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6700000046

第46章 中国现当代诗歌细读 (3)

“这就是那钟吗?”这一句正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深深叩问、探询和感喟。诗的最后一节,运用两个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并强化了人生礼赞的主题。这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眠钟”式的积极向上、默默奉献的人的死,使人深切地痛悼而追念不已,感受到的是“人在黑框里愈加苍白”。人们由怀念进而学习“眠钟”默默式的奉献精神。

“凤凰木”的情态说明这种精神正在我们心中扎根开花,兀自嫣红。第二层则指出如果人们只是为了个人活在狭小的阴暗的“黑框”里,那么,其人生将“愈加苍白”,毫无意义;反之,如果人为了他人和社会而活,这诚然将经受那“雨窗外”风雨雷电的考验,但他将一如勇于牺牲的凤凰鸟一样,鸟去树留,这昭日月、动天地的凤凰精神之树————“凤凰木”,将永留人间,绿化人生,花香后人。

诗的第三种意义是对社会的叩问。

“眠钟”的形象是悲剧性的,当“钟”响起时,人们对它恭维趋从,“钟”听到的是阿谀的“啁啾”;而一旦“钟”退而“眠”时,“讣告”一来,人们便将平时的怨气尽泻而出,“倒出一大堆攒积的唏嘘”,并且一次用完,方才过瘾、解恨。

拟人化的“眠钟”在人们世故的“黑框里”将显得毫无意义,“愈加苍白”,旁观在“窗外”的“凤凰木”毫无“钟眠”后的同情与悲悯,它竟然“兀自嫣红”,自开自放。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此诗无疑是对社会和人们道德良知的谴责与拷问。

不难看出,这三种意义并置于诗中,是这首短小的诗歌充满了含混和歧义,是一首能够经得住新批评细读分析和观照的好诗。

五、在尘世中寻找天堂: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细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年1月13日这是一首很容易被人误解和误读的诗,而它现在已经被收入新编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因此,我觉得,对它进行恰当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海子曾被称为“麦子诗人”,他写过一首名为《麦子》的诗。可以说,麦子是海子诗歌写作的全部理由和话题。海子的《麦子》与梵·高的《太阳》一样都在燃烧。麦子和农业相联系,和粮食同指。作为“乡下人”的海子,他的农业理想比那些从城市中走出来的“隐逸者”的想法更为朴实鲜明。海子并不只是在自己的庄稼地里收割神话,更要在宇宙的无极中对生活进行抒情和描写。海子早期的诗歌十分透明,就是因为在诗人心目中确实有个农业家园,那里山明水秀,给人慰藉;一直到这个农业帝国破灭,诗人和他的麦子才开始忧愤绝望,并开始诅咒那吹刮不息的风和那毫无生机的大地。所以,在随后的诗歌里,黑暗、死亡就开始取代麦子而成为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海子一度要用黑暗破解生命,却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死亡体验最终导致1989年春天的大爆炸。诗人用死亡来对抗时间的流逝,拒绝遗忘。作为知识分子精英的海子就此倒下,化成泥土,化成青烟。而他在中国新诗中建立了一个永远的春天和神话。这是我们在解读海子这首诗之前所必须了解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解读,不像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解读,可以从首到尾进行“顺读”就可解其意;它是“跳跃”着的,应从整体语义结构上把握和细读。

我认为,要读懂海子的这首诗,应抓住两个关键,也可以说是全诗的两个“诗眼”。第一个诗眼是诗中出现三次的“从明天起”。这个诗眼传达出了字面意义上的“显在信息”和字面背后的“隐在信息”,两者形成一种张力。从字面上看,诗人决定从明天起(这里的明天有未来之义)要做许许多多“幸福”的事或与“幸福”有关的事。比如,诗中提到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拥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并且坐在这所房子里“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等等。从这些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理想图景中,我们不难看到海子所说的“幸福”的所指了。这样看来,海子这首诗是一首积极浪漫主义的诗篇了。然而,透过字面进行反省:诗人为什么不说“从今天开始”而反复说要“从明天开始”呢?显然,是受主、客观双重原因所致。既有时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原因,也有诗人自己的主观愿望,都不允许诗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建构理想。从这里,我们似乎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现实之痛,对时代之伤;在貌似浪漫而平和的诗句表述下面隐藏着诗人对现实尖刻而有力的拒绝与批判。如果只读出这些诗句表面的浪漫温情而没有读出这些诗句下面的尖锐与锋芒,那就没有走进海子这首诗。在时间上,海子把幸福寄托在未来;而在空间上,海子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实质上也是指未来的另一个世界,即彼岸世界)。海子所说的幸福是那种“远方的幸福”。而在他的《远方》一诗里,他又写道:

“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海子在远方看到了什么,同时也就知道自己在现实中失落了什么。还乡,这个永恒的话题,吸引着诗人在文化视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突破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解脱仍是要把目光投向远方,投向远方的未来,甚至是彼岸世界。在这个基点上重建理想国,寻找回那已失落的世界。对远方的遥望实际上笼罩了海子所有的诗歌,在终极意义上,远方是海子诗歌所有意义的总和。如果没有对远方的凝视,听不到那遥远的呼唤之音,海子诗歌就会失去吸引自我的魅力。从这里可以看到海子最后的文化心态和坚强理想的人生持守。

在海子心中,一直有着拯救文化的精英意识,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主流取向。

80年代末,这个理念大厦一下子坍塌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四分五裂。商业的冲击把文学排挤到边缘状态,拜金主义与大众文化消解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扼杀了政治激进主义,人文精神面临着瓦解的危险。作为一个一向摇旗呐喊、坚守信仰的前驱者,这时,成了在黑暗中寂寞奔驰的猛士,自己的行为一下子变得不合时宜,海子心中的感受甚于《呐喊》而更多的是《彷徨》式的悲凉。在这种状况下,海子才走得义无反顾。向远方和彼岸世界去寻找,远方很遥远,但毕竟残留着希望。确立遥望这个命题,如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一样,在守卫的同时还应看到更远,看到希望。海子用他的诗歌和行为对人类的精神家园作了最后一次无力的维护,然后上路,走向远方。实际上,那里仍然是遥远,海子又只有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那样不停步地走,走在这个异常沉重的命题里,感受这个时代和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东西。

第二个诗眼是末节中的三个“愿你”和一个“我只愿”。它们之间的对比和反讽是势不两立的。

“你”是“陌生人”,诗人祝愿你的,恰恰是你所希望的;因此,“愿你”可看成是“你愿”。也就是说,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朝思暮想在尘世间获得所谓的幸福;而诗人只愿意远离尘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未来的时空里,乃至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真正的纯然的幸福,这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寓意之所在。

显然,“愿你”是诗人反讽的体现。如果你不知道诗人在此运用了现代派艺术常用的反讽技术,就会误读,就会认为诗人真的在祝福你。其实,与字面意思恰恰相反,诗人是在否定众人平庸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标举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还有,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离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只相差两个多月。可见,诗人是悲世、愤世和厌世的。当海子在大地和天空(远方)中都无法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理由的时候,就陷入深深绝望的境地。

海子在精神上是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的。海子的死,是一种绝对的死,是那种既考虑了情感和道德的因素又超越了它们的一种死。在海子那里,死亡情结成了诗人追求本质之途的欢乐和痛苦的统一。在《太阳·土地篇》里,海子写道:

“想起了人类,你眼含孤独的泪水。”海子的每一首诗就是一滴孤独忧伤的泪水。这不仅是因为他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更因为“我的泪水中有对自己的哀伤”。

(《哭泣》)另外,这首诗矛盾的语义结构和反讽手法,不仅仅是一种诗思与诗艺结构,也是诗人矛盾的心灵世界与矛盾生存状态的一种诗性反映。

六、对肖开愚《北站》的细读

新批评提出的旨在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细读法,是一种行之此处的分析参考了苏雅娟《对〈北站〉的新批评细读》一文,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有效的批评方法。肖开愚的《北站》就是一个适合于新批评细读法解说的文本。

“新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理论流派。新批评派提出了一套用于具体操作且影响巨大的批评方法:细读法。它要求读者从具体情境出发对单个作品和单个语义进行分析,从细节入手,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

作为一种探究作品,特别是抒情性作品的内在意蕴的手段,新批评是一种颇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肖开愚是当代重要诗人之一,无论在诗歌写作还是诗歌理论建设上都有很大成就。如同当下许多诗人的诗一样,他的诗也被普遍认为是难以进入的,这里选择《北站》进行新批评式细读,正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使读者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正如新批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中指出的: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察觉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

诗歌以《北站》作为诗题。

“北站”这个题目的设定将人的思绪引到了火车站这一特殊的场所。火车站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来自各地的不同的人集中于此,鱼龙混杂、熙熙攘攘。而以这样一个场所作为题目与诗的主题有什么关联呢?带着问题我们进入正文。像许多优秀诗篇一样,这首诗的整体性很强,诗的每一部分好像都回荡着其他部分的和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诗的每一小节的第一句话都是“我感到我是一群人”。

同类推荐
  • 忘忧草

    忘忧草

    欣闻我部战士任然(任文博)出版诗集《忘忧》,我甚感高兴与快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军营多俊才。年仅21岁的任然能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把自己从军后所思所想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出来,是很不简单的,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透视这部既阳刚又清秀俊美而略显稚嫩的诗文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把热爱生活、热爱军营与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孤寂以及对战争和和平、信仰和追求的独特情感一起融入诗歌,感情细腻,朴实精炼,发入深省。希望任然同志笔耕不辍、追寻不止,待到秋天再来时,祈盼看到他辛勤的镰刀下有更多更壮的果实。
  •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将呈现一位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达人。作为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为我国读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众形象、传奇人生早已通过其作品为人所知,但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书信却让一个崭新的海明威浮现出来。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从海明威留给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书信中精选了其从18岁至逝世这40多年间写就的近600封信件,书信中的海明威用作品外的“私人”语言坦诚地向各色人群——家人、朋友、敌手、编辑,以及当时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揭示了自我,记录了他生活与写作生涯的方方面面,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作家也不为过。作品所选的书信不仅记录了作家人生各个转折点,更展现了他的性格与智慧,及其对狩猎、垂钓、饮食等的特殊嗜好。其流露出的幽默与狂野大大超过了他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家自传。而其中描画的众多国际性、社会性事件,以及一众名噪一时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从侧面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国际风云与艺术影像。这些信不仅成为一般读者的指南和阅读享受,而且为认真研究文学的人提供了考证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巨人之一的生平与成就所需的原始文件。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贝姨

    贝姨

    乡下姑娘李斯贝德不如姐姐阿特丽纳漂亮,因此总是抱怨姐姐的好运气:阿特丽纳嫁给了巴黎的于洛男爵,李斯贝德却在一日日重复的活计中蹉跎成老姑娘“贝姨”。一位自杀的青年艺术家文赛斯拉·史丹卜克被贝姨救下,依靠贝姨的积蓄学习雕塑,也因此被有着变态控制欲的贝姨牢牢地看管着。文赛斯拉偶然结识了阿特丽纳的女儿奥当斯,两人情投意合。贝姨得知此事,心中的嫉妒之火熊熊燃起,她勾结风流的交际花华莱丽,从贪图美色的于洛男爵入手,对阿特丽纳一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 沉默的告白

    沉默的告白

    我的生命在日光之下展开,我的写作也在日光之下开始,我在赞美光明的同时,也在指证黑暗。感谢上帝,赋予我拒绝与黑暗、谎言和邪恶为伍的力量,让我有成为“光明之子”的渴求与盼望。文字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他们微笑着接受厄运的降临,并因此获得了穿透性的视力。
热门推荐
  • 我的上仙有点怪

    我的上仙有点怪

    “系统大哥,行行好吧,多给点奖励呗~”“滚!”(好无力的简介?_?`)
  • 刑九界

    刑九界

    一切皆因果循环。不问谁是谁非。九界之大,非正亦邪。
  • 彼此,在彼岸等候

    彼此,在彼岸等候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红尘舞,舞世尘,前生里,今生后,予卿一锦繁华许,你一世欢颜;墨莲生,生浮梦,晨曦间,暗夜终,给君数度柔情,应汝三生之约。”最后一次命运的轮回。这一世,是她最后一世。这一世,她只是普通的凡人。彼岸花之梦,她的梦。
  • 重生之掳获男神日常

    重生之掳获男神日常

    重生都是门技术活,不把仇家狠搅一番的都属瞎扯淡,李棉就打算扯淡一把,只想让家人过上姓福的小康生活,顺带做个高雅有气质的人。不过,那个阳光下弹琴的装逼少年,你丫能别长那么好看吗?这么小就这气质你爹妈知道吗?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李棉的虏获男神计划就此开始。
  • 战王妃

    战王妃

    每个人都想要一份独一无二的爱,但往往事与愿违,她本无心招惹他们,可一个个就是不愿放手。他是高高在上的王爷曾许她一生一世一双人,最终却纵容别人杀她子,心思情灭她带着仇恨离开,再次归来,必将血债血偿!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本书采用的是清文学家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的选本,篇目、排序一概未动。翻译成新诗是本书的重点。为了读者阅读和理解方便,还增加了诗人简介、对原作思想与艺术特色简要平析的“说明”,以及词语典故的注释。本书由吴坤定、陶文鹏、张厚感三位先生合作完成,但大体上又有分工,因而在翻译风格上自然有所差异。有的译作,在诗行乃至用韵上尽可能贴近原诗;有的则驰骋想象,作了一些合理的发挥。这样也是考虑到无须人为地设定一个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希图达到清新活泼、“异彩纷呈”的效果。
  • 拒嫁豪门:江少的boss宠妻

    拒嫁豪门:江少的boss宠妻

    他,表面纨绔子弟,实则不然。她,活泼伶俐,专情唯一。陷入苦苦豪门海,彼此紧扣双手。小人作祟,家族纷争。漫天战火我只想带你离开,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平平淡淡,穷尽一生。……婚礼当天。“江羽澈,我要结婚了。”“等着,我去劫婚。”“?”“我说我去劫婚。”她无奈地放下手机。他被家族囚禁,又怎会有时间脱身呢?婚礼上。教堂上空传来直升机的声音。一个黑影从飞机上一跃而下。“女人,今天的新郎是我!”他身着西式新郎服,这是他难得的一次穿西装。她怔怔地往台下看了一眼,观众席那全是她的朋友和他的朋友。他缓缓拿出戒指:“对不起,迟到了这么久。”她热泪盈眶:不久……只要是关于你的,等多久都不算久……
  • exo最耀眼的星

    exo最耀眼的星

    她只是个平凡无奇的女生,为了自己喜欢的偶像,去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被anti粉欺负,被人不待见,在舞台上出丑,被人误会……她才十三岁……经过自己的辛苦,她不畏流言,一步一步的走上了那个耀眼的舞台,只希望他能多看自己一眼。哈喽,我的《exo遇上不良少女》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哦。(本文基本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我的校长生活

    我的校长生活

    慈面狠心白书生,辣手摧花李校长。且看那白面书生的校长之路。
  • 网游之我就是系统

    网游之我就是系统

    一台不知道从何处来的超级光脑一个半残废的懦弱男孩儿一款自2012年大灾难十八年之后开放的全息虚拟网游当玩家因为光脑的BT而成为了系统服务器代言11C当进化得跟真人一样有情感的超级光脑取代了原本的服务器的时候这款游戏,会发生什么鸡飞狗跳的事情?————————————————————————本文无11无11,想看以上两种的请绕行本文主角性情虽然软弱,但是开了外挂,想看主角经常被虐的请绕行本文主角不无敌,但无郁闷本文网游居多,穿插都市————————————————————以上,想到了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