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25200000006

第6章 新疆第一城 哈密市(4)

白杨沟佛教遗址 西域著名的禅寺

白杨沟佛教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唐代《沙州伊州地理志》记载,伊州下辖的纳职县(今拉甫却克古城)正北20里的地方有一所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就是指白杨沟大佛寺。根据《哈密县志》记载,白杨沟大佛寺早在魏晋时期就已修建,从那时起就开始接受信徒的朝拜。唐朝时,玄奘历经千难万险一路西行,穿越噶顺戈壁来到哈密绿洲,专门在白杨沟佛寺停留,讲授大乘教,在小乘教和祆教盛行的哈密推行了大乘教。此后白杨沟寺院香火越来越旺盛,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西域著名的禅寺。

白杨沟大佛寺高达18米,大殿高达5层,佛寺大殿的泥塑坐佛残高8米多。三面壁上均有小佛龛,旁边原有壁画。其周围还有屋檐遗迹11间。另外还有一个直径为3米的中心柱式洞窟。佛寺主体建筑是用土坯垒砌而成,附近有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的石窟,有的石窟前接砌前室;有的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石窟内壁均涂抹草泥,并有彩色壁画,现存较好的都集中在白杨河西岸。

七角井细石器遗址 中石器时代遗存

七角井细石器遗址位于哈密市西北约186公里的东天山南侧七角井盆地中部,在七角井乡东北约500米的公路以北,为中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7000~10000年。现为哈密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是1933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杨钟健等人在此地考察时发现的。遗址地表植被主要为胡杨、红柳和骆驼刺,是典型的干旱荒漠景观。遗址区内采集到了质地比较致密的硅质岩石块、燧石、石英石加工成的打制石片石器、细石叶石器和石核石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细长条形状的石叶石器,长2~4厘米不等,有些石叶石器已加工成不规则的石镞等。这些细小的石叶嵌入木或骨质的刻槽中,即成一把把锋利的刮刀、切割器或投射器。石核石器有船底形、锥状形和柱状形3种。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形体硕大、长31厘米的带尖石斧,还有来自海洋的珊瑚,但没有发现陶器。

此外,遗址附近的地表还相当广泛地保留了烧火的遗迹,说明当时的七角井人已会使用和保留火种。

坎儿井 地下运河

坎儿井在中国只有新疆才有,而新疆90%以上的坎儿井集中在吐鲁番和哈密。当人们踏进神奇的新疆大地时,在哈密绿洲边缘的戈壁滩上,会发现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形土圈,犹如月球上的环形山,一串串、一行行从天山脚下通向绿洲之中,这就是极端干旱地区的“地下运河”,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坎儿井。

坎儿井的修建与哈密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哈密全年的平均降水量只有33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生活在哈密绿洲上的各族人民,因地制宜用坎儿井引来天山脚下融化的雪水灌溉农田,这种方式又减少了水渠穿越戈壁时的水分蒸发。

坎儿井分为竖井、暗渠、明渠、龙口四部分,依地势自高向低修筑,每条坎儿井大约由数百个竖井组成,长约3公里,每个竖井口上面封盖着既能避免蒸发又能使流水下渗的树枝,外围堆出防止被风沙和洪水淹埋的土坝圈,竖井下面是互相沟通的暗渠河流,下游出口后便形成流在地表的明渠来灌溉农田。

坎儿井的建筑形式究竟最早是来自汉武帝时的陕西大荔,还是波斯(伊朗),或者当地人民自己创造,有很多的说法,只能留给专家去探究。坎儿井巧妙地利用自然坡降进行自流灌溉,用暗渠引水避免了各种损耗,扬长避短,节水节能,非常科学。坎儿井在清代乾隆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最早在吐鲁番,只有30多条,后由林则徐、左宗棠大力推广,发展到托克逊、鄯善、哈密等地。如今为了抢救坎儿井,增加新水源,哈密人大胆探索在坎儿井中打自流井,试验取得了成功。这种“井中井”不仅利用了潜水,而且增加了深层的承压水补给,使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焕彩沟 樊梨花扎营换装之地

焕彩沟,原名棺材沟。清朝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军征讨叛军噶尔丹路过天山古道时,觉得“棺材沟”之名太晦气,便改名为“焕彩沟”。实际上“焕彩沟”也是颇有来历的,传说唐代初期的著名女将军樊梨花率军征西时途经此地,发现此沟是冷暖寒暑的分界线,越往上走天气越冷,越往下行天气越暖,便指挥部队在此扎营换装。樊梨花为女将,换装即为“换彩”,换字又与“焕”字同音义近,通用假借,因此此沟就叫“焕彩沟”。

焕彩沟口矗立着一块焕彩沟碑,碑身是一块长3.2米、高2米、厚3米的长方体巨石。巨石右侧镌刻有“惟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等字样,证明它是东汉顺帝永和年间刻制,因此称为焕彩沟汉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其余字迹已无法辨认,但仅凭这几个残存的隶书字体,便可知此碑的古朴与久远。

焕彩沟汉碑历经风雨剥蚀,斑驳陆离,满身沧桑,但其见证东汉中央政权抗击北匈奴侵扰,加强对西域统辖,维护祖国稳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皇皇功勋,仍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唐代名将姜行本来哈密征讨高昌时,途经天山古道,看到此碑,兴之所至,为歌功颂德,命兵士将汉碑上的诸多文字悉数抹去,重新镌刻。但由于风吹日晒,大部分字迹也模糊不清,只有“唐”、“姜行本”等字体仍可见证那段唐代历史。现在人们看到碑身正面的“焕彩沟”三字,为清代人所刻制。

烽燧 边烽互相望

哈密共有烽燧92座,其中巴里坤县70座、哈密市19座、伊吾县3座。我国古代关于烽燧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汉代史籍的汉简中。从河西走廊到西域边陲的古丝绸之路上,尤其是敦煌、哈密、巴里坤、吐鲁番等地,现在仍然会在戈壁沙漠中看到残存的泥土、沙石筑起的汉唐烽燧。

烽燧为古代时遇敌人来犯,用以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燧的设置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中就有记载,古代十里一烽,五里一燧,夜里点火叫烽,白天燃烟叫燧。若有百余犯敌,举一烟(或一燧);千余犯敌,举三烟(或三燧);犯敌若在三千以上,举四烟(或四燧),这样,三四百里外发现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下去。目前,哈密地区是新疆发现烽燧最多的地区,其中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代烽燧4座。如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都是清代建筑的,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公里就有1座烽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

哈密保存较为完整的有边关墩烽燧。边关墩烽燧是清代的烽燧,平面呈长方形,残高12米,底基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4米,用土坯、木棍夹筑而成。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东壁下有房舍两间。四周土筑围墙,门向南开,门宽3.8米,地表可见少许青花瓷片。

八大石 哈密回王的后花园

八大石位于庙尔沟河上游,距哈密市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维吾尔语“巴克达什”(音同“八大石”),意为“石头滩上的花园”,恰巧这里就有八块巨石,所以维吾尔与汉意、音重合,名符其实。

这里是清代回王的一处避暑山庄,行宫和果木园占地100亩,有大小房屋40余间,其中一些还建在园中巨石顶上。由于这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很多果树不易成活,果园里主要栽植绿沙果、白沙果和樱桃等,尤以樱桃著名,所以此地又被称为雪山下的樱桃花园。花园在1931年的哈密农民暴动中被毁。在八大石曾发现七世回王伯锡尔行宫碑和八世回王默哈莫特园林碑,记载了当时哈密的情况和八大石行宫的修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哈密流行天花。伯锡尔王为防止传染,命人将默哈莫特王子护送至八大石园林后,刻碑记事,石碑文系维吾尔文。道光十九年(1839年),伯锡尔王命工匠在八大石修建楼阁,广植花木,建为行宫,竣工后刻石立碑。此碑被称为伯锡尔王行宫碑,碑文为波斯文。

这里远居深山,背靠喀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海拔4886米),虽然地势高,但天气不寒冷,夏季也无酷热之感,虽道路崎岖,但每年夏季也有不少游人来此休闲度假。

沁城岩画 九骑酣战图

哈密市沁城乡现存有500余幅岩画,分布在白山和折腰沟两处。岩画从雕刻技术上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线条勾勒画面和全部凿刻的画面。从内容上看也可分为两类:单纯的动物画像和记录当时人们的生活、战争及宗教活动、农耕等场面的画。

白山岩画在沁城乡以东5公里处,山上有许多水流冲击而成的溶洞,在溶洞中未剥蚀的地方可以看见岩画。画面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羊,有线条勾勒的,也有全部凿刻的,大小不一。在山顶的一个溶洞内,有一幅用简单线条刻出的岩羊,长82厘米,宽52.4厘米,岩羊头小,角大而弯曲,身细长,尾略翘。另一块岩石上是一只小羊和一个无法辨别的动物。羊的前方有一个像太阳的圆圈。小羊长18厘米,角大,几乎与前肢长度相同,无尾,头仰起,好像在跑动中,形象逼真,给岩石增添了动感。此外还有鹿及佛像等岩画。

折腰沟岩画位于沁城乡东南约7.5公里处,沟西边是石山,山底散布着形态不一的黑色巨石,岩画就分刻在这些石头上,有骆驼、马、人等形象。在一块高1米,周长5.6米的含铁石上刻有3幅岩画,均为战争场面。其中一幅刻着9匹马和1峰骆驼,9位骑士在战马上,手持长矛或横刺,或高举、或斜拔、或后拖,正在激烈厮杀。岩画长16~20cm不等,大小略有差异,全是凿刻而成。画中间的骑士飒爽英姿,挺枪迎战,毫无惧色,他的坐骑四蹄腾空,鬃尾飘忽,确似天马行空,8个持长矛的骑士围在四周攻打。在这幅《九骑酣战图》的右上角,刻着一个站立着的双驼峰,略大于骑士画。《九骑酣战图》雕刻精致,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生动活泼,结构严谨,栩栩如生。另一幅岩画是一名骑士握矛与一步兵拼杀的场面。在另一块岩石上有一幅牧猎图,画面上一双峰野驼在奔走,后面一似人非人的猎人正张弓搭箭向野驼射去。在岩画上方还有一对车轮。折腰沟岩画不论在构图上、画面上和雕刻水平上都高于其他岩画。

这一幅幅岩画,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这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真实描写,它是比文字更形象、更生动的历史资料。

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坐落于哈密市东北角,兰新铁路、亚欧大陆桥和312国道的相交处,选择此处,主要考虑到这里是东进哈密和西出哈密的交汇地,人流众多,可以让更多南来北往的人们缅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

纪念园由纪念馆和石雕、纪念碑三个部分组成,红墙绿瓦,牌楼大门,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绿树环绕,松柏苍翠,整体建筑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像一首雄壮而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纪念园占地15亩,构思大气精巧,结构严谨、疏密有致,既有融南方建筑的小桥流水、精美典雅,也有北方建筑的黄钟大吕、凝重巍峨,浑然一体,堪称精品。根据地形和纪念园整体设计构思,纪念园设计采取了由北向南、自低到高的自然造型,从进入大门开始,地势由低到高显现了步入神圣、庄严的理念。

进入园中,左为工作室、接待间,正前方即为纪念馆,走入正门,正中是西路军纪念馆。****、李先念紫铜像居纪念馆中央,衬以星星峡山谷油画。馆内四壁展出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会合星星峡,返回延安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部分实物。在纪念园中部有一座假山,似祁连山,居左有一园亭,名“云仙亭”,取****、李先念名字中的谐音,其含义深刻。纪念馆后为纪念园,有石雕、花园、纪念碑。

纪念碑主碑为高6.2米的铜像,重约5吨,外壳铜板厚约3~4厘米。造型是一名红军西路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身背阔背大刀,右手紧握钢枪,脚踏祁连山岩石,上身微倾,目光炯炯,神色坚毅、刚强,似乎随时准备冲杀,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英勇形象,这幅铜像被命名为“西路军魂”。铜像基座高3米,宽4米,用晚霞大理石饰面。基座正面刻记着汉文碑文,背面为维吾尔文。主碑前方是12米长、3米高的题字碑,黑色大理石饰面,背面是****同志亲笔提写的碑名: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碑。碑像主碑后两侧是两块12米长、3米高的石雕,塑有人物30名,栩栩如生。用了渡河西征、前赴后继、艰苦岁月和星星峡会合等石雕再现了当年的时代背景。

哈密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于1997年8月21日落成,****夫人于若木及子女陈元和陈方,李先念夫人林佳媚及子女李平,自治区领导王恩茂及******参加并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哈密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同年被命名为哈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同类推荐
  • 青春在美国转机

    青春在美国转机

    《青春在美国转机》以青春旅行为话题,几个共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为了一个遥远的梦而踏上美国的远行,在四个月的实习生活中,经历了语言的尴尬、老板的冷漠,也感受青春爱情的美好情愫。在旅行中成长,去看这个世界,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宝贵的经历。
  • 旅游指南

    旅游指南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休闲放松也就成了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有法定节假日的和年假的情况下,出去旅游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本书从自驾游、商品选购、住宿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出门游玩应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安全旅游。
  • 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

    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

    没有看过世界,何以谈世界观?五大洲四十余国,三十万公里,两千个日夜,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陈大刚继《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后,继续推出《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以赤子之心,以如椽大笔,携家乡古蔺好酒一壶,游历世界,用一个中国人的眼光观察世界,要在世界的尽头与自己相遇。阿来评价本书:一个人在行走中看见世界,也从更广大的世界照见自己。比如《笔走五大洲》这本书,就是这种一个人与陌生世界的彼此映照与互相发现。
  •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昆仑秘道(王铁男徒步探险笔记)

    本书作者通过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昆仑山徒步探险事件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已经沉陷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热门推荐
  • 家族长歌

    家族长歌

    西晋初年王朝更替杀戮不休,每个家族都加入到权利的斗争中。忠诚、背叛、嗜血、复仇都是历史车轮上的印记,周围蛮族的虎视眈眈增添了血腥的气味,在混乱的年代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 逢君故庭花

    逢君故庭花

    此小说部分灵感来源于作者身边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在经过她同意后,写成了这个故事。山高水远,路途迢迢漫漫无眠期,逢君故庭花
  • 剑舞心晨

    剑舞心晨

    弱者走到巅峰的路程,究竟有多少艰险,有多少坎坷?只身一人,又去还是何从?家族几近灭亡,是崛起还是没落?颠覆天下,看一夜浮夸;人生,不过一场厮杀。快刀斩乱麻,收拾再出发;若是真英雄,怎会假?成王败寇,一念之差!全新小说框架,360°海陆空战斗,从玄幻剧情,再到巅峰强者,从孤身一人,再到千万大军,从太平盛世,再到位面战争,那一剑定乾坤,又究竟会是何人?巅峰八方镜,俯天下强者。心晨双剑,武动天下矣,看谁与争锋?一切尽在--《剑舞心晨》
  • 历史由我推动

    历史由我推动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在推动着。也许是一个组织,也有可能是一个人,谁知道呢?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长生不老的家伙,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 天魂之殇

    天魂之殇

    天魂大陆,魂者为尊南蛮,西沙,东海,北雪,异界,天界踏破千山万水只为寻求心中的梦境?
  • 修界牧场主

    修界牧场主

    猝死后穿越修仙界。刚踏踏上仙路穿回末世还没好好感受世界带给他的痛苦又穿了。人、妖、鬼、神、佛。于三个世界之间,凿开一处世外桃源。命曰《仙缘牧场》
  • 锁定孕皇后

    锁定孕皇后

    ?低帏昵枕卧暖香,夜夜魂销,日日情伤。好景从来不堪长,盈盈粉泪,寸寸柔肠。风云突变路杳茫,千种机心,万般思量。一片春愁近清觴,误饮酸醪,盼作襄王。——调寄《一剪梅》他痴恋她的美色翻云覆雨,她依靠他的权利狐假虎威。这世间本就不存在什么真心假心。不过是风波而已。人世间的风波不由分说,而人心的风波可以风起云涌也可以风平浪静,只看你有没有那一颗有定力的心。
  •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钱学森传

    叶永烈所著的《钱学森传》开篇提问钱学森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由问而起,作者娓娓道出钱学森早年的故事、留学的故事、归来的故事、“两弹一星”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辉煌而传奇的科学大家——共和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