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8700000003

第3章 鸦片战争:痛开始的地方还是梦开始的地方(2)

黑格尔的这种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发展表象背后的一些原因,因为宗教、思想和观念间的差异是容易辨认的,一些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群落所拥有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往往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精神层面上来挖掘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还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在对中华帝国文化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指出了这种文化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低效性”,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限制了帝国在经济变革等方面的创造力,将社会的能量和激情耗费在了自我循环和完善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种趋向于唯心主义的论断不可以被全盘接受,并且儒家思想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事实证明是利远大于弊的,它与工业化生产也是不矛盾(例如二战之后的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儒学思想的利用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所以我们还需要探寻更广更深的原因。

2.阶级斗争

马克思曾经说过,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变革的推动力。而他同时认为,在古代中国甚至亚洲这片土地上广泛生存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并不那么强烈。见KarlMarxandFriedrichEngels.1963.CommunistManifesto.NewYork:RussellandRussell.因此与欧洲中世纪混战和疾病并存的环境相比,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平稳定的时间相对于战乱而言,是要长很多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讲到。由此看来,古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又少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

3.市场经济

按照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没错,这也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极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代中国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高产的农业,还拥有复杂完整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机构。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在中国蔓延了近千年。阿尔伯特·菲尔沃克教授(AlbertFeuerwerker)曾说,“自宋朝以来,中国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已形成了市场经济,这样的经济成果来自私人部门的决策和行为”。见GangDeng.1999.ThePremodernChineseEconomyStructuralEquilibriumandCapitalistSterilit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第8页。同时当时的中国在古代欧洲人的眼中是世界上最有秩序的、最法制化的社会。摩根·凯利(MorganKelly)近期的研究表明,宋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直到18世纪,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之媲美。同上。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以地域为基础形成的“类商业集团”也十分活跃。我们暂且简称它们为徽商、晋商、陕商、鲁商、粤商、闽商,以及宁波商人等等,他们在明清时期分别控制了盐、茶、棉贸易,以及交通运输和金融信贷。同时还有一群“国际进出口商”在西方,这个商业集团被称为“MaritimeGroup”,在明清时期政府严格的限制情况下,仍然积极从事着中国的出口贸易。

处在这样一种贸易繁荣,市场经济发达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于世界其他区域而言,也是高得令人惊叹。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自然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在这里并没有自动导致发展,特别是变革的产生。在这里,发达的市场经济自动导致的是一个稳定的国家、稳固的统治和固定的模式。当时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在社会中并没有产生迫切的、大量的需求。相对而言,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就认为,欧洲是因为眼看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才去寻求工业化的出路的。见KennethPomeranz.2000.TheGreatDivergence,Europe,China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4.国家制度这一节的内容参考了邓钢近期的一篇文章《郑和航海对中国今天发展的启示》。

古代中国与西欧在历史发展道路上的区别首先是由于某种质的不同。按照费正清的观点,古代中国的发展最终受制于“王朝更替轮回”。这种轮回没有创新,仅仅复旧。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创造都湮没于王朝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费氏进而认为,中国的王朝制度按自身统治的需要塑造了一批儒家精英,这是对中国科技人材的误导。费正清的观点无疑是受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奥格斯·维特福格(AugustKarlWittfogel)的“东方专制主义论”的影响,认为国家决定一切。美籍人类学家施坚雅(WilliamSkinner)却证明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充分的自由而不受政府干扰,或者说王朝的专制是有限的。中国俗语中的“天高皇帝远”,可谓一语道破。

按照费氏逻辑,自隋唐兴科举后,古代中国的科技本应停滞。而事实上宋代曾出现了科技和经济双重飞跃的现象,被英籍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现在我们翻译作马克·埃尔文)称为“宋代经济革命”。到了元代,尽管中国遭受异族统治,汉族精英为蒙古人及色目人所排挤,但在马可·波罗眼中,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富足的国家。明初,百废待兴,却还出了郑和下西洋。因此,简单地将中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归咎于历代王朝轮回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可以肯定地说,王朝制度不是导致中国明代以后落伍的充分条件。按照英籍经济历史学家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O’Brien)的分析,古代中国与西欧真正的区别在于国家的功能不同。他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首先不是市场或市场经济,而是受制于国家的指令性经济,是政府高税收高公债扶植起来的军事工业和旷日持久的扩军备战。换句话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是亚当·斯密(AdamSmith)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所为,而是由英国政府“拳打脚踢”逼迫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起着主导作用。无独有偶,另一英籍着名经济历史学家艾瑞克·琼斯在对中国与西欧进行系统比较之后指出,中华帝国的政府机构太小,职能太简单,仅仅是在勉强维系一个庞大的陆基帝国,根本无法调控经济,只能任凭帝国私有经济自起自落。奥布莱恩与琼斯的观点都与传统的费正清的“王朝决定论”,以及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和奥格斯·维特福格的“东方专制主义论”相悖,却更接近事实。欧洲历史上,与经济起飞直接相关的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均与国家密切相关。这种观点可以被称为“国家决定论”或“制度决定论”。

“国家决定论”或“制度决定论”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派。该派有现代分支,一支是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籍俄裔学者亚历山大·格申克让(AlexanderGerschenkron)为代表的“条件替代主义”;另一支是以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为首领的“制度学派”。前者的主要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产生变化的条件尚不充足时,国家可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来替代缺失的条件,促成意想的经济的变向和转轨。这些条件包括市场、资金、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等等。而后者的观点更为宽泛,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有合适的制度,均可获得意想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制度指法律、产权、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等。简而言之,“国家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均主张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据此观点,西欧区别于亚洲以及其他地区传统社会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和制度。

如果中国与西欧在15世纪以后的发展有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就不会轻易苟同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他的近作《大分流》中的“中国与西欧仅仅是在公元1800年以后才分道扬镳”的观点。归根结底,上帝并没有向西欧空投馅饼。欧洲人是经过一番奋斗才征服美洲新大陆,获得梦寐以求的追加资源的。把西欧赶超中国归结于偶然的幸运,过低估计西欧制度的能动性,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再者说,彭氏将英国工业简单归结为英国的煤矿资源,完全忽视了古罗马人占领英伦时就使用煤炭,但并未引发工业革命这一事实。而且,美洲新大陆被开发时,并没有以有无煤炭为转移。相反,古代中国是亚洲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这并未对中国先于欧洲进入工业化有多少帮助。相反,一个国力衰弱,资源贫乏,文明程度长期低于中国的日本,一个于1853年在马修·培利(MatthewPerry)的区区四艘炮舰的威慑下就轻易就范的日本,居然迅速赶超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日本当时还未加入“西方七国集团”,仍算作东方国家中的一员。毋庸置疑,国家和制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叶的不同命运。“国家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不仅已经为欧洲崛起所证明,也为明治时期的日本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历史所证明。关于“亚洲四小龙”的问题,下文还会展开来说。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中国帝国时代的国家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只有改善,没有改变。改变,谈何容易。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极端的苦难中才开始探索改变国家制度的道路。

5.人口

当我说到古代中国人的高生活水平时,有人会提出人口问题,也就是说帝国时代晚期的中国是有人口压力的,过多的人口吸收了经济增长的成果,阻碍了经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不受控制,人口过于稠密使土地的供给出现问题。

其实中国明清时代的农村经济比我们想象的要有活力得多。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德川时代的日本相似,过剩的农业人口几乎都被手工业部门吸收了,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平衡并没有被打破。

在当时中国的另一片人口稠密的土地上,江汉平原,农业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江汉平原主要由湖北和湖南两省组成,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农业、商业和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每年都要净出口大量的大米、棉花和布。这一地区的年农作物总产量在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为17亿斤,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年农作物总产量增长至37亿斤清代的1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其中27亿斤被投放入了市场进行交易,占总产量的62%。然而在这几百年中,江汉平原的人口增长了10倍(包括移民)。

山东省是明清时期人均占有土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从明代到清代,人口翻了一番。但是通过垦荒,集体式的农业生产以及培育新作物品种等方法,山东依然是盐、小麦、干果、大豆(包括豆油)、花生(包括花生油)、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烟草、陶器和地毯的净出口大省,年出口总额高达5500万两到6000万两白银(约合2051.6-2238.1吨)。即使是拿山东省人口的最高峰——三千三百二十六万六千零五十五人(在1851年时)作为分母,人均出口额仍在1.65两到1.8两白银之间(约合61.5-67.1克),以古代标准来衡量,山东省在十九世纪中叶仍然拥有很可观的经济剩余。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也许读者对1.65两白银、1.8两白银没有什么概念,我举例来说。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米的平均价格在每石0.94到2.18两白银之间。同时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十八世纪的广东和广西,大米的平均价格在每石1.03到1.93两白银之间浮动。这两组数据比较接近,因此还是有可信度的。而一个成年中国人对大米的年平均消耗量为2.17石。用大米价格乘以一个人的年平均消耗量即可得出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年工资水平。依据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得知,这个最低年薪约为白银2到4.7两(折合74.4-175.3克)。这也就是说,山东省的1.65两到1.8两白银之间的出口额已经相当于最低工资的35%到90%。

由此看来,在帝国时代的晚期,人口并没有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并且我还要说,有证据表明,在某些富庶的地区,比如江苏,计划生育已经开始推行了,每年的人口增长率控制在了0.3%。

马尔萨斯(T.R.Malthus)的人口论认为,过多的人口会给有限的土地造成难以承受的重压参见T.R.Malthus.1914.AnEssayonPopulation(《人口论》).London:Dent.。但是在明清时代,显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对土地的投入的增加这两个因素,土地的产出仍然是有弹性、有活力的。国内生产足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而不需要依赖进口。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农业也相应的发达,因此并不存在地少人多带来的失业问题,而是一种“过度就业”的状态。在人口相对不那么密集的地区,自然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食物危机。如此看来,在人口相对膨胀的明清时期,人口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而更加会令马尔萨斯觉得过分的是,博瑟阿普(EsterBoserup)的理论认为,人口压力越大,人的创造性就越强EsterBoserup.1965.TheConditionsofAgriculturalGrowth:Theeconomiesofagrarianchangeunderpopulationpressure.London:AllenandUnwin.,

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正是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力。换句话说,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人口压力不仅仅是一个积极动因,它本身就是一个内生因素。博瑟阿普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农业科技进步的每一个重要进程,正是人类与人口压力作斗争而促成的:从开发荒地、森林,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同类推荐
  • 跟我学当会计

    跟我学当会计

    本书从基础问题开始一步一步教你会计从何做起,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解决你的实际困难,让你对会计工作得心应手。
  • 破冰

    破冰

    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有效防控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是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作者在对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中应该特别注意的6个风险。其中包括:总体债务水平提高隐含的潜在风险;产能过剩加大的企业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所造成的还本付利风险;网上银行与虚拟货币可能造成的风险;财政金融问题交织出现的综合风险。应该说,这6个风险的确是制约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也是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作者据此所提的一些具体看法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
  • 3分钟读懂一个经济学常识

    3分钟读懂一个经济学常识

    以浅显的语言普及经济学常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经济学问题,是本书的编写宗旨。本书将经济学划分为商品、市场、金融、消费、投资、职场、民生、三农以及世界经济,分门别类总结归纳了生活中各个方面遇到的经济学常识及规律。在本书中每篇内容之后,还附着一个经济学小常识。这些小常识基本囊括了经济学中常见的规律、定理、定律、效应、法则等。每天读一篇内容,每天读一个小常识,能帮助广大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并应用经济学。其实,经济学并不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经济学也并不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在本书里,经济学仅仅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
  •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金融改革是在计划金融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计划金融体制的形式和运行方式决定和制约我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而计划金融体制的形式和运行方式又与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我们对金融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要从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始。
  • 每天读点经济学

    每天读点经济学

    你知道作为消费者,怎么做出消费决策吗?你知道作为厂家,怎么做出生产决策、怎么定价吗?你知道宏观经济是怎么运行的吗?你知道当前炙手可热的经济热点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和怎么理财吗?这些都是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不但伟大,而且有趣,读过《每天读点经济学》,你就能体会到这一点。经济学是一门人人应该懂、人人都能懂、人人都会用的学问,拿起《每天读点经济学》,我们将带你畅游经济学的世界!
热门推荐
  • EXO:你之于我,弃

    EXO:你之于我,弃

    原本以为自己早已百毒不侵,只因他们伤她太深。可是当她死后重生,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却发现自己还是这么不堪一击,说好了恨的,但是,我做不到啊。命运的齿轮不停的旋转,怀疑,猜忌,质疑,讽刺,接踵而来。他们将她对他们的爱狠狠的踩在脚下,毫不留情。她的一生,两次死在了他们的手上。爱情,地位,权利,都随她而去。不要管我,我很贱,我自己都鄙视自己,我为什么会爱上他们……——乔安之当她再次归来,涅磐重生,王者归来,他们才知道,心中的那种痛,叫殇。你们是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们只是我的棋子,是我登上权力巅峰的基石。爱?呵,我最不信的就是爱了……——乔安之(维维安)
  • 殇世绝恋

    殇世绝恋

    她明明不属于那里,她明明只是穿越附身的一缕幽魂,却带走了他的一切;他的心、他的命、他的灵魂……当第二世的命运齿轮转动时,她是人,他却成了一个鬼魂。人鬼不相逢,她却与他再度相爱。命运生世的纠缠,使她一次次陷入万劫不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唯愿静汐

    唯愿静汐

    ”池敬淏你是不是在玩养成?既然这样的话,等我到18岁我们就结婚吧,那些繁琐的礼节统统免了!等到我18岁生日那天我就就去领证,闪婚!”“好,听你的!”
  •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一支玫瑰入你眼眸,一壶烈酒融入你喉,一缕清风伴你长久愿你不走。新书发放不喜勿喷,我是个新手,写得不好的地方请读者提出来,也谢谢读者能一直相伴。
  • 超级红娘:王爷你命中缺我

    超级红娘:王爷你命中缺我

    苏绾绾被车撞死,意外穿到了天祈国,还绑定了红娘系统。别的穿越人士做做菜或者看看病就能走上人生巅峰,为什么偏偏就她成了媒婆!更惨的是,叔婶恶毒,邻居刻薄,这日子可怎么过!她打脸虐渣,苦心经营,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某王爷却将她逼到墙角:“绾绾,你也给我说个媒吧?”苏绾绾颤抖:“王爷看上哪家姑娘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被强势逼婚,婚后才发现,怎么他们连小包子都这么大了?
  • 少年闻

    少年闻

    让我们跟主角一起去领略这个世界吧!实在写不出什么简介了。
  • 梁晓声文集·短篇小说1

    梁晓声文集·短篇小说1

    《梁晓声文集·短篇小说》尽可能完备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爱憎分明地记述历史,深入剖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式地描绘了时代的全景。
  • 诸天界史

    诸天界史

    “人,总是要写本书的。”少年躺在黑色的雪地里,默默地想着。四周,晶莹的雪花洒落,一片片坠向无垠的黑暗。远方,一颗庞大的无法想象的黑色球体以一种恒定的速度缓慢地旋转着,依稀间,其中似存在着日月星辰……
  • 柳亭雨

    柳亭雨

    公元2025年,有声小说的世界里风云再起
  • 重生之大土豪

    重生之大土豪

    这下杨星牛逼了,重生到了十二年前那个高中时代的自己,不但拥有了一台能够搜索到未来新闻的智能手机,脑海中还多出了一个培养土豪的大土豪系统,一旦没有完成其中的任务,自己就为遭到扼杀。乔布斯:我刚有想法制造智能手机,你就搞出来一台了?杨星:我只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而已…陈天乔:我刚想收购起点中文网,你就收购了?杨星:我只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而已…滚石唱片公司:怎么你旗下的艺人个个都这么火,怎么你写的歌首首都那么红?杨星:我只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而已…普拉蒂尼:你把所有足球先生都搞到一个队伍里面,这球还怎么踢?杨星:我只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而已…当所有人都在惊叹,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不得了的土豪的时候,杨星却还在为如何不被自己的大土豪系统抹杀而烦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