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000000012

第12章 里仁篇第四(1)

“里仁篇”强调的是兼爱众人的仁德核心。儒家学说对“仁德”的要求很高,但又并非遥不可及。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并且是兼爱天下之人。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仁是君子必备的素质,强调推己及人的爱人;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美好品德,只能从内在修持养成。古代读书人将成就仁德作为人生追求,我们现代人同样不能忽视仁德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身居何处,也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把仁德放在心里,积极追求永不松懈,我们就会离“仁”的境界越来越近,我们的人生也将越来越完善。

4.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这里指住处,借作动词用。里仁为美的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知:同智,聪明。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张居正注:“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解读

居住环境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三次搬家,最终选取了一个具有仁义风俗的地方安定下来。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一个人修身养性,既要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修养,又要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免受不仁之人的不良影响。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晓的处世哲学。从这点来看,对邻居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邻居是不讲究仁义道德的人,偷抢成性,为非作歹,你的日子怎么能安稳得了呢?反之,邻居是仁义之人,道德修养良好,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选择居住环境讲究“里仁为美”,交朋友也应如此。与品质高尚的人交往,能够远离歪风邪气,见贤思齐。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名家注解

朱熹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张居正注:“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乐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解读

“仁”是孔子最看重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面对贫穷,不能处之泰然,没法长时间忍受物质的匮乏,时间久了必然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仁之人面对安乐享受,不能戒骄戒躁,没法长时间做到安分守己,日子一久便奢侈淫逸扰乱社会。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会行仁。仁义之人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不会计较利益得失,安之若素,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所以,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所在。

个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品德的长期修养。当今时代,人们大多注重知识的学习,越来越少去关注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然而,要想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所以,我们现代人要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4.3子曰:“惟仁者能好①人,能恶人。”

注释

①好:这里作动词用,喜爱的意思。②恶:作动词,憎恶、讨厌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名家注解

朱熹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张居正注:“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己私而后可。”

解读

有仁德修养的人,既能够正确地爱人,也能够正确地厌恶人。言外之意,圣人是要求我们修养“仁”德,客观正确地对待人,克服一己私见。因为正确评价一个人好坏善恶,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依据自己的利益得失,真正能够秉持公道的只有仁德之人。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坏,他不见得一点不好;同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好。所以,评价一个人到底怎样,必须切实研究考察。

从古到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谁敢说自己从没说过别人不好,谁又敢说从来没人在自己背后说自己坏话?如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网络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信息的受众面,评价某人某事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褒贬别人之前,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应该先做自我反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别人的言行呢?

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苟:假若,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张居正注:“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子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解读

人只有养成了仁爱之德,才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一心向善,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出令人憎恶的坏事,不断积累善行,恶行也便随之消失了。同时,懂得了“仁”的精神,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恶人恶行了。仁者的胸怀极其宽广,对待好人固然要爱,对待坏人也不能过度憎恶鄙弃,而是要尽心尽力地去感化他教育他,也使他做到一心向善。

仁德之心的修养在于中正平和,对人对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执于爱或者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千千万万不同的人,这些人里自然有好有坏、有善有恶。遇见好人,要心怀感恩,向对方学习;遇到坏人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能感化的一定用心去感化,对他多施怜悯多些帮助,使人向善不也是积善行德吗?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不处:指仁者不处,不能接受的意思。②去:摆脱。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名家注解

朱熹注:“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张居正注:“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解读

从古至今,富贵是每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而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鄙弃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取舍都要做到合理合法。换句话说,发家致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实现,摆脱贫贱也应循序渐进、不能想歪点子走歪路。

仁的修养来自内心,无论富贵与贫贱,哪怕是仓促之间或者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放弃仁的修行。一个人要想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离不开“仁”。身处人生低谷之时,无论多不顺心多不如意都不感到抑郁愤懑,要靠的也是“仁”的支撑。可见,修养仁德是多么重要啊!身处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去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富贵名利就旁门左道,危害社会。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②。”

注释

①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这里是孔子自谦。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

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名家注解

朱熹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解读

果有人做到了喜欢仁义的人而讨厌不仁义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正直,但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仁者。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看到一个不仁之人,不是想着如何厌恶他,而是极力同情他、感化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是讲道德的人,遇见了不讲道德的人就觉得这个人特别讨厌,那么我们就没有用仁者之心对待这个人,从而我们也就是没有道德的人了。

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立志向善,注重仁的修养,没有人会因为力量不够而达不到“仁”的境界。所以,仁并不是当权者和圣贤人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也能做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只要我们自觉努力,时时刻刻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不断接近仁的最高境界。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②。”

注释

①党:类别。②斯知仁矣: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否仁德。

译文

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朱熹注:“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比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若过于薄的,便是残忍的小人,而其为不仁,又何疑哉!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

解读

通过考察一个人以前犯的过错来判断这个人是善是恶,不失为一种观察人的方法。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我们从过失错误中观察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人犯错的原因跟动机,从根源上分析他的人品究竟是仁还是不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犯错跟他的社会关系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我们不可小视了朋友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反省自己,朋友犯过的错误,我们要引以为戒。也就是说,多看看大家的过失,同样可以提升我们自身仁的修养。同时,犯了错误不要过度紧张,既成事实就该勇敢承认及时补救,隐瞒逃避可不是聪明的处世办法。只有我们坦然接受自己犯错的现实,从中找到犯错的原因,才能杜绝日后再犯同类错误。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①。”

注释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是说世之无道。设若朝闻世有道,死而无恨。

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解读

道为仁之体,仁是道之用。如果在早晨悟知了道,就算当天晚上就死去都没什么遗憾了。道,这里理解为事物的客观规律。闻道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内在奥妙,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不惜用生命去换取真理,实际上是一种伟大的探索精神,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摆脱,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这短暂的人生。只要我们在有生之年,积极努力,有所成就,如果早上感知了长期不解的疑惑,即使真的在晚上死去又何妨?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能够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其中未知的真理,在撒手西去的那天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们为真理而献身就是死得伟大,死得其所。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指一种特殊的阶层。总的来说,多指有知识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此处言人当乐道固穷。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朱熹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张居正注:“大抵衣服饮食,不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而禹之菲饮食,恶衣服,非徒以示俭,盖亦以口腹身体之欲,不足留意于此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者,岂专为为士者警哉!”

解读

一个人想要修身养性,立志在追求真理上,但是却日日担心自己会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这种人便不可能真正得道。因为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以穿着好坏和饮食水平取人,自己更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就是说,立志于道的人是不应该贪图享乐的。

同类推荐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全集)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全集)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1993-1999年在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春秋繁露》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著作,是解释《春秋》最重要的一部书。毓老师认为董子治事之道,超过先秦诸子,并强调要懂《春秋》必读《繁露》,由此可知公羊学思想,可启发人的智慧,使人过上理智的生活。《大易》与《春秋》,是中国最难懂的两部书;这两部书没有读,就难以懂中国文化。古人思想,不能片面读,必要融会贯通。想重建文化,必下深的功夫,立说才不失其本。成就大事业必有德望,言行不一致的,没办法立说。要以古人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接新枝,发新芽。每个人都有时代的使命,运气好,就有发展的机会。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热门推荐
  •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故事,通过通俗简短的叙述,将历史人物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 一妃惊天:皇上本妃不好惹

    一妃惊天:皇上本妃不好惹

    一代军校高材生穿越到了不受宠的侯府大小姐身上,弱弱柔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NONONO,这不是她的风格。幸福是谁什么?幸福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金钱,美男,好基友一个也不能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的世界我的星光

    你的世界我的星光

    那一年,顾嘉铭看着满墙的TFBOYS海报,问时笙:“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他们呀?除了他们你能喜欢点别的吗?”只见时笙微微一笑对顾嘉铭说:“有呀!你呀!”
  • 感怀浙大(百年求是)

    感怀浙大(百年求是)

    本书收录的是以第一人称记述的浙大曾经的人和浙大曾经的事。它们的作者有的曾在浙大工作,有的曾在浙大学习,有的早就离开了浙大,有的一直在浙大工作。这些饱含深厚情感的文章有浙大校友们回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他们写下了在浙大求学期间“最难忘的老师”、“最称赞的课程”、“最留恋的地方”和“笔者在浙大的那些故事”等;也有为国家、为浙大做出卓越贡献的浙大名师竺可桢、苏步青、王国松、费巩的子女们回忆他们眼中的父亲,一幕幕往事在撰写的过程中浮现。
  • 葬神彼岸天

    葬神彼岸天

    来自水中的女孩,身世离奇。因为身体失控而杀死养父母,后遇到温柔师兄和冰山师父,要带她到一个叫“彼岸天”的世界去,传说那里的人会各种法术,生活如同神仙……
  • 小仙女超可爱

    小仙女超可爱

    大哥是商界精英,五官俊朗,二哥是大学教授,温润如玉,三哥阳光开朗,小竹马肆意潇洒。(第一次写小说,不好看还请见谅!小说看多了就想写一部自己喜欢的。)
  • 文明的成长

    文明的成长

    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在出版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的同时,连续举办了四次宁夏杂文大赛,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杂文作者的创作势头。宁夏杂文人很清醒,我们知道,杂文不能兴邦,更不能乱世。但是,宁夏杂文人始终遵从内心的选择,担起一个匹夫的责任,我们是和谐社会的自由言说者。最近,宁夏杂文学会要向社会隆重推出十位杂文作者的杂文集。这套“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的出版,是为了向社会集中展示杂文家的实力。通过读者集中的审视,期望拓宽宁夏杂文作者的创作之路。以如此规模来推动地方杂文发展,这在全国各省市区杂文组织中也是罕见的。
  • 我的老师不爱我

    我的老师不爱我

    “老师……你会等我长大吗?”“会……可是你为何要急着长大呢?”“我想要嫁给……嫁给你啊……”“傻瓜……可是呐……无论时间怎么变迁,你在我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公主呢。”
  • 我有万能复制器

    我有万能复制器

    陆海博士成功研制万能复制器,可复制世间万物能力。助手林立为夺发明火烧实验室。当陆海再次醒来,他却转生到异界大陆,而万能复制器随着一起转世,居然化作他血脉中的力量。仿尽天下奇物,学尽世间神功,就看陆海如何翻云覆雨,再弄高潮。
  • 魔刃屠神

    魔刃屠神

    拓跋无意中被发现拥有逆天天赋,可是却被妖毒压制,沦为二流宗门的蜀山为其倾尽全力想要重现辉煌,但造化弄人,拓跋却生死道消。当他重新归来,光环不再,天赋平庸,恩师惨死,处在一个千年阴谋中的他又将如何自处,神魔妖仙佛,凡人的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