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92500000019

第19章 乾隆十三年(2)

若有意从宽,必且流为市恩姑息而失宽之正。则所谓宽者即严之因,而所谓严者即宽之害。是则有意从宽,尚且不可矣,而况有意于严乎?

表明对于贪官,从立法到执法都是“严”的;而对那些部院堂官、督抚大吏,也经常严加训斥。谕:

朕并非优柔无能之主,诸臣若少错会意,致趋废弛之路,朕惟地方大吏是问。

又于《汉元帝论》中写道:

自古亡国之君,或失于刚暴,或失于柔懦,……柔懦者,或权臣、或国戚、或宦寺、或女谒,大权一失,威福下移,身虽苟安于一时,而至子孙未有不亡者,是柔懦之亡国又甚于刚暴也。

所以皇上常常使用“宽严相济”的词语。就此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手腕—权谋层次的东西,一种行政作风的区分。因为在实际政治中,一味宽柔势必启臣下窥伺之心,如乾隆元年三月上谕所云:

目前奏摺诸臣,一则曰请宽某件云云,再则曰请宽某件云云,……夫不论其与吏治民生,有益与否,而但觇上之意,以为奏摺办事之张本。

元年五月戊午谕:

朕御极以来,所办之事,虽有数件从宽,特因体恤下情,于应从宽者始行从宽耳,……朕谆谆训诫,而诸大臣等不能仰体朕意,惟逞私臆揣测。

并于日后在《御批纲鉴》中说:

倘滑吏刁民窥见意旨,交通惑听,流弊伊于何底?

宋神宗励精图治,王安石遂以新奇可喜之说杂沓并进。渐至海内棼然,民生重困。苏轼云:待事之来然后应之。深得致治大体,不止为当时药石。

终于通过实践体悟到“《传》云:不密害成”,以及“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前不存臆见于胸这样一些道理。

不过,这样的“宽严之辨”和儒家崇拜的“宽政”,已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他在《经筵御论》里写道:

夫子历论尧舜禹汤武王授受之旨,而统之曰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敏信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为首,……《左传》记夫子之言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盖因一时为郑而发此补偏救弊之说。若夫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敷政宁人之本哉?

雍正十三年十月庚寅,上谕:

宽厚二字,非可一概视也。厚民生,纾民力,加惠于兵丁,施恩于百姓,乃为宽厚。朕所以仰承先志,而日夜孳孳者此耳。若夫姑息以养奸,优柔以纵恶,听若辈贻民害而蠹国事,以待善良者待奸蠹,则适所以成其惨刻残忍,而为不宽厚之尤者也。

表明所谓“宽”的对立物并不是“严”。

从这一角度说,皇上从来没有改变他的初衷,这特别表现在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处理上。乾隆十六年江西巡抚舒辂奏:江西省夏月溪涧水发为患,例系有贷无赈。今则无论夏秋,一遇水发,地方官即携银前往抚恤。在小民以为例当如是,望恩幸泽,无有餍时,所费实多无益,亦于风俗有关。六月辛酉,上谕:

舒辂此奏非是。他方偶遇旱潦,虽属偏灾,而所关于民瘼者甚重。竭力补救,尚恐小民或有向隅。……岂得因愚民望泽无餍,豫存裁抑之见?况今当国家全盛之时,……库有余帑,仓有余粟。何必以一方偶需赈恤,鳃鳃计较?且朕宵旰勤求,恫瘝在已,时切于怀,亦何忍以嗷嗷待哺之穷黎,撙节锱铢升斗之米?……舒辂着严行申饬。并将此通行各督抚知之。

多年后在《御批纲鉴》(卷14)中写道:

贾谊首议积贮,晁错继之以重农贵粟。其言虽杂,出于管、商,然崇本抑末,实为足食之源也。

昭槤《啸亭杂录》亦云:

纯皇忧勤稼穑,体恤苍黎,……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六十年如一日。

如乾隆十八年,以高邮运河之决,拨米谷一百十万石,银四百万两,赈江苏灾;五十年,各省荒旱赈恤,用去帑银一千四百余万两,甚至超过乾隆八年两江大灾所用数量。

就此而言,“收敛”只是一个“顿挫”,而非一路下滑。尽管有些变化并非是一时的,如施政风格等较为表层的一些东西。

乾隆九年,流民留养资送制度初次取消之后,面对进退两难境地,五月丙申谕:

本年春间有旨,流民不必资送回籍,……今既雨泽沾足,究不若归而谋食之为是。亦应树之风声,凡流民有愿回籍耕种者,著地方官即行善为资送,亦不必强民之所不欲也。

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呢。事过多年,于甘肃冒赈一案,特谕:

若因此稍涉靳固,则是因噎废食,爱民所以事天,朕如伤在抱,惟恐一夫失所,实出于中心至诚。此上天所鉴,亦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见者。朕前旨所谓宁受万人欺,不可使视民如伤之心少懈,正谓此也。

即“秋审”一事,虽一度从严,也不尽然。金埴《不下带编》卷5论“重民命”:

(我朝)自太祖至圣祖,历朝积德累仁,轻刑薄罚,今圣天子尤不嗜杀,西曹所决罪,每岁不过三四十人或二三十人不等。上一狱则必宸虑详审,求其可生。诏曰:某情犹可矜也,某决尚可缓也。所谓胜残去杀者,惟我朝为然。

因此,与其说他“严”了,不如说是在政治上更加老练、成熟了而已。

但是问题并没有就这样过去。乾隆十五年五月,上谕:

当御极之初,如从宽好名之习,不能去诸怀。……比年阅事既多,深知为治必出于大公至正,斯久而无弊。……十五年来,无时不以敬天法祖为心,无时不以勤政爱民为念,无时不思得贤才以共图政理,此可无渐衾影者。人苦不自知,惟工作过多、巡幸时举二事,朕侧身内省,时耿耿于怀。

追述往事,对“从宽好名之习”,仍“不能去诸怀”,并征引“工作过多”、“巡幸时举”几事,予以自责。虽其中也不无一二自我辩护,及归罪臣下之意。

这一种想法可谓由来已久,乾隆元年正月丁酉谕:

朕思我皇考世宗宪皇帝诚求保赤,有孚惠心,蠲免额征,宽减浮粮,……而民生犹不得宽裕者,大率由督抚大臣不能承宣德意。

按说,在这样的“体制”之下,皇上有了过失,不是不可以下“罪己诏”的。乾隆十三年就粮政问题,上谕“朕既知初意之失”云云,已与“罪己诏”相去无多。但这乃与国家政体有关,在一般情况之下,也只有怪罪臣下“奉行不实”了。从许多事例来看,这也近于当日实情,尽管其中也不免存在一些错怪之处。

御史欧堪善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的奏摺中说,政令行之善****享其利,倘而奉行不善,则法立弊生,恤民者每为病民之具。在粮政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地方官员不愿采买,不愿存粮,并不愿劝谕捐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说来好笑,其一竟出在政府组织之内,甚至在于执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之上——难怪皇上想起了就不高兴,那些个“失败”,不归罪他们,该怪谁呢!

而“奉行不善”,正是官僚的一种沉默的“抵制”。“下治上”,恐怕是任何皇帝都不能不面对的现象,历史上不知多少帝王都“栽”在了这个上面。

因此乾隆皇帝对粮政及其它方面的种种“失败”,就不能不抱有某种“若有所憾”的心情,后来他在《御批纲鉴》(卷六)里写道:

孔子以子产为古之遗爱,而称其使民则曰义。今观其初政,固非以煦煦为爱者矣。惟能行其义,所以卒成其爱,不然民之不慢者几何?

颇有点后悔自己当日的行为,致为人所“欺”似的。所以他常常就不给那些大臣好脸子看,其后又屡兴大狱,据说“乾隆六十年中大学士尚伺供奉诸大员,无一人不遭黜辱”。

其后,皇帝开始不断地“整饬”官吏。在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中发生的“伪稿案”等“风波”中,皇帝即迁怒地方官员,如乾隆十六年八月,将山东巡抚准泰革职拏问;山东按察使和其衷一度也革职拏问;十一月,令将江西巡抚鄂昌、江西按察使丁廷让解职。皇上批评一些督抚说:

外省督抚,养尊处优,牢不可破之恶习,无所惩戒,何由更改?既明知其办理背谬,而复为姑容,国家任用封疆大臣,安用有此?外省吏治,尚可问乎?

并指斥一大批能臣:

近日督抚办事,有所谓上和下睦,两面见好之秘钥。貌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阴市私惠,谓有旋乾转坤之力,使属员心感。尹继善惯用此术,方观承及巡抚中一二能事者,趋而效之……

对一些大员,始终不给他们好脸子看,甚至侮骂由之。

到乾隆二十年左右,遂发生了一次次“整饬”官吏的“运动”,如胡中藻案、彭家屏案、庄有恭案、蒋炳案……等等,自那以后,它断断续续,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其高潮可能就是乾隆三十三年的“叫魂案”了。在该案中,皇帝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前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山西巡抚等“俱着交部严加议处”。山东巡抚因刑求逼供、误导上司,被“恼羞成怒”的皇上降职,还有一批低级官员也遭到弹劾。次年,因一相关案件又有一批官员受到处罚,其中计有68个知县、22个知府、14个道台、32个按察使、29个布政使、26个巡抚、以及14个总督。这确像是孔飞力所谓的“政治运动”了。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恐怕都留有乾隆十三年的微妙的影子。

清朝皇上兼任宰相,又一切“出自朕衷独断”,无人“辅佐”,无大臣“襄赞”,这使他成了一个十分孤独的人物。他身边也几乎没有形成一个“帝党”,在“回向三代”这样的事业上,既很少赞同的声音,也很少有人反对,一片沉默。

这不是“****”,也“****”不起来。何况还有一些基本原则(如道统)要遵奉,有法律条文的限制需要顾及,怎能说“最后为一人决定”(这是儒家最基本的政治主张),就是“****”或“****主义”呢?

今天捧读清代实录或其他档案史料,亦不难发现,皇上谕旨虽非公之于众,但无论面对谁人,他都是在讲理,像是在面对天下苍生,面对历史,不但道理要讲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也要交代清楚。“蛮不讲理”,或“没理找理”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但都得说出一套,并非“黑箱作业”。皇帝也常常征求别人意见,或发起廷议、会议予以讨论(特别是在那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经济事务,如粮政、矿政和水利上),这也和一般对“****政治”的理解不符。

知错能改,且能再三,也不好说是“****”。

如果说他是说一不二,政令通行无阻,不受其他任何制约,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似乎又于史实说不过去。

乾隆四年八月丙子,因张湄奏内有臣工奏疏伏愿宸衷乾断之请,上谕:

自古设官分职,原以佐理政务。兵农钱谷,各有专司。朕以一身而万几待理,祖宗数百年之章程,国家千百条之规制,不得不咨询于大臣……

若必欲尽出一人之意,事至即断,不交廷议,无论势不可行,且于古圣人之询于四岳,咨二十二人以亮天工者,大相乖谬……不又将以朕为专任已见,而不博采众论耶?

当然,这一体制自有其另外一面,即皇帝揽事太多,

朕临御至今十有四年,事无大小,何一不出自朕衷独断。即月选一县令,未有不详加甄别者。

纵观乾隆初政十几年时间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其过恐怕并不在所谓“****”之上。中国文字“****”二字义不在此,昔日也从未有以之论皇帝是非者。特别是清代皇帝君相合一,一身而兼二职,即是政治领袖,又是行政首脑,就后者而言,一般并无“****”与不“****”之说(熟悉现代史事即不难了解这点)。总而言之,清代即使“****”,其范围也很有限。这也为古今社会的不同所决定。

如果说儒家的宗旨是“养教兼施”、“先养后教”,那么也可以说,乾隆十三年以前,政治的基本点主要是集中在“养”上,乾隆十三年以后重点就转入到“教”(“文教”、“教化”)上去了。这颇有几分勉强,也有几分无奈。但是要这个古老的帝国一时间拿出什么更新的办法,恐怕也是不切实际。

其后,皇上几乎闭口不谈他的粮政努力,多年以后,反而把“西师”和“南巡”当作了毕生两大事,这一段“伤心事”就这样半被掩盖起来。

从此,再没了以前的那一股锐气,没有了那一种理想主义,没有了对经济对策的追求。倒有几分显得“乏”了,多了许多花架子,少了若干实在的东西。所以朝鲜使臣才说清廷“外似升平,内实蛊坏”,“大臣庸碌,而廷臣轻佻,甚可忧也”。乾隆十六年以后的几次南巡,也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东西。相对而言,朝廷进入了一个“无策”的时期,“乾隆之治”最光彩的一幕,已经悄然落下。

虽然如此,今上却是一个极为要强的人,决不甘心做一位庸庸碌碌的君王,古人所谓“庸主”。他仍以为大任在肩,也断然作出了若干努力,——举凡“十全武功”、“六次南巡”、“搜书编书”、“文字狱”,大体上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尽管评价不一,却也颇有可观之处。

18.尾声,不同角度的观察

乾隆十三年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首先,是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强弱,在刘松龄看来,通过金川之役,可以看出满洲人的军事能力已经低落了;而在稍后一封关于平定准噶尔的信里,他都没有一句话夸赞清朝的军事力量。

同类推荐
  • 穿越异界当皇帝

    穿越异界当皇帝

    我,秦戈,一个只会吃饭睡觉打游戏的标准宅男,穿越到了异世界,居然当上了皇帝?
  • 水浒将星

    水浒将星

    主人公萧萌因偶然间发现将星录,穿越到北宋年间上清宫的伏魔殿中!张天师认定萧萌为妖星现世,要将其诛杀!九天玄女救下萧萌,并表示:萧萌乃是星主出世,只要聚齐一百零八将星,就能可以穿越回去。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萧萌逃出升天,从此肩负起星主的使命,历经艰险,结识各路英雄好汉,与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赢得了扈三娘的芳心,在乱世中成长为一名虽不显山露水,但却有翻云覆雨之能的江湖枭雄。已完成五万字提纲,一天一更,绝不太监。
  • 穿越西游之一起上西天取经

    穿越西游之一起上西天取经

    西游的西游,传说的传说,来到西游的世界,一起看女主孙悟空打打杀杀,师徒七人一起上西天取经。孙悟空,白龙马上有唐僧,猪八戒紧跟在后,小龙妹与女主墨紫云冷眼相看,后面跟着个沙和尚。且看,作者带你遨游另类西游,来一场西天之旅。
  • 三国封神系统

    三国封神系统

    东汉末年,岁月峥嵘,天下纷乱,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天下豪杰起于黄巾,盛于三国,终于一晋。历史记住了三国,记住了两晋,唯独把黄巾扫落尘埃。这是一个从黄巾开始的封神故事,纷乱的东汉终将变成黄色的海洋,而我则将成为至高神的使者,推动历史开向不可测的远方。
  • 蜀汉脊梁

    蜀汉脊梁

    诸葛均一梦醒来,竟回到了风起云涌的汉末。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成为了诸葛亮的同胞兄弟……江山美人,竞待折腰!文韬武略,卧龙凤雏,那堪寂寥?问鼎天下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荣辱兴亡,皆一肩挑,深谋远虑都为今朝,恐托付不效……
热门推荐
  • 剑花兮归之我是团宠

    剑花兮归之我是团宠

    现代高中生陌雪穿进修仙剑,且一起来看看他的变强(团宠)之路。但她穿进修仙界真的是偶然吗?或是有其他缘由呢?
  • 天神八部

    天神八部

    取名天神八部,只因全书拟分八卷,卷名又刚好是那八位天神,虽则如此,但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并无关系。两个世界、八百群雄、八位天神,八名性格迥异却因同一件诡异离奇的案子卷在一块的人。玄幻?都市?校园?穿越?历史?秦皇汉武?神魔乱斗?谁说这一切不能在一块的?有有谁知道把这一切都混起来煮成大杂烩是什么味道?啥也别说了,就让本疯子来慢慢演绎给大家看吧。虽然,过程,会有些长。
  • 这只妖灵有点帅

    这只妖灵有点帅

    叶明在一个深夜里遇见了一条黑猫,而黑猫又意外的对他露出了微笑。(一个善意的微笑)于是......奇妙的人生开始了。妖灵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是谁在搅弄着灵力,是什么在黑夜里涌动。穹顶之下,本是灵气的蒸腾。古老的卷轴,有人在低语。妖灵的诡术,萦绕于废墟。如果可以,我想重来一次。
  • 岁月的童年

    岁月的童年

    岁月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孤孤单单的童年。
  • 重生之穿越女帝

    重生之穿越女帝

    初次见面:她打扰了他的好事?再次见面他见到的不是她后来的某一天:皇上大事不好了,女帝娘娘出走了!!!某皇上:什么!来人!马上给我调配人手封锁城门!凡是见到卿儿的人重重有赏!某墙角边某卿儿:这样不会在找到我了吧!
  •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天下皆知,风擎大陆叶少天生废柴,人尽可欺。一朝睁眼,惊凰九州。欺她?可以,偷你全家没商量!打架?也没问题!凤族尽皆她手,要打她随时恭候。且看她如何搜尽天下财,吃遍天下材!然后……安安心心去减肥。不料某日,捡得凤凰一只,食欲大振,举菜刀一把。准备磨刀霍霍向凤凰,哪知菜板上的凤凰竟是摇身一变,将其反压在菜板上。墨眸一挑,笑得倾国倾城道:“徒儿,为师的肉好吃么?”“师父,今天天气不错。”“徒儿是不是觉得与为师斗,其乐无穷?”“天哪能跟师父比嘛……”其师在耳畔曰:“养你这么久了,长胖了,也该吃了……”后者惶恐!“师父,还没过年呢!”【带徒苦短日高起,从此凤王不早朝。】【这是一场吃与被吃的故事】
  • 圣魔

    圣魔

    他前世是一位强者,因意外而死,醒来后却成为灵云宗一名废材弟子,更被人诬为魔道,一场所谓名门宗派与正道弃徒之间的大战,看似不可避免。我心向圣,奈何成魔……切看他如何举世与敌,如何捅破这天地间的黑暗!
  • 煞星圣皇

    煞星圣皇

    战场千亿爆炸符中湮灭,遇神秘力量营救却失去记忆,在敌方帝国"重生",归来之时便是成皇之日!
  • 重生影后:女王别吓人

    重生影后:女王别吓人

    前世风靡一时的国际影后湘芦被自己最信任的妹妹陷害进了精神病院,甚至死于她手!可怜上天怜悯,让湘芦成为了相茹这个满是黑料的十八线小明星,湘芦表示我觉得我还能重新抢救一下!然而某一天正在“抢救”自己的相茹却遇到了某位发现她有病的心理医生!这怎么办?杀了还是杀了?顾翊陌:你娶我,我不说!精彩片段一:某记者:顾先生,听闻你家财万贯,为何做心理医生。顾翊陌:不做心理医生的话,怎么求我老婆娶我?某记者:……精彩片段二:某记者:蔺影后,听闻你被人包养了?蔺相茹:嗯?明明是我包养他!顾翊陌:对对对,是我老婆包养我的!某记者:……精彩片段三:某记者:顾先生,听闻蔺影后是精神病患者。顾翊陌:谁传的?她明明是爱我病患者!某记者:……(男女主身心干净,1v1无小三无误会宠文,女主是精神病患者,所以脑子不太好使!请勿太过讲究。)
  • 超神学院之盲僧

    超神学院之盲僧

    一个宅男的穿越,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个宅男,多了一个不瞎的瞎子,但他不会甘心.‘既然赵信可以强到神的境界,那我为什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