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95200000001

第1章 身体内的秘密(1)

(第一节)认识脏腑和防病保健

中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而要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就离不开解剖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解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你千万不要误以为解剖学是西医所独有的,其实中医在很早以前就有解剖学。在《内经》诞生的时代,中医的解剖学就已经相当发达。

《灵枢·经水篇》中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是关于“解剖”一词的最早历史记载。

《内经》的“骨度”、“脉度”、“经筋”等篇,都是专门论述解剖的,其他篇章中则散在着许多关于人体形态部位名称的记载。《灵枢·肠胃篇》中,还采用分段累计的办法度量了从咽以下直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长度,得出的数据与近代解剖学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后来的封建礼教等因素的影响,解剖方法受到了限制,《内经》重视解剖的传统没能在以后的中医研究中传承下来,中医解剖学长期停留在《内经》的水平上,在现代已经远远落后于西医的水平,这是非常可惜的。

由于当时生产力还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研究条件比较差,虽然《内经》重视解剖,解剖学也发展到了当时的高水平,但从现在的观点看,无疑还是比较原始的,粗糙的。

不过,中医对人体五脏六腑的认识并非完全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它采用了另外一种独特的理论来弥补解剖学上的缺陷,这就是中医的脏象学说。

那什么叫脏象呢?中医认为“脏”是“藏”的意思,内脏属于人体内部,所以称之为脏。所谓“象”,指的是外面可见的形象,也就是脏腑功能活动所反映出来的表象。

人体的重要脏器多在胸腹腔内,好像藏在柜匣内的珍宝一样,是不能随便打开来看的。因此,中医多采用由外表所知推测体内,从病变表现推知不生病时的生理作用等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功能。这就是中医借以认识和总结“脏象学说”的思想方法。

中医常将所观察到的病理信息与正常生理功能对照而加以综合分析,或采用模拟演绎法反向推导其生理功能,来逐步完成对脏象的认识。比如因风寒伤肺而引起咳嗽时,病人可出现畏寒、发热、鼻塞、流鼻涕等证状,从而推断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是与皮毛相联系(肺合皮毛),且肺的外窍是鼻(开窍于鼻)等。

这种凭望闻问切四诊观察外部证候表现而推断体内脏腑病变的经验,正如有的人听音响而知马达内的部件损伤,看火色而知钢液是否纯净一样,这些都是多年累积的成果。

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人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生命运动的客观过程,具有局限性。而且,这些科学所采用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人为地割裂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紧密联系。不管这些科学本身怎么发达,要毫无遗漏地把握人体内各部分的一切耦合关系总是不可能的。中医的脏象学说,不会干扰人体本身的生理病理活动,也没有破坏原有的状态结构,这是它的优势。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有一些我们现代人公认为“病”的,例如头痛、失眠、胃痛、腹泻、便秘等,在中医学上都只是一种症状,一种讯号,用来告诉你身体机件有些故障,该注意一下了。有些人非常关心身体,一出现某些症状,就马上采取行动,大举消灭。例如发热就吃退烧药,其实这样做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因为他的病根没有解决,可能很快又再次出现发热现象。

很显然,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中医治病就不是这样,它需要辨证论治。在中医大夫的眼中,症状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质,需要通过望闻问切诊察各种疾病的现象,经过分析后再下诊断,即揭示疾病的本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中医的“辨证”,关键就在于分辨证型,抓住疾病的本质,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我们就拿感冒来说,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可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虽然都是感冒,但它究竟是因为感受了风寒而引起的风寒感冒,还是由于风邪挟热而致的风热感冒呢?论治前只有把感冒的本质特点,也就是把属于风寒还是风热等分辨清楚确切,才能确定应该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失误,提高疗效。

又如,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时是病人去医院求治的主要病因。由于头痛常常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所以各自有着不同的本质特点。比如说淤血、感受风寒以及气血虚亏等,都可以导致头痛,要想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对头痛进行辨别,分析出它的本质特点,然后才能确定是采用祛淤止痛、发散风寒或是补益气血的方法来治疗。

由于病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所以也就有了“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生病的对象、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等的不同,或者由于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本质特点有所不同,表现的“证”也就有所差异,因此治法也应该不一样。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表现出近似的本质特点,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崩漏等,是不同的病,但都可以是中气下陷的表现,这时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加以治疗。

总之,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证”的性质。相同的“证”,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证”,提示其本质特点不同,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

未病先防是身体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

中医里有这么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总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开始采取预防措施了,英明的君主也是在动乱未形成的时候就采取治理措施了。如果已经得了病再吃药,好比是人口渴了才去挖井,已经发生战争了才去制造武器,不是太晚了吗?这是古代医家提出的未病先防思想。

“未病”就是疾病未成,即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相当于疾病前期。结合实际,未病还包括了疾病复发前期、康复期、“既病防变”期,这称为特殊未病状态。

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已有偏颇,或体内已有邪气,但还没有导致功能活动的失常。如有的人体质阴弱阳盛、有湿邪内伏,但只有发展到阴虚阳亢、湿邪阻滞脾胃时,人体才出现功能失常的疾病状态。这种阴弱阳盛、湿邪内伏的体质状态,就是典型的未病状态。

人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广。近年提出的“亚健康”特指乏力、头昏沉、失眠等身心不适症状,只是现代医学在目前还找不到形态学异常等病理基础。在中医来讲,有症状则即属于已病,故亚健康不是未病。只是从望文生义、通俗易懂角度,亚健康有时可以模糊用于解释未病。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未病先防是指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要想做到未病先防,首先要调摄情志。思想恬静,既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也可使肌腠肤表有抗御外邪的能力。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此时尤其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放宽心,使正气存内,以便防病保健康。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和。自古以来中医提倡以“五谷为养”的饮食护理原则,辨证施膳(食疗、食禁、食补)因人而异,以安后天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饮食调和适当,能使无病者防病,有病者速愈,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人体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免于疾病的侵扰。人体应顺应季节变化,结合当时当地的环境而吃、穿、作、息。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同样重要,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是未病先防的一个方面。

未病先防,还需要调气机。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锻炼,可使血脉流通,关节灵活,气机调畅。适当运动迈开腿,有效的锻炼是调节气机运行的方式,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另外,未病先防也应讲卫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佩兰芷以避秽防疫的习惯,后世民间用苍术、雄黄、艾叶等熏烟防疫,端午节熏之以兰,戴药佩石菖蒲、佩兰,预防流感醋熏等,均沿袭于今,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控因素防止疾病侵犯人体。

“既病防变”,即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将病因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给疾病加速蔓延的机会。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淤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并不是像西医一样简单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阴阳气血虚实等),辨证施治、辨证施补、整体调理等方法,使这类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阻止疾病发展,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病人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元气。

要把关爱自己,关爱生命落到实处。只有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才能把疾病阻拦在出现之前,为自己的健康与生命筑牢防范的堤坝,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第二节) 气

气是中医的灵魂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气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是一种很模糊的状态,看不见,摸不着,又不是空气。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可能被视为是一种很玄很奇妙而难于理解的东西,它看似无形无相无色,却又是力量无穷的。

气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出现了气的概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阴阳等哲学流派,都曾对气的本质和特性进行过探讨和论述,可以说气的观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气除了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以外,还是生命的基始,是万物生机活力的本源,因此,《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把握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对中医学的气的理论影响很大。

中国古人关于气的概念,非常完美地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中医的气又是指的什么呢?《黄帝内经》中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其大意是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营养,这就是气。看来中医所说的气,是一种微小的、难用肉眼看见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微粒。

“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而物散开了就成为气,这就是中医学对气最基本的认识。而气构成的“物”又都会表现出其功能,发挥出作用,中医又把这种效能也称为气,如心的功能称为心气,肺的功能称为肺气,肾的功能称为肾气等。

最有意思的是脾气这个词,中医所说的脾气,是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脾气,是指人的习性或借指事物的特性,更指怒气,或容易发怒的性情。因遇到某事物或人的行为使自己感到不快,通常称为生气。

中医学中的气,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而又难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概念。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要准确地理解它还真要下点工夫。

比如,经络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它,可是用针灸来治病,它神奇的疗效确实毋庸置疑。可以肯定的是,经络里面肯定有某种东西,要不然怎么能治病?

那么,经络里的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肯定不是现代医学上的神经,如果是神经的话早就找到了,当然也更不是血液了。最合理的解释,只怕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气。它就像电磁波和磁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并且带有神奇的能量。

“气”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气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最基本的类型就是阴阳二性,还可以在阴阳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比如寒热温凉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

不同的物质内含有不同属性的气,如中药里的霜桑叶,也就是被霜打过的桑叶,它的气性按五行划分属金,对人的肺很有好处,因为肺也属金;石膏,它的气性按寒热温凉划分属寒,因为寒能清热,因此用它来治疗烧伤烫伤的效果很理想。

所以说,气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就是用它来解释治病的原理的。学中医如果不了解气,不认识气,最多也就是一个照书开方子的庸医罢了,能不治坏人已经算是万幸了。

疾病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

正气和邪气,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人是否得病以及得病后的状况,都与正气和邪气这两个方面有关,因此,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必须从正邪两方面着眼。

由于造成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所以正邪概念在不同的地方,用于不同的时期,考察不同的状况,它的含义也就不一样。从自然气候来说,正邪是指自然界气候的正常与异常。比如,春天当温则温,夏天当热则热,秋天当凉则凉,冬天当寒则寒,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就是自然界的“正气”。自然界的“正气”能使人健康不病。

如果气候变化与季节不相一致,当温不温,当热不热,当凉不凉,当寒不寒;或季节到了,气候变化未随之而到;或气候变化先于季节而到,比如秋天未到而气候先变凉,冬天未到而天气已寒冷;或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冬天太冷,夏天过热;或者夏行春令,冬行春令,当热而凉,当寒而温。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就是自然界的邪气,能给人体造成疾病。

同类推荐
  • 佛教养生

    佛教养生

    本书主要包含了:佛教养生概论、佛教养生入门修炼方法、佛教强身健体的动功养生功法、佛教推拿保健养生法等内容。
  • 一生的健康计划书

    一生的健康计划书

    我们人体最需要的,往往是最便宜的。本书是一本奉献给大众的自我养生保健之书!药补不如食补,讳疾忌医要不得,但是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健康是可以实现的。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只要坚持下去,回归自然,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就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本书一改健康养生类图书晦涩枯燥的风格,以一种朴实、平和的语言征服读者,从普通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入手,传承老祖宗的养生智慧之法,在观念、饮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特别针对中年男人、中年女人以及孩子和老人四类人群的健康养生进行讲解。内容全面新颖,语言生动平易,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日常饮食、情绪、习惯等会导致的疾病,告诉读者如何为自己和家人建立可行的健康计划。
  • 医疗保健丛书-肾脏常见病

    医疗保健丛书-肾脏常见病

    本书主要介绍各种肾脏常见病医疗保健知识,从自我感觉症状、常用检查方法、饮食护理、心理卫生等多方面阐述。它告诉广大百姓有关肾脏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肾脏病常见的症状、早期预防以及各种常见肾脏病治疗与康复注意事项。
  • 读《论语》悟养生

    读《论语》悟养生

    《论语》中蕴含的养生思想至今仍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本书即是对《论语》中提出的养生思想进行摘录、解读、剖析,并和现代养生思想结合。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原文、译文、阐述、养生之道、养生典范,循序渐进,让读者在了解古人养生思想的同时,知道流传至今的养生方法,掌握其思想精髓,边看边学,运用在平时的生活健身锻炼中。为了增加其可读性和趣味性,在书中添加绘画、书法等。
  • 减肥必吃的30种健康食物

    减肥必吃的30种健康食物

    《美食天下(第1辑):减肥必吃的30种健康食物》讲述了不用再为减肥忍饥挨饿,《美食天下(第1辑):减肥必吃的30种健康食物》为你提供有助于减脂瘦身的30种健康食物,让您轻松甩掉体内多余脂肪,在餐桌上实现减肥计划。其内容包括牛肉芹菜蛋汤、芹菜拌豆腐丝、绿豆芽拌豆腐等。
热门推荐
  • 冰山王子的克星

    冰山王子的克星

    开学第一天,他就被她误认色狼,自此结下了仇。斗,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斗心眼,斗计谋!甚至斗上了武力,虽然狼狈不堪好歹她赢了!哈哈!某男看着仓皇而逃的女人,沉着脸发誓:该死的女人,总有一天你会落在我手里!(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特工毒妃:强嫁腹黑王爷

    特工毒妃:强嫁腹黑王爷

    身怀高超医术的一代特工,竟然一朝魂穿到废柴大小姐身上。我本欲安宁,奈何你不给我平静的日子。你设计我嫁给快要殡天的皇上,我就反其道行之,遂了你的愿,恶毒姐姐,人前白莲花,人后两面三刀,想要荣华富贵?好,我给你,就怕你承受不起。相府嫡女替嫁“废柴”靖王爷,呵呵,倒真是“相得益彰”,新婚之夜被拒之门外,却在皇宫里装起一本正经。那张妖孽的脸,自己竟然忘记了拒绝.做我夜家的女人,就要学会听话。”你又是哪根葱?凭什么让我一个21世纪的先进知识分子听你的话?好,让我听话可以,答应我一个条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暖暖

    暖暖

    台湾男孩凉凉和东北女孩暖暖相识于北京,他们相约不管现实如何,都要努力生活。重逢时,他们已经分别在台湾和北京工作,默契还在、感觉依旧,却不敢用力去给对方感情,因为彼此知道,此时感情越多越弥补不了再次分别带来的伤感。相隔台湾海峡,是被现实距离冲散到看不见彼此,还是鼓足勇气不顾一切相依相守?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男女情感,有些东西,与是否爱无关,与爱多少无关。
  • 草帽歌

    草帽歌

    草根创业史三部曲,三个年代的人,三种奋斗的方向。每一次更替都代表着新事物的降临。
  • 误落龙榻:妖孽王爷赖上门

    误落龙榻:妖孽王爷赖上门

    "云初染,穿越成了傻子?世人笑她废物?她淡然一笑,没关系,她的人生很简单,混吃等死。失了身,没关系,她从来不屑于依靠男人,你若逢场作戏,她便将计就计。她低调,她不屑,只因看穿了这世界。直到那日,丢了心,失了魂,血染白衣,冷傲地站在顶峰俯视众人,只是为了那一个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仙语

    星仙语

    即使宇宙星辰无数,也要追逐最亮的那颗。—在下第一次写书,请多多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轮回不孤单之心城留你

    轮回不孤单之心城留你

    一世,他们种下情种,自此世世轮回。相遇,又分离。但他们的命运始终相连,逃脱不出彼此的心城。他为了她,说过:谁敢阻挠我们在一起,本尊遇神杀神,遇魔杀魔,就算为了你逆了这片天又如何?他为了她,放弃他拥有的一切,只为生生世世守护她。每一次轮回,每一次相遇。每一丝回忆,他和她都铭记。
  •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是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传入的。因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文学活动,有人提议将它改称为文学学,但这三个字中却有两个相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也有人沿袭古代文论用语,称之为诗学,但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诗学已不是文学理论的同义词,而是指专门研究诗歌的学问,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人们仍称它为文艺学。何况,文学和艺术原是相通的,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冶,即此之谓也,因此,研究文学现象的文艺学,同时也必然包含许多艺术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