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34500000024

第24章 时间与历法(1)

时间总论

宇宙由物质构成,而物质又与运动密不可分。可以说,宇宙的两大要素--时间和空间,正是建立在物质和运动的基础上。相对空间来说,时间这个概念要抽象得多。但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提到“时间”一词,几乎无人不晓它的含义。

人们研究“时间”概念,是为了解决两类问题: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或某一具体事件经历了多长时间;某一事件具体在什么时间发生。严格地说,第一个问题属于“时间”概念,第二个问题属于“时刻”概念。

事实上,人类正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才通过数千年的观测、实践,逐步确立了“年”、“月”、“日”、“时”、“分”、“秒”等长短不一的计时单位。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世界时”计时系统,是人类长久努力的结果。

历法总论

时间长河无限,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人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人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尽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近似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于”呢?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人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便利,学术、理论只能靠边站,因此只能近似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历法还将继续改革。而如何在精确、方便两者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一直是历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理想的历法应使用方便,易于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根本无法同时达到,在一定长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会有些零数。所以,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都算不上最完美。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得明确规定起始点,也就是开始计算的年代,称“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称“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包含的日数,怎样划分月份,每月含多少天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无最大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还需要非常的智慧。

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历史上,世界各地的历法千差万别,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基本有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优缺点。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

太阳历

太阳历又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日期,在一年中可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400年再闰。也就是说,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差26秒,累积3300年后,会差一日。

小知识

公历平年的2月只有28天

人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从儒略历演变而来。在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是儒略·恺撒,据说他的生日在7月。为表示他的伟大,他决定将7月称“儒略月”,并将所有单月都定为31天,双日定为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为2月是行刑月份,所以减少一天。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其生日在8月。伟人生日的那个月只有30天可不行,于是他决定将8月叫“奥古斯都月”,并将8、10、12月都改为31天,9、11月都改为30天。这样的话,就少了一天,于是又从2月里拿出一天。从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了。

原来,公历2月的天数少和公历月份的不规则都是由古罗马2个皇帝造成的。

太阴历

太阴历又称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其余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变化,但难以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人们最早都采用阴历,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人们知道了回归年,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小知识

伊斯兰教阴历

“希吉来历”是伊斯兰国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历法,也叫“伊斯兰教历”。中国旧称“回回历”,简称“回历”。“希吉来”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迁徙”。

公元639年,为纪念穆罕默德于622年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徙到麦地的重要历史事件,伊斯兰教第二任里发欧麦尔决定把该年定为伊斯兰教历纪元,以阿拉伯太阳年岁首(即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希吉来历元年元旦。

希吉来历每年9月是伊斯兰教斋戒之月,对这个月的起始除了通过计算之外,还要由观察新月是否出现来决定。

希吉来历自创制至今14个世纪,一直被阿拉伯国家纪年和世界穆斯林作为宗教历法所通用。该历在公元1267年正式传入中国,后并编撰该历颁行全国,供穆斯林使用。元朝政府颁行的郭守敬“授时历”和明代在全国实行的“大统历”,都参照该历而制定。回历对中国历法的影响,长达400年之久。

阴阳历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其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便于记忆。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中国历法在几千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24节气:节气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24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24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每个等分点又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24节气。

中国民间有一首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该歌诀是人们为记忆24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缀联而成。

农历中的候应:候是在24节气之后,中国古人将节气细化为候,是中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1候,一年有73候(最后一候为6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去掉1候成为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三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

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中国农历中阳历成分,是中国农历中的特殊太阳历系统。

中国农历:农历的历月长度以朔望月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互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时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时刻,即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的相同瞬间。

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由“中气”决定:以含“雨水”的月份为1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2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3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4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5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6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7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8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9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10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11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12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以回归年为准,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意义,即初一夜无月,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19年7闰的方法:在农历19年中,有12个平年,每一平年12个月;有7个闰年,每一闰年13个月。

19年7闰: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就是说,每两年增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增加三个闰月……以此类推,19年间会加7个闰月。因为19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19个农历年(加7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两者就差不多了。

7个闰月安插到19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大有讲究。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都是人为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完全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末尾,称“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9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将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该规定仍被沿用。

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为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仅剩一个节气了。

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12个中气作为12个月的标志:雨水为正月标志,春分为2月标志,谷雨为3月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19年7闰来说,在19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19年有235个朔望月,明显有7个月没有节气和7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并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三、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且有很大差距。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日期变动的范围也很大。如此看来,农历就显得十分复杂。但农历还是存在某种循环规律的:由于19个回归年的日数与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就使农历每隔19年几乎相同。每隔19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相差1~2天。每隔19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出现重复,个别相差1~2天。相隔19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称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10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从甲子到癸亥共60对,称为六十甲子。

中国古人用这60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往复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黄历·皇历:西汉前,中国使用6种古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最古。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因此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后来的黄历,往往掺杂了许多宣扬吉凶忌讳的内容,迷信色彩极浓,黄历于是成了旧历书的代名。

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9世纪初,唐皇朝曾下令:历书须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并规定只许官方印历书。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

“皇历”一词,据说与宋太宗有关。宋太宗每年到了岁晚都会给文武百官送历书一本,历书里刻有农历日期节令,以及在耕作种植方面的通常知识。因为历书是皇帝送的,故叫它“皇历”。

“皇历”中所记历法,一般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拿起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会产生错误,因此“老皇历”之说,意指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花信风:24候花信风──以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自小寒至谷雨共8气,120日,每5日为一候,计24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如: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花,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蘼,三候楝花。

楝花排在最后,表明楝花开罢,花事已了。

花朝节:中国以有花朝节的节日,民俗史上有花朝节之说,也称花日,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各地花朝节的定日虽各不相同,但均在农历2月中的某日。如洛阳风俗,以2月初二为花朝节;苏吴之地以2月12日为花日;而浙越民间风俗多以“仲春十五”(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

小知识

斗柄回寅

中国古代以地平坐标系中的正北顺时针偏60?的地方为寅,比农历立春节气(从正北起顺时针东偏45°)还多偏15°。斗柄回寅的意思是说,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方,即在时间上到达了农历正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代表一年之端。

回归年

四季更替谓之“年”。每年1月正值北半球寒冬,此时的地球过近日点,7月北半球盛夏时节地球正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变化使整个地球从太阳接受的总热量产生一些微小差异,其并不足以造成地球上一年的季节变化。真正原因是地球在轨道上歪着身子走路,从而导致太阳赤纬随时变化,即说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每年3月21日左右,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太阳在春分点,太阳赤纬等于0°。此后,太阳赤纬开始加大,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所得热量逐渐增多。

同类推荐
  • 海啸防范与自救

    海啸防范与自救

    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害。大多数人在突然遭遇自然灾难时会彻底崩溃,他们或哭泣、或尖叫.却不知此时是需要迅速行动的最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利用自己所学的灾害自救知识,并迅速采取行动脱离险境、减小损害。因此,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难,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何时遇到何种灾难。
  • 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书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丰富精美的插图,并配以准确、科学的图解文字,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知识世界中神秘、有趣、耐人寻味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们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轻松愉快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本书力求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身。
  • 求知文库——高新科技展望

    求知文库——高新科技展望

    《求知文库-高新科技展望》详尽的解说了高新科技的未来作用及对生活方面的影响。
  • 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本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知识的普及读本,介绍了中国民间工艺、水利、器物等的创造发明。
  • 植物探秘之最

    植物探秘之最

    本套书主打科技牌。少年儿童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热点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兴趣和爱好。
热门推荐
  • 墨为琳歌

    墨为琳歌

    墨为琳歌,瑾为挚爱,虽你已不在,吾,愿永候之……一壶清茶,世界在我壶中,一缕清香,天地在我掌下。群雄起,万族立,任他天地动,看我一壶香茶饮尽,谁与争锋。万古不朽的茶道传承,唯我独尊的自然王者,一朝现世群仙动。
  • 娇妻暖暖:首席老公太腻爱

    娇妻暖暖:首席老公太腻爱

    婚前,战少矜持自傲,自大又任性。喜欢上白瓷就是要不折手断把她弄到手,然后骗进户口本里,让她成为战太太。婚后,战少弱小无助,可怜又委屈。抱着奶娃娃委委屈屈睡书房,就怕把小娇妻惹生气,转头就来闹离婚。后来有人问:“战少娶了战太太,您后悔吗?”战北屿:“我媳妇宇宙第一美!”战小宝:“第一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失败者联盟

    失败者联盟

    一群失败者创建一个叫做失败者联盟的组织相互帮助快乐地生活
  • 傲世初云

    傲世初云

    21世纪的神偷沐初云意外穿越到了异世大陆,伴随一个装逼系统,开启了装逼,虐人。(女主是一个绝对逗比,爱骂人的人设,不喜欢女主人设的就不喜欢吧哈哈哈)本文双女主,双男主,女主身体里藏有另一个人,秘密一层层揭晓,爱情最终打败邪恶,作者大大是亲妈,不会虐男女主,尽情期待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 一剑三千界

    一剑三千界

    无意中被主神坑入无限恐怖的张源,一点白芒于张源脑海中升起,我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你要帮我做一件事,天才?资源?资质?不,我只要胜利者。你赢,活;你输,死。就这么简单……
  • 神偷盗宝

    神偷盗宝

    她一觉醒来已经是魂穿到了架空王朝,并且附在了一名身受重伤的六岁小女娃的身上。十年后化名梁上衣下山做了神偷,不过一月,神偷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并有一夜飞驰千金散的美闻。因为七星宝剑的传闻而结识了天下第一剑的公子剑,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心波澜忆残容

    心心波澜忆残容

    当我离开你时,你倾尽所有静卧找回。可是我想珍惜你和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你有让我猜不透,抓不着,让我心生恐慌。当我举步艰难,需要你时,你却让我承受蚀骨的痛、灼心的慌。我用尽所有终忘了你,你也抛弃了我。我终于过上所想所梦的生活。可是,你有闯进我的世界,将我囚禁在你身边,给我一个虚无缥缈的身份,又有何意义。我发现我还是没能忘记你,没能忘记你的吻,你的温柔,你的一颦一笑,对我的情丝绕肠,珠帘垂下。所谓的那些忘记你,只是欺骗自己的谎言。那些所想所梦的生活不能缺了你、、、、、、
  • 风晴正好的时光

    风晴正好的时光

    一场春风让吴晴娜与陈鹏相爱,一场秋雨却让两人心灰意冷,刻苦铭心的爱,也最终没有抵挡事事的苦难。
  • 天洲圣宸

    天洲圣宸

    出自北丰城的他,踏破鬼魅,称王北弦,进军妖域,在各域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后,组建征天战队,征服天洲,最终成为天洲圣宸。
  • 只得徐妃半面妆

    只得徐妃半面妆

    莫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他和她,幼年成婚,少年情深,却又怎么一步步走到相看断肠,爱恨两难的地步?她说,阿符,这一次,你不用来救我了,他说,想出妻,我成全你。纵然曾相扶相携情似海,终究是海棠零落随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