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30000000043

第4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司法制度(6)

第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统一规划尚未形成,司法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形成联动。我国的司法改革不同于西方法治国家的司法改革,是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其目标是在强化立法权、强调法律统一的前提下,加强司法在“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作用和职能。因此,中国的司法改革尽管与政治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并被视为其中的一环,却尚不具备推动政治体制根本变革的条件。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目标,主要是加强法律与司法在社会调整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当前的司法改革并未从政治权力的配置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设计出总体的发展战略,也未明确改革的根本目标。由于这一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在改革中不是通过立法或修法总体设计改革的基本框架,而是在现行法制的框架中对司法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许多改革实际上只是对现行法的原则和具体规定的落实,如公开审判等;许多改革措施则相互冲突、相互抵消,并未为形成一个既定的趋势。

第二,改革的主体始终是司法机关。迄今为止,司法改革都是由司法机关制定改革目标和方案,从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由于司法改革涉及政治权力配置以及司法功能的定位,并关系到整个国家结构和体制,需要调动国家和社会的大量政治资源和财政投入。司法机关自行进行的改革,既不可能从全局上掌握司法改革的正确方向,也难以克服体制上的障碍。作为改革主体的司法机关所处的地位,决定其无法将改革真正推动下去。

第三,在改革的推进上缺少法律的支持。由于改革缺少整体布局,因此改革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每一个法院和其他法院都在进行改革,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司法机关本身不具备立法权限,其推行的程序改革如果与现行法律不符,就会招致关于改革的合法性、正当性及成本方面的质疑,并容易造成“良性违法”或“违法改革”的结果,从长远看不符合法治的要求,也不利于改革的正常进行。范愉主编:《司法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9—491页。

(三)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如前文所述,我国的司法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法治成为新的治理方式,但司法在治国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显得滞后,并没有及时调整到它应有的地位上来,社会变化使得当前的司法制度和司法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预期和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同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维护社会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了司法体制改革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同时明确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要求:“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这表明党中央把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了。

1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司法文明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和方向,就是使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司法是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保障和终极手段。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司法改革就是通过对政治权力、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人民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合理的配置,并通过对司法权力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设置,为这种合理的配置提供制度化的体系,把政治权力、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人民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设计理念加以贯彻,最终制作出尽可能完美的司法制度性图景。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及在设计制度上的渗透,引导全社会树立现代、文明的司法理念。通过构建有力地外部和内部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促进司法行为的文明。总之,就是要通过司法改革,实现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司法行为的整体文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司法文明。其实,这既契合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回应。

2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构建和谐有效的司法制度

司法改革要以司法体制作为重点,是由我国法治与司法的整体性质所决定的。法治是一个整体。司法是法治的一个环节,也是法治中相对独立的单元,也可以说司法本身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一个整体。法治是一个系统,司法则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法治具有整体性质,在法治之中的司法也具有自身的整体性质。既然司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我们在对司法进行改革时,就必须全面关注作为整体的司法,并对司法进行整体性的变革。要想对司法进行整体化的改革,就必须从司法体制入手,并始终围绕司法体制这个重点来展开我们的改革工作。只有这样,司法改革才可能在尊重司法本身的性质基础上进行,司法改革才符合于司法本身的性质与要求。卓泽渊:《司法体制:司法改革的重点》,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司法体制中存在政权结构和诉讼结构两大决定性要素,其中政权结构是宏观层面的因素,诉讼结构是技术层面的要素。我国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政权结构要求司法制度必须处理好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关系,使司法制度符合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管理体制,使地方各级司法机关在人、财、物方面与地方政府脱离,最大程度地减少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应通过立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司法机关的经费实行单独预算,由中央统一拨付,确保司法的各项制度能得到较好地执行和落实。

另外,司法改革应当树立大司法观,我国司法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微观意义上司法工作的某项改革,更要在宏观层面上构建一个清正廉洁、富有效率的司法体制。 刘仁文:《司法改革的展望与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第1期。理想的司法权,独立、有力是前提,文明、负责是要求,权威、能动是关键,公正、高效是价值取向。新的司法体制设计,应在新的政治体制设计框架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既能保证司法活动的高度独立自主,又能使司法权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既使司法机关内部的建设和制度设计趋于合理,又能对各种妨碍和影响司法公正的外部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为此,我国的司法改革不应局限于法院、检察院的改革,要围绕司法权的配置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同时要根据社会形势对司法权的要求,完善司法权的运行结构,调整司法机关的职权配置,使司法制度与诉讼结构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进一步理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职权配置,改善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机制,消除司法行政化,实现中立性、程序性、专业性、公开性、统一性等司法文明的要求,实现司法权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等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

3司法改革的路径选择应当是“由上而下”开展

由于司法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立法、司法、执法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资源与权力的再分配。与此相异的是,司法体系中的任何主体都不可能脱离外部权力关系而独立运行;司法改革的任务不在于简单地减弱司法机构与外部其他权力关系的联系,而在于改善和调整这些关系的内容。在此情况下,没有外部权力关系的相应调整,司法改革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可以在局部地区、部分主体之中进行试验性推行。司法改革则不具备这种条件。司法的统一性以至法制的统一性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通的原则。司法改革的进程可以是阶段性的,但改革措施的实行不可能是局部性的。“凤阳小岗现象”不可能、也不应当出现在司法改革之中。由此可以认为,尽管司法改革需要各级司法机构的积极性,也尽管司法改革的着眼点也在司法机构本身,但司法改革的基本路径或时序应当是“由上而下”,亦即从总体上设计和制定改革现行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方案,并逐步推进与实施。顾培东:《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执笔人:陈星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处)

同类推荐
  •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本书对美国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对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堕胎、同性恋、死刑、女权、科学与宗教、核扩散、枪支泛滥、贫富悬殊、环境保护、原教旨主义、政教融合、“先发制人”的战争等,进行了分析和评判。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如何推动中国政治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大难题,能否解决好这一课题关乎改革成败。实践中的不断推进始终伴随着认识上的不断突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上的思想创新独树一帜,对这一思想的总结和阐释既是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是未来政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作者姜志强不揣浅陋,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从形成背景、发展轨迹、内容架构和地位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整体上展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理论的发展没有止境,对理论的思考也未有穷尽,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持续探索必将推动人们不懈的深入思考。
  • 彬县政协志

    彬县政协志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 政党与民主新论

    政党与民主新论

    书稿对政党、民主的本质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民主观,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政党与民主的新变化进行了具体论述,分别对现代政党本质及其类型,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民主,竞争性政党与西方民主制度,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与西方多党民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具体阐释。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人类学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亦可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一样,是马克思“重要著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类学笔记》并没有得到与其它两个笔记相同的重视和关注,更缺乏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解读。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热门推荐
  • 血荆棘之一剑凌云

    血荆棘之一剑凌云

    血荆棘,北荒大漠的独有之物,自幼苗起,不淋雨露却经风沙,不见暖阳寒冬却受烈日苦寒。天不待它,时不与其,伴血荆棘一生的或许只有磨难。可那又如何?它自坚韧逆生,风沙砺了它的尖刺,烈日苦寒染了它的殷红。待到尖刺如针,殷红如血,血荆棘便会开花,而其一生的磨难也正是为了此时的花开。
  • 天天修仙记

    天天修仙记

    每人心中都有梦,要实现就需要坚实的脚步,永远走下去。路在何方?需要精看勤思,轻掂细量,哪怕点点进步,哪怕坎坷魂伤,只要向着梦的方向,就会看到希望。
  • 秦小猕

    秦小猕

    一个女人的奋斗史,经历了感情等一系列挫折,非常顽强的活着,人生没有挫折索然无味。
  • 冥夜雪

    冥夜雪

    冥夜之下奈何绽放,你却不知何处。黄泉河畔,花开叶零。曼珠沙华,妖娆彼岸。三生碧落,你是我的永生永世。
  • 同一个影子

    同一个影子

    刷新你三观的鬼怪世界,让你患上悬疑文字恐惧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州曲

    九州曲

    几个少年历险相爱等等的吧,我凑字数的,看看够了么
  • 锈蚀之心

    锈蚀之心

    “我看到了水?”“那个是,眼泪。”“我的?”“我们的。”......他们的创造者给予了他们智慧与力量,几乎永恒的生命和坚定不移的意志,但是当他们面对彼此时,能够拿得出手就只有那一颗已经生锈的心脏。
  • 青梅独爱:竹马情深

    青梅独爱:竹马情深

    后来,我听说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喜欢爱情但又不敢接触爱情——杨一没有插曲我们都不会唱歌——乐爯我爱过一个人,他是好人却不是爱我的人——侗语没有爱情我也爱你——黎姎相信深爱会是时间最完整的治愈——傅惜那是她深深扎根在心底小小的羞涩回忆,就算多年以后再怎么刨根究底都无法面对着他说出的纯纯爱意。那种简单到无法用任何字眼来形容的萌芽爱情,她从始至终都不敢提起。记忆里最深的一直是那一句——爱到风平浪静才可怕。但总是在旧时光里想起,也许波涛汹涌都未必是爱情。那是她遇见过的爱情,没有开花亦没有结果,轻轻的就被微风吹散了。听说留住它的地方叫——天堂!
  • 恋恋相哝

    恋恋相哝

    人,生而孤独,源于灵魂的残缺,我们在寻觅中颠仆,在痛苦中淬炼,游走于黑暗与光明的边缘,不幸的因欲望而沉沦,幸运的因爱而登彼岸,或长或短或早或晚,都会找到各自的归宿。王恩思和骆冰,因宿命结缘,因爱情相牵,在命运的沉浮中几经辗转历尽磨难,终于在尘埃落定的后懂得,他们爱的不单单是爱情本身,而是因爱而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