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300000048

第48章 洛阳春节习俗漫谈(1)

刘百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汉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畲族、纳西族、仡佬族、京族都过春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旧时,从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到元宵节(正月十五)结束,都属于春节范围。因此我国著名民俗专家王宝文先生说,春节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风俗习惯展览。”

(一)春节的来历

古代春节即夏历的元旦,是每年岁首的第一天。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是公历,也就是阳历。而在西汉以前,我国使用过六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为最古。夏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或阴历,它与其他古代历法的区别是以阴历正月为岁首。一般的看法,春节是夏历年终岁首的庆典,又称“年节“或”“过年”。民间对过年风俗的起源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当寒冬将尽,春回大地之时,就出来残害人畜。人们摸准“年”的活动时间和习性特点后,每到此时就聚集在一起,祭供祖灵祈求保佑;又抓住“年”怕响声、红光的特点,利用燃火、放爆竹等方法吓跑它,最后相互道喜,庆幸未受“年”的伤害,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以示祝贺,久而久之形成“过年”的传统。但这并不是春节的真正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关专家经过研究,主要认为有两个起源。

1.一说源于原始社会的“蜡祭”

古代“蜡”通“腊”,西晋著名学者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祭典,故也称“腊祭”,夏历十二月称腊月。“腊祭”最初是在冬至(公历12月21日,农历11月中)后第三个戌日,后演变为夏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古代每逢腊八,要举行家庭祭祀,主要敬五神: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同时要祭祀祖先。过年还是庆贺丰收的喜庆日子。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后来佛教传人中国,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成道节”,佛寺里于该日举行诵经活动,并取香谷和果实造粥供佛。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此而来。

2.一说尧舜时已有过春节的习俗,但春节的名称不尽相同

《尔雅·释天》中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古时,岁首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夏代与今相同,商朝把四季大祀中的冬祀视为新年节日(十二月初一),周朝民间有喝春酒庆丰收之俗(十一月初一)。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并定为夏历新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用公元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规定放假一天,而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是民间惯以旧习,仍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元纪年法”,将公历元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1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度假办法”,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之一,规定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放假三天。从此,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并逐渐为民间百姓所接受。

(二)洛阳春节习俗

春节在洛阳民间俗称为“年下”或“阴历年”。春节期间习俗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年事活动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1.节前准备阶段

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要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说起。“腊八节”后,新年临近,人们开始购置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除尘、祭拜灶神、烹调食品、张贴春联(门神)、守岁迎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守岁两项活动。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日,俗称“二十三,祭灶官”。当日下午,家庭主妇带领姑娘、媳妇烙灶饼,并打扫厨房。晚上,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饼与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吉利区则是放上一碗清水)行祭把礼。糖是为了封灶神嘴的,意思是让灶君上天宫不要乱讲,尤其是家庭丑事;灶饼则为灶神来回天宫路上吃的;而公鸡则是送给灶神的“天马”,鸡血放在鸡背上作为马鞍。祭灶仪式均由男主人主持,俗称“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祭灶时在男主人带领下,全家跪在灶神像前叩头烧香、烧黄表和金银纸帛,把一段灶糖放入火中烧成稀,糊住灶神的嘴。礼毕,把准备好的一篮草料撒到厨房顶上,意为灶神喂马,然后将灶神像揭下在院内焚烧,边烧边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通天灶神,多降吉祥”,为灶神鸣放鞭炮送行上路。

“腊月二十三儿,发面火烧胶糖锅儿”。是日要烤发面饼,还要烙个“满鳌子饼”,日“全粮饼”,家庭成员每人一份,也给不在家的人留一份,以示祭灶之仪的庄重。俗话说:“二十三,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项手帕帽。”

祭灶之后,人们基本停止各种生产或商业活动,准备过年的必需品,所以就形成这样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阳老城是二十五打面糊,发面蒸馍);二十六,蒸馒头(孟津为去割肉,伊川等地是剪柏枝);二十七,扳柏枝,也说剃精精(也有的是杀只鸡);二十八,去挖沙(吉利是炸油花);二十九,装香炉(有的是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除夕:为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也称岁除,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是它的原始意义。

上午各家贴春联(据说“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我国最早的对联)、门神。门神为木板年画,大多是秦叔宝、尉迟敬德,也有贴连年有余、金玉满堂、五谷丰登、万事亨通于门上的。在老人住室则贴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和福神、喜神、禄神、财神像。对联在城镇中较为讲究,有朱丹、黄丹、泥金和墨书写的,纸面上又有碎金、块金之分。内容有颂德的,有劝善的,有抒怀的。其中节俭持家的内容较多。一些县乡则在下午贴门神、对联,但当年守丧之家则用蓝纸或绿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角上,守丧第二年者可用蓝或绿纸书写对联,内容多为“守制难回周公礼,思亲常望白云飞”等联语贴于门。贴时要挂上堂轴或摆上神位,并贴上灶君神像。灶君像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额为“一家之主”。

贴过春联,要打扫厅堂和庭院。晚饭是饺子加面条混煮的“宝盖”,也称“钱串”。饭后,男主人提着烧红的犁铧到各屋用醋熏,是为了除疫防病。在整理屋内摆设时,要将挂神轴的祖先堂桌子和各神位的桌子饰以红围布,椅子上放红座垫和红椅搭。睡觉前要在各神位前点灯烛,烧香叩头,同时鸣炮,日“安神”。入夜各屋灯盏彻夜不熄,家人围坐,叙旧话新,彻夜不眠,谓之守岁、辞岁、熬年。各家按历书喜神的方向点燃“喜草”(干谷草)和喜码子神(喜神和喜神码子像也属于木版年画),然后烧香叩头,盼望喜神临门,事事如意,也有人家同时在院内点燃柏枝,防“九头鸟”血滴人家中,带来厄运灾难。洛阳郊区大屯一带点柏枝不让出火头,只准沤烟。

除夕,百业封门,武将封操,文官封印,厨子封刀,戏子封箱,裁缝封剪,铁匠封锤等,商号的算盘、斗、秤、账册一概封存。亲邻之间平时有芥蒂者,此夜主动上门握手言欢,重归于好。春联贴好后,债主就不再讨账,所以春节前后“债主不讨账,欠主不还钱”,此俗体现了传统礼仪中的谦忍和同情。

民国时期,除夕之夜,有步行10余里去北郊吕祖庵上香祷告者,一些妓女也前往抽签问命,祈求早日跳出苦海有个良好归宿。是夜求吕祖者络绎不绝,而路旁的乞讨者更多,所以上香祈求的人都给乞讨者钱物,比平时多一倍。嵩县、孟津、伊川诸县农村多在除夕之夜燃柏枝、鸣炮祭扫。

进入80年代以来,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随着年夜钟声的敲响,迎来了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新春。此时城乡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是夜多以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除夕之乐。

2.节中庆贺活动

从初一早上开始,洛阳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陆续展开,主要有祀祖追远、叩拜长辈、燃放鞭炮、接年贺岁、家族拜年、走访亲戚、宴请宾客、破五送穷、朝拜关冢、欢度元宵。

祭祖追远:初一五更,老少即起,都穿新衣帽,无新衣者,也要干净整齐。家家先在屋门外挂灯,洛阳老城多挂宫灯,县乡有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者,边远山村也有点松明者,名为天灯、神灯,取天地同辉之意。家中长者率子孙拜祭祖先,讲究的人家专设“追远堂”,一般农家称为“家堂”。正堂明间置八仙桌或条几,桌几上摆设祖先牌位,或在墙上悬挂轴子(即把平时卷起的家堂轴子放开),设五谷、肉食和果品、面供,也有人家于墙壁正中挂先人像,并配有“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的颂联,横额是“慎终追远”,地上铺有红毡或苇席。家人沐手燃香焚帛之后,由长辈致“吾祖贤德,润泽子孙”之类的颂词,然后按长幼之序向先人行香叩拜。孟津农村,除在家中祭祖之外,天亮后还要到祖祠或宗族长者处再行叩拜祖先牌位。

祭祖之后燃放鞭炮,全家喝“头脑汤”,或称“头脑”,是由切成方块的凉粉做成的汤,也叫粉汤。洛阳郊区农村,初一五更家庭主妇不起床,男主人早起。一是怕女人五更说不吉利的话,二是婆母之意:媳妇辛勤劳作一年,初一早上应该休息。所以初一早饭由男性掌灶,把除夕或初一五更包好的水饺煮熟后,首先敬祖先、老天爷、灶王爷诸神,然后再依家中辈次盛用。包水饺时大多在个别饺子中放置铜钱或流通硬币,谁若吃到说明谁有“福”气;有的包成元宝状,煮熟时有意盛给老人和孩子,意为敬老和祈愿孩子富足得福,这也是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宜阳乡村则于天微明时在院内点燃柏枝,俗称“烤旺火”,洛阳郊区民众则是从点燃的柏枝上迈过去,称“跨旺火”。

接年贺岁:天亮后,让家童开门,一边开门一边唱“大年初一把门开,门神富鬼都进来,驴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这叫“开门扫春”或“接年”,寄托着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然后先在家中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则向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栾川县则称之为“压腰钱”,名日“添岁”,最幼者和新媳妇得压岁钱最多。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上午拜过家中长辈后,家中男性到族长家拜年。下午,家中女性去族长处贺岁。新妇则于上午由中妇或婆母带领到宗族家拜年,各家也预设食品供新妇食用。是日,凡乡邻见面,男子均拱手作揖贺年,或从门缝中投入一张红色名片,算是拜年。今人多以“新年好”、“新年快乐”等问候为拜年语,以示新春祝福和关怀。即便是不熟之人,见面也要招呼一声。

中午,各家均以传统形式做丰盛菜肴聚餐,名为团圆饭、团圆席、团圆宴,举家老少,济济一堂,亲情融融。初一午后,村寨唱戏、踩高跷、舞狮子、跑竹马等,直至深夜。

探亲拜节:初二,年轻夫妻都要到女方家拜年,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出嫁闺女必须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新婚夫妻拜年时,女方近族象征性地轮流请新女婿“吃年饭”。与新婿同龄、同辈或年少者则借机向其索烟要糖,不答应即脱其衣帽,名为“耍新女婿”。嵩县、孟津等县农村无新婚的家庭要先探望舅爷。偃师亲族之间于此日以面食、大肉相馈,作为“拜年”,以示同门之亲。新婚夫妻要探望娘舅,先男方后女方,这叫“认亲”、“走外婆家”,按岳父母、姑、姨的顺序依次行走,亲戚给新人钱物,俗称“见面礼儿”。

初三、初四,既是串亲之日,也是乡邻之间相互宴请饮酒之日,称为“饮节酒”。80年代以来,此俗炽盛,沟通情感,相互帮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方法。

初五为“破五节”,俗称“破五送穷”。洛阳老城这天中午饭是面条,民间俗谓“初一元宝盖儿(饺子),破五榆钱串儿(面条)。”旧时初一至初五为闹节,也有许多禁忌:不动刀剪、不扫地倒煤渣、不讲忌言秽语、不责打子女、不借债、不讨账、不动碾、不经营等等。初五开禁,故称破五。初五夜,家家鸣炮焚香,把初一(或除夕)烧的柏枝灰送到富家田中,捧回新土放到老人床下,意为“送穷灰挖富土”,俗称“送穷土”。伊川乡间在早上送穷,先将自家的柏枝灰倒在门外,再把富裕人家的土铲回家,一边铲一边念叨“送穷灰,富灰来,元宝疙瘩滚滚来”。洛阳老城居民是在初四晚上送穷,把自家的垃圾倒在街头,把条香插在上面点燃,再烧金银纸帛,面对香帛向“穷神”磕头,然后捡一砖瓦放在屋门后或床下,名日“送穷接富”。偃师于初四晚上,将一犁铧烧红,一边浇水,一边向门外走(也有的把麦草点燃后,送到门外),一边走一边念叨“送穷”语。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十五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有此名,也叫“上元节”或“元夕节”。现在人们习惯把“元宵节”看做一个单独的传统节日,但在旧时,“元宵节”是春节连续性、系列化庆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将春节比喻成一部多幕民俗文化大戏的话,“元宵节”就是这部多幕大戏的最后一幕,而且是一场重头戏。因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五,人们主要进行的是祭神祀祖、叩拜长辈、走亲访友、宴请宾客等礼仪活动。到了正月初五,各种礼仪活动基本结束,春节暂入低潮。到了正月初八,人们又开始忙于元宵节各项民间娱乐活动的准备工作。所以,民间传统认为春节前期(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重于礼”,后期(初六至十五)“重在乐”。“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快乐的时刻。”

(一)元宵节的起源

1.一说源于西汉,正月十五是古人祭祀天帝、祈求福祉的日子。汉武帝刘彻笃信鬼神,每逢这一天,都要在宫内遍燃灯烛献祀太一(天帝),由此形成正月十五张灯的礼俗。民间关于元宵节还有一个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有一个宫女叫元宵,因思亲过度悲伤,欲投井自尽,被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救下,他对元宵姑娘说:“你别寻短见,我设法让你和父母团圆!”东方朔是个幽默之人,他在长安街头设卦传谣:正月十五,火神要火烧长安城,玉帝要站在南天门观看。汉武帝闻讯大惊,急问东方朔有何法消灾。东方朔便对汉武帝说:“火神最喜欢吃汤圆,可敬火神。同时,可传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造成全城已经起火的假象。这样就可以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了。”汉武帝连忙传旨按东方朔说的做。结果,元宵姑娘就趁着出宫观灯的机会,与父母团聚了。以后,人们就将汤圆称为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的习俗也就留传下来了。

2.一说汉末盛行的五斗米道把天、地、水尊为三官,并有“三元”之说。即天官赐福,该神为正月十五生,是日为“上元”;地官赦罪,该神为七月十五生,是日为“中元”;水官解厄,该神十月十五日,是日为“下元”。所以五斗米道的信徒于上元之夜纵乐放灯,结群观看,以此媚神。后人称过上元节为“闹元宵”,就是这个原因。

同类推荐
  • 西洋文化简史

    西洋文化简史

    本书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形成、发展、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以最简洁的方式概述了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
  •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本书立足于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对国学的整个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从中摘取精华、剔除糟粕,将国学的一些基本常识集中呈现出来,为广大读者了解国学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本书是作家、书评人维舟十余年评论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精选其解读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三十七篇文章,分为三辑:隐蔽的变迁、观念的起源、故事的讲法。从无根的现代人到由死线组成的人生,再到高科技中世纪,他细致描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从餐桌上的文化冲突到葡萄酒兑雪碧,他辛辣剖析新老观念的碰撞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从分析广告民族主义、电视国学热等文化现象,到解读《盗梦空间》《飞屋环游记》等流行文化作品,他试图挖掘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另一套逻辑、意义或阐释。透过维舟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评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熟悉的文化现象和未经省察的观念,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
  • 不舍国学

    不舍国学

    本书是一本关于广义的“国学”的著作,富有系统性地展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内涵、变异。陈述精炼清晰,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阐释了一个个国学现象和概念;语言通俗易懂,在不失学术规范性的前提下,将国学知识及其内涵渗透给读者。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该书以“微学术”的形式创新学术传播机制,使学术知识更加深入大众文化生活。
热门推荐
  • 天庭特招生

    天庭特招生

    你想成为神仙吗?你想全知全能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烧菜打架两不相误,如果你想,就来天庭神仙学院。这里有最强的学院导师,也有最厉害的仙法神技,食神可以教你怎样炒菜,二师兄教你如何成为情圣,大师兄的跟斗云可以带你遨游十万八千里。天庭神仙学院,三十个老师,八百个床位,一千多个学生,最好的师资力量,最牛的学院背景。你......还等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巫师世界的练级狂人

    巫师世界的练级狂人

    身怀游戏系统在巫师的世界打怪升级爆装备用经验氪金是日常极度需要各位大大的订阅个月票鼓励书友群一:663975704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未央

    重生之未央

    三十岁的李未央重生回到了12年前,此时的她只愿山常青、水常绿、心常安,和家人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
  • 顶级演员

    顶级演员

    “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出现了一些乱象,我们不要把目光只集中在对他们的评判上,而忘记了榜样的力量。”演员,就该敬业。PS:顶级演员:726990339
  • 重生之我任逍遥

    重生之我任逍遥

    天龙大陆,奇幻多多,梦想多多,奇遇多多……功法多多的现代人重生到天龙大陆,以武入道,融合了各种功法,自成一套仙法。凌波微步、天龙八步,走上了一条便捷的修仙之路!
  • 学霸甜宠:校花女友是异类

    学霸甜宠:校花女友是异类

    重生的慕倾夏自带随身系统,虐渣男、撕仇人、本以为系统在手天下我有,谁知重生竟然还有bug?顶级男神莫名成了她的金主还整日套路她,成绩不好?没关系有我在。有人找茬?没关系有我在。某日,慕倾夏指着男人质问道:“你该表现的,你怎么不表现一下了?”某男邪魅一笑:“总得给老婆你留些表现的机会啊!”
  • 快穿之花式逆袭霸王花

    快穿之花式逆袭霸王花

    苏眠溪死后,意外参加了一场返生游戏,又重生了,重生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是一个从弱到霸王花的故事,内有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真香警告!如有雷同,算我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