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12900000031

第31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8)

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人的意识和行为,比起外部的影响来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问题的实质是,人是逐渐形成自已的观点的,也就是形成内在的立场,人正是通过内部的立场来接受各种外部影响的。

因此,外部的即客观的东西是通过内在的即主观的东西来作用于个性的。归根到底,学生感受到的所有外部影响,其中也包括教育的影响在内,他接受下来的时候有时带正号,有时带负号,而这样使他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当然就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如果良好的道德影响引起了受教育者完全一致的即相应的良好态度和正面的积极性,那么他的道德就会沿着正面的道路发展。相反,如果外部的良好影响遇到了学生内在的抗拒性,那么这种影响对他的道德形成就不会有积极的意义。

当学生受到道德方面不良影响的时候,就存在着另一种依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对不道德影响持积极态度,他就会沿着反面的道路发展。相反,如果学生对不道德现象持消极的态度,从内心加以抵制,他就会形成一个正面的人。根据这一切,可以作出一个总的结论如下:德育的过程是要求定出一套办法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态度,并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使自己的道德得到发展的愿望。

把教育的这种规律性表达得很清楚的还有布隆斯基。他写道:“教育方面的无数事实使我们相信,最有效的教育和最有成果的教育是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力量,不是使外部的影响对他起作用,而可以说是借助他自己内部的作用一个教育者只有使疲疲塌塌的儿童振作起精神来,使他获得真正的有机发展的力量,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在谈到人的道德发展决定于他对外部影响的主观态度并决定于他自己进行自我锻炼的努力的时候,不可忽视生物的因素。这里包括人的神经系统的气质,以及同这种气质有关的人对外部影响的反应特点的气质。例如,学生的应激性和敏感性有强有弱,记仇或宽厚以及容易息怒等等性格都不相同。所有这些,不管怎样都会影响道德形成的性质。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至今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但是,既然人的道德主要决定于他对外部影响的内在(主观)立场,决定于他本身的积极性,那么,是不是应该从中得出教育无能为力的结论呢?绝对不是。人的内在立场和他的积极性,归根结底决定于外部的因素,其中也包括教育。因此。对人的内在立场和他的积极性是可以施加心理教育的影响和加以控制的。那么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呢?

(五)在德育过程中制造学生的内在矛盾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根据辩证法,这个过程包含的那些内在矛盾是各方面发展的推动原因和重要条件。道德的发展(教育的人格化)也完全是这样。

道德发展中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也是道德发展的推动力。人感受和认识到他内在的道德矛盾--道德发展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的某种“差别”和“脱节”,就会引起他们的不安,使他产生提高道德的愿望,这就是促使他积极地进行自己锻炼的原因。什么样的条件和教育手段有助于创造这样的矛盾并且促使个人进行自己锻炼呢?

首先,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那种周围环境,是德育过程中引起学生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源泉和手段。这就是:学校的整洁和秩序,详细制定的有关学习和休息安排的制度。学生一进入这种环境就会立即发现自己行为中的缺点,而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他当然需要大大地“振作起来”。

如果一个教育集体有高度的组织性气氛,对事业关系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套很好的调节办法,如果这个教育集体的智力和精神生活丰富,每个学生都被吸引进来积极参加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集体就是引起学生内在矛盾的重要手段。个人处在这些关系的体系中不仅会感受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而且还会受到促使他克服这些矛盾和提高自己的巨大刺激。同时,集体关系的体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体系的特点是内部经常保持活跃状态、形式更替和内部关系复杂。因此,只有组织良好的教育集体才能为学生道德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创造条件。

行为的各种正面示范和使得成长中的一个人愿意模仿的各种高尚道德榜样,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引起他们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源泉。儿童、少年和青年总是在某种活生生的、实际可以接触到的理想人物。他们常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人物作比较。这些人可能是敬爱的老师、同班同学或同校同学、社会政治活动家、科学家或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学校应该关心帮助学生寻找这种道德上的榜样,阐明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美德。这一点之所以更显得重要,是因为遗憾的是,顽皮的举动和在道德方面应该受到指责的行为有时候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当学生同有不健康的道德观点的人接触的时候,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清楚。

为了在个人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内在的矛盾,具有很大意义的是无论教师或教育集体创造各种活动气氛都要有严格要求和鼓励的性质。作为教育方法的各种要求的特点是,这些要求应该有效地帮助在行为的各个不同范围内制造矛盾,同时要求以本身应该成为促使学生遵守规定的行为准则的有效的调节手段。

教师、同年龄人和家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监督,也是引起学生内在矛盾和促使他们提高自己道德的一个有效手段。监督有一种特殊的调节功能,可以促使个人抵制不良的影响和引诱,并加强个人自我锻炼的意志努力。

最后,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定,是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引起内在矛盾的一个有效因素。道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刺激。不管怎样,学生总会分析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行为同和他接近的那些人的举止行动作比较,这样,他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定势和有价值的定向来促进他的道德发展。同时,自我意识是在教师、同学和学生集体就行为问题所作的那些评定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一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开展对学生的评定,对他们的行为的委婉分析,在集体中健康舆论的形成,这些都应该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学生一般智力的发展和他们思想政治的提高,对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格拉宁的中篇小说《这种奇怪的生活》

里有这样一段关于道德和理智关系的议论。作者写道:“他们责骂纯理性主义者,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切都从智慧出发,有什么不好呢?理性同道德并不矛盾。相反,真正的理智总是反对卑鄙行为和一切下流勾当的。聪明的人懂得,归根到底道德总比不道德有好处。”

这些就是在德育及其人格化的过程中产生内在矛盾的极其重要的源泉和手段。但是,内在矛盾影响个性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又是怎样的呢?这种机制是这样的:如果学生认识到并在内心感到自己的行为有缺点,如果他感到自己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应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脱节”和“差别”,那么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矛盾就会使他感到需要提高道德,也就是使他产生提高道德的要求。而当学生表现出要求提高道德水平的时候,他就会由于内心的推动而开始表现出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卡连柯写道:“教育工作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和养成人类的各种需求,就是把人类的需求提高到道德的高度,而只有这样的道德才能够促使人类为争取达到更完美的目标而努力。”②这一切,从逻辑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学生表现出要求提高和改善自己的道德,那么教育工作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前面所谈的论点是说,在个性道德表现的结构中,一方面是行为的活动方面,另一方面是道德态度,这个论点对于德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这个论点可以作出以下的结论:德育无非是相互有联系、有目的地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并形成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道德态度的过程。这两个任务需要综合完成,要有机地互相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但是在阐述这两个任务的理论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在逻辑上应该有所区别,应该分别进行阐述。

(六)吸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锻炼他们的行为技艺是一个德育问题

德育人格化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吸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帮助他们掌握活动的方法和锻炼行为的技艺。这里有意义的是,道德的本身就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一般地说,道德的形成同所有的教育一样,也具有活动的性质。那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教育学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吸引他们每一个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习,遵守内部规则,社会政治活动和军事方面的爱国主义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劳动,保护在物质方面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某个学生不被吸收参加这些活动中的某一种活动,他就得不到相应的道德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锻炼活动技艺,使他们获得行为的技能、技巧和习惯。这需要怎样进行呢?在教育人格化的那一讲里已经提出了技巧和习惯形成的一般格式。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利用说服、演示和正面示范等方法来向学生讲解应该完成某些动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要在完成这些动作的实践中进行练习。例如,假定谈的是学习活动,那么,对这项活动的每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教科书,完成锻炼性质的作业和创造性的作业等等)都必须阐明(讲解)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际练习来使学生运用这些方式方法,并通过检查和鼓励来使学生遵守这些方式方法,从而使这些方式方法成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和习惯。类似的做法也应该适用于教给学生掌握劳动的活动技艺和完成社会委托的任务,并适用于锻炼学生有关文化交往和遵守内部规则的技能等等。换句话说,传授活动(行为)的技艺对于顺利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学生没有锻炼出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他就不能在实际事务中动作自如和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实际教会学生行为和活动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组织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方向,阐明它的道德意义、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相互间的集体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解组织活动的社会意义,向学生提出社会政治任务,给学生正确分配工作地段。

还有一个问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实践活动和传授行为和劳动的技艺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他们的独立精神,广泛利用少先队和共青团的活动形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任务的过程中取得成绩。

学生行为和活动的实际技能和技巧得到改进,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取得成绩时的愉快感受,这些都能促使学生改善自己的行为,并为道德的进一步提高创造基础。

(七)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态度

培养学生符合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规范的道德态度,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德育的一个有机部分。苏共中央在向党的第25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强调了实践活动必须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论点。报告指出:“综合看待整个教育事业,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得到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论证的条件下,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马卡连柯写道:“你们可以随意强迫一个人去劳动,但是,如果不与强制劳动同时在政治上、道德上教育这个人,如果这个人不参加社会的和政治的生活,那么,这种劳动就只能成为一种不起作用的过程,不会有积极有用的结果。”这个论点的意思,如果回忆皮萨列夫关于掌握知识就能发展道德的那些条件的言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强调指出:“一个人开始获得知识的时候,使他高尚超来的是他内心产生的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而不是知识。如果他的内心没有这些情感,那么无论是大学教育、广泛的知识还是毕业文凭都不会使他高尚起来。②”这对劳动和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也完全是这样。

这些情感唤起优良的道德情操和为共产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愿望时就会形成为道德。正因为这样,所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态度是学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为了形成道德的态度,必须知道他的心理学结构。这种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都分:(1)要求领会和遵守道德标准、道德规则和道德要求;(2)了解这些标准、规则和要求的实质;(3)体会共产主义道德的高尚性质并坚信共产主义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定势)的真理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要形成道德态度,就要激发学生提高道德的要求,就要进行工作来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道德的要求,就要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那么,这项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呢?

激起学生提高道德的要求,是形成道德态度的最重要的前提。

这里主要的就是像上面指出的那样,要使学生感到他们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促使他们积极进行自我锻炼来提高道德的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会力求既从实践方面又从理论方面去掌握道德的内容,力求发展自己的道德意识。

但是,这里有一个细节必须注意。当人积累了从经验和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吸取来的有关行为准则的经验知识时,道德知识就可能只具有纯粹日常的性质。而如果人站在广泛的社会道德立场,从理论上理解道德原则的本质,并且认清了道德原则的必要性,掌握道德就会具有深刻的科学性质。

同类推荐
  •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07年度重点课题“浙江省城市农民工权利发展状况研究——从国家、市场和公民权的关系看”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浙江省农民工的社会权利、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化途径的思考、塑造志愿行动的公共空间——一个农民工草根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浙江省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以选举权和工会入会权为例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近年来,与世界名校相关的书籍确实出了不少,但是本书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从她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经典理论,向读者道出了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在阐述牛津和哈佛这类名校严谨的培训制度和优越的学术环境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当今世界各地高等院校的通病和共同面临的困境。本书不仅能使读者切身感受到海外求学的细节和经历,而且还会引发他们对高教领域内诸多遭受忽略、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思考。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 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本书内容包括:从村落到国家、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的居址、古代聚落的内部结构、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建筑的进步、食粮等,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
  • 教学相长文丛-教者之悟

    教学相长文丛-教者之悟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热门推荐
  •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道医仙

    天道医仙

    楚风,一个名不经传的凡间小医生。意外邂逅太白金星后,激活了血脉,获得了大圣的传承,获得了成仙资格。他在仙界开医馆,借助天庭资源一步步变强,最终成为了六界仙尊,天道神医。
  • 再见寻常人家

    再见寻常人家

    失落的文明,不断揭露的秘密,一群纯粹的孩子在成长中经历淬炼和矛盾,最终不断强大,通过爱、信念和智慧拯救成年人一路丢失的珍贵品质。全篇展示科技力量与真理真爱的对决。
  • 腹黑首席的偷心小丫头

    腹黑首席的偷心小丫头

    他冷酷无情,用铁血手段将她囚在身边无度索求,并亲手将她送入别人的怀抱。失去腹中胎儿,她伤心欲绝,对他心灰意冷,决定接受唾手可得的幸福与温暖;他却像恶梦再度降临,禁锢她的人生。这一次她绝不会再妥协,更要将他加诸在她身上的痛苦一一还给他!
  • 柠檬味的柚子茶

    柠檬味的柚子茶

    一个故事从深秋开始,一个故事又从深秋结束。
  • 萌萌宝贝迷糊妈咪

    萌萌宝贝迷糊妈咪

    本文轻松诙谐,男主气度翩翩却是腹黑狼一只,女主本性迷糊偶尔却精明能干,宝贝萌萌哒,在坑妈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本文讲述了腹黑男联合萌宝的追妻之路……萌宝:为了给迷糊妈咪找个有钱、英俊、帅气、专情的老公,坑妈没商量。
  • 十二分的爱情

    十二分的爱情

    “女人,本王说了,只能本王一个人爱你。”他严肃的看着自己怀里的小女人。“这关我什么事?而且,说了不要叫我女人女人的。”她不满的嘟了嘟嘴。“嗯?还有力气和本王顶嘴?看来昨晚还没有满足你。”说着,翻身将某女扑倒在沙发上,一室旖旎。他们的爱情,刻骨铭心,相爱却不能相守?十二分的爱情,爱得深陷得深,是有缘无分吗……
  • 鬼面妖姬:无良师父请自重

    鬼面妖姬:无良师父请自重

    为什么身为凤凰族九公主的她要像天界的神仙一样下凡历劫?坳不过凤神老爹,下凡就下凡,可为毛她投成了鬼胎?投生为鬼就算了,鬼爸爸鬼妈妈把她护在心头捧在掌心,小子日照过,吃香喝辣!直到一白发美男从天而降,扫荡了整个鬼域。什么?杀了她的鬼爸爸鬼妈妈竟然还想收她为徒?她凰玖玖可是很有操守的好不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走出窑洞

    走出窑洞

    他来自黄土高坡,他从冬暖夏凉的窑洞中走来,一个背着一张羊毛毡走在黄土路上的传奇人物,一群从窑洞里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经历为窑洞外的人们书写了一段不同凡响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