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79600000004

第4章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甘肃农业长期发展战略研究(1)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80%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在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调整结构和解决就业的双重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下,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构建甘肃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是目前甘肃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确立甘肃农业长期发展思路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工业化已步入中期阶段的同时,农业生产、流通领域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阶段性变化,并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新特征。

一是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产量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矛盾。

二是在生产目标上,受市场经济体制和经营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目标已从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追求效益最大化,但市场主体(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仍较弱,农产品市场的天然波动性往往使农民在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中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三是在生产的区域分工方式上,农业已从自给性、小而全、布局雷同转向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特色农业已见端倪。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扩大了商品生产规模,使各生产环节具备了独立的市场基础,引发了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按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区域化生产格局,但由于统一的农产品市场还尚未形成,专业化区域分工的格局仍在低水平的层次徘徊。

四是在增长方式上,农业增长的动力源已从传统的人力要素投入为主,转向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密集投入为主。

五是在农业的增收途径上,收入增长的源泉已从主要依靠增加产量转向不断地调整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强化农产品的流通等方面。

六是在制度创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势头强劲,农户从分散型向走合作型的组织化程度正在加快,农业内部一体化式的自主创新需求同外部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同现有制度安排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七是在对开放条件下,农业的市场竞争已从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并出现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新趋势。

八是在农、工、商关系上,农业从与其他产业的松散型联系已转向紧密型联系,农业已从自我积累发展为主转向依托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援助发展为主。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可知,我国农业已进入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依重资本集约和技术密集的优化发展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产品供给来源日趋多元化,农业发展从受资源、市场约束转向受环境、市场和资源约束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面对农产品由短缺转向过剩的市场约束条件,原有农业结构下的农产品生产、供给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并且是引导今后农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它将涉及农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内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中,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战略重点。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其一般趋势应该是:第一阶段先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第二阶段应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为重点;第三阶段再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

(二)甘肃农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

1.资源约束。水资源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瓶颈。甘肃全省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29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00立方米,居全国第24位,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其中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58%;耕地亩均571立方米,约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不但总量少,而且区域和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50立方米,是极端贫水地区;南部地区降水较多,但属土石山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河西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在时空分布上,全年降水量的60%,多集中在7~9月,河流来水与降水同步。即使在降水正常年份,大部分地区也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若遇到降水较少年份,往往造成旱灾。据300年历史资料分析,平均两年多一小旱,九年多一大旱,俗称“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其中连续两年或三年干旱的年份占干旱总次数的2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呈加剧的趋势。从近20年来的水环境分析,降水量减少是引起水环境变化的根源,从而导致干旱加剧,河流来水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人地关系紧张,生态压力突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甘肃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56人/k㎡,不到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0人/k㎡的二分之一。虽然甘肃省人均土地面积达1.8h㎡,但由于难于利用的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土地面积大,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致使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7个地州市共有人口1725.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519.37万人的68.48%,平均人口密度在150人/k㎡。以上,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河谷和塬区人口密度则在330人/k㎡以上,甘谷县、秦安县分别为357人/k㎡和349人/k㎡,在整个黄土高原范围内也属人口稠密的县区。

河西地区虽然平均人口密度较低,但由于河西地区的人口都是生活在面积有限的绿洲区域内,1998年末河西绿洲区平均人口密度在227人/k㎡,其中,武威绿洲区平均人口密度达375人/k㎡,比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甘谷县和秦安县的人口密度还要大,为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根据国际经验,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一般能养活6~7人,最多只能养活20~30人。而甘肃省适宜人类居住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该数据上限的5~7倍以上,人口的剧增和严重超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

2.市场约束。总量过剩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的基本约束条件。自1984年首次出现“卖粮难”后,农产品的总量过剩就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当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变时,“卖粮难”的现象就会在其他的农产品领域重现,形成整个农产品市场总量过剩。在国内总量过剩加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农民扩大供给的努力很容易导致结构趋同,结构雷同又会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一窝蜂”现象,更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的总量过剩。

“柠檬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提高质量的关键约束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但这种需求并没有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其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和市场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次品市场和优质品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区分,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

区位劣势影响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甘肃远离国内外农产品主要市场,运输成本高的缺点不可克服,这大大削弱了其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加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就地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不够,大部分农产品仍是低附加值的“原料型”产品,很难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这更进一步削弱了甘肃农副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发展的基础。甘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37.94万K㎡,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包括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侵蚀)13.83万K㎡,占总土地面积的30.43%,风力侵蚀面积22.36万K㎡,占总土地面积的49.21%,冻融侵蚀面积1.75万K㎡,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85%。从两大江河流域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26万K㎡,占流域面积的70.7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7万K㎡,占流域面积的44.15%。全省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6.44亿吨,其中输入黄河5.18亿吨,占黄河全流域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甘肃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的滑坡区之一,滑坡面积约9067K㎡,已知的滑坡体或滑坡群共12135处。

日益加剧的草场荒漠化趋势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风沙带东西长达1600公里。全省沙漠及沙漠化面积305.8万k㎡,1000万亩耕地受到沙漠化威胁。在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1.3万k㎡,占全省荒漠化总面积的75.3%,占河西五地市总面积的76.9%。其中,沙漠化面积达17.59万k㎡,占82.59%,水土流失面积3.61万k㎡,占16.94%,盐渍化耕地面积达1066k㎡,占0.5%。由于人为破坏和近代以来人口的剧增,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大。20世纪70年代,荒漠化面积每年增加1560k㎡,80年代每年增加2100k㎡,90年代后,荒漠化面积每年增加2400k㎡。在高台、临泽、金塔三县境内,沙漠化土地已达土地总面积的54.90%~64.30%,沙漠化景观是绿洲景观的1.20~2.50倍。

河西地区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东西风沙线长达1600千米,主要风沙口共有846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土地荒漠化、大风和沙尘暴提供了环境条件,年大风时数平均为14~48天,其中安西为68.5天,最多年份高达105天,沙尘暴日数为2~37天,最多时为4~58天,历史上就是沙尘暴多发区和重灾区。

甘南草原的“三化”(退化、沙化、盐渍化)日趋严重,导致植被覆盖度大幅下降,江河湖岸的灌木丛萎缩,物种分布区域缩小,野生动物种群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以及开矿采石等活动,河流水污染加重,地表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流己发展为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特别在黄河流经甘肃的下游段,污染更加严重。水质污染使一些区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如平凉市泾河河段的部分地区已无法灌溉,重金属和矿物质的富集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直接产生不利影响。全省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已达1.27亿吨,不仅占用农业用地,而且一部分废弃物在降雨冲刷后通过地下水潜流将有害物质带入其他区域,污染土壤。

自然灾害频繁加大了农业的经营风险。甘肃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主要气象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暴雨、风沙和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影响的面积最大,对农、林、牧业的危害程度也最严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全省发生过大小旱灾40多次,每年平均受旱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1~32%。

4.体制约束。首先,现行的农业管理的机构,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严重,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

其次,政府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仍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其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设计目标,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在价格、投资、分配政策等方面,其重点在于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忽视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结构优化的支持;尤其是对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支持不够,在发达国家对农业保持较高补贴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仍然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负保护政策,这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最后,农民生产服务体系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使农业难已发挥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优势。

(三)甘肃农业长期发展的优势分析

农业产业是一个按照生态机制和经济机制实施资源转换的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资源转换模式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农业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其资源的转换模式不尽相同,但一般的发展趋势是先形成产业带,然后再深化和扩展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群。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的资源转换模式正在经历着由区域化集中导致的规模化生产向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经营转变,农业生产的产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农产品整体过剩的局面,各省区都对各自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是其主要内容,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面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各省区都把品种、品质和品牌作为培育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农业发达省区已逐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也是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相应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甘肃农业的长期发展问题,就必须以对甘肃农业发展的优势重新定位为出发点。

同类推荐
  •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所讲述的故事是在帮助人们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从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塞里格曼的发家史中,人们是否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里,争做权贵代理人是攫取财富的重要途径?黄金作为贵金属货币,是否曾经引发许多不同阶级之间的金权较量?法律在金融家面前到底是什么?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还是一纸空文?战争吞噬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却致富了一批又一批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商业并购到底水有多深?金融市场中的欺诈何其多,然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金融市场是赌场?谁在背后操纵着世界各国的政坛?金融机构的“保护伞”是什么?谁主宰着这充满着贪婪与杀戮的金融江湖?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 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分析

    本书主要研究在营销情境下营销对象和营销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及其变化规律。
  • 单身经济学

    单身经济学

    《单身经济学》分析单身群体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的经济学书籍。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单身群体中,10%以上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为8000元人民币以上,他们的储蓄意愿偏低,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单身经济学》不仅聚焦单身经济蕴藏着哪些商机,生产者与服务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淘金,而且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单身男女为何选择单身,有哪些独特的消费行为,以及如何投资理财才能避免因过度消费而导致财务赤字等内容。如果你想知道是单身潮流改变了商业,还是商业的丰富便利促成了单身的流行;那么请翻开《单身经济学》,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趣味阅读中找到答案。
  • 驶向枢纽港

    驶向枢纽港

    本书考察了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与演变机制。作者建立了“区位优势—自我增强”的分析框架,并从自然条件、陆向海向腹地、临港集聚和港口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
热门推荐
  • 情网恢恢,男神别跑

    情网恢恢,男神别跑

    他,傲娇处女座。眉目如星,掌心温度适中。相信一见钟情,一旦认定一人就是生命中的唯一。想倾尽所有把拥有的一切赠与爱的人,专一深情。他有轻微的洁癖,不温柔,不谦和,不善交际,不喜饭局。害怕孤独,希望有人能静静的陪着他直到地老天荒。笑起来像个孩子,冷起来是个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蚩尤之八卦神宫

    蚩尤之八卦神宫

    欧阳,一个轩辕的嫡系后人,通过解析基因记忆技术,让他获得了远古的历史真相与秘密,也让他找到了遗失的封藏的远古神器,至此他成为了另一个轩辕,开始了他权利欲望无限膨胀的一生。是恐惧与仇恨造就了人类的进步,也让人类步入黑暗的深渊。让我们一起从基因记忆里寻找远古的真相与秘密。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活人寿衣

    活人寿衣

    白灯笼,红腰绳,黑寿衣,这是我儿时对村里人最深的记忆。在我的老家有个怪异的习俗,便是活人穿寿衣。在我28岁这一年,爷爷去世了,回村里奔丧,却发现惊天秘密……
  • 齐天圣尊

    齐天圣尊

    大唐盛世走到了巅峰,也走到了尽头。妖女惑君心、近臣掌朝纲,导致天下龙脉气息不稳,国运开始衰弱,百鬼横行、妖魔乱世。百姓急切盼望一个能救万民于水火的大英雄,于是徐驰出生了,在一个妖星降世、赤云滚滚的日子里出生了……
  • 阴阳眼

    阴阳眼

    一趟惊心动魄的惊魂之旅,一场恐怖的饕餮盛宴。恐怖即将渗透你的每一个细胞!《阴阳眼》中收录了英、法、俄等国家的世界顶级灵异小说大师的代表作,其中不乏古典巨匠,也有新锐先锋,如泰勒的《噩梦吞噬者》,斯蒂芬的《永生不死》,梅里美的《不见不散》,等等。
  • 亚斯澜帝皇家学院

    亚斯澜帝皇家学院

    她是黑道女王,她是霸道千金,她是小有名气的普通女孩他是阳光暖男,他是忧郁王子,他是邪魅的神秘少爷你以为他们之间的故事很简单么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 襄阳守城录

    襄阳守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祖七灵

    仙祖七灵

    一曲爱恋,几世忧愁。传说中的七灵轮还转世,受尽苦难。人间的王侯经过无数艰辛的追寻,只为能唤醒爱人的记忆。战场、恶魔、诡计、阴谋、诈死、修道等等与人类的爱恨情仇相交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