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73900000021

第21章 管理者的风范(1)

做一个真正的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回答子路时候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是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这句话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自古至今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

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了,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对孔子以上的这番话,南怀瑾先生是极为赞同的。在他看来,领导人本身的端正,就是一个良好政治的开端,所以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随之转化而归于端正的。如果他本身不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去执行,结果是没有用的。

因此,作为领导者需要牢记这一点。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部下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以适宜的态度或行动出现在部下面前,就会立刻影响到部下的士气,如此一来,他所领导的组织或团队就会更加牢固。

在这方面,唐太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的生活,这无疑就像是在割取自己腿上的肉来吃一样,虽然肚子吃饱了,但是身体也糟蹋了。如果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着的身体能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老百姓会胡作非为。”

他还说:“一些政权自取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是为政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罢了。吃山珍海味,沉溺于歌舞笙华与美女之中,欲望就会越发膨胀,如此一来,不但无暇顾及政治,甚至会使人民陷于困苦之中。结果国君只要说出一点不合理的话,老百姓的心就马上起伏不定了,谋反的人就要趁机作乱了。有鉴于此,我极力地压抑自己的欲望。”

魏征听后说:“自古以来,被尊崇为圣人的君主们都在努力实践这件事,所以才能够开创理想的政治。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来询问政治的要义,詹何回答楚庄王说,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楚庄王又问他具体的政策,但他的回答仍是,从未听过国君本身行得正而国家混乱的事情。陛下所说的,其实和古代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

唐太宗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他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仍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彻底。于是,他就向魏征表示了这种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我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我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的嘲笑。”

魏征听后安慰他说:“从前鲁哀公曾告诉孔子:有一个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时候连自己的太太都给忘了。孔子听后回答说,这样的现象不算是严重,有比这个更严重的呢,就像桀和纣等暴君别说自己的太太,甚至连自己都忘记了呢。陛下你千万不要连这个都忘了,只要能时时留心自己,这样做至少不至于受到后世子孙的嘲笑啊。”

上面这几段君臣对话可以看出来,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率先做出一定的表率,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部下才会群起效法,并端正自己的品格和行为。

大臣们向唐太宗上奏时候说:“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榭’,在夏末可以住在高殿上,而现在夏天的酷暑仍然没有消退,秋季的长雨又将要来临,宫中的湿气太重了,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对于做皇帝的来说,造一座宫殿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是唐太宗却婉言拒绝了大臣们的好意,他说:“各位都知道,朕患有神经痛的毛病,这种疾痛如果长年居住于湿气太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要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记得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的时候,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十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和汉文帝比起来,我的德行是远远不及的,但是现在建筑一所新的宫殿所使用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

大臣们再三要求,唐太宗仍然执意不肯。最后,大臣们只好听从了太宗的意见,没有再提这件事。唐太宗对自己行为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位封建君主,但是后人称他为一代明君,这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然而与古人相比,,现在一些不成熟的领导者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会很冒失轻率,往往不顾后果。还有的人贪得无厌,官位越高越好,权力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事情却是越少越好。这种人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人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自己没有发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所谓“君子慎独”意义就在此。

南怀瑾先生在与彼得·圣吉谈管理的时候,曾经说起过儒家领导学说的核心观念,那就是“想做个伟大的领导者,你必须是个真正的人,你必须要先了解自己,先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他要求领导者要注意修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先生认为,领导者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走向“全球民主”的钥匙。为什么领导者必须是个真正的人呢?因为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只有自己是真正的人的时候,对人性的理解才能是全面的,才能把别人管理好。

比如说在现代企业中,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员工,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一些小毛病,可能还会犯一些小错误,有一些小缺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有的员工个性十足,不得老板的喜欢。其实,真正的人才是不太好驾驭的。那些很容易就能掌控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第一流人才。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要肯定员工是个人,对待下属和员工应该做到宽容,可以说这是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美德。没有一个下属愿意为那种对下属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犯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甚至打击报复的领导去卖力做事的。

作为领导者,尽可能地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原谅下属的一些小的过失,就是对下属人性的一种把握。很多时候,那些无关大局的小事,是不用与下属锱铢必较的,可以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下属的宽容大度,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汉文帝时期,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侍从与他的侍妾曾经私通。袁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而当时有的人却以此吓唬那个侍从,那个侍从害怕被袁盎追究,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以后,亲自带人将他追了回来,并将侍妾赐给了他做妻子,对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倚重。

到了景帝时期,袁盎入朝做了太常,并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借机将袁盎杀掉。他派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一切都是在暗地里进行的,袁盎对此事却毫无察觉。而这时候,那个侍从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为了救袁盎,他就买来二百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当晚,兵卒们一个个喝得是酩酊大醉,瘫倒在地。

这时候,侍从悄悄地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并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了。”袁盎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以前那个蒙你恩典赐予侍妾的人呀!”袁盎大惊,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吴国。

我们可以看到,袁盎对人性的了解是多么透彻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对别人的好处,以后就会有机会得到回报。

一个相类似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庄王设酒席大宴群臣,日暮时分,正当酒喝到酣畅之际,灯烛被风吹灭了。

这时,有一个人因为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再加上饮酒过多,难于自控,便乘黑暗的时候,抓住了美姬的衣袖,想要非礼。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灯烛灭了的时候,有一个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灯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是谁。”

庄王听了以后就说:“赏赐大家喝酒,并让他们喝多了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你的贞节而辱没别人呢?”

于是,庄王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是没有尽欢啊。”群臣听了以后,在坐的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并且都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到尽欢而散。

过了几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楚庄王发现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最前边,作战异常勇猛,在他的带动下楚军士气高涨,连战连捷,最后打退了晋军,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十分惊奇,他叫来那人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那样的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个在喝酒那夜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上面的两则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袁盎和楚庄王的宽宏大量、远见卓识,也能够洞悉他们驾驭下属的高超艺术。袁盎和楚庄王可以说是很了解人性的领导者,因此他们的下属都能诚心归顺于他们。按照南怀瑾先生的标准来看,袁盎和楚庄王算是真正的人了。

《孙子兵法》里说,最高妙的招数要算攻心。而要做到攻心,就一定得理解对方的心。一个领导者自己必须先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够透彻地了解什么是人性。那么,在决策上,他才能够制定出有向心力的准则,在用人方面才能够抓住下属的心理,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驾驭人才的目的。

双管齐下更有效

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三国志》

“恩威并行”,意思是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在也多用来指掌权者对手下的人同时用小恩小惠和惩罚这两种手段来实施管理。这句话的出处是陈寿的《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原文是:“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南怀瑾先生在讲到管理的时候,讲到了古人的管理智慧:管、教、养、卫。这四个字可以说浓缩了管理的精华。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管”和“养”两个字。“管”与“养”如果能并存的话,就是恩威并施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手软的一手硬的,双管齐下。这是一种在日常工作中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一般人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多数的时候,有的人只懂得施恩,却不懂得施威,也有一些人只知道作威作福,并不知道怎么去爱护自己的下属,所以这样的领导者也就没有什么威信了。而比较理想和高明的管理方式,能够让下属既害怕又喜欢。

在生活和工作中,施恩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施威就不容易了。所谓“威”,就是指表现出的那种可以压服别人的力量或使其敬畏的态度,但是,如果是乱发脾气的话,那不能算是施威。而且,下属的心多数时候也是难以捉摸的,他们随时会陪在领导者的身边,对领导者的决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下属发自内心尊重和佩服领导者,那他们自然会处处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替领导者规划统筹,献智献策。但是,如果下属对领导心存不满,就有可能会误导或者欺瞒领导,最终造成决策的失误。

蜂须贺是日本四国地区德岛县藩族的开国始祖,他驾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能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的记载。

一年冬天,蜂须贺对他身旁的一个家臣说:“现在天气这么寒冷,你脚一定冻了,我本想找出我的那双旧袜套送给你,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没有办法穿,但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只袜套。”

一个月后的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过来并对他说:“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就可以把它们凑成一双穿了。”那位家臣非常感激,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做事更加用心了。蜂须贺之所以这么做,是想从家臣对他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的忠诚度。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常是先排好了轮班的次序,并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人去值勤。身为家宰的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们的反应。

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才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变了,于是就脱口而出:“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啊,真不知用意何在!”

这话正好被蜂须贺听到了,于是他语意深长地回答:“如果我的心意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领导者要懂得看透下属的心,但切忌让下属猜透自己的心思。有时候,上下级之间保持一种神秘感,能对下属产生一种威慑,从而轻松地掌控他们。

有些时候,对那些明明知道的事情假装不知道,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战国时期的韩昭侯就是这样做的。

有一回,韩昭侯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来的指甲屑藏在自己的手中,然后对他的近侍们说,他刚才在剪指甲的时候,把一片剪下来的指甲屑弄丢了,让大家快点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好一会儿,不过,谁也没有找到。有一个近侍于是就偷偷地剪下了自己的指甲呈给昭侯说他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这个人是一个不诚实善于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下属到四处巡视,看是否有事情发生。结果下属回来报告说没有什么动静。经过昭侯再三追问,才有人说在南城门外,有一头牛进入人家的旱田里偷吃了谷苗。

昭侯听完以后,命令来报告的人不准泄露消息,然后他派遣其他的人再去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说,最近发现有人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让人们快去探察,并把消息报告回来。

没用多久,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上来了,但是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大发雷霆,命令下属们重新加以调查,最后,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自此以后,部下们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这位昭侯是聪明的,不过,如果领导者要是做一些干扰和怀疑下属的事,而不从其他的方面加以体恤的话,下属很有可能因为反感他而产生叛离之心。

从古到今,许多手握大权者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树立自己的权威而用一些策略试探下属。不过,在使用策略的时候,是不能一成不变的,如果老用相类似的方式的话,很容易就会因被下属察觉而失败。

同类推荐
  • 辩谬篇

    辩谬篇

    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的著名作品之一,诠释着哲学中逻辑思维的真正涵义。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其中辩谬篇就是其中一部对逻辑具体剖析的书籍!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该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 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大学论·意志升华论

    当一个生命主体降生在大地上,不论是什么样的一个生命,他都有他的角色与任务,而这样的任务是在生命主体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并使其为之奋斗的,退一步说,生命本身的存在其实就是最根本的、最初级的价值目标。如果人一旦连这一价值目标也不去认可,那么这样的生命只能谓之为行尸走肉,也就不会再有更多的生命主体的需求与欲望以及价值实现与满足。意志就是脊梁完成这个任务和目标的根本。
  • 《道德经》新释

    《道德经》新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漯……
热门推荐
  • 希望余生也一直有你

    希望余生也一直有你

    互相暗恋真的是件特别美好的事你喜欢的他也在喜欢着你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 女神逆天:我和化为白狐的我

    女神逆天:我和化为白狐的我

    心已死,吾不愿再世为人!轮回为白狐的我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但是却保留了人类的思考能力,雨夜,我遇到了10年前的我......自卑的冒失娘开始了向绝代风华女王的转变!超级爆笑逆天改命开始上演!然而,当披着“幻羽霓裳”飞升的那一刻,我发现......我依然眷恋着他,不论我是人,是妖,还是白狐!
  • 东京生死令

    东京生死令

    北宋年间,朝政变法风起云涌,两股对立政治势力的形成,使得朝廷党派斗争更加激烈,奸臣当权,良臣为寇。北宋东京,两大显赫家族,三大江湖门派纠葛不清的的权利冲突。诞生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下的爱情的双方,面对生或死的选择,将何去何从?
  • 龙霸异世

    龙霸异世

    卓不凡十八岁生日和美女一夜风流,却不知美女乃是黑道大哥的情妇,惨遭十数名刀手追杀。身死之后,魂穿异界,意外获得祖龙精血。且看一介高中宅男如何凭借祖龙精血,一步步登临昊天大陆强者巅峰!
  • 寰宇星魂记

    寰宇星魂记

    烜朝先帝驾崩,瀛洲风雨飘摇。少年苏星生于乱世,少小离家经历世事浮沉,洗尽铅华,悟道于轮回!繁华如流云,起坐不能平!世事皆由心,轮回梦浮生!
  • 杀戮乐土

    杀戮乐土

    周俊重生于乐土世界,开启一段与鬼神的杀戮征程,疯狂的恶灵,诡异的鬼神信徒,神秘的乐土缔造者......谁都无法阻止周俊回地球打工的梦想。
  • 云境大陆

    云境大陆

    英雄四起,群雄争霸,无数新鲜的头颅和滚烫的血液祭奠着强者的对峙。在这个大陆,征服与被征服时刻上演,阴谋与诡计穿梭其间。在这个大陆上,有忠诚与背叛,有正义与邪恶,有真实与虚伪,有遗忘与欲望。若是强者,谁不欲为王?谁不欲取下这个大陆?可这不光是一场天下的争霸,当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举目皆是逍硝烟时,人们沦失在虚假的救赎之中,朝着神膜拜。当最后一战打响,虚伪的神会露出真实的面目,所有的强盛和衰落都将面临覆灭……
  • 不懂爱之练爱

    不懂爱之练爱

    她说你不爱她,他说也许吧,但我一想到今后的日子她不在我身边,我就忍不住掉眼泪!他说我后悔没有早一点遇见你,她却说可能我从来就没有爱过你,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不觉得遇见你是一件幸福的事!她说这年头找份称心的工作不容易,他却说我找你更不容易她问他我到底哪里好,他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够完美了,你哪里也不好,你只是刚刚好!她说我不信月老能给人带来好的姻缘,他说你不用信他,你信我就好若干年后,苏和再次想起此时的心情,总是觉得好笑!她固执地坚持着这世上会有一个男人真正爱着一个女人,他们会因为爱生子,因为爱白头偕老!而此时的她因为这种固执,错误地爱上了这个男人,因为生子爱上了这个男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灼娑

    灼娑

    奈何桥旁,谁用了百年的等待,百年的相思化作了一滴黄泉泪,唤醒了孰是孰非谁又把思念的泪水藏在心里,入了尘世的轮回,几番轮回他在世间寻到了她,而她却早已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