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44500000007

第7章 二十岁以前(4)

唤起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一定的政治觉悟”的书,除了《盛世危言》外,这时他还读了一本小册子《列强瓜分之危险》。这本书介绍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以及越南、缅甸宗主权丧失的情景。他读过之后,回忆说:“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勇于反抗的性格

毛泽东在韶山度过的岁月,是同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的,他自幼受母亲影响,同情受苦受压迫的人,家乡至今还流传一些他接济穷人、支持农民反抗地主的故事。他同斯诺谈到1910年长沙饥民抢米暴动遭到官府镇压,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始终忘不掉”。关于1866年当地一个哥老会首领彭铁匠造反,因而被捕斩首的故事,他与同学们议论,“都同情这次起义”,觉得彭铁匠“是一个英雄”。这样一个农村少年,自然喜欢读《水浒传》这类书和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了。

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到他看这些小说时的感触,他说:“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没有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者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全都颂扬武士、颂扬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他们拥有并控制土地,并且显然是迫使农民替他们耕作的。”这个想法同他的农家生活有密切关系,也同他自幼具有的反叛精神分不开。因此,在众多中国小说当中,描写并且颂扬一伙打家劫舍的强盗的《水浒传》,这里面有打鱼的、打铁的、种菜的、卖膏药的,以及各色各样的普通百姓,就使他特别感兴趣了。再加上他异乎寻常的思考能力,终于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来。这意思,后来在延安看了杨绍萱、齐燕铭根据《水浒传》故事改编上演的京剧《逼上梁山》之后,他写信给两位编剧者说得更明确:“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毛泽东是高度赞扬造反精神的。他对自己一生的“无法无天”是极为欣赏的。因为他始终认为,革命的秩序才是最正常的秩序。在延安为庆祝斯大林60寿辰的讲话中,他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概括为一句极简单的话,就是“造反有理”。“文化大革命”兴起,这句话成了最重要的动员口号,红卫兵们自称“造反派”,别人也叫他们做“造反派”。毛泽东这时谈论《水浒传》时,曾大不满于宋江的投降、招安,说宋江“搞修正主义”。他对宋江、高俅之间的斗争性质,也是用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但他似乎忽略了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农民不是一个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农民起义,不可能反皇帝制度,最多只是推翻一个旧皇帝拥戴一个新皇帝。皇帝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有时也反对鱼肉人民过甚的贪官。在反贪官的问题上,皇帝和宋江是一致的。宋江杀贪官,为民除害,其实也是为君除奸。说宋江受了招安,也可说是一种反贪官的反抗胜利,谈不上什么“投降变节”的。农民小生产者的眼光,超越不过时代的限制,他们即使造反成功,历史告诉我们,也不过是自己来当开国皇帝罢了。因此,说宋江搞修正主义云云,是超出历史可能去要求《水浒传》,本身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观点了。这个基本道理,在毛泽东已出版的著作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中,本来是明白无误的。这里,从少年毛泽东的反叛性格,顺便谈到他晚年“造反有理”和评论宋江的问题。

这时,韶山回来了一个新派教员,名叫李漱清,法政学校毕业,办过学校,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尤其激烈反对迷信,主张废庙宇、办学校,开发民智。毛泽东很拥护这个新派人物,经常去他家里,向他借书看,请他修改作文,听他讲述时事。他也很器重毛泽东并劝说毛顺生多让儿子读些书。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政治周报》时,曾邀请李漱清去广州协办周报。李漱清的儿子李耿侯,是毛泽东在韶山建立党组织时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后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在战争中光荣牺牲。

少年毛泽东的心灵受到的一次最大震动,是1910年长沙几万饥民的“抢米”暴动。1909年,湖南滨湖各县发生大水灾,长沙、湘潭、宝庆、衡阳等县也发生虫、旱等灾。1910年春,奸商、豪绅乘机囤积居奇,如王先谦、叶德辉等家积谷上千石、万石;巡抚岑春冥也勾结外省奸商和英、美、日等外商,偷运谷米出省,因而引起米价飞涨。广大劳动人民粮绝食断,无以为生。4月中旬,终于在长沙城爆发了群众抢米事件。在连续几天之中,几万城乡饥民捣毁了抚台衙门,英、美、日、德等国领事署和洋行、趸船、堆栈、教堂、医院,以及为豪绅所把持的学校,也多被焚烧或砸毁。岑春冥调遣军队残酷镇压,群众死伤近百人。为了平息民愤,清政府事后被迫将岑春冥等革职,王先谦、叶德辉等“降级调用”,“革去功名”。这个大暴动波及湘潭、益阳和滨湖各县,饥民纷纷聚闹大户,吃“排家饭”。韶山也发生了穷人“吃大户”的事情。在这以前,韶山农民的秘密组织哥老会曾经同地主发生冲突,为首的一个铁匠被杀害了。这些惊人的事件,在毛泽东的同学和友伴中引起了议论和同情,但只有他进一步认识到这同大家的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韶山许多农民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有的因无钱治病而死去,有的为生活所逼而投塘、上吊。这些耳闻目睹的惨象和群众的自发斗争,在少年毛泽东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埋下了最初的反叛种子。

他自己生活中的直接反叛,则是反对父亲的专制和刻薄。他在家中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反抗的。父亲送儿子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为发家,一旦发现儿子读书有越“正道”,就常常无理地责骂他“懒惰”、“不孝”,有时甚至加以体罚。这个少年最早的一次“反叛”,是在他10岁的时候,为抵抗经常打骂学生的私塾教师,独自从学堂逃出,在附近山中迷了路,乱跑了3天之后,才被家人找回。从此以后,对这个桀骜不驯的“逆子”,父亲和塾师不得不温和一些了。毛泽东在回忆中幽默地说,家里分成两个“党”:一个是执政党,只父亲孤家寡人一个;另一个是反对党,由他和母亲、两个弟弟,有时还包括长工在内组成。母亲只赞成用温和的办法来对付,他则主张公开的反叛。为了辩驳所谓“不孝”的责备,他以经书做武器,对父亲说:经书上说的“父慈子孝”,可见“父慈”在先,“子孝”在后,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有一回,父亲当着许多客人责骂了他,于是他忿而从家里跑出,父亲从后面追来,他就以“投塘”相威胁。这种反抗,终于换得父亲一定的让步。他的最大的“仵逆不孝”是抗婚。父亲按照古老的陋习,为他娶了一个比他大4岁的18岁的媳妇,他坚决拒绝,一直不承认这桩“婚姻”,父亲也无可奈何。他尤其不满意父亲的悭吝,在穷人“吃大户”的那年,囤积谷子,不肯平粜,他认为这是非常不人道的。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年旧历年关,父亲要他去收一笔猪钱,在回家的路上,碰见几伙衣衫褴褛的穷人,他便把钱散给了他们。

旧时私塾儿童常受教师体罚,毛泽东对此很反感。他10岁在南岸私塾时,一次挨了打,他气得背起书包就走,又不敢回家,在山冲里转悠了3天,才被找了回来。他回忆这次的“反叛”说:“到家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自幼年就显现出来的这种品质:自我做主,敢想敢做,无人能够阻挡得了的倔犟性格,或从环境或从书本或从其他方面产生,只要是他认为合理的东西,必定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从各个方面同守旧的父亲对抗,这段回忆向我们作了一个启示:这个少年的这种可贵的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发展起来。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67—1919),在家排行第七,称“七妹”。文家也世代务农,因有祖坟在韶山,为祭祀方便,将七妹嫁与毛家。母亲生怕第三个儿子长不大,于是毛泽东寄居在外祖父家时,拜当地龙潭一块被称为“石观音”的巨石为“干娘”,以保佑其长大成人,故乳名石三伢子。跟父亲相反,母亲在亲友间和韶山一带,是以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帮助别人而著称的。毛泽东非常敬爱他的母亲,在待人接物方面,受母亲的影响很大。母亲于1919年去世,儿子沉痛地写了篇《祭母文》。这篇由毛宇居一直珍藏着的文章,这样称道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心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母亲去世后,毛泽东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他的母亲属第三种人。

父亲已经决定将这个16岁的儿子送到湘潭城里一家米店去当学徒。这时湘乡县的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的高级小学,毛泽东很想进这所学堂读书。湘乡是母亲的故乡,县城离韶山只有25公里路。经过向父亲力争和亲友们说项,父亲才同意他再去念书。毛泽东能够去东山读书,得力于李漱清、王季范、毛宇居和一位堂叔——毛麓钟。这位堂叔是毛家仅有的一个秀才,出过远门,到过云南,在蔡锷部下做过事。这位堂叔曾教他读过《纲鉴易知录》、《史记》和时文(八股文)、古文、唐诗等,并常为他改文章,使他进步很快。他们都极力怂恿这个聪颖有为的少年到湘乡去进这所新学堂。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湘乡县立东山学堂读书。从此,他就离开了他那个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韶山冲。

东山学堂和康梁影响

东山学堂是当时的新式小学,教经书,也教自然科学、英文、史地、音乐等。在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校长李元甫阅后,大为赞赏,对人说:“我们学堂取了一名救国材。”学堂教员中有戴着假辫子的日本留学生。学生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穿料子长衫或时髦的学生装。毛泽东土里土气,一身农家旧裤褂,加以外乡的口音,很受同学们的冷遇。但他毫不在意,完全为新的事物所吸引,眼界大为开阔。除了埋头读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外,还喜欢读外国的历史地理。学校有一个藏书楼,他常去借阅史地方面的书籍。国文教师贺岚岗看到他对历史特有兴趣,特地送他一部《了凡纲鉴》。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心思不在经书上面,古文却写得铿锵有力。这个学校每星期日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学生作文一篇之后才能休息。毛泽东写的《救亡图存篇》、《宋襄公论》等写得好。国文教师在《宋襄公论》文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因此他在全校出了名,为同学们所钦佩。毛泽东在学校也有几个家境相似的友伴,如萧植蕃是其中一个。萧植蕃曾借给他一本《世界英杰传》,书中有华盛顿、林肯、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他才第一次知道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他还书时很抱歉地说:“对不住,我把书弄脏了。”原来他在整本书上打了许多圈点。他特别钦佩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赢得美国的独立。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东山学堂,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他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后来他同斯诺这样谈起当年的情形:

“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教师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人人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在这个学校很有进步。老师们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经书的老师,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对读经书不感兴趣,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种书刊,讲的是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其中一本叫做《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编的。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那时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毛泽东晚年还谈到当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可见《新民丛报》和梁启超对他的影响是多么深。梁启超号任公,毛泽东还用子任做过笔名。

这位借书给他的表兄,是舅父的儿子文运昌,当时他们同在东山学堂念书,一张还书便条现在还留存在韶山纪念馆。

同类推荐
  •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 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本书在众多的皇帝中选择了一百多位。他们并非都是最具特色,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贤明,有的昏庸;有的雄才大略,有的鼠目寸光;有的功勋卓着,有的庸碌无能;有的绝妙文才,有的情思万种;有的长寿,有的短命;有的勤俭执政,有的荒淫败国……形形色色,我们从各“色”的皇帝中,从他们的身世、性格、情感、登基、执政、立储、立后、死因等多个层面,用不同的视角去探求他们“秘”而不宣的各种细节,以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的种种秘闻轶事。
  • 吕后

    吕后

    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来雕琢,终成历史巨著《曾国藩》。唐浩明独辟蹊径,跳出传统习贝探索曾国藩的心路历程。既写他一生的政界传奇,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更写透他行为背后的精神和灵魂,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血雨腥风的时代,突破艰难险阻脱颖而出、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 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

    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

    "三十年后的重逢,从前的青年伙伴已成为帝国元首……奥古斯特库比席克,他是阿道夫希特勒青年时的唯一朋友。从林茨到维也纳,只有他见证了希特勒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包括希特勒长达数年的初恋、学校生活、家庭变故、对艺术的追求、政治观点的形成等。库比席克在书中将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青年希特勒。"
  • 生命的写照

    生命的写照

    蓦然回首,人生将近五十个春秋,三十载的笔耕生涯,无不在空前的历史背景下饱经了“从小失去母爱”“铁窗生涯”“自学之路”“历尽贫寒”这四大不幸的人生磨难中度过。因此,我要说,是三所“特殊大学”造就了我的人格力量,是“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让自己把握了生命的真谛!或者换个说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所以说,也是“十大梦幻”演绎了我超越混沌的自由飞翔,更是“七大爱好”陶冶了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灵和高尚情操!一个充满了不幸和坎坷的时代,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观!我的《牧羊人之子》《不幸的大学》《生命的写照》人生三部曲就是在这种历尽了苦难而痴心不改的环境中完成的。
热门推荐
  • 三十六计与智谋经商

    三十六计与智谋经商

    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在当今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激烈,关系复杂,优胜劣汰的世界,人人都渴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人生顺遂。但想要在、商场、家庭和社会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进而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套高超的处世哲学与计谋是根本行不通的。三十六计依据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辩证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经过历史的打磨,如今已不仅仅局限于战争中使用。无论是变幻莫测的商海,还是复杂纷纭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本书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试图给读者一点安身立命的忠告,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实践,使生活、工作中少走难路,少犯错误,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 漫漫笙歌

    漫漫笙歌

    六年前南曲国的逼宫之祸,六年后药王谷的消失之谜。她辗转四国,浴火归来。归来时,无人相伴。归来时,迷局过往。归来时……
  • 霜叶红

    霜叶红

    小说由一对初恋情人四十年后的相遇展开叙事,描写了共和国历史背景下乡村青年的苦难与挣扎,奋斗与爱情。主人公夏风身世坎坷,自小就因其富农子弟的身份备受歧视,饱尝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磨难。他虽聪敏好学,上进有为,却只能沦落在家乡农村。但倔强的性格又使他不甘沉沦,而是努力跋涉与前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抓住一次次机会展露出才华,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技术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与坎坷经历相伴随的,则是其一波三折的爱情遭逢。他与少女夏晓娟的恋情青涩、纯真,最后却与另一位深爱着他并与其共同经历风雨的农村姑娘高雪梅相爱结合,相伴一生。但是,初恋刻骨铭心,双方的情感深处又始终埋藏着难言的苦楚和无尽的惆怅。
  • 江山美人劫

    江山美人劫

    前世,她被为之忠心耿耿的主子和心爱的男人害死。好在上天待她不薄,让她死后重生。今世,她成了庶出的小姐,却拥有不屈于命运的灵魂。这一回,她发誓要掀起腥风血雨,改写命运。让当初背叛她的人,全部臣服于她的脚下!
  • 名侦探世界里的刑警

    名侦探世界里的刑警

    在曾经的世界里,他是一名科研人事部经理,却遭到好友和女友的背叛,又遭到歹徒袭击。当重生之后发现,别人重生富二代或者拥有牛X系统,而他竟然是一个凡人,只能靠吃国家饭当刑警。正想着要在日本闯出一个名堂来,结果顺手拿起一份报纸扫了一眼——工藤新一,日本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警察的救世主?卧槽!这该不会是名侦探世界里吧?嗯,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在柯南世界里充当路人甲刑警的故事……
  • 那年青春荏苒

    那年青春荏苒

    他没有逆天的家室背景,也不是闻风丧胆的绝世兵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他只有一群打打闹闹的兄弟,在他的身上,是否有你青春的影子?故事将在这里宿舍里展开……
  • 黑暗圣裁

    黑暗圣裁

    一个又一个的妖魔现世,到底,是谁在操控着这一切?他有心灭魔,但他自己就是一个魔。神又是什么,天又在哪里,人们命运的背后,隐藏着的什么巨大阴谋,阴谋的操控者,又有着怎样的实力。
  • 上古世纪黑夜传说

    上古世纪黑夜传说

    黑夜将至。大迁徙过后,诺亚人在西大陆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建立了强大的王国,在整个社会繁荣安定之时,来自西北方的黑暗却在悄悄蔓延。一名普普通通的少年,误打误撞加入了一个远征队,前往遥远的埋骨之地探寻真相,会有怎样的奇遇在等着他?
  • 灵魂之抉择

    灵魂之抉择

    一个神奇的世界拥有一种叫做灵魂者的神奇职业八个天才少年,各怀身世,走到了一起,创造了许多辉煌和奇迹。但正当他们要走向更高,追求更完美的境界,享受友情与懵懂爱情时。身世却一一揭开,黑暗也随之降临......面对各自的宿命、前所未有的强大敌人、生死兄弟、恋人他们应如何选择?(处女作,有很多构想来自于其他小说,并可能存在一些错别字,请谅解!)
  • 小楼昨夜事

    小楼昨夜事

    “使徒知愿,愿用余生寿命换得东旭国百年兴盛。”“宇文和旭,你想守护的我会用我的一生去守护,现在,该你守护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