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1800000008

第8章  推心交人,慧眼如炬

朋友关乎一生成败

曾国藩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他认为,选择朋友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有密切关系。

事实上,从曾国藩的一生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离不开广交朋友的处世经。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都是在朋友的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他深知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别是结交那些德才兼备的朋友。

当曾国藩进入京师之后,眼光就变得现实而且高远。在京都,他结识了很多师友。这个时候,他认为以前的衡阳同门均为“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因此,他劝说弟弟们不要与这些人交往过密,他们“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他甚至认为,“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朋友选择之严苛。他所交的益友多数都是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其中有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

咸丰二年六月(1852年),曾国藩接到母亲江氏去世的讣闻,遂调转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丧。曾国藩一到湖南,满耳听的都是关于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挡不住,形势如何紧迫的消息。在这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办团练事务的谕令。

咸丰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有一般原因又有他特殊背景的原因。此时,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举办团练。曾国藩被任命,主要是依靠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向咸丰帝举荐。

唐鉴乃理学大家,名震江南。咸丰二年七月(1852年),咸丰帝召他入京,垂问军国大事。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能成大事。

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时,热孝在身,虽接命令,并无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势的发展令曾国藩难以决断去从。这时,他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张他出山组办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军。

江忠源听说曾国藩回籍办团练,便多次来信表示坚决支持。罗泽南正举办团练,感念曾国藩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极力怂恿曾国藩出山领导地方团练。同时,湖南地方官也力请曾国藩出山。

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巡抚张亮基赶赴长沙抵抗太平军。当时身为举人、做乡村教师的左宗棠是张亮基的幕僚,他向张亮基推荐曾国藩,并请曾国藩出山镇压太平军。张亮基听从左宗棠之言,上奏请求皇帝下旨令曾国藩领兵镇压太平军,并给曾国藩写信,请求他出来相助。

但是,曾国藩仍然有所顾虑。因为他母亲的灵柩尚未安葬,此时出山有违离职守制大礼。再则自己为一文员,不懂兵法,如果要投身战场,就须有打仗的真本事。想到这里,他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写折辞谢了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三年。

恰在此时,传来太平军攻克武汉,将要反攻湖南的消息。张亮基又命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郭嵩焘与曾国藩是至交,虽然这几年没怎么见面,但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国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后当着曾氏兄弟的面剖析了利害,敦请曾氏出山。郭嵩焘告诉曾氏兄弟,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内阁学士肃顺及老恭亲王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他。

曾国藩在朝中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现在,有恭亲王、肃顺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办不好。见曾国藩怕消息不准,郭嵩焘遂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寿昌当时为侍讲学士,是京官中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焘的一席话打消了曾国藩的重重疑虑,他决定应命出山,但又怕在守制时出山被人讥笑。郭嵩焘说,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计,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有多人在居丧期间出山办团练。随后,郭嵩焘出面请曾父出来催促,这样既上应皇命,又下应父命,名正言顺。于是,曾国藩出山了,从此走上了“中兴第一名臣”的道路。

曾国藩出山办团练,与他成就一生的功业关系极大,在进退两难之际,靠着众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晓谕决断,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朋友之重要。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互相鼓励,共患难,能成为事业的基石。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结交患难与共之友

什么样的朋友最值得结交?毋庸置疑,肯定是患难与共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多注重人的品格,比如大方、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等,对于可以与朋友祸福与共的人,大多数人都乐于与之交往。有志于成大事的人,对于患难与共的朋友更是渴求万分。

曾国藩同样渴望结交患难与共的朋友,事实上,他也有这样的朋友。

咸丰三年(1853年),李元度充任曾国藩的幕僚,其资历仅次于曾国藩的老友郭嵩焘、刘蓉等人。咸丰四年冬(1854年),曾国藩被太平军大败于九江、湖口,羞愤之下投水自尽,被李元度等人救起,强行搀架,送入罗泽南的大营,可以说,李元度对曾国藩有过救命之恩。

在曾国藩处境最为艰难窘迫之时,郭嵩焘、刘蓉等人都避而不见,唯有李元度不离左右,共度危局。二人患难与共长达六七年之久。

曾国藩狼狈地从江西返回原籍期间,在给李元度寄去的书信中表达了对李元度的万分感激:“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志专在护卫水师,保护根本,二不忘也;樟镇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

因此,李元度一度被曾国藩视为铁杆心腹、亲密好友。

不料其后,曾国藩因事两次参劾李元度,李元度一怒之下转身投靠浙江巡抚王有龄,致使二人友谊破裂。

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曾国藩还会不由得伤感。为了挽回情谊,曾国藩向李元度致以悔歉。李元度虽然心有怨气,但看到曾国藩如此真诚,所有恩怨也就一笑泯之了。事实上,曾国藩去世前的几年里,两人保持长期通信联系,互相关怀。李元度所著《国朝先正事略》一书写成后,李元度写信将书稿寄给曾国藩,向他索序。此书受到曾国藩的高度推崇,预料“必可风行海内,传之不朽”。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与李元度联姻,让孙子与李元度的女儿结成了秦晋之好。

曾国藩病逝后,李元度写了12首诗以寄悼念,诗中对曾国藩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一首云:

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

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诗中一句“前期我负公”表达了深挚的歉意,也表明李元度对自己当初行为的深刻反省。

人在失意时,即便朋友无法帮忙,若能与朋友在一起,内心也会涌现出愉快的感觉。在患难中正是人感情最脆弱,且需要支持的时候,此时应该做到与朋友共患难,这样才能获得对方更浓厚的友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能祸福相依、荣辱与共的朋友,尤其是在功利社会中,能够共祸福的人更是为人所喜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既可以在自己富贵之时同席举杯,相互帮助,也可以在患难中相偎相依。即便是如曾国藩一般的强者也不例外,对于共患难的朋友总是另眼相待。

咸丰三年(1853年),礼部侍郎曾国藩在湖南筹建湘军,彭玉麟前往投效,分统水师左营。咸丰五年初(1855年),江西湖口之战中,曾国藩率湘军水师进入鄱阳湖,结果被分隔于内湖、外江,水师大船连遭焚毁。曾国藩遭逢大败,之后只好困守南昌,几乎无人去救。咸丰六年一月(1856年),彭玉麟徒步七百余里,只身奔赴南昌,帮助曾国藩。曾国藩让他整顿内湖水师,统带八营。次年与太平军再战于湖口,终于冲出鄱阳湖,与外江水师会合,并攻占湖口及对岸的梅家洲,湘军水师方才得以复振。彭玉麟不仅是杰出的人才,更是一位共患难的朋友,因此,曾国藩对他礼遇有加,将之与李元度并称。

交友应交患难与共的朋友,然而,在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有福可以同享,有难却不能同当。当昔日的朋友失意、落难时,不是近之、帮之,而是躲之、远之,这样的人必定不可交。正因为如此,患难与共之友就更显珍贵了。

大力结交有志之士

曾国藩本人有高远之志,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他身边也结集了不少这样的朋友。在交友上,曾国藩主张结交有志之士。正所谓“志同道合”,朋友之间,无论品德上,还是事业上,总是会互相影响。如果对方并非有志之士,曾国藩便不愿与之交往。

在曾国藩看来,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正因此,他结交的朋友也要有志才行。

在长沙求学期间,曾国藩与郭嵩焘、刘蓉深交。曾国藩赴京科考,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因为三人志趣相投,于是“为昆弟交,以学问相切磨”。这三人“均志大气盛,自视颇高,以著述立言相期许”,“其志不在温饱”。他们经常一起砥砺志向、学问,彼此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激励。后来,郭嵩焘、刘蓉二人都成为曾国藩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助手。

任京官时,曾国藩同样不忘广交朋友。在郭嵩焘的引见下,曾国藩结识了江忠源。彼此交谈后,江忠源离去。当时,曾国藩就对郭嵩焘说:“此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江忠源有血性、有胆识,被曾国藩视为必诚必信的侠义之士、京中绝无仅有的人才。后来,江忠源成为湘军的主要干将、曾国藩的臂膀,官至巡抚。最终江忠源兵败自杀,诚如曾国藩之断言。

罗泽南是曾国藩十分敬重的一位人物。他自幼家境十分贫寒,却能“溺苦于学,夜无油柱灯,则把卷读月下,倦则露宿达旦”。年轻时,罗泽南连遭不幸,丧母、丧兄,与嫂相伴,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其妻又因为连哭三子之丧双目失明。尽管遭逢沉痛的打击,罗泽南却并未因此消沉,反而“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曾国藩将罗泽南称为家乡的颜渊。后来,罗泽南成为曾国藩创办湘军的基础力量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慕名而与曾国藩结交。他自己也曾记载道:“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曾国藩交友的标准很明确,“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在礼部复试时,曾国藩因欣赏诗句“花落春仍在”之气概而提拔了俞樾。他看了俞樾的诗文之后,不禁抚案,尤其文中的那首五言律诗的首句“花落春仍在”让曾国藩叹服不已,他执意要将俞樾举为第一。然而,同僚们纷纷摇头以为不可,他们认为,在仓促之间能够写得这么好绝不可能,必定是把自己的旧作拿来充数的。

曾国藩仍然执著己见,说:“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有暗合之处,咏落花而无衰讽之意,此生他日成就,未可量也!”

这一番话让大家无言再驳,俞樾也由此得中殿试第一。后来,曾国藩受命督抚两江,俞樾游于曾国藩的幕府,二人相交甚笃。俞樾的五百卷皇皇巨著《春在堂全书》,成就了这位大儒的硕硕文名。

同样是考试,曾国藩又发现了陈士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陈士杰参加考试,朝考时阅卷大臣正是曾国藩。曾国藩见他言之有物,欣喜地录取了他。后来,陈士杰成为曾国藩的帮手,有人称他为“曾国藩第一幕僚”。

人生在世,个人不可成事也。欲成大事,须营运关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曾国藩结交有志之士,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人生道路上,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每一个成功者都需要有人帮助。要成大事,就必须团结一批有才干的有志之士,找到共同的目标,才能群策群力,成就伟业。

大度宽和方能服众

为人处世应该宽以待人,以和为贵,即宽和。在人际交往中,宽和的态度就好比润滑剂。有一句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并不是说宰相就一定宽宏大量,而是说为官之人深入名利场应该宽宏大量,官越大胸怀就要越宽广。

曾国藩素有雅量,为人大度,因此,他能够结交到很多朋友。曾国藩主张对己要严,对友要宽容而有雅量,应该“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在曾国藩的治学之路上有一大堆好朋友,比如吴竹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等,他们一干人或聚会、或书信往来,共同探究学问。

邵蕙西说话较直,有一次,他当面数落曾国藩,说曾国藩有三个缺点:“一是怠慢,结交朋友不长久,不恭敬;二是自以为是,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

邵蕙西的话直截了当,直指曾国藩的痛处。然而,曾国藩并没有生气,他在日记中写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针对邵蕙西指出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写道:“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而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畏惧的心情,否则拿什么吸取别人的长处呢?”

尽管邵蕙西直言曾国藩的缺点,但是并没有伤及二人之间的交往。相反,他们二人交往得十分愉快,这与曾国藩的大度是分不开的。对于二人的交往,邵蕙西对曾国藩说:“三国时陈晋说与周瑜交往就像喝美酒,不知不觉地就醉了。我们二人之间也很有点这样的味道。”

在交友方面,曾国藩始终能保持宽容大度之心,从不苛求别人。有一天,曾国藩与吴竹如谈心,曾国藩表示吴竹如就是自己的知己。然而,吴竹如并不领情,而说:“凡是您所有的以期望许下的古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

这几句话说得不愠不火,但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听了,并没有生气,他当即记下了自己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敬重,就如同把神明供奉在自己的内心一样,我有什么道德能承受得起呢?连续好几天的安逸放肆,怎么能成为竹如的知己?这实在是玷污竹如。”

曾国藩交友的态度雅量可谓非同凡响。他能够不跟别人计较,不苟求于人,以诚心和宽容对待朋友。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的良师益友众多,朋友无处不在。

交友要心胸宽阔,不能小心眼,应该懂得包容别人。

关于曾国藩的宽宏大度,还有一个故事:刘长佑拔取贡生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是有名望的阅卷大臣,他知道刘长佑是个人才,希望能够提拔他,便向刘长佑索取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然而刘长佑坚持不给。

后来,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长佑负责合围。刘长佑拟好了计划将要呈给曾国藩时,有人就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

刘长佑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值得怕的呢!”

曾国藩看到计划后觉得非常合适。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只有圣贤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曾国藩待人大度,能够做到不存芥蒂,不小心眼。曾国藩说:“概天下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其意思就是说,待人应该有宽容的态度,对于大的缺点则规劝对方改正,小的缺点则予以包涵。

没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个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做人与交友能够做到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帮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对于欺骗自己的人,曾国藩也能够以宽和之心处之,大度之心容之。

有一天,一个人来谒见曾国藩。那人衣冠古朴,谈吐不凡,令曾国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谈及当朝人物时,那人妙语连珠,说:“胡林翼办事精明,别人欺骗不了他;左宗棠执法如山,别人不敢欺骗他;而您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能让别人不忍心欺骗您。”

曾国藩听了大为感动,引为知己,把他留在军中视同上宾。没想到不久之后,那个人携着一笔巨款一去不复返。军士发现这件事后,要求带人去追赶。曾国藩默然良久,说:“停下,不要追。”军士便退了回来,曾国藩双手把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过了几天,曾国藩旧话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回答:“现今捻军正猖獗,这个人只不过是为了骗钱,损失钱财以及本人受欺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发兵追捕,逼急了他,恐怕他投身敌军。这个人狡黠有智谋,若是投敌危害就大了。”

从这件事情上,足以看出曾国藩的远见与胸襟。

曾国藩长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以“度”容“士”,宽和得众,因而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人才济济于一堂的局面。

谋大事之人应以宽和大度之态交友与处世,这样不但会为自己博得众多的支持和协助,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古往今来,成功人士大多都有宽和大度之心,因而其身边才能聚集许多朋友,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为人处世应该有宽和大度之心。

吸纳人才需要真诚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更多人喜欢,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要使他人喜欢自己,首先你要喜欢他人。这种喜欢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绝不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最渴望的就是真诚。

在待人处世上,曾国藩是真诚的。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他便自强自励,“刻刻自惕”,“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从其一生的实践看,他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他用真诚之心待人,所以天下各处的人才大量汇集于曾国藩之幕府。

真诚需要主动。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别人对我好,我才对别人好。这是失败者、普通人的心态。如果要获得更多朋友,成就大业,就要主动去关心、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诚。显然,在结交朋友、招揽人才方面,曾国藩是主动的。

曾国藩常常对朋友、下属给予关爱与教导。对不在身边的下属,他常以信件、批文的形式,结合实际公务进行指导,既有指点劝诫,又有鞭策鼓励。其中切盼之意、真诚之情让下属们感动。

带兵在外的李榕回忆道:“今既受统领重任,务祈绌己之聪明,贬己之智术……处处出于至诚,则人皆感悦,而告之以善矣。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李鸿章远在江西,曾国藩同样时常去信问寒问暖。

这些下属即使远离曾国藩,也能体会到曾国藩“有师长课督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

以诚待人的曾国藩不仅赢得了幕僚的敬重与爱戴,纷纷尊之为师,而且吸引了大量士人的投效,归之者如流水。

在军营里时,曾国藩总要等大家同时吃饭。饭后,大家就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实用的学问、经济之类的话题。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堂课。他又最爱讲笑话,大家笑得东倒西歪。而他自己却一点不笑,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

李鸿章回忆这些事情,说道:“吾从师多矣,毋若此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询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诚服,受化于无形焉。”

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对于下属很少限制,并且很尊重下属的独立发展,鼓励他们自主谋求发展空间。他真诚地希望自己的下属都能成为杰出的人物,因而敢于打破传统的樊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才。

在过去的官场上,被提携者与提携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师生甚至父子。因此,尊重、服从提携者是被提携者的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但这样一来,往往又限制了被提携者的发展。这种关系发展到后来,要么一荣俱荣,要么反目成仇。

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曾国藩有着不一般的襟怀,他鼓励下属自立门户。如他让李鸿章独立建淮军,让左宗棠自建楚军,就是最典型的。他致信李鸿章说:“昔麻衣道者论《易》云: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无于周孔脚跟下盘旋。前此湘军如罗罗山、王璞山、李希庵、杨厚庵辈皆思自立门户,不肯寄人篱下,不愿在鄙人及胡、骆等脚下盘旋。淮军如刘、潘等气非不盛,而无自辟乾坤之志,多在台从脚下盘旋,岂阁下善于制驭,不令人有出蓝胜蓝者耶!”

言辞中所表达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许,不仅一扫人才为己私用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更体现了曾国藩的胸怀,让人感受到其真诚待人之心。

这样真诚无私的品格以及教导,又有几人不钦佩呢?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非常谦虚,常常虚心向人请教,这同样给人真诚之感。

冯桂芬治西学,算是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而作为旧式知识分子的曾国藩曾向他致意,希望招揽他入幕,而且,许多政务乃至军事问题,曾国藩都向他虚心求教。

后来,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写成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寄给曾国藩,并请他为之作序:“敢乞赐之弁言,旗青云而显,附骥尾而彰,荣幸我矣。”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时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只要付出真诚,就会得到珍贵的友谊以及别人的支持、赞扬。而那些不能够以诚待人的人,就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使事业的发展失去许多良机,成就伟业就成为一种妄想了。在这一点上,曾国藩的“待人以诚,天下归心”的关系绝学是值得学习的。

善于识人,量才而用

为人处世者,当知人性之复杂,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需要识人之见。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的性格和品行都不一样,有些人表面和善,未必就心地纯美,而一些外貌不佳者,也不见得其能力便不济。作为清朝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不仅有超人的权谋之术,而且深谙识人之道。

有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到曾国藩帐前效力。不凑巧的是,李鸿章带着三人拜访时,曾国藩不在府中。于是李鸿章便把三个年轻人留下,让他们留在曾国藩府上,等曾国藩回来再作打算。

到了黄昏时分,曾国藩才回到府邸。家人把李鸿章荐人的事情低声禀告了曾国藩,道:“李大人推荐的三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

曾国藩挥了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进了庭院。只见庭院之中站着三个年轻人,其中一个人不停地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第三个年轻人虽相貌平庸,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

曾国藩观察了一会儿,那个看云的年轻人一直都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并没有丝毫浮躁之色,而另外两个人时不时地会低声抱怨几句。

看完这一切之后,曾国藩便召见了这三个年轻人。与他们交谈之后,曾国藩发现,自己与那个曾不停打量客厅摆设的年轻人谈话最投机。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尤其是那位看云的年轻人,说得很少,言语切直,让曾国藩有些尴尬。不过,他却常有惊人之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

谈完话后,三个年轻人纷纷起身告辞。曾国藩待他们离开后,便立刻吩咐手下给三个人安排职位。

出人意料的是,那个口才绝佳、与曾国藩谈得投机的年轻人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曾国藩只让他做了个虚职。那个规规矩矩的年轻人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最让人奇怪的是,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却被派去军前效力。曾国藩甚至再三叮嘱属下要重点培养这个年轻人。

李鸿章得知曾国藩的安排后,心中颇不理解,便向曾国藩请教其中的道理。曾国藩微笑着说:“其实这有什么难理解呢?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第一个年轻人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虽然他与我说话时十分投机,但我知道他对很多东西不甚精通,只不过是投我所好罢了。此人表里不一,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规规矩矩、谨小慎微,但论事言谈则少有见解,其遇事必唯唯诺诺,此人沉稳有余而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时间却不焦不躁,就从这份从容淡定中便可见少有的大将风度。更可贵的是,他面对我时并没有投机言语,曲意附和,而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所论之事很有见地,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我敢断言,这个年轻人他日必成大器。不过,他性情耿直,很可能会招来口舌是非。”说完,曾国藩不由得一声叹息。

曾国藩的一席话让李鸿章大为叹服。

曾国藩并没有看错,那个看云的年轻人几经征战最终脱颖而出,受到了军政两界的关注,最后因为战功显赫,还被册封了爵位。他便是扬名中外的台湾首任巡抚、著名将领刘铭传。不过,正如曾国藩所料,性情耿直的刘铭传后来常被小人中伤,最后告病辞官。

仅仅通过一场“面试”,就能透彻地了解三人,甚至断定这些人以后的命运,可见曾国藩识人之术的高明。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做到的呢?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就会得到答案:其实,细节往往最能揭示一个人的性情和人品,而性情与人品则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曾国藩的识人本领是让人叹服的,事实上,他就好像一个天生的“伯乐”,对于人才有敏锐的鉴别力。从性情刚烈的左宗棠,到善于言辞的李鸿章,以及幕府中的济济人才,可见其识人之广与用人之明。

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曾是曾国藩的幕僚,他曾十分感慨地说:“事须才而立。才大者必任群才以集事,则所成又有大者焉。累而上之,能举天下之才会于一,乃可以平天下。语曰:一人善射,百夫拾决。”而曾国藩正是“举天下之才会于一”而“平定天下”的人。

曾国藩不但能识人,还善于用人。他不仅求才,而且懂得量才而用。他曾经说过:“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这一番话表明了人才运用得当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

人才决定一切,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不同的就在于对人才的运用恰当与否。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向咸丰帝进言:“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在曾国藩的生命里,既离不开识人,更离不开用人。正是由于曾国藩识人之明、用人得当,才成就了其不凡的功业。

扶持他人,以后才能用人

曾国藩深谙人心,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军心一统,皆大欢喜。

通过不断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并为之铺路搭桥,扶持他们。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咸丰十一年(1862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九江,大败太平军。消息传出,李鸿章十分兴奋。他高兴倒不是因为湘军取得的胜利,而是因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同自己有师生关系。此时的李鸿章正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如今自己的老师打了胜仗,如果自己投奔湘军,曾国藩一定会对自己另眼相看,予以重用,到那时必有前途。

于是,李鸿章离开了镇江,昼伏夜行,抄小路,避村舍,绕过太平军的营地,赶往九江的湘军行营,投奔了曾国藩。然而,事情并不像李鸿章预料的那么称心如意。当他满怀希望赶到九江时,曾国藩却借口军务太忙,没有接见。

刚开始,李鸿章以为曾国藩只是一时忙碌,几天之内定有时间召见自己,谁知他在旅舍中闲住了一个月,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曾国藩幕府中的陈鼐与李鸿章有“同年”之谊,也充过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就请陈鼐去试探曾国藩的意图。

谁知曾国藩依旧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表明态度。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曾国藩却对他如此冷落,连陈鼐也不明所以。

陈鼐疑惑地对曾国藩说:“少荃(李鸿章字)与老师有门墙之谊,往昔相处,老师对他甚为器重。现在,他愿意借助老师的力量,在老师门下得到磨炼,老师何以拒之千里?”

曾国藩笑道:“少荃是翰林,志大才高。我这里的局面还没有打开,恐怕他这样的艨艟巨舰,不是我这里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纳的。”

陈鼐还是没有理解曾国藩的意思,便为李鸿章辩解说:“这些年,少荃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已不同于往年少年意气了。老师不妨收留他,让他试一试。”

曾国藩想了想,便点了点头。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鸿章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李鸿章终于在咸丰八年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自此之后,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棱角着意进行打磨,以使他变得老成世故,为他打下立足官场的“基本功”。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将这些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于是,曾国藩又换了一副面孔,当众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这一抑一扬,让李鸿章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李鸿章师从曾国藩而尽得其军事政治才能,后来组建淮军,也建立了一番功业。

在淮军的建立过程中,曾国藩更是起了关键作用。

自古有言:“淮军出于湘军。”事实上,淮军的建立是出于曾国藩的授意。同治元年春节过后,淮军组建了四营官兵。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定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遣将,充入淮军各营。同治元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了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

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仅竭力培养他人,还尽力扶持他人。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也不会有淮军。

除了培养他人、扶持他人,曾国藩还常常推荐他人。推荐他人,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是比较为难的。一是你是否能判定自己所推荐的人确实是人才,因为一旦你推荐的人在日后工作中出了什么差错,你将脱不了干系;二是能否秉公的问题,因为被推荐者很可能与你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

在举荐人才方面,曾国藩也继承了先贤的优良传统,能做到不因私废公,直抒己见。对左宗棠的举荐很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在安庆失守后,当时李秀成集中兵力经营江浙,太平军几乎席卷了浙江全省。李秀成率军一举攻克浙江省会杭州,巡抚王有龄自缢。

曾国藩做出决定,让左宗棠节制浙江。当时,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本只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清廷因要依赖曾氏集团,又下发明谕,除上述三省外,“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杭州将领瑞昌只是帮办浙江军务。”但是,曾国藩却将节制浙江的大权放了出去,上疏说:“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办浙省,可取决于呼吸之间。”接着,他向朝廷推荐说,左宗棠“其才实可独当一面,应请皇上明降谕旨,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所有该省主客各军,均归节制,即无庸臣兼统浙省。”

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做,一来是深感朝廷对自己“倚畀太重,权位太尊,虚望太隆,可悚可畏”;二来,也说明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赖与倚重。

大公无私地推荐他人,悉心竭虑地培养他人,尽心尽力地扶持他人,要做到其中任何一条都非常不容易,然而,曾国藩都做到了,可见其博大的胸襟与宽容的气度。

《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指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哪一样都少不了“孝悌”。

在治家过程中,孝悌有具体的体现。一个家庭里的人如果能够以孝悌为本,就能够和睦自处。孝悌为仁爱的根源,而和睦又是从仁爱而起,因此,治家应以孝悌为本,做到和睦相处。

同类推荐
  • 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

    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

    豆瓣最受读者喜爱的人气作者艾小玛,治愈无数心灵的励志随笔集,暖萌上市!总有一些伤痛让那些男孩女孩一夜长大。《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用清新机智的笔调,为读者提供有趣又实用的人生建议,并和读者分享了温暖美好的人生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些长夜的无助和寂寞,那些因爱而生的伤痛,看到每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的蜕变痕迹。正如作者艾小玛所说的,“每一年回头看看,就是觉得人生不一样了,就是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幼稚了。或许所谓成长,就是在自我反思的一刹那,突然之间产生了”。一次流泪,一场挫败,一些疼痛,一段漫长的自我治愈,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突然长大的。"
  • 左脸比右脸诚实

    左脸比右脸诚实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谎言?因为我们对金钱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所以看见中大奖的值息会兴奋不已;因为爱情至上,遇见别有用心的人也不知道设防;因为嫉妒心理强烈,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成为别人欺骗的棋子;因为不辨是非,上了居心叵测小人的当。我们怎么捕捉谎官线索?识破谎言的线索可能出现在说谎者的表情、情绪上;识破谎言的线索可能出现在说谎者的身体,手势、动作等,也可能是他的说话方式出卖了他;识破谎言的线索更有可能出现在事情的来龙去脉中;抑或在你与说谎者的行为互动中就该对对方产生怀疑。
  • 智慧人生的11个指数

    智慧人生的11个指数

    在生活中,我们追求财富、地位、健康、幸福……而这一切唯有靠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用智慧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富有、更充实。人生的旅途上,只有那些带着智慧上路的人,生活才会有五彩缤纷的灿烂,才会找到在痛苦磨练中升华的自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奋斗?需要哪些方面的素养?本书所讲的11个指数将给我们指明方向,只要努力提高人生11个指数的智慧和能力,全面、均衡地发展,就一定能够构建成功和幸福的大厦。
  • 以领袖的心态经商

    以领袖的心态经商

    成功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成功管理学把传统行为科学由纯描述性的实证科学提升为实证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现代科学,从而为现代管理学、领导学与企业家理论奠定了现代行为科学基础。它既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综合学科,也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边缘学科。成功管理模式是成功的系统工程学。在成功管理模式中,人的整体素质是成功的本质、规律、要害、关键。成功管理模式是把所有成功的必要条件按逻辑和历史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成功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成功本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成功哲学指导下的成功路线图,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 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本书主要介绍了犹太人经商的智慧和管理经验,例举了大量事例,总结和归纳了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是经营管理者必备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天才召唤师:一品魔妃

    天才召唤师:一品魔妃

    她是情报联盟的老大,一朝穿越,白痴废物变身天才妖女。地图碎片、神秘势力、族人一夜消失之谜,黑白不容,各方绞杀,是陷阱?是真相?他是来历成迷的魔域少主,光明圣子,漠视万物却独对她死缠烂打,“这天下与我何干?百族与我何干?她之所在,便是我之彼岸!”本文讲述了腹黑穿越女在人人以为她是杯具的情况下,如何将众人虐成杯具渣渣,顺便拐带魔尊大boss谈个恋爱的逆袭史,女主喜扮猪吃虎,喜花样吊打式虐渣,男主外人前各种高冷洁癖,女主前各种无赖耍贱花式求同床,言情虐渣探险升级卖萌,该有的,咱都有~
  • 遇见天空

    遇见天空

    我以为我们初次见面是在大学的迎新晚会上,可你却告诉我,我出生的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你。你说我们可以相爱可以永恒,你说你和她没有感情,你说你马上解除婚姻和我在一起,我信了。可转念,我得到的是你们即将为人父母的消息。我以为我的一切都是我的努力得来的。可后来才发现,我一直都在你的计划与掌握中,我身边的一切都是虚假。而那个深爱着我的人却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开始憎恨一切、仇视一切。挣扎、嘶喊过后,依旧伤痕累累、压抑的不能呼吸。
  • 故事无法接龙

    故事无法接龙

    太无聊,内容纯属恶搞,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 月下1

    月下1

    我们生在黑暗里,可谁说我们不能去追赶光明?我们生来就是蝼蚁,但你知不知道,蝼蚁过处,皆成齑粉。我们肮脏、卑鄙、下贱、弱小,我一辈子都在最深的阴沟里,我们与那些成功的善良的人比起来丑陋不堪,可我们永远无法被根除。我们来自世界的各各角落,也可以渗透进任何一个地方。我们游走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处,用钱与命的交易调节着二者的平衡。我们是影子组成的社会,我们只为自己而活。我们,叫“月下”,是弱者的领袖,是下等人中滋生的黑色的组织。你要与我们做交易吗?
  • 宅女掉坑里

    宅女掉坑里

    宅女简阳由于疫情影响,呆在家里啃老。日常就是打游戏、看小说,等吃等睡。结果当晚因为一本太监小说,被系统扔进小说世界,穿成同名的渣男本渣,得令追求“小三”以续写坑文。简阳一进去就是面临一连串的修罗场,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这怎么搞?
  • tfboys纯爱之恋

    tfboys纯爱之恋

    一次偶的机遇,让六人相遇,两个月的相处,一辈子的纯恋。转学,开始……
  • 众生归墟

    众生归墟

    苍茫九州,万族林立,群雄争冠,气魄霸绝天穹。羸弱青秀,寻机而动,统御诸天,成就千古谪位。踏足山河,他步步登临;俯首天道,他宏愿苍生;回首岁月,他孑然一身;看破虚妄,他悟道须弥。数载之年,天地问鼎,他无奈而叹,端坐于时空之间,于大道中喃语:“封天地大念,化四方世界,我念如故,众生归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已许国再难许卿

    已许国再难许卿

    奇妙的缘分,注定了他们相识………萌系少女唐糖,转校相遇调皮捣蛋的少年洛寻梓国和高冷学霸叶慕卿,他们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三人从最开始的互相讨厌再到互诉理想,他和他成为无话不说的兄弟,却都对一个人动了情。一个军校,心怀国家…一个高冷学霸,注定出国留学,进入高端公司。两者都不平庸,而那个平凡至极的女孩又心系于谁?心系之人又是否真的已许国再难许卿?敬请期待,高冷少年和调皮少年两位的花式追妻…
  • 东方魔起

    东方魔起

    苍天之下,皆为蝼蚁;人有十神,为三魂七魄,缺一而不能活;少年丁远,天生三魂六魄,比常人少了一魄,岂能活命?此乃死穴,却也是大生之穴;且看少年丁远一路争斗,不信天地,不信神魔,逆天寻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