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11600000003

第3章 奥古斯丁生平与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zeliusAugustine,354-430),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的普通市民家庭。他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自幼受到母亲的影响。幼年在塔加斯特城上学。12岁时,到乌都拉城上文法学校,16岁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一年。17岁时,到迦太基城上雄辩术学校。19岁时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索善与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先在塔加斯特城任教,以后在迦太基教授雄辩术,前后共8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到罗马,并在米兰任雄辩术教授。在米兰、奥古斯丁深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Ambrose)的影响,正式脱离摩尼教,开始接近基督教。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386年秋,改宗基督教,并辞去所担任的教授职务。391年升为神甫。395年,任北非希波城主教。从此开始与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展开激烈的论战,为此写下了大量的哲学和神学着作,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尔人入侵北非,并包围希波城,是年8月日,奥古斯丁因病去世。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着述最多的一人,约有90多种着作,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主要着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体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学说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忏悔录》(Confessiones),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根据学者考证,应在395-401年之间。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先后有若干种拉丁文版。最为着名的是法国学者拉布利奥勒(Lab-riolle)参考18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4种印本出版的合校本,巴黎交学出版公司1920年出版。中译本即根据此合校本译出,译者周士良,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共325页,约21万字。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全书共13卷,每卷又包括若干节。从内容上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卷),记述作者出生到2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第1卷记述初生到15岁的事迹;第2-3卷,记述作者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第4-5卷,记述赴米兰前的教学生涯;第6-7卷记述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第8-9卷记述作者皈依基督教前后及母亲病逝时的思想和活动。第二部分(第10-13卷),反映作者写作本书时的情形。第10卷分析着书时的思想情况;第11-13卷诠释《旧约创世纪》第1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以对上帝的赞颂结束全书。

《忏悔录》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以其神学的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及其变化,都出自上帝的安排,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由上帝的意志统治着,这是必然的、永恒的规律。因此,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本体。

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或对上帝的认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上帝所创造的有形的万物,来认识作为至善、至美的上帝的本体。也就是借助于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作为万物本源的上帝。另一种方式是内省,也就是对外来“影象”进行辨别、审思。这种内在的直觉、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信仰。奥古斯丁认为,认识与信仰是相联系的,认识是为了信仰,信仰是为了可以认识。但相比之下,信仰比认识更为重要,信仰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信仰的手段。这些思想对奥古斯丁的教育学说,具有直接的影响。既然对万物的认识可以导向对上帝的认识,那么,世俗知识对于基督徒的信仰不仅不是有害的,反而是有利的。因此,世俗知识(其中包括被早期基督教会视为异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授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见解与当时许多基督教神学家的观点完全不同,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信仰高于知识和理性,因此,知识的传授应服从于信仰,并为信仰服务。在这里,奥古斯丁不仅提出了选择教育和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而且阐明了对教育的基本目的、任务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见解。

奥古斯丁不仅从神学角度论证其教育思想,而且也从宗教化了的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为自己的教育主张寻求理论依据。他认为,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具有三类功能:知、情、意。其中知(即认识)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灵魂的最重要的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有三种形式,它们是感觉、记忆和理性。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万物,以获得事物的影象。记忆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能力,它的作用在于储存感官所得到的事物的影象。但是,不论是感觉,还是记忆,都必须听从理性的支配。感觉所得到的影象,只有通过理性的加工,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事物的意义。记忆所储存的影象,则是作为理性思考的材料而发挥作用。所以,在人的认识中,理性是高于一切的。

奥古斯丁又认为,人的理性并不是完善的,而是有缺陷和局限的。仅仅依靠理性,是不能达到认识的最高目标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的最高目标就是达到真理,而真理就是上帝。要达到这个最高目标,只能依靠信仰。只有通过信仰,在一种神秘的直觉状态中,才能体验到上帝的“启示”,才能获得真理。与此相联系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知识、真理都是上帝的赋予。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知识和真理的“种子”也安放在人的心中。因此,认识活动的任务不是去认识外界的事物,而是通过认识所获得的概念、语言等,引发对心灵中已有知识和真理的重新认识。这同时也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职能。

奥古斯丁还从神学化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奥古斯丁接受《圣经》中关于“原罪”的说法,并加以系统的论证。他指出,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并没有给人造下恶的种子。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禁令,吃了“智慧果”,因而对上帝犯了罪,并将其罪遗传给他们的后代。因此,人人都是带着“原罪”降临人世的;也因此,每个人都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上帝是仁慈的,所以又赋予人类赎罪的权利。只有通过不断的赎罪,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和恩赐,才能得救。

为了获得上帝的拯救,人类必须不断地忏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禁欲,克服各种邪恶的欲望。奥古斯丁认为,人人都愿追求幸福和快乐。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各种欲望的满足,而在于信仰上帝。人对各种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的追求、向往,沉溺于感官的快乐,只能导致道德的堕落,从而走向毁灭。奥古斯丁具体阐述了禁欲的内容和方法。在禁欲方法上,他尤其强调斋戒和鞭身(即鞭打自己的身体)。这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很大。

正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奥古斯丁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主张。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对上帝充满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于培养教会的优秀教士。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道德教育应居于首位。通过严格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圣经·马太福音》所列的“真福八端”,即虚心、哀痛、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和睦、为义。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宽容、谦虚、热爱真理、正义、爱人、严谨、服从等品质。但是,道德教育并不是其目的本身。通过道德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用理智节制欲望,使情感服从理性,专注心灵的修养。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有助于造成一种为善的倾向。奥古斯丁认为,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因而可以在善和恶中间作出选择,既可以为善,成为善人,也可以为恶,成为罪人。道德教育,以至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养成一种为善的倾向,使人趋善避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对上帝的信仰,才能得到上帝所赋予的神性,从而获得拯救。因此,奥古斯丁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标,在其根本上是宗教化了的。

奥古斯丁对知识教育也作了系统的论述。虽然他认为认识知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上帝,并认为信仰高于认识,但比当时那些绝对排斥知识、认为知识与信仰绝对对立的基督教会人士更为明智的是,他强调世俗知识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知识与信仰并不是绝对矛盾的。经过精心的选择与安排,世俗知识将有助于信仰的培养。在世俗知识中,奥古斯丁更为注重的是古希腊、罗马学校的“自由学科”。认为通过学习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音乐、数学、天文等学科,既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比较、判断,学习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和“正确的论点”,更主要的是,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

在各门自由学科中,奥古斯丁尤为强调的是学习修辞。他认为,掌握修辞与雄辩的艺术,有助于人们去宣传基督教的信仰,去驳斥各种异端邪说,去说服对基督教心存疑虑的人们,从而有助于基督教徒更好地坚持真理。

在知识教育的内容中,奥古斯丁最为重视的是《圣经》。他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学习《圣经》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因而,在学习《圣经》时,必须绝对服从《圣经》的教诲,即使其中有难解之处,也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独立的判断。只能绝对地、无条件地接受。

为了学习《圣经》,语言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拉丁语的学习,更是非常重要。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上,奥古斯丁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他主张,语言学习应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使学习变得愉快和自由。他特别强调,语言(尤其是外国语)的学习,应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教学内容上的进步立场是极为有限的。他反对不加限制地学习一切世俗知识,尤其反对那些他认为有悖于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不利于信仰的知识内容。这其中,他首先反对的是学习自然学科。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会使人养成骄傲、浮夸等不良品质,这些品质与基督教所主张的谦卑等品质,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会导致对上帝的不敬。

其次,奥古斯丁反对学习史诗和戏剧作品(尤其是悲剧和喜剧作品)。他认为如《荷马史诗》、罗马作家维吉尔的《埃涅依斯》等史诗,都是荒诞不经和虚浮的,阅读这些作品应当受到上帝的惩罚。因此,他坚决反对把这些作品当作学校的教材。认为让儿童学习这些作品,无疑是把他们“投入到地狱的河流”。

奥古斯丁虽然主张把音乐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同时又认为应有所节制。这是因为,再好的音乐,也仍然是感性的东西,不应超越理性。即使是那些配上神圣歌词的曲调,虽然能燃起对上帝忠诚的火焰,但由此产生的快感,也应节制,不应为之神魂颠倒。

为了更好地以基督教原理选择、编制学校教育内容,奥古斯丁积极主张重新编写各科教科书,并身体力行,亲自编写了逻辑学、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和哲学等科的入门教材。

在晚年着作《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进一步充实了在《忏悔录》中提出的见解。根据《圣经》中“上帝之城”的概念,奥古斯丁推导出一套神学历史观。他认为,自从人类始祖吃了禁果,犯了“原罪”起,就形成了以上帝为善一方的“上帝之城”,和以人类为恶一方的“世人之城”,前者指天国,又指基督教会,它追求善,以永生为目的。后者指人间,又指世俗国家,它迷恋现世享乐,是罪恶的渊薮。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是对立的,但并非完全敌对。教徒在世俗事务上应服从国家,国家亦应帮助和保护教会。但是,基督教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它高于世俗政权,国家应服从教会。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为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基督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提供了依据。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从消极方面来看,中世纪学校所盛行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体罚,机械训练,以及对古希腊、罗马学术的敌视态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教育成为教会的工具、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手段,都与奥古斯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后世教育演变的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

在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他关于世俗知识可以为基督教信仰所用的见解,对中世纪早期教会致力于保存古典作品、以及修道院学校安排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对于基督教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主张,为整个中世纪教会教育,以及教会教育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仅如此,虽然奥古斯丁的教育具有神秘主义的因素,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了一些合理的见解。他对于语言教学方法的论述,对教学内容在达到教育目的中的作用的强调,都具有合理性。

同类推荐
  • 玩味

    玩味

    娄义华:现任职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香江》文学杂志执行总编。从事新闻工作十余载,先后在《当代诗坛》杂志任编辑;《湖南人口报》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编辑;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任编导;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社任编辑、首席记者、主编等职。
  • 走出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的误区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 树人文库-获益一生的知识故事

    树人文库-获益一生的知识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而真正的古典离我们实在太久远,几成绝响。离得远就更有拉近、打通的必要,尤其在喧嚣、嘈杂之时。人始终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灵性之所以日渐枯萎,是因为人们常常在忙碌中渐渐与自然隔绝。真正健全的读书人与天地契合,享受孤独,吸其精华,刨根究底。精神呼唤回归,让我们一起怀念那健康自然、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身心一体的生活。人类原本不分文武,原本文史哲一家,原本上下左右交融;心灵本该丰富多彩,本该兼容并蓄,像不同声部的大合唱,像美轮美奂的交响乐。
  • 树人文库-欢笑一生的妙语故事

    树人文库-欢笑一生的妙语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绿衣吟

    绿衣吟

    她穿越而来,遇到人人惧怕的他。两个命硬之人相撞,不是一起灰飞烟灭,便是一起耀眼星河。
  • 赋别既相思

    赋别既相思

    一夜潇华,转世即逝。昼星擎日一线,你我终归尘世。若这情愫归去,是否即可坦荡归世?
  • 恶魔公寓

    恶魔公寓

    一旦被恶魔公寓选中成为住户后,就必须强制完成十次生死任务,任务中必定出现难以理解的诡异现象,一旦无法完成任务就注定堕入幽冥!续写地狱公寓的剧情,但没有看过前作的人看本书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 次元观测者

    次元观测者

    真名:“那个混球又逃婚了!”嘘界捂着脸:“好像是这样,我这就去抓回来!”—————与此同时—————月夜见看着背后追杀过来不可知名,有不可语形态的怪物大骂道:“我就知道会这样!”这个是一个穿梭者的个个世界穿梭的故事目前为:1不可以说的世界(看的懂内容,知道出自哪里人在书评上留言哦!不知道的人就当是奇遇)2罪恶王冠3暗示教室
  • 遥远梦境满天星小镇

    遥远梦境满天星小镇

    这个世界,每个地方都很喧嚣,每颗心都很浮躁。梦里的那个静悄悄的小镇,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 1或者2——跨越千年的恋爱

    1或者2——跨越千年的恋爱

    整部小说分为两个完整故事,两个故事不同的男主人公,却相同的分别深深地喜欢着古代的某一个女子,他们相同的穿越到古代的女子身边或者是喜欢的古代女子穿越到他的身边;他们相同的尽管身为男儿之身,却都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变身为女儿之身,第一个故事里的男主人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她也认识到了喜欢的那个古代的女子,并没有因为她的性别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 九世卿安

    九世卿安

    前九世她都没有出生,这一世,她既然活了下来,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只是,漠北的大雪,昆仑的山洞,沙漠的宫殿,北慕的大三角……所有的一切真的只是意外么?似乎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什么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了。
  • 神魔禁地

    神魔禁地

    翻开这本尘封已久的古书,序里有云:天下天下,唯我独尊!字里行间,却不见那满头爆栗的佛祖。只有一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穿越在人间,千变万化。越读越是心惊,原来满天神佛消失自有因。“我”在人间,人间便是神魔禁地!
  • 女性领导艺术——公关协调与人际沟通

    女性领导艺术——公关协调与人际沟通

    21世纪,是女性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并迅猛发展的时代。今天的女性已不再是两性中无足轻重的一方,她们不但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留给世界超凡的影响。女性领导因其性别特质的优势,形成了女性独特的领导影响力。
  • 辰吟醉华汐

    辰吟醉华汐

    姜氏大家族中竟出狐妖?一段争主之战即将开始。在这争主的幕后,原因竟是……多年年前的欺凌,与恋人间的种族关系使她们无法相爱,姜乐汐是否能够解决?是否能够冲破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