简孟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孟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孟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十大章,以“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开篇,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以“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但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这不是矛盾,这是事实。知道的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本作是出于对人自身存在的直接追问和根本思考,是多个问题及多种追究的短文合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文中这些可能从未有过的观点不出自任何既有理论,更不同于任何现成观念,笔者并非刻意颠覆一切,却又不得不否定太多既有观念。其实,文中使用的论点元素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样议论。读者可能对核心观点非常诧异,这些看似别扭的理念怎么没被先前众多大哲圣贤们说个明白?这指示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两者方向不同。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生存道:星云大师谈智慧和幸福

    生存道:星云大师谈智慧和幸福

    这本《生存道》是《星云大师谈幸福》和《星云大师谈智慧》的合集。涉及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如何智慧的生活,如何最有效的获取幸福,娓娓道出最返璞归真的生活大智慧,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最强武仙

    最强武仙

    武神界的强者赵无缺,因为被人暗算偷袭而亡,转生在一个大将军府中的一个窝囊废纨绔少年身上;从此他再次踏上了一段轰杀各种天才的逆袭之路,一段比他前世更加精彩的人生之路,直至成为一代强者武仙。
  • 廿载繁华梦

    廿载繁华梦

    《廿载繁华梦》以广东海关库书周庸佑20年间从发迹到败逃的遭遇为题材,是一部描写真人真事之作。作品围绕对主人公二十载繁华终成一梦的叙写,展开了对清王朝末期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把以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寻花问柳、携妓纳妾为全部生活内容的整个官场的龌龊腐朽和盘托至读者面前,使人看到清王朝的不可救药,尖锐地批判了晚清的现实社会。
  • 重生了照样混的不好

    重生了照样混的不好

    重生了,你以为你会混的很好!你错了,给你一次机会你也不中用啊
  • 抓住那个符印师

    抓住那个符印师

    一个没过去记忆,没节操,没朋友,没亲人的四没青年,为了找到过去自己的记忆,毅然成为全天下人都称之为魔鬼的黑暗符印师。被全体符印师敌视?如果整体来说,这是一个洗白的过程。(貌似,好像,大概,可能,或许吧……)(少有的黑色荒诞幽默风格) (作者的心灵寄托,一周内佛性更新,请谨慎入坑) (该文不影响《我不想成为修仙天才》的更新速度)
  • 修仙真难呀

    修仙真难呀

    重头开始,不再是弱鸡了,主角猥琐不按常理,寻找修仙的之路
  • 隳城

    隳城

    毁灭的城池,死亡的气息,这是一片被遗弃的衰亡之地。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从前我是一名高中生,而现在呢?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夜空中,电闪雷鸣,一片阡陌纵横;而大风将起,各方逐鹿,我又何去何从……这是隳城,这是隳境。打破桎梏,与你长征!
  • 玉殒重生

    玉殒重生

    人在死亡之前和死亡之后身体的重量总会差那么几克,如果那几克是灵魂,我就是灵魂收割者,有人安息了,平静的离去,有人死不瞑目,无论如何人们都要面对灵魂收割者,如果灵魂收割者能讲普通话,他们会说:我们不是死神,我们不制造死亡。我们不是天使,我们不拯救生命。我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我们负责收割不散灵魂,无所谓善恶……
  • 修真之掌控天地

    修真之掌控天地

    你相信命运吗?我相信,所以我要掌控命运,我命由我,我要选择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道。
  • 嫡媚

    嫡媚

    林家嫡出小姐自小无母无良亲父与姨娘庶姐妹陷害侯门嫡女卖与商户为继室最后却为妾室所害重生外挂开启,阴谋陷阱?那是自掘坟墓遇佛杀佛,遇魔杀魔誓将坏人坑到底、虐到残。-----------看林岱舒斗继母,惩姨娘,整兄妹,觅得佳婿!斯年打滚卖萌求打赏,求订阅,各种求~~~
  • 樱花恋之青春盛放

    樱花恋之青春盛放

    九几的春天,樱花盛放,在风云学院的樱花道上社会混小子乔贺与风云校花池语嫣相遇了,天使与恶魔究竟能不能相连,请尽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