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33900000002

第2章 康熙废立太子之谜(2)

当然,说康熙皇帝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没有公布出传位的诏书,这一个说法也是立不住脚的。因为经历过二阿哥胤礽两废两立之后,立在康熙面前最突出也是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夺嫡问题。康熙皇帝始终选不好让哪个儿子来接替皇权,这实际上给了所有成年阿哥们一个机会。作为一代明君之康熙皇帝,他绝对不会不知道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但是为什么康熙至死也没有亲口指定由哪个儿子来接替他的皇位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自己还没有想好到底要立哪个儿子当新一代的皇帝,或者是还没有等到他心目中可以接替自己地位的那个儿子完全调教好的时候。康熙心目中这个可以继大统的儿子还没到担当得起如此重大的责任的时候,康熙自己就已经不行了!

接下来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了,无论是皇帝在临死之前嘴里说出来大臣代写的遗诏也好,还是皇帝死了之后委托自己信任的大臣来写的遗诏也罢,都是肯定要满足两个条件的。一个条件就是,不止一个大臣在场,也就是说皇帝肯定要让这些大臣来做个证人。比如说顺治皇帝死了之后托孤给索尼时,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就都在场。说隆科多口述的遗诏这个条件就没有能达到,如果说当时的情况没有上书房的大臣在场,就说明隆科多当时的职位是“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资格来代康熙皇帝去书写这份遗诏,最有资格的也应该是属于侍卫内大臣、英武殿大学士马奇等大学士(清初之大学士均为上书房大臣,正一品,也可称为“宰相”)。按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由隆科多来宣读皇上的遗诏。

另外,如果康熙皇帝在知道自己快要死之前确实留下过遗诏,快要死的时候也等不及上书房的那些大臣们来替他拟写遗诏了,也实在是一下子找不到人,而让隆科多来写遗诏的话,那么这个遗诏就有矫诏的嫌疑了。因为隆科多在康熙在世前就已经和雍正暗地里勾结上了,他们蛇鼠一窝,全朝上上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最后隆科多被雍正找了诸多罪名罢了官、夺了爵位之遮掩计谋看来,更是有雍正杀知情人灭口的嫌疑。

金恒源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驾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稹。而胤稹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阿哥、八阿哥、十三阿哥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稹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稹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而且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道诏书只有汉文而未见满文,且文字有涂污之处,也可见这道诏书是仓促而就的,是是非非,还是请看下文评说。

二、雍正的名讳

雍正皇帝名叫爱新觉罗·胤禛,有研究者说,“胤禛”一名原来无从考证,仅仅是雍正皇帝为篡夺他的弟弟“胤祯”皇位而取的名字。“胤禛”乃是后来的人为符号。

康熙四十五年(1706)编写的《宗室玉牒》出现将“胤祯”和“胤禛”误写的次数多不胜数。如此严肃的官文书中竟然出现这么多低级的错误,其他的文献中出现类似的情况就更多了。例如1998年5月9日,《光明日报》在报眼刊登雍和宫永佑殿的照片,在说明中称,雍和宫原为“世宗胤祯府第”,便大错特错了一回。无论是清朝还是现在,出版的各种图书中,将“胤祯”和“胤禛”混用的,更是不计其数,更有甚者,雍和宫门前的小册子《雍和宫》中,亦是白纸黑字地写着这个地方“原为清朝第三代皇帝胤祯继位前的府邸”,不少人甚至认为,“胤禛”就是“胤祯”的繁体字写法。

那么,究竟是后人的误写,还是前人的故意为之呢?

康熙五十年(1711)印制的《御制集》第三集第十四卷收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初十日《谕宗人府》的上谕,文中两次提到胤禛的名字:一次是说康熙皇帝说自己患病时,“唯贝勒胤祉、胤禛请求他”令医人诊视;一次是说,“胤祉、胤禛、胤祺俱主封为亲王”,两次出现的胤禛的名字都是胤禛,照这样看来,雍正皇帝名为“胤禛”,倒也不错。

康熙遗诏里,写的也是“胤禛”,此乃康熙死后由雍正亲自颁布的文书,其云: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令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

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唯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日: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官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由“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一处看来,也确实“胤禛”为“胤禛”,当然,此诏书的真假尚且遭人质疑。

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可能给两位皇子起读音相同的名字。可是,据考究,在清代,“胤禛”、“胤祯”的读音并不相同,《康熙字典》里的“禛”读“真”(zhen),胤祯的“祯”读“争”(zheng)因此,完全有可能给两位皇子取发音相似的名字,改字说并不成立。

最后,从雍正皇帝的性格来看。雍正是个性格铁腕而刚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开杀戒,对兄弟们亦是该出手时不放过,如果真的是改名,他又怎么能一辈子忍受伪造名讳的侮辱呢?皇帝改名,古来并不是没有,例如《宋史·太宗纪》有记载,宋朝初期的宋太宗赵匡义,宋太宗的哥哥赵匡胤,也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为其改名为“光义”,他继位之后便当即改名为“炅”,以示对改名的抗议。以此来看,改名说更是不成立的。

三、皇子的出生与培养

雍正,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满族人,是登上乾清宫龙椅的清朝第五代皇帝。因为他即位后的年号为雍正,所以,后来,人们一直习惯用“雍正”这个年号来称呼他。

清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雍正降生在赫赫皇宫中,他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的第十一个儿子,也是康熙活下来的儿子当中的第四个。依清朝皇室定下的规矩,要是皇子已经夭折,即不序齿,雍正生下来的时候,活下来的哥哥只有1672年出生的胤褆、1674年出生的胤礽、1677年出生的胤祉这三个阿哥,因此雍正成了康熙王朝的皇四子。当时皇子起名,都是沿用“胤”字,“胤”字为“子孙相承续”的意思。皇子出生即由专管皇室事务的宗人府官员事先拟出几个字,交由皇帝选定,康熙当时圈定了“稹”字。是希望儿子对上天、祖宗和自己真诚,以此得到福佑之意。

雍正的母亲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于顺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地位低地下的官宦家庭。雍正的外祖父威武当时仅为正三品护军参领。乌雅氏初入宫侍候康熙帝时,地位也并不高,但她聪明多姿,妩媚动人,态度谦和,为人处世得当,迅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遂侍奉皇上,并得到了皇上的喜爱。直至生下雍正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十三日(雍正周岁时)乌雅氏才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乌雅氏深受康熙的喜爱,在她生了皇四子胤禛后,又为皇上生了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只可惜皇六子胤祚在六岁时便死去。除此以外,她还为康熙皇帝生下三个女儿,遗憾的是,存活下来的,也仅有一人。在康熙众多的后妃中,她能为皇上生育六个子女,可见康熙皇帝对她还是十分喜爱的。

乌雅氏本应算是个幸运的女人,她生活在两个最强的男人之间,丈夫康熙皇帝玄烨是清代的明君,号称“千古一帝”,他拓展了中国的领土,开创了康乾盛世,收复了台湾;儿子雍正皇帝,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他改革积弊,禁止朋党,加强集权,巩固边疆。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有清一代,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堪称最为杰出之外,还有几个之最,这便是:后宫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号的后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无名号的女人则不计其数;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计55人。

这里将康熙的儿子及其受封的情况展示如下:

康熙的三十五个儿子(按出生顺序)①:

1.承瑞,康熙六年九月二十日至康熙九年五月,生母荣妃马佳氏

2.承祜,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至康熙十一年二月,生母孝诚仁皇后

3.承庆,康熙九年二月一日至康熙十年四月,生母惠妃纳喇氏

4.赛音察浑,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康熙十三年正月,生母荣妃马佳氏

5.长华,康熙十三年四月六日至出生日即殇,生母荣妃马佳氏

6.长生,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至康熙十六年三月,生母荣妃马佳氏

7.万黼,康熙十四年十月八日至康熙十八年正月,生母通嫔纳喇氏

8.胤禶,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至康熙十九年二月,生母通嫔纳喇氏

9.胤稿,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生母贵人郭络罗氏

10.胤禨,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康熙三十年三月,生母平妃赫舍里氏

11.胤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出生日即殇,生母贵人陈氏以上各子因幼殇,未序齿。

12.长子胤褆,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至雍正十二年,多罗直郡王,生母惠妃纳喇氏

13.次子胤礽,康熙十三年五月三日至雍正二年十二月,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

14.三子胤祉,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日至雍正十年,诚隐亲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15.四子胤禛,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至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

16.五子胤祺,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四日至雍正十年五月,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17.六子胤祚,康熙十九年二月五日至康熙二十四年,生母孝恭仁皇后

18.七子胤祐,康熙十九年七周二十五日至雍正八年,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19.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年二月十日至雍正四年九月,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20.九子胤禟,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至雍正四年八月,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21.十子胤硪,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至乾隆六年九月,敦郡王,生母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22.十一子胤禌,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至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23.十二子胤裪,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四日至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履懿亲王,生母定嫔万流哈氏

24.十三予胤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一日至雍正八年五月,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25.十四子胤禵,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九日至乾隆二十年正月,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

26.十五子胤禑,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雍正九年二月,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27.十六子胤禄,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日至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28.十七子胤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日至乾隆三年二月,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29.十八子胤祄,康熙四十年八月八日至康熙七四十年九月,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30.十九子胤稷,康熙四十一年九月五日至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母襄嫔高氏

31.二十子胤祎,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至乾隆二十年正月,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32.二十一子胤禧,康熙五十年一月十一日至乾隆二十三年五月,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33.二十二子胤祜,康熙五十年十二月三日至乾隆八年十二月,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34.二十三子胤祁,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乾隆五十年七月,贝勒,生母静嫔石氏

35.二十四子胤祕,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至乾隆三十八年十月,诚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其中一些皇子封号的情况如下:

胤褆:二十六岁多罗直郡王,三十六岁革爵

同类推荐
  • 蜀愤

    蜀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三国梦——三国一统之后不久,即是五胡乱华。如果“汉”字大旗仍在,又怎么会让胡人肆虐?蜀汉也是汉。蜀汉灭亡之际,姜维、赵广、诸葛瞻、诸葛尚、李球、黄崇……无数人以身殉国,军中更是“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我们尚在为国奋战,为何君主却降?得人心如此却难逃败亡,怎能不让人愤懑。历史上的刘禅,何尝不是个可怜人?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若不是赵云,连他自己都差点死在乱军中。他有聪明才智,可惜却没用在治国上。
  • 混君

    混君

    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默默无名的人,一条走向帝王的道路。本书写的是我臆想中的历史,是成功的那位,期间出现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也是没办法的,因为他成功了,没有渡过这些不可思议事件的人都失败了,所以没选他们作为主角。本书所有故事都是作者重新胡编乱造,除基本情况有所相符外,事件都大有不同,请各位看官原谅,不要纠结其中人物故事。还有,本书可能会用这些很现代的词语,只是为了表达的更清楚,更明白,请原谅谢谢大家如果各位看官觉得这本书还说得过去,求点击、求推荐,谢谢
  • 开局签到三国群英

    开局签到三国群英

    秦渊魂穿异界,获得三国群英签到系统。自此走上了争霸天下的道路。赵云:“前方纵有千军,难挡我赵云一人。”郭嘉:“奉孝愿为主公,在阴诡地狱中,搅弄风云。”许褚:“我许褚跟随主公多年,九死一生,何惧之有。”陆逊:“业火连营,焚尽敌军之师。”潘凤:“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又名:【我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之穿越成了庶子之率领三国群雄攻城略地之一不小心夺了天下】
  • 闲品吴越春秋事

    闲品吴越春秋事

    本书通过春秋逐鹿、吴国兴起、豫章之战、吴楚决战、子胥复仇、卧薪尝胆等内容,讲述了吴越时期的人和事。
  • 圣唐时代

    圣唐时代

    唐末藩镇林立,民不聊生!从他喊出这句话起一切都改变了!从朕出生那一天起!朕的是朕的,你的也是朕的!
热门推荐
  • 宠妻中请勿扰

    宠妻中请勿扰

    夏当归裹一身破烂衣服走进那幢冒着死人气的别墅,半个月后重顶柯南光环,要么她到哪儿哪儿就有命案,要么命案在哪儿她就去哪儿。唐景枫长腿交叠摸着下巴,眼前形形色色犯罪嫌疑人,他剑眉轻挑呵气如兰,从此光荣成为罪犯的眼中钉肉中刺,桃花还没来得及开就谢了。他说:宠妻中请勿扰。她说:推理中请勿扰!(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择良记

    择良记

    当朝国相嫡女杜宛若一再受太子蛊惑,最终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三皇子对她情真意切,却是个与皇储之位无缘的人。四皇子深得帝心,对她百般殷勤,无非是看中她家的权势,若押宝在他身上,是否会造就第二个太子,酿成同样的惨剧?重生,既然老天再给她一次机会,她誓要好好跟他们玩玩这盘棋,为自己改写命运,择个良夫,换个锦绣前程。
  • 妖之源师

    妖之源师

    这里是一个源师的天堂,源师是一群拥有不可思异能力的人,在这里被人称为源力!是一切根源之力!源师又分为:源士、源长、源师、源王、源帝、源皇、源尊、源宗、源神,一共九级一个叶家私生子被测出不能修炼源力,但是却意外地吸收了一个来自地球武林门派形意门弟子的灵魂!习得了《形意通心诀》。他的出现将会给源师大陆带来怎么样的变动呢!
  • 最强读者聊天群

    最强读者聊天群

    宋田海不知道什么时候读者群里的人全都变成了只在故事中听到过的厉害人物,而他们的红包和打赏也让他震惊不已。圣手药王——打赏一颗醒神丹百草仙君——打赏三朵墨灵花白无常谢必安——打赏一亿冥币……
  •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

    本书是贾平凹的访谈对话录,是对贾平凹三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回顾,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幕后故事等。对话将其作品放到他整个文学创作历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贾平凹三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贾平凹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并呈现出作品内外的真实的贾平凹,是一部了解贾平凹及其创作的完整而珍贵的文学对话录。
  • 无之魔,唯你守候

    无之魔,唯你守候

    在这一生不敢想象的幸福,最美的遇见了你,改变他的所有。因少年出世,就注定与世界所处对立,孤独一人决战天重。爱恨情仇,正邪一念间我愿堕落成魔,只为守护的你他和那个女孩最终是会以什么结局呢?如果我的出生,就注定了错误,那世界也将不需要存在。
  • 凡世俗梦之一对鸳家

    凡世俗梦之一对鸳家

    她本不属于这,却要做一个跨越凡世的决定。她从未犹豫过,如今亦是。是要生死相依还是暗度陈仓,冥冥之中早有注定。她不是什么乱世英雄,只想做个凡世俗梦……
  • 花谢不开

    花谢不开

    他爱她时她也爱他,他不爱她时,她依旧爱他。从盘古开天到现在,从今生到前世。只是,他不知。他以为喝了忘情川的水,便可以忘记一切,只是,等到记起一切时。所有的美好都已化成了一段悲伤。曾今,他以为她是幽香的丁香,而后来,她已经变成了一颗伤痕累累的菩提树。而她,曾今因为他是一轮太阳,能够驱散她所有的恐惧与悲伤,只是后来他变成了一把利剑,伤她至深。而另一人,又如何守候她一生。他等她30万年,只求她安稳幸福。而她,不爱他30万年。却误他30万年。而她的爱,却从未真正属于过他。
  • 刀剑断情仇

    刀剑断情仇

    这是一部传统的武侠小说,如果要和现在流行的玄幻、修真、穿越等等比较的话。但它也曾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它起源于梁羽生先生的开宗立派,发扬光大者就是侠之大者金庸先生。现在这面被淹没在时代潮流里倒下的大旗如何能再竖起,是否还会被竖起,只能等待再出不世之才了。本人的作品是沿袭梁、金的套路,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承认这一点并不羞愧,如果有可能本人愿刻一章,上写:梁、金门下走狗。
  • 打破壁垒的想象

    打破壁垒的想象

    魔幻总是接连发生。在无限的想象力之下,幻想与现实的通道,就会打开。你曾经幻想过,梦想成真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