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300000056

第56章 洛阳历代风俗研究文献概述(2)

北宋洛阳人邵伯温著。该书20卷,内容涉及饮食、服饰、尚崇、节令诸方面,对洛阳的礼仪、节令游乐、赏花习俗都有记载。均为作者见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之后邵博续其父邵伯温的《闻见录》,著《邵氏闻见后录》。书中也记述了洛阳的风俗、方言、园林、医药等内容。

此外,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书仪》中,提出人死后要简化衣衾装殓,只求实用,征战放在保死者遗体上,是研究宋代风俗的宝贵资料。而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司马君实独乐园》诗中说:“洛古多士,风俗犹尔雅”,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当时洛阳风俗的特点。

3.《新定三礼图》

北宋洛阳人聂崇义著。该书十二卷,是聂崇义根据世传六种《三礼》旧图,参照考订,撰成《新定三礼图》,是流传至今解释古代礼制并附有图像较早的书,对研究古代礼俗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4.《太平广记》

北宋李防等编撰。该书共50卷,记录风俗方面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风俗事象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洛阳的许多古代事象,是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洛阳缙绅旧闻记》

南宋张齐贤著。该书共5卷,记述了洛阳隋唐时期服饰、出行、丧葬等风俗。如隋唐时期盛行厚葬,自达官贵人至普通平民,举办丧事无不尽力铺张,因此导致一些清贫之士无力置办。

6.各种地方志

清朝时期,洛阳为河南府、洛阳县治所在,府志、县志代有编纂。各种方志虽然编写体例有所不同,但大多包括风俗的内容,只是条目设置、文字简繁不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河南府志》和嘉庆十八年(1810)的《洛阳县志》分别设置了礼仪民俗和岁时民俗。明末清初之际,在《河南通志》的基础上续修的《河南通志》(清顺治十八年)。在其中的《河南府部·风俗篇》中,全面系统研究和总结出古代洛阳风俗的五大特征和原因:一是受“土中”地理位置影响,民性和柔而宽缓;二是文明礼仪故乡的熏陶,洛阳人“士向诗书,民习礼仪”,风俗优雅,具有文化大邦之气质;三是受西周重农思想影响,农民务本正业,勤劳刻苦,民风淳朴;四是洛阳人身处商业大都会受到影响,喜为商贾,不好仕宦,机巧成俗;五是河洛地区自古生产力发达,造酒、丝织等行业历史久远,故洛阳市民讲究服饰华丽,素有饮酒之风。该书堪称古代洛阳风俗整理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清朝时期,洛阳周边各县编纂的方志中也普遍设立不同内容的风俗条目,对之进行记述。其中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孟津县志》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偃师县志》各列有岁时民俗一目;道光十八年(1838)的《伊阳县志》(今汝阳县)里设置了礼仪民俗和信仰民俗二目。光绪七年(1881)的《宜阳县志》列有礼仪风俗、岁时风俗和民间语言三目。乾隆三十二年(1767)《嵩县志》设置了风俗、市镇、食货三目。风俗分士、农、山农、工、商贸、丧葬、婚姻、宴会、闺门、民性、杂俗、节俗十二小目将嵩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经贸风俗、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等县域风俗做了概述。其中“山农”和“闺门”分别记述:“其山农尤苦,地皆陡瘠,不任行犁,专恃人力,初耕得粟颇多,三年后土薄不堪其植,则移垦它处,名为“倒荒”。夏秋治田亩,冬春兼运贩山产逐食,其多流寄,佃垦他姓荒山,稍有储蓄,仍归原籍”。“境内种棉颇多,无处鬻者,皆供织女机也。”整篇记述,言简意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上述洛阳周边各县县志里记述的风俗事象,都为整理和研究清代洛阳地区的风俗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4]

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民俗学在我国开始建立。在它的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研究学者,先后有一大批学术专著问世。其中记载有洛阳风俗事象的主要文献有:

1.《中华全国风俗志》

胡朴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风俗志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编,摘选历代古籍、近代报刊及杂著中各省的风俗资料而成。上编按市县分别选录,下编以风俗划类汇辑。上编“河南”一目中对洛阳风俗作了概貌式的描述;下编中的“洛阳风俗琐录”分概略、社会状况、婚嫁、丧葬、礼俗五部分,有详有略地对洛阳风俗进行了梳理。[5]

2.《汉代婚丧礼俗考》

杨树达著。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了大量资料而成,是研究汉代婚姻、丧葬礼俗的重要文献,对考证洛阳汉代风俗具有宝贵价值。[6]

3.《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尚秉和著。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对研究洛阳历代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7]

4.各种地方志

民国四年(1915)《永宁县志》(今洛宁县)里列有岁时风俗一目。民国六年(1917)的《洛宁县志》又增加了礼仪民俗和民间语言二目。民国十五年(1926)的《新安县志》在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两目外又增加民间语言一目。民国九年(1920)的《洛阳县志略》设礼仪民俗、生活民俗和信仰民俗三目。民国三年(1914)的《新安县志》设置了礼仪民俗、岁时民俗和民间语言三目。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新安县志》设置较全,除保留原有篇目外,又增加了生活风俗、民间文艺二目。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偃师县风土志略》(偃师树德图书馆石印卞)则更具特色。《偃师风土志略》分礼仪风俗、岁时风俗、民间文艺、民间语言、信仰风俗五目,较为详细地记述和反映了民国时期偃师县的风俗人情。

此外,河南大学原校长王广庆(新安县人)历时十余年,著述《河洛方言诠诂》。该书在考释河洛方言的同时,记录了详实具体的风俗事象,是研究洛阳风俗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8]

七、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风俗的整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着重在对婚俗、岁时节令、服饰等近现代风俗的综合性研究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出版方面。上世纪60年代,原洛阳地区和洛阳市文化局组织整理洛阳的民间文学资料,编写了《豫西民间故事选》、《豫西农谚》、《庄稼活》、《龙门开不开》等洛阳风俗文化的文学书籍。80年代前期,洛阳市群众艺术馆以报纸的形式编印了《洛阳艺术》。洛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先后编印了五期《豫西民间文学》。后来整理出版的《洛阳的传说》和《花木传奇故事》等书,辑录了许多有关洛阳民间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礼仪和节气等风俗传说故事。1988年,洛阳从事风俗研究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河南民俗大词典》部分条目的撰写。同年,河南民俗学会成立,洛阳的学者因为在风俗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不少成果,因此有5人当选为理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新方志编程工作的全面展开,洛阳市九县六区新编志书先后出版。这些县区志书里设置了风俗篇目,内容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令、姓氏、家族、村落、歌谣、谚语、民间传说、方言等。它们多在社会编中出现或独立成章。这是建国后县区志书首次大规模对地方风俗事象的整理与记述。1999年,《洛阳市志·民俗志》正式出版,全书分概述和九章、四十五节、一百五十一目。内容包括生活风俗、生产习俗、商贸习俗、乡里社会、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间信仰、民间游艺、民俗研究等。[9]这是建国后洛阳市组织专门人员在调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版的第一部风俗专志,它对洛阳地区的风俗事象做了科学系统的记述,填补了风俗专志著作的空白。

此外,贺巍编纂的《洛阳方言词典》,通过对洛阳方言词汇的系统整理,记载了保留在方言词汇里的洛阳风俗。

以上所述是对洛阳历代风俗研究文献的辑录,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一卷,6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

[2]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一卷,10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许智银:《<诗经>中河洛地区民情风俗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1期。

[4]此处所用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出版。

[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23年出版。

[6]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7]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出版,2001年出版。

[8]王广庆著:《河洛方言诠诂》,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9]刘百灵主编:《洛阳市志(第17卷)·民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作者简介

刘百灵,男,1952年9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员。

同类推荐
  • 中华节俗

    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这是一个神秘的、个别的、直接的、功利的、保守的、多样的、复合的、无权威的、无系统的、迷乱的界:治学者从中窥见智慧的闪光;执政者从中总结驭政的权谋;生意人从中获取滚滚财源。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四)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四)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这座红墙绿瓦、古朴庄重的古老建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它原为孔庙,后改为番禺学宫,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
  •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本书按照《四库全书》的分发,重点介绍了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国学著作,选编了其中部分章节内容,并附有译文。
  •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华山名胜数不胜数,自山麓至绝顶,庙宇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不仅山峰雄伟惊奇壮观,而且还是道教名山,从古至今,有多位学者在华山开馆受徒,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览,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自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俊凯之暖心校草

    王俊凯之暖心校草

    她,是一个富家女,别人传闻父亲早逝,靠母亲与继父多年的辛劳,在经融商业圈的打拼有了今日的成就与地位。王俊凯,当红歌手明星,见家长时却意外的发现......
  •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是一本教年轻人涵养心性、收获淡定人生的智慧书!它囊括《孟子》、《老子》、《庄子》、《易经》、《传习录》、《小窗幽记》等数部国学经典中折射出的修心智慧,为现在社会疲于奔命的人们,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告诉大家如何修炼一颗淡定洒脱的心,收获通透自然的人生。
  • 末世之瞳力觉醒

    末世之瞳力觉醒

    一场末世危机从天而降。全球98%的人类与动物变异成为丧尸,更有强大的突变体横行,而幸存的人类有一部分幸运儿获得了强大的异能,成为了异能者,神秘秘境层出不穷,各种强大的宝物更为这末世增添了一丝神秘。主角李敬偶得技能树系统和强大瞳力,誓要结束这黑暗的末日,而末日的背后,仿佛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 网游之大末世

    网游之大末世

    风靡全球的末日生存游戏《苍茫》正式上线,林浩是一个无业青年,进入了这个游戏讨生活,但这个游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 山·月(上)

    山·月(上)

    《山·月》主要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川东游击纵队高梁山支队(开县南山)和七曜山支队(原七南支队)在总队参谋长(后为川纵代理司令员)司仲的带领下,执行中共中央“在川东开辟第二战场,扰乱敌人的大后方”,“支援人民解放军的正面战场作战”的指示,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周旋于巴山渝水之间、转战于长江三峡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巧妙地运用“拖住、拖垮、伺机一击”的战略战术,使敌人的三个主力团(三六四、三六六、三六九团)深陷共产党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始终无法抽身,从而有力支援了解放军的正面战场作战。
  • 童瑶天阳之恋

    童瑶天阳之恋

    童瑶和韩天阳之间纠缠六年,三年的单相思,加上三年的同床共枕,韩天阳留下童瑶的永远都是一个绝情的背景,她的付出,她的深情,韩天阳永远都看不到,童瑶想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化解他内心的恨,焐热他那颗比石头还要硬的心,她却等不到那一天,童瑶根本就没有一辈子的时间。
  • 情穿大唐

    情穿大唐

    一场奇观,一次穿越,成就了一段历史。一个能文,一个能武;一个有谋,一个有勇;一个机智聪敏;一个胆色过人。两人同时穿越到贞观年间的二十一世纪的女学生,却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一个拼命想回到现代,一个冒死要做一代女皇;一个是李治深爱的女人,一个是深爱李治的女人。她们俩究竟该何去何从?
  • 无终仙境

    无终仙境

    臭鱼、崔大离和“我”三人给过世的邻居守灵之际,在侧屋的地底下发现一副棺材,棺内女尸面容如生,经年不腐。以此种方式下葬的人,大多生前有沉冤未雪,棺材犯殃。棺材中的女尸阴阳不批,谁动谁倒霉。孰料,女尸早被别有用心之人盯上,开棺之际,对方被尸虫钻入耳鼻噬死,守灵的三人也沾上了女尸身上的晦气。为了去“殃”,同时也为了揭开女尸身上的重重迷团,一行人根据手里仅有的线索,踏上寻找犬戎古坟的漫漫长路。冰川上的吃人巨怪,地宫下潜伏的岁鬼,不死之树上的仙虫……一路上,诡异凶险的事情纷至沓来。
  • 蓝图传

    蓝图传

    天道崩塌,人间如炼狱。蓝图带着天才之名,为人族立下不世之功。入神魔之界,搅动四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