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8300000034

第34章 货郎挑、货郎与洛阳民问行商习俗文化探讨(2)

(三)洛阳民间行商的售卖形式

洛阳民间行商售卖形式自由灵活,经营时根据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市声和标记。

1.直接呼叫商品名称,呼叫时加修饰词。

卖菜者,多用两个长把大筐(又称孟津箩头大长把筐)装菜,所卖菜必洒水冲洗,谓之“卖菜不洒水,买者撅着嘴”。菜类中细根菜多用细绳或细草捆成一束,卖时用扁担挑至肩上,卖啥吆喝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禁止个人贩卖,七十年代末恢复经营。工匠串乡走户,招引顾客的方式各不相同。铜匠甩“铜响子”,货郎摇“拨浪鼓”,卖豆腐的敲“苏锣”,镪刀磨剪的背着小板凳;卖窑货、阉禽畜等匠人者则闷声不响,每以大声叫卖为不光彩。

卖面者,用柳条大筐装面,钩担挑至肩上,边走边喊:“面来了”;也有用盒盘盛面,下垫高筐或置于独轮车上。

卖调料者,用木桶盛装,钩担挑至肩上,边走边喊。

卖酱菜者,将商品放入小罐中,卖时搁在盒盘上,其市声常为“韭花、辣椒油、甜面酱、豆腐乳、西瓜豆酱、五香臭豆腐”。

卖粽糕者,粽糕放于用白布所围的白铁桶中,早晨上市,用担子挑至街上叫卖“热粽糕”,或将桶置于独轮车上边卖边喊。

卖煤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多为碎煤。卖煤者常用布袋装煤,放于独轮车上,边走边卖。买主常是大户人家或生意人家。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蜂窝煤的普及使用,卖者多用架子车拉煤叫卖。

卖大绿豆者,挎一红色木篮,高喊:“大绿豆”。卖时以勺为单位,论勺给价。操此业者为农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卖此者渐无。

2.敲击器物作信号。

卖香油者,建国前,洛阳人炒菜多用香油,因此操此业者较多。香油用上小下大的方形白铁桶盛装,溜子放于钩担上,卖油者用木棒敲击木梆、木鱼,发出“梆梆”的声音,此为卖油的标志。

卖杂货者,杂货装于竹篮之中或面上有玻璃的木箱内,买者通过玻璃可观看所卖之物。卖者有节奏地摇晃用牛皮或铜制作的拨浪鼓,其声如锣鼓。

卖布者,布放于独轮车上的木板上,卖者摇晃大拨浪鼓,作为卖布之标记。

3.利用商品功能边走边表演以吸引顾客。

此类商品多为玩具类,如“琉璃圪嘣儿”,卖者边走边吹。吹糖人者不断吹出各类动物,以招引儿童。卖刀剪者常以刀砍铁,以示其刀锋利。卖萝卜镲的表演镲萝卜,以证实其货真价实。

4.展示货物。

此类无市声,如卖剪纸花的,卖者为老年妇女,剪纸用包袱包裹,也有用书夹的,还有用长方形玻璃盒装的。此类人走街串户,甚至进入家中展示,买者亦均为妇女。

(四)洛阳民间行商的市声

小商小贩经营的方式,其最突出的就是以各种旋律的吆喝进行叫卖,这种吆喝即所谓的“市声”。市声,俗称“叫卖声”,又称“货声”,是小商贩和小手工业者走街串巷、摆摊设点发出的叫卖语。叫卖声作为一种声音广告,在内容上多有宣传性和诱惑性,在形式上又多带有音乐性和节奏性。

市声包括叫卖声、唱卖声、吹打敲击声和各种表演叫唱,是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自古以来,市声从单一的实物叫卖发展到汇唱、做、念、白为一体的叫卖表演,其形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各行各业的小商小贩肩挑手提,边走边喊边卖。商贩的吆喝,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声调,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悠扬婉转,有的低沉惨恻。

洛阳民间商贩在各自的经营中历来十分重视市声的作用和力量。他们叫声高亢,唱词诙谐夸张,吹打敲击古朴文雅,表演幽默滑稽。叫卖多遵循“卖啥吆喝啥”习惯出口,其叫声简短明快,叫声顿挫有力,多在一句之中或末尾发一长声,使人有余音未尽之感。如卖烤红薯的,不管其红薯热凉均高声吆喝“卖热红薯……”;卖豆腐的为“卖豆腐——卖豆腐——来”;卖热包子的“来——吧,刚出笼的热包子,好吃不贵”;卖糖葫芦的“糖葫芦,葫芦糖,糖葫芦上粘白糖,红丹丹,亮晶晶,酸糌糌,脆生生,甜丝丝,一角钱,一大串喽”;卖西瓜的叫“沙瓤的西瓜——不甜不要钱”;担挑卖鸡娃的“卖鸡娃喽——卖鸡娃”;剃刀磨剪子的“剃刀——磨剪子”;收废品者高声叫“收破烂,废铜烂铁碎铺衬,酒瓶书纸旧报纸……”,将其所要收的东西一口气喊完。

游动设摊的商贩,大多采用唱念叫卖形式,并和表演结合起来,其唱词生动流畅,念白表意真切。如活跃于各地的卖老鼠药者,摆摊设场后,手拿一包药一边向人展示,一边口唱“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首当冲。病疫多为老鼠传,岂能容它胡乱行。老鼠药,小百灵,老鼠一吃活不成。老鼠药,老鼠药,老鼠一吃跑不脱。买了我的老鼠药,一次可药死一大窝”,从除四害的意义唱卖。许多唱卖歌以及各种商贩的“叫客词”,至今仍流传于民间。

许多商贩在口头叫卖时,还配以有趣的吹打敲击之声,所用器具古朴文雅,一些地方称“唤头”。民间各种商贩的吹打敲击器具,实际上成为其叫卖、唱卖的“伴奏乐器“,他们营业时,往往使人感到他不仅是一个做生意的,而且还是一个艺人。

小商小贩的市声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民俗,是宝贵的文化资料。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现代化的广告手段大显身手之际,传统的经商标志仍为民间商贩所难以割舍,在乡村集市的交易中,仍可见到它们的身影。

(五)洛阳民间行商的售卖道具——唤头

自从有了商品,人们为了商品的尽快脱手,往往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借以招徕顾客。旧时,有些小商贩为了货物的出售,声嘶力竭地吆喝、唤卖,固然是招徕顾客的简便方法,但毕竟是个很吃力的笨办法。由于他们卖的都是一些不便于用实物或文字做招牌的商品,又没有固定地址,于是从实践中又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器具所发出的音响代替人的声音,它起的作用是召唤顾客,总称为“唤头”。“唤”就是叫“唤”的唤,“头”就是剃头的“头”,原本是人们对剃头器具“铮子”的一种叫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慢慢地把唤头当做对商贩所用器具的一种统称了。

敲击小道具招徕顾客的方法,由来已久。《诗·周颂》有“箫管备举”,东汉学者郑玄注:“箫,如今卖饧者所吹也。”饧就是麦芽糖。由此可知,至迟在东汉时代,卖糖人就是吹萧叫卖的。

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所用的唤头,名称、形状各不相同,因而成为本行业特有的标志。这种唤头,有召唤人来买和召唤人来卖的两种。沼唤人来买的,如卖香油的唤头,是一面直径半尺左右的圆铜片子。这铜是铜、锡合金的响铜,不是纯铜的紫铜或红铜,后者是发不出清脆悦耳的音响的。这种铜制的唤头名字叫“牌子”。用木槌捶击牌子稍微隆起的圆心,发出叮叮的脆响。

拨浪鼓为洛阳民间商贩中最常用的唤头。它的构造很特别,其形扁圆,直径约七、八寸,下边是一个带半尺长柄的小鼓,鼓的两侧结短绳,短绳上各系一个纽扣大小的重物用手摇动,即发出“嘣咚嘣咚”或“嘣咚咚咚……”的响声,声闻一二百米。也有用一鼓一锣相配者,即在小鼓上方装一面小锣,锣架在粗铁丝上,两旁也系小木球,摇起来锣鼓齐鸣,铿锵悦耳。执拨浪鼓者,多系串乡出售花红线、化妆品、日用百货、布料等的货郎。他们之中口巧者边摇拨浪鼓,边唱卖货歌。人们听到鼓声、唱声,便知道是货郎来了。拨浪鼓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即“惊闺”。因为货郎多做妇女的生意,唤头一响,便惊动了闺中的妇女。寂寞的乡村街巷,每当货郎进村,大摇“惊闺”的声响,大有“如听仙乐耳崭明”的感受。

拨郎鼓亦是新兴行业收废品者的唤头,小贩们走街串巷,收购碎铜烂铁、旧书旧报等废品,有时也用它召唤卖主。拨浪鼓这种器具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的作用。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能吸引人们注意力,其造型特点又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在招徕顾客时总能体现欢快、轻松与优美的气质。这也是后来拨浪鼓成为街头挑担货郎招徕顾客的道具的原因。

商贩常用的唤头中,还有响板也称“连铁片”,由五、六片长10厘米、宽7厘米的薄铁片,用牛筋或麻绳交错串联于一木柄上而成,甩动木柄时便发出“扑啦啦一扑啦啦一”的响声。卖簸箕、扎笤帚和张箩修笼者多用此作唤头。传说此响板乃八仙之一的曹国舅的象牙笏板,故从此业者,也供奉曹国舅为祖师爷。

卖油或卖豆腐多用木梆做唤头,有的地方卖肉也用它。其木梆用木头制成,多用柳木,长约一尺,厚二、三寸,宽约半尺,从一侧凿出深槽,中空有眼,置于木柄上,用一木棰敲击,发出“梆梆”之声。这梆子的创制年代久远,古代巡夜的更夫用它,军队里也用它。《木兰辞》的长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诗中的“金”指的是鸣金收兵的铜锣,“柝”指的就是今天的梆子。

手推小车者,则将铜铃挂于车杆下,车动铃响。

卖芝麻糖、吹糖人等商贩喜用小铜锣,人称“镗锣卖糖”。

卖砖瓦的手执一瓦片;买柴草的以麦杆为记。

卖冰块的唤头称为响斧。响斧就是在一个斧头的斧柄上套上几个铁环,手一摇,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卖儿童玩具的唤头通常称为“琉璃咯嘣儿”,是玻璃做的,底部非常薄。

游乡阉猪者,手持一带胡须的“龙头”。龙头上胡须的颜色是辨别其从事此项工作时间长短和技术熟练程度的标记,龙须颜色白者从事此项工作时间最长,苍色次之,黑色者最短。

游乡理发者也称“剃头的”,标记是一独脚的旗杆,旗为龙凤旗,上绣“魁星斗”,旗杆插于剃头挑子上,挑子由剃头盆架、木墩(椅子)等组成。民国以前,剃头挑子的独杆旗也是其“营业执照”。无此旗杆者不许营业;有此旗杆者,不仅可以营业,而且不受任何关卡限制。据传说,独杆旗源于唐朝,唐朝咸亨年间唐高宗为酬谢一整容匠(剃头匠前身)治好太子“毛脸病”所赐。

唤头中还有一种叫“串铃”的,是走方郎中上街下巷行医卖药的唤头。大家在看电影《沙家浜》里可能见过,它是一个大铁环,铁环里边有一个或多个铁球,把铁环套在食指上摇动,一摇起来铁球就在圆圈内“哗啷啷啷”作声。据说它是由汉代名医华佗所创造。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只喉咙里长瘤的老虎,就想了一个办法,挑选了这样一个铁环,把铁环套在老虎的嘴里,使它的上下牙齿不能合并,通过铁环中间的孔,成功地把老虎喉咙里的瘤切除了。人们为华佗的医术医德所叹服,串铃便理所当然成为行医的标志。这种行医的唤头全国南北大致相同,解放后已不多见。

后来,在这唤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既不唤买,也不唤卖,而是小手工业者用唤头招徕生意。如剃头的拿一长铁镊子样的东西,用一细铁棒从中向外一扯,铁镊子便“滋儿滋儿”地发声。扎笤帚的用一大串长方铁片,呈鱼鳞状缀在一起,手执木柄一扬便“砰啦砰啦”作声。磨刀人的唤头是一种钢管长喇叭。这种磨刀人是专以磨、戗菜刀和剪刀为业的小手艺人。他们走村串巷吹这铜喇叭,发出“呜呜哇哇”的声音,借以招徕顾客。京剧《红灯记》中的磨刀人便是实例。

解放后,随着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被组织起来,有固定经营地点,改变了古老的沿街叫卖方式,这些小道具曾一度绝迹。近年来,因经济改革,不少歇业的老手艺人重操旧业,在乡镇间偶尔又能听到那些久违了的小道具的敲击声,使人们还能领略一下旧市小商小贩叫卖的余韵。虽然以上这些器具的声音到今天几乎是销声匿迹了,不过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是非常聪明的,“唤头”作为行商器具在民间是广为盛兴的,并有它津津乐道的特色。

(六)洛阳民间行商的经商工具

度、量、衡各种量器是行商贸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统称为度、量、衡。

度表示长度,象尺子、五尺、步弓等量具都是丈量长度的。五尺也叫等身尺,俗话说五尺汉子,这是男子的标准。步弓,专用于丈量地亩。

量具,有称与戥子之分。大的为称,过去实行十六两制,大称主要用于“六陈行”,即称油、酒、米、面、肉类、杂货等;小的叫“戥(等)子”,用于称贵重金属和药品。

衡器,如过去粮店用的合、升、斗、石,都是十进制。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折合现为一百二十斤。另一种衡器是事先称好份量的,象油蒌、酒提子等。

洛阳行商讲究做买卖要公平,不能缺斤短两。所谓“无信不商”,这是商业贸易最起码的道德。

在交通运输十分不便的古代,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农民们大都以耕作为生。行商作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在便利偏远地区人民生活、促进物品交换等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些风俗、习惯正在逐渐改变或消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各种大商场、小卖店和超市在城乡闹市僻壤的遍地开花,以及各种各样服务性手工行业的普遍化、经营地点的固定化,加之城市发展所要求的商业经营市场化、秩序化及规范化,在城市中除了收废品者,其他小脚商已经失去了生存市场。然而,在要求相对不很严格的乡村,依然活跃着为数不多的小脚商们,仍在整日为生计而奔忙。

作者简介

梁淑群,女,1970年生,河南洛阳市人。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文博馆员。

同类推荐
  •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

    本书涵盖了南怀瑾先生有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以及禅佛等著作中的精华观念和讲解,甄选了南怀瑾先生国学经典著作中的原话作为每一章的标题和主旨,加入了新鲜的、贴合当下人们生活的案例加以阐述,力图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出来,同时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
  • 破译文化之谜总集

    破译文化之谜总集

    本书分为古代文化之谜、东南亚文化之谜、印度文化之谜、古埃及文化之谜、抒不尽的神秘文化、远古文化之谜、神秘的痕迹、中国文化之谜、复活节岛的神秘、会飞的祖先、没有沉入海底的幸运者等共11章,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足迹。
  • 粽叶飘香:端午节

    粽叶飘香: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 走近兰州

    走近兰州

    《走近兰州》一书挖掘整理了从上古到当代的兰州历史文化,较全面地展示了兰州历史文化的沿革与传承。该书从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了兰州概述、峥嵘历史、文化渊源、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生态园林、民俗风情、地方名品、科教文化、人物春秋等10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兰州历史文化的繁衍,引经据典、有史有实、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对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来说,可以极大地增进凝聚力;对外地的游客来说,则会极大地促进“认同感”。本书涵盖了兰州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兰州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等赞誉都有了系统的文字根据。
  • 中国古代性文化

    中国古代性文化

    本书包括性文物的宣传与展示,能弘扬祖国文化;被破除性神秘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进行健康的性教育;为与性有关的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等,真是太广了)开辟新的发展教育。通过这个研究,目前的性教育既应该包括性的知识教育、性的人格教育,还应该包括性的历史文化教育,当然后者是较高层次的,主要是对成年人进行的,不知这种认识对不对。
热门推荐
  • 这座江湖有两把刀

    这座江湖有两把刀

    有人说,世间最无法直视的东西,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李乘风试过了人心,这一世,他想直视太阳。首先,他得趟过太阳底下的这座江湖。这座江湖,武者功高可战天,符师以诗炼符,山河在一握间。他试了试,腰悬双刀。不曾想,肩扛了两道。这座江湖有两把刀,那,便是李乘风的双刀。
  • 猎食者日记

    猎食者日记

    自群星中诞生的大吞噬者们行走于世间,它们遮天蔽日,吞噬一切,它们是终极的掠食者,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体内无尽的饥饿,众生之肉,众生之骨,众生之灵,皆是注定要填补其深渊般欲望的粮食。祈祷与赞颂大吞噬者的威名,你将获得伟大的飞升,供奉你脆弱的世界,你将获得赐福。(本质就是一个小菜鸡,在异世界为了吃口好的挣扎求生的故事,上述不要太在意︿( ̄︶ ̄)︿)
  • 莫小五的圆珠世界

    莫小五的圆珠世界

    莫小五作为一个薄有资产的小宅女一个,平日里不愁吃穿,喜欢研究点古物,把捡漏作为最高目标,却因为机缘巧合之下找回传家之宝而使自己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异空间,两界互穿....一切的神秘等待你和莫小五一起来发掘~
  • 化碧锦衣

    化碧锦衣

    作者:言楠 是个小可爱平日里很拽的那种,还很冷漠……很nice总想写篇自己的小说,现在终于OK了希望大家喜欢我写的小说,还有喜欢我哦
  • 雪唯殇:谁的情、谁的债

    雪唯殇:谁的情、谁的债

    他!万人之上,永远不会屈就在谁人之下!天下间,没人可以左右的了他,也没人可以牵动他的心!她!才华横溢,慧质兰心;却对一切淡如水!天下间,没有可以让她执著的事,也没有可以让她上心的人!他傲、她淡;他霸、她柔;他冷、她笑!他却看上了她!她无可奈何!他的冷傲霸道,她总能一笑视之。那一颦一笑、那抹淡然,却总能叫他失了心!他的霸业,她不敢苟同,却总因他上了心!她把一切看的清、看的透他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江山霸业、知己红颜!他该如何决择?骨肉至亲、今生最爱!她又如何应对?最后只留:来世、若与君相遇,我定还君深情!最后才发现:没有你、我要这江山有何用!来世、我定找你讨回今生情!三生石畔刻下了谁的情、谁的债!千年后……他是星空里的一颗,她是人海中的一粒。自那一天梦到了他,他的面容便每夜缠绕着她。自那一天在人海中与他初相见,她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第一句话便是:我终于寻到了你,今生定还你深情!他却早已记不起她,那碗孟婆汤让他忘记了他们前世的一切……他说:你不是想嫁给我吗,我会给你一个终生难忘的婚礼。新婚之夜却和她的姐姐在床上翻滚。他说:收起你那下贱的眼泪,弄脏了我的床!他让她把孩子打掉,他说:你是我的女人,就算要死,也是死在我的床上!胭脂血泪流不尽,葬红花颜是为谁!待他终于明白,她却早已心碎了一地!心已死、情将归向何处?!他苦苦哭喊,她却只能说一句:君情已还尽,你我再不相欠!前世今生、谁为谁痴情!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亲们若不喜欢前世的可以从今生看:第七十二章。(腹黑总裁虐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情殇劫之帝君盛宠

    情殇劫之帝君盛宠

    神罪台上,纵身一跃,身姿决绝;情殇化劫,封情断爱,前尘尽忘。再相见,卿不识;相思铃,化情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项羽之兵锋

    项羽之兵锋

    一阙垓下悲歌,至今荡气回肠。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历经百年的战乱,这便注定了,秦末的那场纷争不可能那么简单。冥冥之中,注定的只是一场惊天的巅峰对决。由于是基于历史记载的故事,我也得尊重历史,可能不是悬念重重。但还是希望能让你看到,这个不一样的项羽,还有我眼中的那个时代。书名本来想取名为《兵锋》,可惜被占用了。目前暂停注意:本书非穿越
  • 诡夜长安

    诡夜长安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中开了家名唤经香阁的香料铺子,专售各种奇香,其香百味,皆如人生,人、神、鬼、怪无不为之痴迷。闻香后,伤心者忘却前尘,执迷者不再烦忧。世人皆谓此铺有诡,屡屡生畏,然,求香者仍每日不断。神秘少女芅姜为香而来,苦心盘算,却意外发现铺主青寻非人非神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