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1800000001

第1章  做人稳慎,贵而不显

谨言慎行方是长久之道

做人,谨慎是良药。无论任何事情,都应该谨慎对待,鲁莽行事是大忌。俗话说,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与其以后招来麻烦,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谨言慎行。

有道是:“十语九中未必有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成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到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有修养、会做人之人宁肯沉默寡言,也不会随便乱说;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

曾国藩就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年少的时候,曾国藩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等到他出人头地时,对自己的行为与言谈就要求得更加严格。由于处于比较高的地位,自然会有很多人来找他帮忙,这些人大多是遇到了一些危急的事情而找到曾国藩,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从来不会贸然行事。

曾国藩对世事理解得透彻,也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他知道世情的繁杂,因而处理这些事情时总是谨慎异常。他遵守祖父的做法:“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他希望家人都这么做,但有一条是不能违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干预公事。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自己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应格外谨慎。

曾国藩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事。他认为,闯入衙门一方面有失气度,会使自己蒙受羞辱;另一方面会使地方长官难堪,让地方长官鄙薄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仗势欺人。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曾国藩情愿吃亏也不愿与他人争讼。

一次,曾国藩的叔父打着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写信予以制止。最初,他的叔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放任叔父的行为,他最终搬出“祖训”才让叔父收敛起来。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地位更高,权势也更大,按常理来说,曾国藩大可扬眉吐气,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做人反而更加谨慎了。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多说一句话为妙。但凡人官运极盛时,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和百应。然而闲言碎语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我阅历极深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以谨慎为怀也许不是曾国藩成功的原因,却是曾国藩免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万事小心为好。慎言慎行,言行有矩,就可以立足、立身、立世、立名、立功,不慎则必输、必败、必毁。

谈吐必定要谨慎,言语不谨慎者,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喋喋不休、大谈空话者为人所讨厌,直言乱语、失口伤人者则为人所恨。如果说话没有深思熟虑,总以快人快语为能事,只怕惹祸上身也尚不自知。

行为举止更要谨慎,慎行是一个人成就功业的准则,做任何事都要宁可谨慎万分以求稳赢,也不为求快速而打没有把握之仗,欲速则不达是人生战场上的至理名言。

“谨言慎行”不仅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睿智的处世方式,若能谨言慎行,遇事常能深思熟虑,这对于为人处世是大有裨益的。

锋芒不可太露

在生活中,有些人平淡从容,有些人锋芒毕露。实际上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好人缘。锋芒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因此显示自己的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有时应该将其收敛在剑鞘里。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自视过高,锐气旺盛,即便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其人生旅途也将波折重重。

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深谙藏锋的道理。梁启超说曾国藩“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而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又说:“吾乎生短于才,爱者或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

很显然,曾国藩不是钝拙、愚柔之短才,其一生所表现的才智可谓超逸绝伦,实为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然而,为什么他还要自称愚钝呢?

曾国藩的祖父曾经对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了。”曾国藩并非无才,而是大智若愚。因为他深知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招来祸端。曾国藩不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能将才气内敛,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处。

屈是为了伸,藏锋则为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则不来。曾国藩认为,人单有志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而要做到这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傲气,少言实干。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看到别人锋芒毕露,自然就会心中不舒服,尤其是身居上位者,见到下属锋芒太露,心中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们自然会让锋芒毕露的下属没有好日子过了。

按道理来说,贡献越大,功劳越大,所应得的好处也应该越多,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相反的。一个人的功劳越大,其得到的好处不仅不多,反而还可能因为功劳大而遭到打击,尤其是那些自彰其功的人。

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切记要含而不露,否则必会招人侧目,惹来祸端。

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红旗报捷,曾国藩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表示谦让之意。太平军被剿灭后,曾国藩深知自己功高位重,让皇帝担心。同时,他也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处处谨慎。而当时,他手下的众多将领却想重演一幕“陈桥兵变”。在南京城,一天深夜,众将领冲入曾国藩的卧室,准备拥曾“黄袍加身”。曾国藩一看事态严重,一语未发,大笔一挥: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随即,他开始裁减湘军。曾国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敛锋芒。因为不裁湘军,恐怕权高震主,危及身家。与此同时,他又吩咐门生李鸿章保留淮军,按兵不动,这样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朝廷对自己痛下杀手。

从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之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反之,谦虚内敛、等待时机、蓄势而发之人,往往会取得大成功。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才华对于你有益,但锋芒对于你无益。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锋芒毕露往往会遭受很多打击,而藏锋不露的人却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获得经验,他们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和牺牲,获得更多的空间去发展。

离雷池越远越好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功成名就之后又该如何?

历史上不少名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事事争先、当仁不让,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则求淡、求平、求退。

有人对此大惑不解,其实这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曾国藩说过:“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一个人要识时务,要懂得收手。功成名就,自然可乐,但是要保全自己,就要知进退。

常言道:“枪打出头鸟。”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功成名就之时安于平淡、不再贪功冒进,并非苟且偷生,而是高风亮节。

当曾氏兄弟满门封侯之时,身边的人也与有荣焉,有些人的头脑便开始发热了。

有一次,曾国藩的门生彭玉麟给曾国藩送了一封信。曾国藩打开信一看,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12个字:“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曾国藩看到这几个字后,脸色立变,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说完,曾国藩便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了肚子里。

攻克安庆后,湘军将领欲以盛筵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

当时,李元度第一个撰成一联,曰:“王侯无种,帝王有真。”

曾国藩见后大怒,当即就将其撕毁了,并斥责了李元度。此后,曾国藩还多次戒勉李元度,希望他谨慎处世。

李元度联被斥,其后又有“曾门四子”之一的张裕钊写了一联,曰:“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曾国藩看到这副联语后大加赞赏,立刻传给属下将领们观看。然而,有人认为此联中“麟”字对“蔡”字不工整。曾国藩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们只知拉我上草案树,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不读书求实用。麟对蔡,以灵对灵,还要如何工整?蔡字多意,其中有‘大龟’之义,与麟同属四灵,对仗当然工整。”

“草案树”是湖南土话,意思就是“荆棘”。曾国藩利用自己的语言功夫,就此“镇压”下了这场“对联劝进”风波。

一个智者最高明的归宿就是光明正大地适时收手。知退是一种成熟,是一种眼光,是一种睿智。

每个人在有所收获之后,都应该懂得收手。所有高明的人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没有更多的成功,他们也会见好就收,因为他们知道接踵而来的好运往往都会伴随着更大的危险。

做人,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是英雄,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引来他人之怒,祸患己身。有时,一个人过去的选择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湘军将领左宗棠极为自负,志向远大。他曾经写了一副对联,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的,联曰:“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言下之意,透露出对天下的觊觎之心。左宗棠写好对联之后,便派专差送给胡林翼,并请转交曾国藩。

胡林翼看完对联,心中明白,于是一字不改,加封后转交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看过对联之后,不假思索,便拿笔将下联的“似”字改成“未”字,又原封退还给了胡林翼。胡林翼见到曾国藩的修改,便在联语旁批了8个字:“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人之慎重。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就冲动得多,尽管到了老年,其脾性有所收敛,但始终还是不免随性而为,后因襄助胡雪岩而遭到朝廷的打击。

谨慎做人,就必须做到不越雷池。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即便不遭横祸,只怕也将身败名裂。

不肯越雷池一步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操守。现在有许多人走向失败,就在于他们无所顾忌,任意妄为,总想事事成为人先。殊不知,任何一个名利的诱惑之下都深埋着一个陷阱,稍有松弛,就有可能落入圈套,再也没有机会爬起。曾国藩的一生能有非凡的成就,与其为人谨慎是分不开的,他恪守自己的本分,更将越名越位的事情视为做人的大忌,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越名位的事应该慎而又慎,应该远离雷池。

时时要如履薄冰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接受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诱惑与考验。在诱惑面前,一个人怎样做到处事不惊,少犯错误,从而平安到达自己的人生彼岸呢?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对于“如履薄冰”,很多人以为是不好的状态,其实不然。如履薄冰的状态使整个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以让人全神贯注,沉着冷静,这对于做人做事都是有好处的。

为人处世应该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如履薄冰会给人一种压力感,让人尽可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杜绝轻率、盲目。

自古以来官场多是非,做官的人更要保持如履薄冰之感。关于做官,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这句话无不说明如履薄冰的为官之道。

一个人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不苟,必深思熟虑而后行;有所畏惧,则无论何时都不会自满骄傲,不致因骄傲而败。曾国藩之所以如履薄冰,是因为他知道权力可能导致的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位越高,权越重,所受祸患则越大。纵观历代遭受奇祸的官员,多为权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不久,清廷署内发生了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相互勾结,将八位顾命大臣囚禁。随后,又将顾命大臣中的四人革职,将另外四人处死,包括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还有大学士肃顺。

大学士肃顺洁身自好,洞察时事,是当时少有的开明之臣。因此,曾国藩比较敬重他。而肃顺的幕僚,如王岂运、郭嵩焘等人,又与曾国藩的湘军交往密切。政变发生之后,慈禧要肃清肃顺一党,曾国藩多少受到一些牵连,当他看到这些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被处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61年),曾国藩给两位弟弟写信,叹道:“昔太无权,今太有权,天下事难得恰如其分也。”二十四日,又写信说:“余自十五至二十二日连接廷寄谕旨十四件,倚畀太重,权位太尊,虚妄太隆,可悚可畏。”曾国藩这些表述大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意思。惊惧之余,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有无过错,力图避免一切缺点,使别人无暇指责,从而不授人以柄。

同治帝继位后,曾国藩受到了隆重的封赏,被加协办大学士衔。几个月间,朝廷又数次封赏他,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政,巡抚、提督以下均归节制,并加太子少保衔。而其弟曾国荃赏头品顶戴,升为浙江按察使,赏穿黄马褂。

这样的封赏可谓恩宠有加。然而,曾国藩则受宠若惊,在他的家书、日记中,找不到一个欣喜的字眼,反而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其中没有任何喜悦之意,读之如同遗书一般。

正是这种战战兢兢、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的心态造就了曾国藩的成就。有道是:“高处不胜寒。”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

随着镇压太平军建立的赫赫战功,曾国藩的官位越来越高,其权势也越来越大,然而,他不以为荣,反为其忧。他表示:“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

为了安全起见,曾国藩将事情尽量做得更周全,不留下缺点或漏洞,以免受到别人的指责,或避免使一些异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导致自己因小失大。

于是,曾国藩常常反省自己,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余三年以来,因位高望重,时时战兢省察,默思所行之事,唯保举太滥,是余乱政;不办团,不开捐,是余善政,此外省不了了。”

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曾国藩推敲出了终生受用的观点。他说:“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若犯此症,则百病丛生,不可救药。”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所忌惮,尤其是为官之人,没有忌惮就很容易招来祸患。

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越要头脑清醒,一言一行都要小心,手中的权柄越重,审批画圈时越要谨慎。有如履薄冰之感,才会珍惜自己的身家,从而保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不败的人生。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绝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时时如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觉如踏危局。正因为如此,使得曾国藩得到了长久的富贵以及巨大的成就。

知足乃是大智慧

人都会有欲望,而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有欲望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欲望是个无底洞,如果纵欲过度很可能自取灭亡。一个人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跟自己是否知足有很大关联。心不知足,天底下所有的名利都填不满自己欲望的口袋;心若知足,则幸福就会充满自己的生活。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清朝张英曾在《聪训斋语》中写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一生功名卓著的曾国藩也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由此可见,知足之重要。

知足不仅是修身之道,更是自保之术。曾国藩一生功名卓著,而不堕其功,就在于他善于从“知足”两个字上下工夫。

在给儿子的《忮求诗二首》中,曾国藩写道:“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顶戴。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意思是说,富贵时要求有千乘车,尊贵时追求万顶戴,没有得到又要求迅速赏给,得到后又求永久占有。这两句诗描写出世人的不足之心。

曾氏兄弟平定叛乱,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咸丰皇帝曾有过金口玉言:“攻下金陵者王之。”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攻下南京城,太平天国覆灭,但清政府爽约,不仅湘军上下愤愤难平,发出“兔死狗烹”之叹,就连满清权贵也认为两宫吝啬,不合罪罚功赏之义。

对于朝廷的爽约行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牢骚频发,郁结成疾。然而,曾国藩并没有愤怒,反而约束下属、规劝兄弟,极力地避免他们与朝廷发生冲突。

在九弟曾国荃生日时,曾国藩给他赠诗数首,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此诗表达了曾国藩知足、淡定的心境,同时,他清醒地认识到不知足者的危险。他认为:“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他在日记中还写道:“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一粒耳!知天地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天地之大而吾所历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知足淡定,不争不伐,曾国藩知行合一,说到做到。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能保住自己的功名与地位,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名利心太重,会让自己急功近利,而忘记了藏在底下的危险;做人太盛气凌人,就会招人怨尤,一举足便会有障碍,这些行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屑做的。

一个不能将名利思想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播于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影响往往也只能是花哨的表演。

追求荣华富贵,没有知足,将会越来越委顿,各种祸害往往也会纷至沓来。而知足者则能涵养精神,并且远祸避害。“知足”并不否定“取”与“得”,“知足”是说“取”、“得”有道,“取”、“得”有度。

古语云:天道忌盈。曾国藩很欣赏这句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多使,做人更不能事事求全。他说:“我曾经考察《易》道,研究其中的盈虚消长之理,从中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太阳到了中天就会西斜,月亮满了就会亏缺,天有孤虚,地有东南陷落的时候,从来没有十全十美没有缺陷的东西。小人常常求全,而一旦得了全,吝与凶就会随之而来。如果别人常缺而一个人常全,天道屈伸的规律,会如此不公平吗?”

曾国藩很喜欢古人的“花未全开月未圆”7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到了晚年时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做人知足,为后世所敬佩。梁启超曾有一句话评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这一评语是极为得当的。做人最难的不是进取,而是收敛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的道理。

当你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你越来越远了。做人要知足,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不知足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祸患,而知足则能让人心态平和,让人感受到幸福。

君子慎其独也

古代儒家君子做人讲求“慎独”。“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过去的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对“慎独”可谓无人不知。但是,光知道慎独理论,没有实践则是枉然。而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这不仅使他自己大受其益,还使他的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曾国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在这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慎独”的重视。

那么,“慎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正所谓“驰逐于外,修治于内”。一个杰出的人,即使功勋在外,也不能没有内心的修为。相反,一个真正有为的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为。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就在人格上对自己有一种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为此,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曾国藩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吾有志学为圣贤。”何谓圣贤?曾国藩认为,圣贤不仅要能名传海内,更要能降服自心。

纵观历史,环顾现实,发现有许多人有能力征服别人,甚至征服天下,却没办法征服自己。有一句古语:“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在人生路上,有美人关、金钱关、名誉关、权势关……大多数人都过不了这些关,他们可以降服别人,却不能降服自己,因此,始终成不了圣贤。

在曾国藩看来,圣贤就是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曾国藩以他们为榜样,可见其志趣的超凡脱俗。“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四书》、《五经》中的“正心”、“诚意”,而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独”。

在曾国藩四条日课中,第一条“慎独则心安”是这样写的:“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从曾国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一个人要自修,就要养心,而要养心要寡欲,更要内省。在曾国藩看来,慎独是做到内省、寡欲,并达到养心、修身的办法。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慎独是可以“切实行之”的事情。

关于慎独,曾国藩不仅有理论阐述,更能自觉地实践慎独功夫,严格地对待自己,并反省自己的行为。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1842年),曾国藩与一位叫小珊的朋友闹了一场别扭。事后,他下定决心重新做人。初九日,曾国藩即撕下“面子”,主动找小珊认错。十三日,他又与另一位朋友请小珊吃饭,释怨于杯酒之间。

关于这件事情,曾国藩在日记中有相关的叙述,同时,他还写下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自责:“晡时,赴小珊处。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自我反省之严,行为之慎。在曾国藩的著述中,反复出现诸如“戒”、“慎”等语,其对于自己的要求之严苛,可见一斑。在去世前的第四天,曾国藩已经62岁,但那种惭愧自责的心情与他30岁初修慎独时的心情几乎一模一样,他真正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正因为他没有一天不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的人格为人所敬,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齐家、练军、治国,所在功绩赫然,天下瞩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他慎独,心地干净,从而感动了他人。全军上下都自觉地服从他的约束,地方官民都自觉地谨守他的教化。他的后继者李鸿章接待他人时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播弄之。唯事曾国藩,有如严父,执礼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这种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证明了曾国藩慎独之功的深厚。

不显山,不露水,谨慎持我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会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会自作聪明,把自己的一点机巧拿出来显摆。即便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也要适当地隐藏起来。

永远不做别人的箭靶,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对于位高权贵者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露出锋芒的同时更要小心不割伤自己。曾国藩一向谨慎,他认为“锋芒则露杀气”。其处世之慎,第一个表现就是不轻易露出锋芒。

据民国初年的掌故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是当时天下奏牍三把手。胡林翼曾对左宗棠说:“天下奏牍仅三把手,而均在洞庭一男。此三子者,名次高下,尚待千秋。自问总不出三名之下。倘其抑志拊心,储精厉学,则不肖尚未可量也。”胡林翼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前不久自己奏陈“李续宾阵亡”事,语言极沉痛诚挚,打动咸丰帝禁不住涕下。为此,胡林翼很得意,将自己与曾、左并列,称天下奏牍三把手,并说自己“尚未可量”,实则有以自己为首之意。而左宗棠则说:“当今善章奏者三人,我第一。”

事实上,从学问根底而言,曾国藩要比胡、左二人高一些。曾国藩以理学为积淀,宗法桐城派文风,不仅被誉为晚清国手,其文章还开创了湘乡派文风。可是,曾国藩从未争过第一。

深藏不露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处世方式,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掌握。若不隐藏,就有危险出现;若不掩饰,就可能被敌人消灭。一个人如果过于显露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甚至招来外力的攻击。大智慧的人不会争锋,只会藏锋。

曾国藩不仅不争锋,反而尽力地隐藏自己的能力,事事示人以拙。曾国藩有“尚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时常自称“钝拙”,因而主张去伪崇拙,不尚机权。守拙用浑是曾国藩性格特质中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政治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据很多史料传记描述,曾国藩是一个毫无情趣、生活乏味的人,即便不是如此,其行动也有点土、有点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平生败仗无数,最终凭借四场有决定意义的胜仗——武昌、九江、南京、安庆而大破太平军,取得全胜。

当人们评述曾国藩的军事理论和处世哲学时,殊不知这一切都建立在“傻”的基础之上,不求于讨巧,安于守拙,这是一种大智慧。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守拙而不争,不显山,不露水,就出于其谨慎持我的修身之道。尤其是在湘军击溃太平军、名震朝野之时,曾国藩更是战战兢兢,避免因才华过露招人嫉妒、招引灾祸。他常用“厚藏匿锐,身体则如鼎之镇”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来教育家人及僚属。他在奏请裁撤湘军的同时,还奏请其弟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这是因为此时曾国荃攻陷天京,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曾国藩见此就奏上此折以保全其弟。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曾国藩的谨慎。

当时满族贵族官员官文任湖广总督,与湘军发生矛盾。曾国荃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官文则用计把他调离武昌,并保奏使其成为一个无权的“帮办军务”,这让曾国荃大为恼火,就写奏折参劾官文。

曾国藩闻此事后,惊骇不已。他知道,官文此举自然与清廷对汉人的不放心有关。如果湘军不肯退让,始终锋芒毕露,必招致很多的麻烦。于是,曾国藩连忙拟密折保官文,并请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曾国藩此举不仅挽回了满族权贵对湘军的忿恨,也减少了清廷对汉人官员的不放心。

与太平天国的战争进行到后期,曾国藩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与清廷之间的关系。他时常提醒自己“富贵常蹈危”这一历史教训,推美让功,不显山,不露水,以保全自己的身家。

自律可以使人保持理智,避免一时的冲动。自勉可以让人保持动力,避免意志的消沉。自律和自勉只不过是一个人以对自己的定位来要求自己,以便其行为能够达到那个要求,最终达到那个境界。

自律是为了自治,自勉是为了自强。在修身的过程中,离不开自律;在为人处世中,更需要自勉;在求进步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自勉。总而言之,做人既要自律,也要自勉。廉洁自律,可以修身养性;勤奋自勉,可以成就伟业。

同类推荐
  • 高点定位低点起步

    高点定位低点起步

    本书分为“高点定位——目标高,方能攀得高”和“低点起步——走得稳,方能行得远”上下两篇共十章,介绍了做人应该坚持高点定位、低点起步的道理。
  • 人生高起点——卓越方法探寻

    人生高起点——卓越方法探寻

    人生的智慧丰富多彩,成功的方法许许多多,如果你想把握住未来的人生,那末,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就会裨益多多。这套《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将精彩的人生哲理、实用的人生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人生经验,尽收囊中,送给广大读者,目的就是启迪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领导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

    领导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

    本书探讨了构成领导能力的“用权”、“说话”、“做事”三大要素,以及检验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线”、“滥”、“空”、“虚”四字,指出领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要有适度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创造出卓越的工作成就的方法。
  • 提升工作职位有方法

    提升工作职位有方法

    本书共十章,分别从洞悉职场规则、与上司融洽相处、与同事和睦相处、管理好下属、做好本职工作等十个方面,讲解了“怎样才能提升工作职位”这一主题。
  • 心灵拐点:身心灵的10堂健康课(心灵·探索系列)

    心灵拐点:身心灵的10堂健康课(心灵·探索系列)

    《心灵拐点:身心灵的10堂健康课》为许添盛医师在台湾中正纪念堂举办的“身心灵健康生活处方”系列演讲的结集。针对健康、财富、事业、爱情、亲子、人际等十大人生课题,许医师提出了独特创新的身心健康理念以及解决之道,无论你是寻求亲子相处之道的父母、全力追求事业却深感无力的上班族,或是渴望拥抱甜美爱情的现代男女……均可获得丰沛的心念能量,迎接人生路途柳暗花明的喜悦与感动。
热门推荐
  • 种田之吃香喝辣

    种田之吃香喝辣

    赵瑶,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上班第一天,被人挤下楼梯,直接死翘翘。灵魂穿到一个面黄肌瘦,二个萌宝的姐姐。看着锅里面跑来跑去的老鼠,快断的房梁,赵瑶励志要通过21世纪的头脑让萌宝吃香喝辣。“首富儿子要娶她?姐不稀罕,姐自己可以做首富。”“将军大大死缠赖打,想娶我?得看姐的心情。”
  • 妖娆魔妃:盛世绝宠七小姐

    妖娆魔妃:盛世绝宠七小姐

    众人口中的祸国妖女在烈火祭坛中陨落,可偏偏命运弄人,让她重回五年前。还是那个空有美貌却无实力的废物养女,但这一次,决不受人摆布,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身世成谜,意外不断,心中执念却依旧坚固。既然是祸国妖女,就让这天下因我而乱!财富,权势,地位,既入我手,便无人可将其夺走!绝不做欺凌弱小之人,但若有欠我负我伤我者,必百倍奉还!
  • 穿越之债主你好

    穿越之债主你好

    穿越去还债,债主居然是一堆小屁孩?好不容易小屁孩们长大了,沐晨晞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享清福了,谁知他们竟然……既然如此,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片云彩,反正债都还完了,从此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可是井水不犯河水?真的可能吗?江山绚丽如画,我只为你牵挂。月影半带迷离,这是冷漠的游戏。乱世几多繁华,我只求你留下。无奈总是别离,我是命运的牵引。或许我们拥有刻入轮回的依恋。但我只是……时空的过客。或许,亲情,友情,爱情,并没有分明的界限。就如同他们,将亲情,友情和爱情完美的糅合成了倾世的依恋。本文走轻松爆笑风,会有些玄幻色彩,基本无虐。
  • 画伤画伤

    画伤画伤

    陈小默是个痴迷于爱情的女生,她一直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挚爱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感情的伤害后她遇到了新来的上司任远,在不知不觉中被他那些看似凶巴巴的关心感动。经历过感情伤害的任远也不能确定自己对这个至纯的女人是否是爱情。一直活在上次感情伤害阴影里的两个人会有怎么样的交集,又是什么原因是一直坚信有爱就能在一起的陈小默选择放弃?最终明白了一切的双方又会怎样选择……
  • 锁梦师现世相思引

    锁梦师现世相思引

    继《锁梦师前传-魂归无继》之后,花子归,白之华小一辈,媒妁婚约,爱恨情仇,人间正道,殊途抉择的故事……人间。任晓天,字思君。任府长女。花澄霁,字君忆。花城二公子。大哥花子归。方佳倾,字伊人。方府独女。白稃蓟,字于术。白仙观老二。大哥白之华。玄霜法师,杜氏。无名岛申屠氏,屠戮百姓取其心脏,试炼秘术。
  • 寂静城

    寂静城

    爱情,在现实里永远都是那么缥缈难觅;缘分,仅仅只是一场偶然的邂逅。一座寂静的城市,一段寂静的爱情。如果说有命中注定,我想所有经历都只是一个圈,结局早已在开头就已注定。倘若你真的不愿意,我可以不爱你,因为我可以孤单到底。
  • 华夏第一女侯许负传

    华夏第一女侯许负传

    天下第一女神相;华夏第一女侯爷;持玉降生,大秦吉祥物。撩过大叔张子房,怼过吕后,当过汉文帝干妈。若隐若现的一生左右了两个王朝的命运。还有陌生男人横空出世拦下御赐姻缘·······
  • 弑神一族

    弑神一族

    主人公名为林修出生在单亲家庭因得了白血病离世在六道轮回投胎到了魔气大陆的一个奴隶家族,之后一步一步弑神神王解放各族的大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惑乱仙魔之狐艳天下

    惑乱仙魔之狐艳天下

    21世纪的杀手冷雪被爱人背叛,接着遭遇离奇车祸和诡异黑洞,魂穿到异世一头九尾狐身上。心若死灰的冷雪,拿起冷漠伪装自己,本想安静的过完此生,无奈总是有人步步紧逼,冷雪只能手执屠刀,遇神杀神,遇佛灭佛!此时,那个融化冷雪心里冰山、博她一笑的人出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