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46900000003

第3章 缤纷的窗口(1)

A Window of Rich Colour

巴扎——露天的集市。新疆南部的博物馆,绿洲文明的说明书。

巴扎是新疆南部的博物馆

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去它的博物馆;了解新疆南部,就要去一种叫做“巴扎”的地方。外地人到了那里,都会恨不得多生出几双眼睛来。

什么是巴扎?以往人们把“巴扎”翻译为“集市”、“市场”,与中国内地的墟集、会市有着异曲之妙。

据专家考证,“巴扎”一词是波斯语,意为“大门外边的事情”。由此可以理解,巴扎所囊括的,是除了个人与家庭隐私以外的所有事象。

新疆南部的人赖以生存之地,是散布于大漠和戈壁中的绿洲。外界的人谁想了解绿洲就一定要去巴扎,巴扎是绿洲文明的说明书。

巴扎的首要功能当然是进行经济交流。农民们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拿到巴扎上换回生活与生产必需品,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直接的产品交换。巴扎上也有少数专业商人,巴扎的主角是农民,这是巴扎与城市街市的不同。

行政管理当局知道巴扎是四里八乡的人必去的地方,便利用巴扎发布政令、执行税收;宗教方面利用巴扎宣传教义、公布宗教裁判结果;各种政治或宗教派别利用巴扎宣传自己的主张、招兵买马,巴扎就成了绿洲里重要的经济、政治、宗教活动中心。

绿洲中生活的维吾尔人性情开朗,追求精神生活,耐不住寂寞,便定时到巴扎上来寻求愉悦。各类艺人也不会放过展示技艺、以艺谋生的机会,纷纷在巴扎上亮相。巴扎也就成了文化活动的中心。

巴扎依民间约定俗成的日期和地点轮换举行。有时候是在城市一侧,有时候在某个废园或碱滩上,无论环境如何,巴扎内的氛围是相同的。

现在,现代化交通和信息网络遍布绿洲的各个角落,绿洲已经不再封闭,以巴扎为依托的小城镇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固定的巴扎取代了流动的巴扎,巴扎上舶来的工业品取代了土产手工制品,专业商贩成为巴扎的主角,为绿洲文明说明书的巴扎增加了全新的内容。

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在巴扎上看到历史在现实中的延续、传统与现代交汇、趋同与特异较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异情异色。

三伏天带羊皮帽子

初到新疆南部的人见到当地农民三伏天还戴着羊皮帽子便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热吗?19世纪40年代中期,谪戍新疆的林则徐曾到新疆南部履勘垦务,他曾写道:“赤脚经冬本耐寒,四时偏不脱皮冠,更饶数丈缠头布,留待缠尸不盖棺。”

这只是诸多风情中的一种景象,现在这种情景依然可见。在新疆南部的巴扎上,人们会发现当地人的顶上春秋多彩特异。这些戴在头上的文化符号,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人文信息。

新疆南部的维吾尔人信仰******教,不得光头露顶是教规所严格规定的。教职人士在进行教事活动时头上以白布缠裹,普通百姓一律男性戴帽、女性裹巾,春夏秋冬无一例外。

新疆南部地处亚洲大陆的腹地,为典型的内陆荒漠性气候。夏天的中午,阳光几乎能晒干人们身上的最后一滴汗,但是到了夜里,睡觉时还得盖上棉被。人们形容新疆南部的气候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阳光强烈、空气干燥、风沙大、昼夜温差大,这些富于阳刚之气的自然条件对于人来说,是猛烈的冲击和侵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得增加保护层的厚度。

头是人最重要的部位,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伤及大脑;头部又是人的体热散发量最高的地方,有40%以上的人体热量是从头部散发出去的,大脑因此而容易遭受寒冻伤害。智慧的维吾尔人早就懂得了保护头部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选择,选定了与他们生存环境最相适应的头顶保护层,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头饰文化。

就像警察的大盖帽一样,羊皮帽子是新疆南部农民的职业头饰。头上戴着羊皮帽子、身上穿着或腋下挟着一件棉袷袢,是离家外出的标志,来赶巴扎的人也多有此装束。

新疆南部于田县一带的巴扎上,有些年长的妇女头上也戴着羊皮帽子,她们有的是在出售自己制作的帽子,有的是买了帽子携带回家,有的则是为了御寒。但这也是当地老年妇女的习俗之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头巾上再戴一顶羊皮帽子,就成了这些妇女郑重的装束,就像西方人的晚礼服一样。当然这种装束一般出现在寒冷的季节。

羊皮帽子分为黑白两种。三百多年前,戴黑帽子的和戴白帽子的曾是两个敌对的教派,称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为了争权夺利,有过多年血腥的争斗。争斗因清王朝的介入而消除,之后,是戴黑帽子还是戴白帽子,基本上由个人的偏好而定。

有的羊皮帽子制作工艺简单,可以成为农民的家庭副业;但是有的羊皮帽子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式样高贵、价值不菲,这就得靠专业匠人制作,于田地区出自名师之手的羊皮高帽可卖到一千多元人民币一顶。

于田女袍胸前的弧饰曾是插箭矢的箭袋

在于田一带的巴扎上有许多穿着长袍、白色头巾上斜别着一顶黑色小皮帽的妇女,这是于田妇女的传统装束。但不是所有的妇女都有资格穿这样的长袍、戴这样的小帽,只有做了母亲并举行过“少妇礼”仪式以后的成熟妇女才能有此装束。这种装束只在于田县及其相邻的民丰县、且末县有,其它地方见不到,在中亚、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于田妇女头上的于田小帽很小,直径十厘米左右,形状像一只茶盏,倒扣在头顶,用大号缝衣针或大别针别在头巾上。小帽用上等的胎羊羔皮制成,一律黑色,帽顶饰以彩缎,十分精致。现在的人善于取巧,巴扎上出售的于田小帽,有许多并不是精选上等胎羔皮的了,而是用手工裰织而成,猛一看与正宗的小帽无异,但是因为降低了成本,实际价值大大低于真羔皮小帽。

于田小帽在古时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这种小帽是一种可以御寒的大帽子,到了后来,出于审美的需要而使其变异,越变越小,到了现在的样式,完全失去了实用的功能,成为纯粹的装饰物,透露着历史文化发展变异的信息。

与于田小帽配套的,是一种宽大的长袍。这种袍一概使用黑、深蓝等色,偶尔可见浅色的,但一样的庄重。袍为长袖、对襟、低领、平肩、宽摆,没有腰身。袖口、领边、襟边、摆边饰以蓝、绿等冷色彩边。

袍服是古代许多民族的主要服饰,直到现在,中国的不少少数民族仍然在穿袍服。但是于田妇女袍服的独特之处,是它特殊的装饰图案。

于田女袍的前胸部分、大襟两边,贴绣着五至七道彩条,横向,弧形,用蓝或绿色布、绸、缎制成,千篇一律,人人一致。这种图案的袍服别的地方是见不到的。

据专家考证,这种袍服原是游牧民族的服装。宽大的下摆适合骑马,而胸前的彩条,最早是用以插箭矢的箭袋,后来经过长期演变,箭袋消失,做为箭袋口的横道保留了下来,成为富于地方色彩的装饰图案。

现在穿着这种袍服的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那么农耕的维吾尔人与游牧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维吾尔人与察合台文化

“维吾尔”是联合、同盟、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古代典籍中频频出现的“回纥”、“回鹘”即是维吾尔人的祖先。元代时出现了“畏兀儿”一词,现今所用的“维吾尔”这个称谓,是1934年11月29日由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为了统一汉文用字而规范的,含有维系吾(我)与尔(你)的兄弟亲缘之意。其实无论“回纥”、“回鹘”、“畏兀儿”还是“维吾尔”,其原本发音是一个,只是汉文在记录时用字不同而已。这个民族本来是中国北方蒙古荒漠草原上的一个小部族,经过长期的与外部族的结盟和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部族。

公元841年,原生活于漠北草原色楞格河与额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因战争和饥疫,被迫西迁。其中最大一支十五部由汗室贵族庞特勤率领,向西进入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地区,逐步取代了早于他们到此、又同是操突厥语的葛逻禄人和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样磨人在中亚的割据,建立了长达371年之久的喀喇汗王朝。

公元926年,喀喇汗王朝国王的侄子、皈依******教的沙土克夺取了喀喇汗王朝的王位,自号苏里唐·沙土克·波格拉汗,宣布以教治政,并奉行一手拿剑、一手拿《古兰经》的武力传教政策,开始东征西讨,扩张******教势力。在中亚******教国家的帮助下,喀喇汗王朝统一了王朝内部,相继征服了天山以南的各个城邦国家,于公元1006年消灭了古于阗国(今和田地区),喀喇汗国国民从此定居于塔里木盆地周缘的绿洲中,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伴。

当年从漠北西迁的时候,另一支人马占据了现今的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这个汗国维持了330多年,后来归属于西辽政权。

清代时,雄踞北疆的准噶尔部蒙古人从南疆的喀什、阿克苏等地强征大批维吾尔人到伊犁一带当农奴。准噶尔叛乱被平定以后,为了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需要,清政府从南疆的喀什、阿克苏,东疆的吐鲁番等地招募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屯垦,形成伊犁草原上被称为“兰其人(种地者)”的维吾尔族农耕群落。南疆、东疆、北疆的维吾尔族聚居区,成为中国维吾尔族传统的聚居格局。历史上也曾有少量维吾尔人被当时的政府迁移到湖南省桃源、常德或内地其他地方,成为民族交流的佳话。但他们人数太少,又远离民族文化的厚土,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民族文化实体。另外,维吾尔族中还有一部分散居于中亚各地。但是,若论维吾尔族文化的主体,无可争议的是在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

公元1218年,蒙古大军横扫天山南北,成吉思汗将维吾尔人所生活的地域分封给他的儿子察合台,高昌回鹘与喀喇汗王朝的遗民们终于又统一在了一起。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后代最高统治者、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耳·秃胡鲁汗在年老后皈依了******教,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统治者与维吾尔臣民们一起创造了察合台文化,这种文化是现代概念的维吾尔族形成的标志。

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创造的文化,使那一批蒙古人最终同化入维吾尔之中。他们与维吾尔族人使用着相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装束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中有些人一直以自己曾是统治民族为荣,保留着蒙古族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南部搞“土改”的时候,仍有不少人在向土改工作队报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时候说自己是蒙古人。因为土改工作队缺乏历史文化知识,便将这些人一概登记为维吾尔族。

虽然不能轻率地定论于田维吾尔人就是历史上蒙回部族的直系后裔,但是从民俗事象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来看,蒙古人确曾在当地长期存在,起过重大作用,并留下了重要影响。

头顶多彩的世界

无论人还是别的什么,顶部都是散布最重要信息的地方,比如,有谁见过警车的警灯不是装在车顶而是装在汽车底盘上的?维吾尔人是个极其爱美的民族,他们的头顶就当然不会满足于黑白两色的羊皮帽子,他们的头顶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维吾尔花帽就是他们代表性的头饰作品之一。

花帽状如中原地区旧时的帽头,维吾尔族称“多帕”,由四片绣面组合而成,帽底沿呈圆形,顶部有四棱,是维吾尔人手工工艺美术品的代表性作品。花帽有男式和女式之分,各有若干种纹样,不同的阶层偏重不同的纹样,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不同的喜好。主要的花帽品种有:

巴旦木花帽是用巴旦杏杏核的变形和添加花纹形成的一种图案,犹如云朵,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是维吾尔族男性老少爷们的主要帽饰。

再尔花帽用金丝银线盘绣而成,是姑娘和年轻媳妇们最喜爱的花帽,绣成的花纹图案有浮雕的立体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颇为华贵端庄。

齐曼花帽是最普通常见的花帽之一,图案以米字形为构架,由植物的花枝叶变形交错其上,由枝杆连结或者用线条分隔成若干正反三角形及棱形布局,也称作齐曼塔什干多帕,知识分子或希望别人把他看作有知识的人喜欢戴这种花帽。

夏帕克帽新疆南部男性常戴的那种白帽,是夏季戴的便帽,老少皆宜,夏可护顶,冬天可做为皮帽子的衬帽,大多在帽沿处有水纹图案。

塔什干花帽原是中亚塔什干一带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把对格刺绣几何图形纹样的花帽通称为塔什干花帽,这种花帽色彩对比强烈,红红火火就像头顶着一丛盛开的鲜花,因而得到了青春勃发的男女青年的青睐。

玛日江花帽金丝绒帽体上缀以繁多的珍珠和彩片,是年轻姑娘和小女孩最爱戴的花帽。

格兰姆花帽“格兰姆”就是地毯,这种花帽用扎绒工艺制作,帽体就像真丝地毯的绒面;因为绣起来颇费工力,故产量较少,市面上不多见。因为深受男女青年们的喜爱,巴扎的帽市也少不了这个品种,但是真正手工扎绣的不多。

曼波尔花帽帽边有四组长方形或圆形图案,帽顶绣有四组团花,是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金片花帽是过去年月里的富婆爱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将用压花和镂花工艺加工的金片缀在花帽上,以显示自己有钱,现在很少有人喜欢这种陈旧的夸张手法;但是做为一个工艺品种,巴扎上也可以见到。

同类推荐
  • 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维吾尔族所居住的新疆南部(简称南疆),处在亚洲的腹地,这里多荒山和大漠,四季有酷暑和风暴,在很多内陆及沿海的人看来是贫脊恶劣的。但是,维吾尔人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他们体格健壮,相貌堂堂,男子英俊豪放,女子美丽聪慧,老人鹤发童颜,儿童活泼健康。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发达的民族文化,有四季不断的节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和传统。有风味独特的美食,更有亘古不断的欢笑……
  • 达夫游记

    达夫游记

    郁达夫的一生,始终在路上。为了生计,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到之处,他尽情领略,把“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唬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刘海粟语)。 本书精选郁达夫的游记、风景散文二十九篇。这些作品,写山水名胜、描景色风物,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自然知识,又注入个人的遭遇和情怀;语言不事雕琢,章法不受限制,才华横溢,不拘一格,风流倜傥,涉笔成趣。读达夫游记,他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 众山的拴马桩

    众山的拴马桩

    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地域,通过在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背景之下,以与作者有着深厚羁绊的尼亚孜一家为主角,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的群体行为,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作者以高原的自然和人文为描写对象,并通过行旅感受将自己融入其间,与他挚爱的西极大地一起历经岁月。正是这种深深的情意使作者在面对着的山地、旷野、牧场、村落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使他的文字透明洁净而又真实自然。
  •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45个城市的风景,37个触动人心的语句,N+1次困惑和坚持。无数个感动人心的瞬间,坚持、热爱、勇敢、相信、永不止息地向前,才是青春真正的意义。边走边写的正能量好姑娘vivian谢园:“写给所有和我一样,在去往未来的道路上。哭泣过、迷茫过、怀疑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的孩子:让自己洒脱一点,大步向前跑,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精彩和美好”。
  • 越、老、柬、缅四国行

    越、老、柬、缅四国行

    《总有一处风景始终难忘:越老柬缅四国行》是一本旅游书,是关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这四个中南半岛上国家的。这四个国家在文化上近似,在地理上相连,已成为旅行者流连忘返的青睐之地。《总有一处风景始终难忘:越老柬缅四国行》的写作风格是以发现和欣赏的心态去看这四个国家,观察到了一个陌生且充满生趣的世界。老挝北部原生态的万荣风情;不被人遗忘的废墟,被称作越南小吴哥窟的美森谷地;缅甸的第二大湖茵莱湖;柬埔寨的金边和吴哥窟等等,让读者看到了不只是旅游宣传册上美丽的风光,还能感知到生命的分量和生活的气息。
热门推荐
  • 疯狂考古直播间

    疯狂考古直播间

    新建了一个群:542888123,砍刀营大家好,我是主播曹飞,欢迎来到疯狂考古直播间。在这里,我将带领大家探秘那些有意思的古代课题,吕布什么样?曹操长什么样?关羽和秦琼谁更厉害?杨玉环到底有没有狐臭?李白是怎么死的?武大郎到底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宗……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在这里得到解答。……观众:加油,飞哥!我们就喜欢看你这样一本正经的吹牛逼……
  • 哥哥,我的相思结!

    哥哥,我的相思结!

    上辈子直到她死在他面前他才发现,他不是不爱她,而是爱的太深,早已把她当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把她的存在变成了习惯!上天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她却已经不是原来的她了,他是否还能把握好机会?是否能抓住她的心呢?
  •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本书讲述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创新与发展的实践内容,非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讲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演变以及战略思路。
  • 邪魅舞夜——芭蕾女孩

    邪魅舞夜——芭蕾女孩

    为了寻查姐姐死因,她卖掉父母留下的房产,考入圣安娜皇家芭蕾舞学院,与那群生活奢侈,骄纵蛮横的贵族同学生活在一起…在闹鬼的山庄里,陪护那个孤傲怪癖、瘫痪在轮椅上的冷血男人;他曾是出色的芭蕾舞明星…天鹅湖中的悲情王子,为了跳舞,放弃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却逃不过一场阴谋,不能再起舞
  • 以爱为名:高冷总裁宠妻成瘾

    以爱为名:高冷总裁宠妻成瘾

    她和他的初恋情人同时出车祸,他选择送他的初恋去医院。从此,她学会了警惕他公司危机,她日日夜夜在公司寻求转机,而他,却转身上了初恋的床初恋因车祸失去生育能力,他喊她将子宫捐献给初恋。他不要孩子!擦!真是欺人太甚她一纸离婚协议书甩在他脸上,转身就走“我什么都不要,包括你!”再次见面,她抱着他小叔的手臂,巧笑倩兮:“同样姓炎,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他器大活好不粘人,你却阴险狡诈是小人。”他望着那床上的一片嫣红,这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三天两口朝着炎瑾轩家里跑,想趁虚而入。小奶包看到他,立马求救:“表哥,我爸爸妈妈在打架!”炎俊然燃起斗志:“炎瑾轩,饶不了你!”“不不不,救我爸!我妈坐在他身上!”
  •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本书撷取了57个最著名的历史片段,依据局中所反映出的核心要素,分类探查其中所包含的“规则”,认知其中所体现的"局道"。不只是历史故事,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典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致年少青春,青凡阳逸

    致年少青春,青凡阳逸

    我一直相信着,那一年是人生最无可替代的一段时光。高二那年,我们没有高一的懵懂无知,对校园充满新鲜的未知感,而勇敢的闯荡探索。开始为一群人贴上班花班草学霸学渣健将等标签我们没有高三的成熟忙碌,无需紧迫地为将来打算。所以那一年成了我们最美好的一年。“当然除了我,那么平凡无趣枯燥的过日子”“我才是那个可怜人"“我们才是..."
  • 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

    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

    刚回到家却发现沙发上竟然有一个帅哥?!他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好吧有个这么帅的也不亏,订婚第二天就度蜜月会不会太快了?!飞机失事又是什么鬼?敬请期待《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等你哦!
  • 天地人神鬼

    天地人神鬼

    赌徒仇九不堪追债,纵身跃下浪涛滚滚的黄埔大江,醒来时灵魂进入了一个孤儿少年的体内。一片与众不同的玄幻世界,逆天的五颗神奇宝珠,巅峰的三位盖世老者,带给仇九穿越后一次争霸的旅程。逍遥人界、征战鬼界、纵横神界、称霸天界、横扫地界,一统五方大界,俯览亿万众生。遨游天地弹指间,笑傲花丛我为皇。万象红尘千般劫,不抵人间一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