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3300000027

第27章 智慧之神人臣楷模——诸葛亮(2)

他决定说服孙夫人一块回荆州。周瑜、孙权虽派兵追赶,他们还是借助于诸葛亮的第三个锦囊巧计逃脱。周瑜的美人计最终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又折兵,成为千古笑谈。

现在一些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往往缺乏对上司、公司的忠诚精神,他们老想着往待遇更好一点的公司跳槽。他们不从自身的特长和该公司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不分析公司的发展前景,眼睛老盯着薪水待遇的高低,这于公于私都不利;而那些忠于上司对公司忠心耿耿、唯唯诺诺的人,往往是没有什么能耐的无能之辈或者说奴才,他们不自信,害怕离开现任上司再难找到如此薪水的工作,因而,他们的忠诚是被逼出来的,是不真实的。像诸葛亮这样既富有智慧,又不计较待遇、对老板忠心不二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周瑜为讨荆州,真可谓费尽心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便撇下年轻貌美的妻子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撒手人寰。事实上,周瑜之死因,主要是因为在攻打曹仁时中的那只要命的毒箭所致,加之周瑜很可能本身就患有其它病症,并非真的被诸葛亮气死。即使一般人也很难被任何另外一个人活活气死,更何况是久经沙场、气吞山河的周瑜。雄姿勃发的周瑜,绝非那么气量狭小之人。

然而,周瑜死后,江东上下却皆以为是诸葛亮害死了他们都督,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曹操赤壁之战虽然失败,但实力依然很强大,仍占据着北方大片的地盘,孙、刘任何一家都不是他的对手,且曹操时刻想报赤壁之仇,雪当年失败之耻,只是孙、刘联合,他不敢轻易冒险。一旦孙、刘联盟破裂,曹操便会有可乘之机。

为保孙、刘联盟不致破裂,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过江吊祭周瑜。

东吴众将个个愤怒,人人不平,都恨不能亲手宰了诸葛亮,为他们的大都督报仇。幸亏赵云护卫,鲁肃也一直主张孙、刘联合,因而也不愿意众将伤害孔明,诸葛亮才算安然无恙。

诸葛亮亲自奠酒,跪拜磕头,祭奠周瑜。他言词慷慨、情真意切的哭诉,竟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使整个祭奠大堂哭声一片,人人无不大放悲声。连孙权也说:“世人皆言公瑾与孔明不和,今观之,大谬也。”

就这样,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胆略,终于化解了两家的矛盾,使孙、刘联盟继续维持,为刘备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力奠定了基础。

三收取西川再显才华

荆州虽然富庶,但与整个天下相比毕竟是弹丸之地(且东吴还虎视眈眈,曹操也跃跃欲试),而刘备的目标是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所以他不可能安于仅仅拥有荆州的这个现状,他要进一步扩充地盘与实力。

所以,荆州形势稳定下来后,刘备方面便开始谋划隆重决策的第二步——收取西川,但苦于没有一个做内线的人。这时,本来打算把西川送给曹操的张松出现了。他在曹操处被打得遍体麟伤,在刘备处却得到了(诸葛亮、庞统特意安排的)最高规格的接待。他深受感动,把本打算献给曹操的地图双手送到刘备手中,并答应愿作内应。这样,收取西川的条件就完全成熟了。

后来在商议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副军师庞统因追随刘备时间较短,一直没有立功的机会,于是自告奋勇要干成收复西川这一件大功。刘备同意了庞统的请求,带领庞统和投靠自己时间也不太长、没有机会建功立业的黄忠、魏延向西川进发,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不料西川的收取并非一帆风顺,刘璋虽然暗弱无能,但他手下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不久张松暗通刘备之事败露,全家被斩。后来,庞统在落凤坡被蜀军万箭射死,取川计划只得暂时搁浅,刘备也被困在了西川,进退两难。

这时,展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机会又一次出现。于是,他带领张飞、赵云从水陆两路向西川进发,帮助刘备收取西川;入川后定计活捉了张任,用智收降了马超,终于迫使刘璋投降,使刘备成为成都之主,占据了天府之国西川,使《隆中决策》中的第二步规划又顺利实现。

刘备遂更加信任、器重他,对《隆中决策》的正确性深信不疑,于是,再次提拔,官封丞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看来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与刘备一见面就得到重用,让他统帅三军。他也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来的,不过,诸葛亮每次的提拔,都是越级提拔,甚至连越好几级。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有才有智,干出了实绩,加之他对刘备的绝对忠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刘备的知人善任。

事实上,《隆中决策》并非十全十美,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当时对刘备来讲,其他地方都不好夺得,只能先取荆州为家,再求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先取荆州为家,这对当时的刘备来讲,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1)荆州地处水陆要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刘备想要,孙、曹也想要;(2)荆州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易腹背受敌,属易攻难守型。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换谁也守不住;(3)加之荆州距西川遥远,道路难行,一旦有变,援兵很难及时赶到。

当年刘备未得西川时,那么多人守荆州,东吴常派人讨要,搞得刘备、诸葛亮常常很烦恼,又是哭求,又是定计,才勉强守住这块宝地。况且得了西川后,只留一个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关羽,怎能守住这易攻难守的地方呢?

明智的做法是:借荆州取得西川后,与东吴谈条件,主动放弃荆州给东吴,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以维持孙、刘联盟。但这在当时绝不可能,因为孙、刘双方都看到了荆州的战略地位,而且《隆中决策》也说得很清楚,必须守住荆州才有可能匡扶汉室:“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刘备收复西川后,照样不归还荆州。孙权方面认为刘备失信,加之关羽性格刚而自矜,根本不把东吴鼠辈放在眼里,更谈不上外交礼仪,言语之间屡屡冒犯孙权,致使孙权与关羽的矛盾日益激化,这反而有利于曹魏。

后来孙权与曹操果真达成协议,双方从南北夹击关羽,导致关羽腹背受敌,首尾难以相顾,终于使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加之糜芳、傅仕仁投降孙权,把个英雄一世的关羽困在了麦城,最终被擒,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刘备又不忘桃园结义之情,感情用事(这一点刘备不如曹操。曹操当年听荀彧之劝,暂缓报父仇,不攻徐州,保驾勤王;不计亡子之恨,纳张绣之降),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苦苦相劝,硬要找孙权给二弟报仇,结果大败而归,自己搭上一条老命不说,70万人马全军覆没,从此蜀国元气大伤。

然而,刘备并未看到《隆中决策》的缺陷,或者说他虽知道《隆中决策》存在缺陷,但这个决策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个最佳选择。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所以刘备只怪二弟不该大意失荆州,只怪自己不该义气用事,以致大败而归。他对诸葛亮的才智深信不疑,可以说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于是便有了白帝城托孤,使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面对的压力更大,困难更多。可以说已把他逼到了没有退路的地步。因为此时最急迫的问题是:必须马上再次通过外交途径与东吴修好目下十分紧张的关系。否则,曹魏便有机可乘。如果吴、蜀失和,让曹魏各个击破。到那时,别说匡扶汉室,可能连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也难以长久。

于是他派邓芝前去东吴谈判。邓芝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凭借自己的胆识、睿智和口才,终于说服了孙权,使孙、刘两家重新修好。

四南征北伐累死沙场

后来南征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只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也知道匡扶汉室已经无望,只是在以攻为守,尽自己的忠心。

他的前、后两个《出师表》写得多么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然而,昏庸无能的刘禅一点儿也没有被感动,整天只知花天酒地,娇妻美妾,根本不知道替相父分忧解愁。

繁重的军国政务压得诸葛亮喘不过气来,他老担心别人不会像他一样对事业尽心竭力,因而事必亲躬,终日劳累,食少事繁,睡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终于神形疲困,身体日渐憔悴,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

昏庸的刘禅不仅不能替相父分忧解愁,还经常给诸葛亮添乱。他不仅荒废朝政,还听信宦官之言,疑忌诸葛亮的忠心,使心力憔悴的诸葛亮不能安心伐魏。

面对这样一个昏君,诸葛亮怎能不忧!怎能不愁!工作上的过度劳累,心情上的忧心忡忡,终于使他在第六次北伐时,一病不起,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死时年仅54岁。

当然,诸葛亮未能匡扶汉室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魏国实力过于强大,司马懿多智,坚守不战,蜀国实力太弱,后主刘禅昏庸,粮草转运艰难等一系列因素,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说,蜀国不能一统华夏,与诸葛亮的智慧没有任何关系,即使再换一个智慧高于诸葛亮的人,也是一样的结果。这是历史的必然。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全传:从社会底层到晚清名臣

    曾国藩全传:从社会底层到晚清名臣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 布衣天子刘询

    布衣天子刘询

    本书是黎先生“海昏侯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书,写的是与海昏侯刘贺关联密切的另一个西汉著名历史人物汉宣帝刘询的故事。刘询执政的25年是继“汉武盛世”之后,汉朝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被称为“孝宣中兴”。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就是汉武帝征和二年的秋天。长安城里的大火和喊杀声喧嚣了一周方才渐渐平歇,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的血腥气味,这座繁华的大汉都城依然沉浸在惶恐不安之中。这天的深夜,月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惨淡地映照着长安城郡邸狱。郡邸狱就是汉朝时候各诸侯王、各郡守、各郡国在京都长安的府邸官舍中临时设置的羁狱。在这幽暗的月色下,囚室四周冰冷的墙壁泛出暗淡的绿光。除了偶尔传出几声蟋蟀的鸣叫声外,整座郡邸狱死寂得几乎没有一丝声响。
  •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全书近40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详实叙述了王懿荣的家学渊源、生平交友、跻身殿堂、金石巨匠、发现甲骨文以及爱国爱民和血洒京师的伟大爱国学者一生的事迹。
  • 你在天堂还好吗

    你在天堂还好吗

    作为我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很荣幸亲眼见证着那曾在影视、歌坛中的天王天后叱诧风云,那靓丽青春的银幕形象、那绕梁的歌声,伴随着我们长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命运,激发着我们不断前进;作为不幸我们不能与他们“再见”,他们带着一缕青烟,不说一声“道别”就飞往了天堂的那端,留下的只是那逝去的回音。当我们听到现在千篇一律发无病之呻吟的歌声、看着做作的银幕电影然后感叹着现在没有好作品时,对他们的逝去,感到是心的阵痛,如果他们还在,又是怎样一番新景?本书记叙了港台六大超级巨星:李小龙、翁美玲、梅艳芳、张国荣、邓丽君、黄家驹,让我们一起怀念他们。
  • 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

    本书主要向你介绍有关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的事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问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
热门推荐
  • 中学文科课程资源-天下为公

    中学文科课程资源-天下为公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 灵幻之焰

    灵幻之焰

    在地球次元稍微偏一点的地方,有另一个地球,那里有一种力量-灵力,那里的人都拥有灵力,而那些通过试炼的人被称为-魔灵师。
  • 一间茶室

    一间茶室

    这里脑洞大开,这里有梦有故事。这里是书诺一次次的穿越之旅。这里是我少年的梦。
  • 10大人气宠物犬驯养百科

    10大人气宠物犬驯养百科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国内人气排行在前10名的犬种,并且尽可能地按照各品种的标准、起源与发展史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描述。第二部分涵盖了各犬种的习性、驯养等知识。
  • 医暇卮言

    医暇卮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寒庐秉穗:郭宇一散文随笔自选集

    本丛书是太原市老作家协会组织多位老作家编撰的合集或个人选集。该书稿作者均为太原市文艺创作园地的优秀作家,此合集选自他们近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原市文艺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本书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发表过多部作品,本书有气势,旗帜鲜明,充满激情,有揭示生活真理的“机智”。语言有文采,却不做作。
  • 云海天下

    云海天下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系统,系统的属性、等级决定了你的职位。主人公洛宁就是在穿越重生到这个世界后开启了升级打boss顺便结婚谈恋爱的故事。
  • 鸾凤错:相思青萝

    鸾凤错:相思青萝

    苏影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只记得那个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柳沁,苦苦等侯他七年。但等来的却是……苏影固守着自己的清冷淡然,却不敌柳沁越来越邪肆的冷笑,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强大,来逼退这个居心叵测男子不断进行的身心进攻。当苏影由青涩走向成熟,由清冷渐转凛冽,由落魄少年步入一方领袖,谁比谁更强大?谁比谁更辛苦?谁比谁更妖孽?
  • 重返十八谁还不是一朵花

    重返十八谁还不是一朵花

    40岁呆萌大叔化身18岁靓丽少女?40岁知性大婶化身18岁精神小伙?乱了乱了全乱了!已经迈入中年的江东、江晓夫妇带着未来20年的记忆重回22年前,可惜灵魂最终选错了躯体......
  •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本书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本书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