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1700000001

第1章 道经(1)

第一节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能说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原,“有”,是万物之根本。

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有”与“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途径。

[本章要旨]

本章阐述“道”的本质和特性。

[评析]

本章阐述“道”的本质和特性。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或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第二节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能分辨出什么是丑的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知道什么是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随顺。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倡导,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要其报答,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夸耀。因为不居功夸耀,功绩也不会泯灭。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各自以对方存在为依据,同时还阐述了“无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各自以对方存在为依据,同时还阐述了“无为”的思想。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事物的存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实例应用与分析]

居功而不夸耀——韬光养晦掩锋芒

《老子》中的“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原意是:培育万物而不要其报答,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夸耀。因为不居功夸耀,功绩也不会泯灭。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韬光养晦掩锋芒”。

老子是个大智者,但他从不表现自己,并劝告世人不要太爱表现自己。因为,显山露水,出尽风头,带来的往往是无穷后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才能,不会吹嘘自己的功绩。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俗话又说“枪打出头鸟”,要想立足于世,就要做到隐忍,就要隐藏锋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则喜欢锋芒毕露。在官场当中,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而锋芒毕露的人则难以得到好的下场。所以说,尽量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曾国藩自从组织成立湘军后,便冲锋在对抗太平天国革命的最前列。但在此后的征战当中,他曾屡屡受挫,还时常受到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多方掣肘,真可谓身陷炼狱、艰难备尝。他竭蹶经营,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

在咸丰七年回家守制时,他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率湘军出征以来的经验教训,后来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此后,当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再次出山时,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了。他时常提醒自己以李德裕、霍光等人专横跋扈而不得善终为戒。即便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时,内心更多的也是忐忑不安。

曾国藩在日记中披露了他的真实心迹:“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餗负乘之咎也。”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因为他十分清楚旧中则昃,月盈则蚀,王行生克,四序递迁,休旺乘除,天地阴阳一定之理;他更清楚“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他深知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盈保泰。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精力充沛、有谋有勇、敢作敢为、敢为人先,但他也时常骄纵、蛮横和傲慢。好大喜功的他,无论如何都听不进曾国藩对他讲的“稍让功于李鸿章”的话,他抢在淮军到达天京之前将城攻破,首功拿到了,可接下来的“杀威棒”却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其中的奥妙还是曾国藩看的明白:“沅浦之攻金陵,幸而成功,皆归功于己。余常言:‘汝虽才能,亦须让一半与天。’彼恒不谓然。”

曾国藩是个有智之人,他对官场之事也是看的清楚。对于如何通过“推美让功”、“隐藏锋芒”来保全自己,他理解的更是透彻。官场险恶,只有像曾国藩这般明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隐藏锋芒是一门需要修炼的功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对外宣扬就是向别人暴露自己的缺点,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还会由此引来祸患。

刘备就是个很擅长保护自己的人,他的韬晦之术让他远离了灾难。

三国时,“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从刘备采取的处事策略来看,他是极为高明的。

刘备落难后,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前去投靠曹操。因刘备曾经在衣带诏上签过名,为防曹操谋害,便装成胸无大志的样子整天在后园种菜,想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其对自己的注意。

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当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便问道:“谁人当之?”

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好在当天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了过去。曹操见刘备如此胆小,内心不仅暗自欣喜,也逐渐对刘备放松了戒备。

刘备用掩饰锋芒的策略,避免了被易猜疑的曹操加害的命运。他在羽翼未丰之时,对自己远大的抱负深藏不露,这才有了日后和曹操鼎足而立的机会。

可见,有些时候保持低调、不显山露水也是一种必要。

常常锋芒毕露会使一个人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懂得隐藏锋芒,才能够保存自身。王翦正是深知“功高盖主”的道理,巧妙的采用韬晦之术,才使自己免遭猜忌。

王翦是曾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位将领。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告老还乡。顶替他的青年将领李信因错误的估计了敌人的实力而在交战中溃败,秦王极为恼怒。此时,他想到了王翦,于是亲自到王翦府上请他重新出山。王翦推辞不掉只得应允,秦王遂将六十万秦军交给王翦调遣。

秦王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把倾国之师的指挥权交给王翦自然有很多顾虑,王翦也觉察到了这一点。

在出征前秦王为他设的宴会上,王翦向秦王请求道:“臣别无所求,惟望大王赐我田地几亩,房舍几间。”

秦王想也没想,当即满足了王翦的要求。当王翦率军出征以后,又分几次接连派人向秦王请求赐予田舍。副将蒙恬大惑不解,最后终于忍不住地问道:“老将军如此频繁地向大王请求田宅,岂不太过分了?”

王翦对他附耳而言道:“秦王之为人,好猜忌、不信人,今以倾国之师交付于我,必然对我不放心。假如有人从中挑拨,对我约束牵制,必难成其功。我一再向秦王请求田宅,就是要大王相信我王翦只图产业、胸无大志,能放心用我,使我免除后顾之忧。”

蒙恬听后恍然大悟,不禁对王翦佩服不已。

王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一回到咸阳就主动向秦王交出兵权,回到老家养老去了。王翦重新选择了退隐可谓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决策,此举既能功成身退,又使秦王打消了顾虑,继而保全了自身。

对于臣子来说,功劳越大,对君主的威胁也就越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在众人面前总是自恃功高而目中无人的话,很可能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王翦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激流勇退、得以善终,这种肯放弃富贵荣华的果敢很令人敬佩。

韬光养晦之术,就是要收敛锋芒、深藏不露,这样才能使人解除戒心,以此自保、远离祸患;韬晦之术的关键是含而不露,把自己高远的志向、高超的才能、盛隆的威望、炽热的情感都掩藏起来,让人觉察不到你的威胁。

刘伯温曾作过一组《感怀三十一首》,其中第二十七首云:“象以齿自伐,马以能受羁。猛虎恃强力,而不卫其皮。世人任巧智,天道善盈亏。不见瑶台死,永为天下嗤。”

诗中的隐含意思说,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那些被认为是强大的东西,大多是其锋芒外露,为其所害。有的人隐瞒聪明比隐瞒愚蠢更努力,为什么呢?大智若愚!外在的精明往往是内在愚蠢的表征。好炫耀的人往往被明哲之士所轻视,就是这个道理。

洪武四年,朱元璋开始清理身边的功臣,标志就是李善长被罢相。刘伯温机智地捕捉到了朱元璋的意图,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留在朝廷早晚会被抓住把柄,不如早些隐退。于是,他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告老还乡。

归隐后的刘伯温每日饮酒作乐、口不言功、藏形循迹,并且不与任何官员来往。刘伯温如此实属无奈之举,朱元璋经常会派人去侦查官员们私下的言行,所以低调地归隐让刘伯温远离了喧嚣而处处暗藏危险的朝廷。

而更能体现刘伯温隐忍智慧的则是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洪武八年春,刘伯温患病,朱元璋派医生前来治病,刘伯温在服下医生所开的药房后,病情却急剧加重,不久便去世了。后人怀疑是朱元璋指使医生给刘伯温服毒而致其死亡。

临死前,刘伯温嘱咐家人把尸骨焚化,不要安葬,这显然是自己毁尸灭迹,让死因与尸体一同灰飞烟灭、无处可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给家人留下祸根。

同时,他深知朱元璋对阴阳术数很敏感,嘱咐家人把自己保藏的天文书送给朱元璋,因为他明白,朱元璋知道自己有此类“天书”,并害怕这种东西流落民间,落入异人之手,如果不主动交出,此后必留大患。

刘伯温临死还不忘避开朱元璋的锋芒,把朱元璋的顾虑统统打消,从而保全了家人,这种大智慧,实在让后人慨叹万分!

大到官场做官,小到举止言谈,但凡聪明的人,都是懂得居功而不夸耀、韬光养晦掩锋芒的道理!

盛名之下要韬晦,才能不开嫉妒之门;成功之后要谦虚,方可免走忿争之路。也就是说,越是“春风得意”之时,越要韬光养晦,以免被人由嫉生恨。

春秋时代,孙叔敖很得楚庄王的信任,三次出任楚国令尹,权力很大。

有一天,狐丘地方的一位老者问他:“你是否知道,别人对你有三种怨恨情绪?”孙叔敖说:“我不知人们怨恨我什么,请您多多指教。”

那位老者告诉他:“你的爵位高了,那些尚未显贵的士子就妒嫉你;你的官职大了,君主就会疑心提防你;你的俸禄丰厚了,想沾你光的人就会对你有怨言。”

孙叔敖感谢老者的提醒,并对他说:“我有办法平息这三种怨恨情绪:爵位越高,我的态度就越是谦恭卑顺;官职越大,我就越发小心谨慎用权;俸禄越丰厚,我施给别人的财物就越多。”

孙叔敖正是用这三种方法,处理好了人际关系,平息了人们的怨恨情绪。正因为孙叔敖从来不表现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荣宠,不吹嘘自己的政绩,所以能够善始善终,深得好评。

第三节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竞争;不重视稀有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净化人的心思,填饱人的肚子,削弱人的志向,强化人的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让聪明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本章要旨]

本章进一步阐述无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进一步阐述无为的思想。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不安、矛盾突出,所以提出“无为”思想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人们回到一种“无为”境界。人人与世无争,社会就能安定;个个心安理得,天下便会太平。

同类推荐
  •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利用经典诠释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审视、反思谭嗣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谭嗣同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具体解读以及与其他人的比较分析,对谭嗣同仁学视域下的以太观、三纲观、平等观和孔学观视域下的诸子观、经典观等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图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和还原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 道德情感论

    道德情感论

    在本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 不一样的逍遥游

    不一样的逍遥游

    本书作者试图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出以往哲学研究成果的思想真谛,讲述各派哲学家的人生故事。内容包括:人类历史寓言、人类幸福童话、谈谈人生问题及人生逍遥哲学。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进入吃鸡岛

    进入吃鸡岛

    无意间进入和平精英里面,平时操作人物的我,如今要亲生上战场了
  • 汤女传

    汤女传

    “当初第一次见你,我就该杀了你。”他低头看着她,看着她沾满血污的脸,那双清灵的眼惊恐地睁着。“如此,便不会被你哄骗地,动了心。”她抱着他,感到他的身体渐渐冷去,他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小逶夷,听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人,但只有我叫莫言安,莫,言,安记住这个名字,记到你的骨子里。”……她是药,是所有人的药,更是他的药……大女主文,热血成长少年漫风格,前期热血逗比,后期虐恋情深,稿多,求跳坑求收藏!
  • 不会再离开你

    不会再离开你

    清涟和清澈是双胞胎,他们拥有着同样的相貌,但性格不同。18岁,清澈死于意外。清涟被家人要求,活成了清澈,并嫁给了霍濯城。婚前协议,两年之内,生下一名男丁。几个月后清涟发现霍濯城已经知道她不是清澈了....他消失了,她疯了一样的找他。一日一夜后,她在墓园找到了。他看到她,没有责怪,没有生气,只有一句,“傻瓜,我不恨你,我只爱你。”婚后一年霍濯城才知道,大名鼎鼎的作词作曲了,是自己的老婆。在同一年,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婚后二年清涟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 精灵之狂化来袭

    精灵之狂化来袭

    野生精灵狂化袭来。人们定义了第一个末世(精灵狂化纪元)华夏冠军天榜第八,万毒王苏白重生回末世初期。前世,他亲手埋葬了伙伴们的尸骨。这一世,他有了更高的起点,不止要那些伙伴们都活着,还要登顶那天榜之首的宝座看上一看。而当他真成了天榜第一的高手,却又发现……—————————————————————【阅读需知】1.本书会完全打碎原著的一些设定再重组,最终呈现出轻·末世+伪·玄幻+真·精灵的同人作品。(无法接受的请自主退出)2.本书重生无系统。(不接受请自行退出)3.主力精灵以主角【进化】后的异能属性为主,收服精灵的思路首先是对应异能属性的天气队,其次是部分本命但冷门的精灵。(可以去评论区告诉我你们的本命但却冷门的精灵呀~)
  • 许你相思入骨甜

    许你相思入骨甜

    有人说爱情不需要面子,喜欢就追,分开就挽回。 叶安爵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放下了所有身段去追季予恩,只求她肯嫁给他。 叶安爵以为季予恩肯快就会答应嫁给他,因为从来没有女人可以拒绝他,可是令叶安爵没想到的是追求季予恩将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滑铁卢。 小姑娘看起来温温软软,实际上心肠硬的很,性子也十分冷淡,让他的追求之路难上加难。后来好不容易把小姑娘娶回家,却没甜蜜多久又因为误会把小姑娘气跑了。 叶安爵这个痛心疾首,又快马加鞭开启了第二次追妻之路。 叶安爵冲季予恩优雅的笑着:“恩恩,跟我回家...” 季予恩睨了他一眼,微微笑道:“安爵哥,我有下家了。”
  • 断水封刀

    断水封刀

    惟谋的小粉粉到这里来看,在这里,别找错地方哦。
  • 仙道狂

    仙道狂

    仙,追风逐月,长生不死!道,天地之理,三界之律!狂,纵情随性,狂放不羁!谁说修仙只能循规蹈矩,且看狂者吞吐天地!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瑞

    天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