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6200000138

第138章 无力回天的囚徒皇帝——清德宗光绪帝(22)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天,因南海结冰,光绪帝和几个小太监一起玩耍,不知不觉踏冰走上了岸,后被大太监崔玉贵看见。崔玉贵以小太监挟持光绪帝出巡,欲行不测为由,将6个小太监全部打死。从此,对光绪帝的管束愈加严格,只要南海结冰,就有人不厌其烦地砸冰,防止光绪帝逃跑。

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精神上的折磨更加残酷,不仅逼死了他唯一宠爱的珍妃,还处处借机刺激和打击光绪帝,甚至到后来太监们也都不把光绪帝放在眼里。

正是因为慈禧太后曾试图谋害或者废掉光绪帝,并对他的“囚徒”生活极尽虐待之能事,人们才怀疑是慈禧太后最后派人害死了光绪帝。再说,一生要强的慈禧太后能容忍一直被自己压制的光绪帝死在自己的后面吗?她就不害怕光绪帝重新执政后,翻她的旧案?

尤其是二人离世的时间相距不到一天,这仅仅是巧合吗?所以这种怀疑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长期担任起居注官,接近光绪帝的恽毓鼎,在所写《崇陵存信录》一书中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入诊者都说光绪帝并无大病。十月初十,逢慈禧太后生日,他还准备给太后祝寿,后慈禧太后传懿旨:因皇帝有病在身,免其率百官行礼。并且说,当时慈禧太后患腹泻已经多时,有人进谗言,说光绪帝听到太后病了,面露喜色,慈禧太后十分恼怒地说道:“我不能死在你前面。”到了二十一日光绪帝就驾崩了。这样看来,慈禧是毒害光绪帝的真正凶手,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李莲英、袁世凯谋害皇帝

还有其他说法,认为是李莲英或者袁世凯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怕慈禧太后死后,光绪帝重新执政,会对自己不利,因而下手害死了光绪帝。德龄女士在《瀛台泣血记》一书中叙述: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太后,他怕慈禧太后死后,光绪帝重新执政算自己的老账,下手毒死了光绪帝。英国人濮兰德和白克好斯合着的《慈禧太后外传》中也支持这种说法。

而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则说,他听说光绪帝是喝了袁世凯送来的一剂药而死的。由于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一旦慈禧太后死后,光绪帝重新执政,肯定会向袁世凯算账,所以袁世凯要在慈禧太后死之前,先把光绪帝害死。

总的来说,在光绪帝诸多的死因中,被慈禧太后害死是一种重要的说法。至于事实是否如此,到目前为止,史学界仍没有定论。

慈禧去世

慈禧去世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4岁高龄的慈禧进入皇宫已有58年,对大清的统治已48年,十月,慈禧因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她的精力明显不够用了,此时她也不免有些担心,于是千方百计保养,但尽管如此,她还是病倒了。

她在病倒之后,尽管想不到自己的寿命不久了,但自知年纪大了,既然病倒就十分不利。所以,她一方面依然将朝廷权力握在手中不放,甚至到死前的最后一刻;另一方面必须得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作一些安排。

慈禧在病重期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将醇亲王载沣将近3岁的儿子溥仪迎入宫中。光绪去逝之后,慈禧就在朝廷内外宣示溥仪为入关后第十代皇帝,这是慈禧所立的第三个傀儡皇帝。

在立溥仪登极即位之前,慈禧就下了一道懿旨,曰:“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这充分表明,慈禧虽然立了皇帝,但她绝不放弃手中大权,哪怕一点点。

这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正在中南海仪鸾殿的御榻上,静卧养病。几天来,慈禧的病情加重了,而且是明显加重,御医们绞尽脑汁,用尽医术为她治疗,但也无济于事,应诏赴京的全国各地名医也轮着为慈禧诊断、治疗,开出许多方子,但慈禧的病情却日益严重。

慈禧出生在大清帝国中衰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的富庶很感兴趣,更想吞掉中国这块土地。他们极力用各种方式来撬开中国的大门。在她6岁那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隆隆的炮声打开了。列强涌了进来,眼看大清政府面临着危亡。她在宫中正受咸丰宠幸的时候,洪秀全在南方闹起了太平天国革命。没有多久,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内外交困,逃入热河避难。在一个集权专制的政体下,最高统治者皇帝重色轻政,为所欲为,手中的大权自然就会失去。在咸丰纵情声色、不问政事的情况下,肃顺等人乘机想篡权,后妃不甘受人指使,与奕联合,最后使肃顺大败,慈禧垂帘听政,步入了政治舞台。她与慈安、奕制定了对洋人妥协、集中全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政策,终于外揖洋人,内平太平天国。由此形成了所谓“同治中兴”。但时间不长,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齐心协力,镇南关一战大败法军,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慈禧害怕再发大乱,导致别的国家也来干涉内政,因此同李鸿章等人积极鼓吹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造成了不败而败的局面。10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丧失主权,也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化。民众对洋人的侵略十分愤恨,山东闹起了义和团。慈禧采取利用义和团反洋人的策略,招来了八国联军,结果北京被攻陷,慈禧西逃。自《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人几乎掌握了大清帝国的命运。

慈禧每每回忆到这些,她都怨恨至极点,但她痛恨的不是自己,而是道光与咸丰,更怨恨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她怨恨上台时就接的是他们的破烂摊子。她更怨恨奕、慈安、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载漪、载勋等人不尽心尽力,导致国家败落。对自己,慈禧本人不但没有怨恨,反而自豪。她曾经说过:“我不逊于任何一个男性统治者!”慈禧认为,她接过这样一个破烂摊子,能将大清帝国维持到这种地步已经够可以的了。历史上有几位能像自己这样,统治的时间长达48年,况且又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毫无分裂割据局面,她的确为之自豪。也确实是这样,她统治下的大清帝国,终究还算一个统一的国家。

慈禧不但破坏大清祖制垂帘听政,而且将列祖列宗不得重用太监,更不允许他们参政干政的祖训抛到九宵云外,重用起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导致他们在朝中胡作非为、权重一时。但是,也许是慈禧在自豪过后又痛心疾首的缘故,慈禧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即是: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慈禧的殡葬前后,所烧的纸人、纸马、楼库、器皿、松亭、松轿、衣、帽、鞋、履、衾、被、枕、褥等数不胜数。在出殡前两个月,仅仅一次就在东华门外烧掉一只“大法船”。这只船价值十几万两银子,是用绫罗绸缎扎成的。

慈禧的棺材木料,来自于云南的森林,仅运费就花去了几十万两白银。棺材做完后,先用一百匹布缠裹衬垫,然后刷49次油漆。由几千杠夫抬棺,分几十班轮流杠运,每班128人。在出殡前,杠夫在德胜门外“演杠”整10天,按照正式送葬的要求,抬着一块和棺材重量相同的大厚板,厚板中心放着满满的一碗水,直练到碗中水不溢时,演练才可停止。

出殡的那一天,送葬队伍声势浩大,旗伞飘扬,在最前面走的是64人的引幡队,举着花花绿绿的万民旗、万民伞。在其后是上千人的法架卤簿仪仗队,举着无数个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如林,幡旗蔽日。跟在仪仗队后面的是由100多人组成的抬着慈禧的巨大棺材的大杠。皇家规矩特别多,还把棺材装饰成轿的模样,称为“吉祥轿”。跟在棺材后边的是十路纵队的武装兵弁。最后面是由数千辆车子组成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车队。送葬队伍蜿蜒十多里,所路过的地方,不能有任何障碍物,只要是有的,不问大小、多少,一律拆掉。

从北京到东陵,要走六七天。途中不仅有已设可供食宿休息的行宫,而且还每隔一段距离用高级布匹搭起芦殿、黄幄。即使这些临时住所,也是金瓦玉阶,朱碧辉煌。芦殿是供棺柩暂停用的,它先以黄绸围成内城,又以白绫子围成外城,外城之外,还有一道网城。

慈禧葬礼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花了120万两白银,消耗资金是如此惊人。

西宫太后为何葬于东边

对弈赌陵说

民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对弈赌陵。东宫太后慈安是由正宫皇后升为太后的,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皇太后,而西太后慈禧只不过是沾了儿子当皇帝的光才升级为太后的,所以在地位上远不及慈安太后,这样,西太后的陵墓无论是在风水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不能与慈安太后相比。可是我们知道,慈禧太后向来争强好胜,心狠手辣,她怎么可能甘心屈居于慈安太后之下呢?于是她精心布置了一场赌局,与慈安太后约好,谁下棋下赢了,谁就先挑选陵墓。可怜慈安太后性格柔弱而又心无城府,自然不是诡计多端的慈

禧太后的对手,于是西太后就毫不客气地把属于东太后的陵墓给霸占了。

慈禧太后明抢慈安陵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慈禧在柔顺的慈安太后面前根本就懒得去玩弄什么花招,说白了就是明抢了人家的陵墓。传说慈禧太后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死了以后被慈安葬在了清东陵的西边。这个梦给了慈禧一个大大的灵感,她想,如果慈安太后先于她死的话,把她葬在哪里还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吗?于是,歹毒的慈禧太后就真的下药把慈安太后给毒死了,并如愿以偿地把她葬在了清东陵的西边。再后来,慈禧为了让自己死后继续过上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对自己的陵寝花巨资大肆修整了一番。

东边本身就是慈禧的墓地

当然也有人认为,慈禧太后生前虽然狡猾奸诈,不甘居人之下,但在祖宗面前她还是有所顾忌,不敢造次的,规规矩矩地葬在了属于自己的陵墓内。这个看法同样有不一样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东太后、西太后的名称,与她们的地位、资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更不可能由她们的陵墓方位所决定。慈禧太后之所以称为西太后,是由于她生前居住于紫禁城内西边的储秀宫和长春宫,同样的道理,慈安太后之所以称为东太后,则因为她生前居住于紫禁城东边的钟粹宫。正是因为她们生前居住的方位不同,才决定了她们的称号。

西宫太后是否理应葬在东边?恐怕这个谜底将永远随着慈禧太后埋进坟墓。

附:光绪帝大事年表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

十二月,载淳逝于养心殿,年19。以醇亲王之子载湉承继文宗,入承大统。以明年为光绪元年。

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

正月,光绪帝即皇帝位。英国借马嘉礼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光绪七年(1881年辛巳)

三月,慈安太后逝于钟粹宫,上谥为孝贞皇后。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

五月,法军进攻越南河内的纸桥,挑起中法战争。

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

八月,法舰炮轰福建马尾造船厂,挑起马尾海战。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

二月,中法战争结束。九月,改台湾府为行省,刘铭传为台湾巡抚。设立海军事务衙门,命醇亲王奕总理,节制调遣沿海水师等。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丁亥)

正月,光绪帝始亲政。

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

二月,改清漪园为颐和园,诏修颐和园。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巳丑)

正月,光绪大婚礼成。二月,慈禧太后归政。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

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九月,北洋水师在黄海与日军海战。十二月,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中惨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

三月,李鸿章代表清廷在日本马关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四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六月,康有为与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

四月,沙俄诱订《中俄密约》,攫取中东铁路权,将侵略势力伸入东北三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

四月,选派宗室王公出洋游历。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百日维新。五月,诏立京师大学堂;陆军改练洋操;科举改试策论。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垂帘殿训政。康有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下狱处斩。

光绪帝被禁瀛台,懿旨一切复旧。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

四月,义和团起义,入京师。五月,义和团焚正阳门城楼,杀德使克林德。清廷向列强宣战,嘉奖义和团为“义民”,借以御外侮。七月,德、奥、美、英、法、日、意、俄八国联攻军陷北京。光绪帝、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西安,珍妃被害于宫中。史称“庚子西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

七月,奕匡、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订立《辛丑条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

七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掀起立宪运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

正月,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宣统皇帝)生于醇王府。七月,考察宪政大臣载泽呈递密折,力请清廷宣布立宪,以保政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

十月,光绪帝逝于瀛台。次日,慈禧逝世。

十一月,溥仪即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宣统元年。

同类推荐
  •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本书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芳,通过这四大名旦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的魅力。
  •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本书记叙了世界上第一辆木炭汽车发明过程及其发明人的传奇人生。包括脱颖而出、异国求学、初展才华、大展宏图等章节。
  • 理学双凤·程颢程颐

    理学双凤·程颢程颐

    千百年来,“二程第一故里”黄陂藏在深闺人未识,这部历史小说首次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以演义的手法,对二程从“双凤投怀”、幼年启蒙、习文练武,到从政、执教、治学、传道等方面进行形象性的艺术概括,再现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们卷入惊心动魄政治漩涡的前前后后。尤其是那脍炙人口的“鲁台望道”、“孔颜乐处”、“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的生动铺成,更是韵味无穷。
  • 彭斯

    彭斯

    彭斯,苏格兰诗人。1759年1月25日生于艾尔郡阿洛韦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劳动,辛勤20年,而家庭经济始终困难。他自幼爱好诗歌,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原想以诗集的收入作为旅费移居西印度群岛,不料这部新作以其纯朴的农村题材和清新的风格得到广泛的好评,作者被邀去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但他保持农民本色,在苏格兰西北部作短期游历之后仍回故乡务农,后为税局职员。他除继续创作之外,又替两个丛刊收集并整理民歌,使许多即将失传的民歌(总数大约300首)得以保存。1796年7月21日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贪生树

    贪生树

    仙路漫漫,步履维艰。若不追寻长生之道,与蝼蚁何异。
  • 上武志异

    上武志异

    二十年前,上武道宗发生一场惊天变乱,九经绝地醉武君一人之力诛杀至上武神殿,而道宗宗主道尊此刻却闭关未出,上武道宗四十九宫玄阶才子全数阵亡,最后由三位护教才子一举诛杀醉武君于紫焰神鼎之中。二十年后,主人公玉小灿踏上了上武道宗修炼之路,正值四灵神阵危机之际,主人公在不断的修炼与历练中揭开了上武道宗多年不为人知的秘密,主人公迷一样的身世又将牵扯出何种的惊天秘密?主人公随身携带的中天剑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背后神秘的异武魔域又在盘算什么?究竟何人是邪?何人是正?且看岚难为大家揭秘这一段侠骨柔情、恩怨难断的故事。
  • 弃后归来:喋血神后

    弃后归来:喋血神后

    她永世都忘不了孩儿变成一滩血水的绝望,更忘不了铁钉入脑的痛苦,她发誓,若有来世她一定将害她之人江山颠覆,满门屠尽!她的孩儿变成一滩血水,那么她一定让害她之人的孩子断头卸肢,与其做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不如做一个让人闻之丧胆,见之变色的恶人!她带着仇恨重生而来,定要让他们尝尝曾经她所受的痛苦,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重生便是他们踏入噩梦的开始!她的出现便是他们死亡之路的信号。
  • 昨日星辰今日君

    昨日星辰今日君

    你是大明星,我是小甜心,阴错阳差的认识,莫名其妙的爱恋,谁知道中间有这么多变卦,甚至从人生串了下狗生!欲知详情,请入篇!
  • 去他的公主人设

    去他的公主人设

    【能文能武的京都第一小富婆x冰山矜傲的校草大人】林珺看到沈和初第一眼,就知道自己看上他了。-于是。靠着优异的成绩,她搞定了沈和初的亲爹;靠着乖巧的姿态,她搞定了沈和初的亲妈;靠着有力的拳头,她搞定了沈和初的亲弟。奈何。某人心如磐石,不可转也。-至少。林珺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某天……她刚浪完回家,还没有来得及开门,某人就硬生生的将她拐到民政局。“签。”林珺酒劲儿还没有醒,眨巴着眼睛看着眼前的红本本,秀眉微皱:“你叫签就签,我岂不是太没面子了?”某人惜字如金:“求你。”林珺:“……”-下一秒。林珺眸子逐渐清明,仰头看向沈和初,淡声回应道:“我拒绝。”-#不敢轻易说喜欢,怕你不喜欢#
  • 女子就如男

    女子就如男

    大将军之女,方莺莺发现未婚夫花街柳巷,活活气死。花花公子方浩,意外死亡,正好魂穿她身,誓要替她报仇。疑团解开,原来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因为他一直深爱着方莺莺。但是天意弄人,她和父亲方无敌,被卷入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 她又怎么解脱?她又怎么面对皇子的感情?李煜对她的感情? 在时刻都会消散的生命前,她又该何去何从? 更让她伤心的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实际上一直在背叛着自己。凄美委婉的爱情,亲如姐妹的友情,又该怎么进行下去……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牛逼男人牛逼事

    牛逼男人牛逼事

    盗墓的可以写《盗墓笔记》,杀人的可以写《死亡笔记》,作为一个牛逼的男人,我本来想写一本《牛逼笔记》,后又觉得牛逼笔记这名字实在不雅,我急啊!再怎么着我这书也得有个名字不是?我和我六十亿书友商量了一下午,决定书名就叫做《牛逼男人牛逼事》。
  • 花样年华之青春剧场

    花样年华之青春剧场

    青春是一个大舞台,人来人往,缘聚缘散,花样的年华里,我们都曾演义过一场旷世的绝恋,而我们已不再年轻时,回首再看“青春剧场”里,依旧在不断上演不同的青春故事,我们这才知道青春时刻有爱相伴而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老农

    老农

    这只是一个中国老农民的故事而已!我一生都将怀念那段时光。有他,有我,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