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97100000015

第15章 管理看的是“修为”(1)

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对于功夫,少林小子可能会比画几下,但太极宗师才能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练太极。

管理就像打太极

从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的马云,在自我建设上,也是从“太极拳”的“虚实”、“动静”、“开合”、“进退”中寻找管理之道,把握着使阿里巴巴永续经营的“劲道”与“节奏”。

太极拳讲究“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阿里巴巴此时也处在这个“折迭”与“转换”的关键点上,每一步动作都将决定着其未来的“往复”与“进退”。此中“枢纽”,正是马云。

一个卓越的企业需要一个卓越的企业家来领导,但企业家的境界很容易形成一个企业的天花板。因此,企业家的境界决定企业的高度。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说:“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容易走向失败,那是因为一个企业越成功,企业家越容易特立独行,越容易一意孤行,直至最后众叛亲离。这是很多企业家都会掉进去的陷阱。”

因此,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来说,最难的就是“突破自我”——保持反思的心态,不断自我提升,跟上形势的发展。在阿里巴巴的关键点上,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马云正在主动寻求自身境界的突破和阿里巴巴的超越之道。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根基要稳。稳,主要体现在步法转换上。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也在于步。步法转换得好与不好,决定了武者所能达到的功夫境界。

于是,马云开始了一系列“步法”修炼——去重庆缙云山白云观禁语、抄经;去日本京都拜访稻盛和夫探讨人性、灵魂;去美国考察Google、微软、星巴克,拜会克林顿和索罗斯……从一开始就主张用“东方智慧,西方运作,全球大市场”思路做企业的马云,正在“内外兼修”,从古今中外寻找精神资源,探求实现自身与阿里巴巴的转换、超越之道。

马云还计划跟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王西安,学习正宗的太极拳法。他说:

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从少林小子到太极宗师的过程。对于功夫,少林小子可能会比画几下,但太极宗师才能有章有法,有阴有阳。中国企业要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练太极。

马云喜欢道家哲学,总在自己的车里放着《道德经》和《庄子》。他认为,人总是忙于行走,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看自己,而人要想继续往前走,就必须先停下来。

马云曾跟大家分享过一个“杨露禅学太极”的故事:太极宗师陈长兴同意收杨露禅为徒,第一年,让杨露禅忘掉之前所学的一切招式;第二年,叫他体验生活中的一切细节;第三年,学习哲学思想,开始懂得太极阴阳之道;第五年,开始正式学武;第七年时,杨露禅哲学境界磨练到了一定程度,成为打遍京城无敌手的“杨无敌”。

难怪乎婚姻有它的“七年之痒”,也无怪乎企业也有自己的“七年之痒”。回观自身,马云认为,自己在走过学习创业、学习企业经营发展两个阶段后,开始走向第三阶段——钻研哲学。

“自知”是最难的。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马云也在思考如何让他的团队认清自己。

在美国考察时的一天,马云和阿里巴巴的13个高管吃完晚饭后,开展了一次互相点评的小活动,即“我如何看你,你如何看我”。结果,每个人都发现,自己以为的自己与周围的人看到的自己是不一样的。“我们集体照了一次镜子。”

于是,马云发现,阿里巴巴人现在都需要照照镜子——“认识你自己”。当然,阿里巴巴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曾有人问,阿里巴巴最大的对手是谁,马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沃尔玛”。一般人都以为马云是在商业形态竞争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而实际上,马云思考的是:山姆.沃尔顿将“服务顾客”变成了全体沃尔玛员工的共同目的。所有的策略和行动都围绕着这一目的而展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于使得沃尔玛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伟大公司。沃尔玛每到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就会改善上升到中产阶级水平。这也应该是阿里巴巴的使命。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当作人一生的最高追求:“那些实现了自我的人,毫无例外,都是投身到‘非当下目的’的追求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受到使命的召唤。”企业发展同样需要明确目的性。

马云常常自问:自己为什么要办企业?以及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他希望带领大家找到这盏指路明灯。

在与一些世界伟大公司“照镜子”的过程中,马云日益发现“目的”的重要性。马云认为,利润虽然重要,但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有超出赚钱之外的目的。他说:

如果企业不赚钱,那是不道德也不负责任的企业;但如果仅为了赚钱而活着,这样的企业存在的意义也不大。

一个企业是不是伟大的企业,并不在于它有多大规模、能够产生多大利润、拥有多大的市值,而是这个企业是否有建立在崇高理想基础上的伟大目的,是否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目的”实际上是决定企业伟大与否的本质所在,是企业能否超越自我、实现基业长青的基点。

“目的”的核心是对“何为正确?何为价值?”的回答,它不是草草选定的,需要不断探索,更需要时间的考验。

“成功的目的来自你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及明了自己将要完成的使命。它需要用到情感上的自我认知和睿智的思想——需要动用你的全部资质、全部经验和全部信仰。目的是你信仰中的基因,是不经思考就能相信的东西。”尼科.默克基尼安斯如是说。

阿里巴巴能不能明确自己的目的,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能不能坚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思考和行动?能不能使这个目的成为企业走向伟大的根本?关键在于一盏明灯的指引。

企业越往上走,眼界越高,对社会影响越大,调集资源的能力越强。此时,梦想的基因便会在合适的环境下,由自发的、潜意识的变成显性的、自我驱动和自我约束的,目的和使命感也才会明确起来,从朦胧变得清晰,从自发变成自觉。

比如:每个人参加革命的原因都不一样,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需要经过一轮轮磨炼,把一个概念变成理想,把激情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勇气。

阿里巴巴建立之初,也有自发的梦想和激情。他们发现互联网很好,想利用它踏踏实实地为中小企业做些事,让大家生意好做一些,日子过得好一点,于是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口号。如今,这个早已成为今天阿里巴巴人使命的口号,最初还并不是这样的。表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客户、员工、股东三者的位置,一直纠缠不清。在阿里巴巴企业价值观的“独孤九剑”时期,并没有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而是第九位。

直到“非典”袭来的那一年,阿里巴巴才将这一使命变得清晰起来。那时,马云和全体阿里巴巴员工都明确了一个理念: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至今,在阿里巴巴新员工培训中,都会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非典”时期,马云戴着口罩做出决定:全杭州500名员工全部回家办公,但是工作和客户服务不能停。家里没有电脑,把公司电脑搬回去;家里没有网络,IT人员把网络全部建起来。因此,“非典”期间,客户打进电话来都会有人应答:“喂,您好,阿里巴巴。”有一名员工,特别告诉自己的父亲:“爸爸,有电话打进来,一定要说:‘您好,阿里巴巴!’”

此后,马云便总结出阿里巴巴三条思想原则:第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第二,永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的;第三,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接下来,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从“独孤九剑”发展为“六脉神剑”,“客户第一”被当作最高原则。

在阿里巴巴股东大会上,面对300名股东,对于什么是阿里巴巴的“企业目的”,马云明确指出,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对于什么是最伟大的公司,马云给出了自己明确的回答——“创造价值,员工开心,有良好的回报”。

谁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见过许多IT界的青年才俊,看到马云的时候,总不能将他和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的CEO画等号。倒不是他其貌不扬的外表,而是发现在互联网世界游刃有余的他,对电脑竟然一窍不通。

一次,马云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他在演讲中透露他“不懂技术”,这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难以置信。然而,实情就是如此。马云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之前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回国后就创办网站“中国黄页”,1999年又创办“阿里巴巴”,至今他的计算机知识也仅限于收发电子邮件。

马云也声称,他是一个完全不懂计算机的人。但恰恰是这一点,却让他如盲人骑象般,在网络这头“大象”上颠簸了近十年。回头一看,自己不仅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不知这是否像电影《阿甘正传》所讲的故事。阿甘天生弱智,有点傻傻的。当他应征入伍去打仗的时候,每一次在战场上,他只知道做一件事——打不过敌人的时候,就拼命地跑,穿过枪林弹雨也不回头地跑。等战争结束时,他的很多同伴都牺牲了,只有他还活着。

对于马云来说,不懂技术的他永远不跟技术人员吵架。因为他始终认为,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关键是尊重内行。技术不管多么伟大,多么复杂,都是为人服务的。马云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很高的学位,但他掌管着阿里巴巴上万名员工。

公司新开发的软件或新的产品,如果马云拿上来就会用,也就说明了80%的人都会用。如果马云不会用,这些东西就是“垃圾”。马云自嘲为:

我们的技术是为了帮助像我这样傻的人使用的。我们把互联网当成工具,对客户从来不说这是什么高科技,除了谈到税收优惠的时候。

马云是技术上的外行,但他却是管理上的内行。创业初期,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上,马云当仁不让:不做门户,也不做B2C,就做B2B!但究竟如何操作,还得大家商量着来。

阿里巴巴的标识如何设计?阿里巴巴的页面如何制作?商人的买卖信息如何贴上去?如何进行信息核实和分类?所有这些细节,都是在充分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

当时阿里巴巴有三个负责写程序的工程师:吴妈、狮子、宝宝。不久又来了个香港小伙子名叫Tonny。Tonny当时只有20岁,但已算得上香港的IT高手了。Tonny的父亲是马云的朋友,是父亲介绍他到阿里巴巴应聘的。马云见到Tonny就说了几个字:“每月工资500元。”Tonny一惊:“这钱还不够我给加拿大女朋友打电话的。”马云掉头就走。待Tonny与阿里巴巴的几个同行谈过之后又找到马云:“我还是在这儿干吧。”

公司初创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工作流程,而是自由争论,平等决策。楼文胜说:“决定页面时,彻夜不停地争论;设计标识(LOGO)时,争论过二十几个方案。当盛一飞拿出今天人们到处可见的那个字母a的变形时,大家一致认可。其实这个标识的人形就是孙彤宇的侧面像。”设计页面时,开始由宝宝做了个模板。这个模板做得很成功,有很好的扩展性。然后,大家在这个模板基础上一起开发程序。狮子主要负责写Windows下的程序。很快,阿里巴巴的页面就设计出来了。

马云从来不觉得自己不懂技术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我不懂技术细节,而我的同事们都是世界级的互联网顶尖高手,所以我尊重他们,我很听他们的。他们说该这样做,我说:“好,你就这样去做吧。”试想一下,如果我很懂技术,我就很可能说:“那样没有这样好。”我会天天跟他吵架,吵技术问题,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发展问题。

尊重和不干预,马云对待工程师一直是这个态度。开始公司里只有三四个工程师时是如此,后来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发展到500人,还是如此。马云一直把他们当作一个另类群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甚至给他们,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并为他们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马云清楚,一个网络公司离不开技术,他时常为阿里巴巴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网络高手而自豪。在他不惜工本千方百计吸纳人才时,其中很多人都是像雅虎搜索器开发者——吴炯这样的技术人才。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分为P1、P2、P3三个等级,但成为了P3以后还可以发展。马云早就宣布过:工程师可以做技术副总裁,也可以做COO和CEO。阿里巴巴原COO李琪就是工程师出身。

但马云从创办网络公司的第一天起始终坚持: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第一位的,技术要为商业模式服务。马云虽不干预技术细节,但要干预技术设计的原则。

真正的高科技就是一摁一开,不要弄得很玄乎。我坚信一点,电子商务很简单,应把麻烦留给自己,不要留给用户。

马云提出来的阿里巴巴设计原则是:简单。马云还和其他人一起干预了主页面的设计。他们可以说是十分挑剔的,仅一个主页面,就毙掉了16个方案。

外行能否领导内行?这个问题向来存在争议。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外行领导内行,那不是瞎指挥吗?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如果领导者、管理者仅仅因为“在其位”,便理所当然地“行其令”,尽说些外行话让别人无法照办;或者担心被手下小看、瞧不起,不是内行却硬要冒充内行;或者事事喜欢大包大揽,对内行“干预”不当成了“干扰”……这样的外行领导内行,结果就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倘若能像马云那样,首先,坦承并正视自己的“短处”。谁都不可能是“百事通”,领导者也不一定就是全才。借用韩愈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技术、业务上,手下不必不如领导,领导不必强于手下。其次,开阔胸襟,放宽气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不嫉贤妒能,反而心甘情愿地为内行搭建舞台、搞好服务,让他们一显身手、建立功业。第三,扬“长”避“短”,尊重内行。虚心听取内行的专业意见,放手让他们创新、创造,既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也是发挥自己用人、管理上的长处。如此,外行领导内行,又有何不可?

不论你是内行,还是外行,做到尊重内行,让手下的内行心情舒畅、各尽其能,这才是领导者的明智之举,也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

管理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股权

2013年1月,马云向阿里巴巴员工发出了一封信,宣布自己于5月10日起将不再担任集团CEO。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时引发了外界的纷纷猜测,甚至有人说这是马云的“政治策略”。然而,就在2013年5月10日的晚上,马云真的卸下了CEO的职务。当然了,他并不是要就此退休,他仍然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工作。

马云的这一举动无疑是让人意外的,不过从中却能够看出马云对管理的见解。不像其他的企业家一样在乎自己是否大权在握,但不代表他对管理的疏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管理理念。

我对我的同事说:“我今天不是你们的老板,而是你们的CEO。我不付你们工资,工资是你们自己挣的。我不希望你们爱我,而只希望你们尊重我。”

同类推荐
  • 信心就是力量

    信心就是力量

    温暖千万人的成功智慧书!打造“中国信心”的人生励志装备书!无论寒冬暖春,信心都是力量之源。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信心是廉价的,谁都可以有;信心也是无价的,只有你的信心才能解救困境中的自己!
  • 心理学一点通

    心理学一点通

    心理学一点通》是一本改变你命运的智慧书,为你解决社交、推销、口才、成功、情绪、健康、婚恋等诸多难题!洞察对方行为背后的成因,揭秘从平庸到卓越的原理。心理学一点即通。熟读心理学。帮你架起沟通心灵的通道。帮你扫除通道上的障碍。学点心理学,你的事业会更成功:读点心理学,你的生命会更完美。
  • 犹太商道:竞争不败的九大胜技

    犹太商道:竞争不败的九大胜技

    本书以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案例为典范,从心道、智道、人道、借道、财道、赢道、势道、营道、守道这九个方面总结了犹太人的经营哲学与赚钱之道,一探其获取利润的机密。
  • 校园赠言

    校园赠言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
  • 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格言

    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格言

    大自然是一朵易变的云,永远是一样的,而又从来不是一样。它将同一个思想铸成无数形式,正如一个诗人将一个寓意写成二十个寓言。而生活就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色,并为自己的角色谱写着一个个华丽的乐章。看《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格言》,让我们从名人的警句中领略自然的风光,从自然中品读人生的真理;同时还可从名人的格言里看社会中的万象,让我们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体味出人生的真谛!
热门推荐
  • 欲赎

    欲赎

    “世间万物不过你。”这是傅锦煜的爱情。“世间万物都是你。”这是傅锦煜的亲情。“又是银杏金黄的季节,相信你也会偷偷来看。”世人羡慕他身价重金,他羡世人平淡生活。“大概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能与她一起追求平淡,这辈子有了遗憾,下辈子还会再来。”——傅锦煜“这辈子有他就不再觉得遗憾,只是听到他说下辈子还会再来就答应了。”——白韵染
  • 无间联盟

    无间联盟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创业青年,无意间接收了来自神秘空间的科技力量,走上人生巅峰。但也因此遭到各种强大组织的拉拢、迫害,算计,卷入了顶层权利世界次的争斗之中,为了自由,为了同样被人权利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精英,‘无间联盟’横空出世,与顶层权利世界,展开了一系列残酷的斗争.....
  • 灾仙

    灾仙

    他本性善良不喜争端,本想做个仙中侠士,然踏上修仙路,同门较量、宗派纷争、正邪恩怨……修真界杀戮争端、浩劫不断,他又如何能避得开?福祸相依,见闻奇遇,战道门天骄、擒仙宗圣女、斩旷世魔尊、闯荒古仙狱,问道于苍天,羽化而登仙!吾为灾仙,三灾九难,天人五衰,吾皆不惧!酒诗剑琴,仙者侠心,踏遍万水千山万界为棋盘,诸仙皆棋子,可谁是那下棋之人呢?且看飞羽作品《灾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导游实务

    导游实务

    本书分为七章。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了解旅游相关专业知识的参考读物。
  • 贤者夏络事件簿

    贤者夏络事件簿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一出生便会拥有一本记录着自己人生经历的生命之书。而穿越到这个神秘与科技并存的世界的夏络却并没有感到开心。明明来到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是非常快乐的事,但身为贤者(自称)的自己每天却要为指引人类前行而烦恼
  • 余生辣么长

    余生辣么长

    能够认真地谈恋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确信自己足够爱也确信对方足够爱这样的感情足够支撑双方走过万水千山愿你拥有一份足够认真的爱情
  • 独步大千

    独步大千

    新书《孟天帝》已经发布,求各位读者大大继续支持。_______ 一只蝴蝶,一场大梦,将一个青年带到了阎浮大地上的仙武江湖中。这个世界瑰丽多姿,却又熟悉莫名。真人、罗汉、剑仙、武夫、妖魔、鬼怪……还有前世只闻其名的道祖、佛陀,诸天神圣……天地间,王朝争霸,妖魔乱世,江湖风流,神话辈出。陆青萍只想在小小江湖里快意恩仇的走一走。却不料岁月沧桑,宇宙轮转,世界大变。一路走来,竟走出了一个千古独步。(已有完本精品老书《诸天旅人》,请大家继续支持。)群号:586697354
  • 我的青春果然和恋爱无缘

    我的青春果然和恋爱无缘

    性格扭曲之人的碰撞,不断变化,碰擦出友情之上的火花
  • 古代主流日常

    古代主流日常

    安澄身上写满了普通二字,从穿越前,到穿越后,没有扮猪吃虎的智慧,没有遇事淡然的性格,她有的,只是本分。所以,安澄的这一生,都是处于“本分”之中,嫁人前,遵循一个贵女的本分,嫁人后,遵循正室的本分。本分,仿佛是这个时代女子的主流。可是到后来她才发现,大姐姐,五姐姐,六姐姐,沈氏……每个主流的背后,似乎都有不那么主流的一面。安澄想,或许她应该好好琢磨一下,日子到底要怎么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