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71300000012

第12章 往事(6)

确实,日本人有足够的理由喜欢陶晶孙,他是一位真正的亲日者、知日家,并且能以日本人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方式“亲日”。这一切,源于他善良的本性与文化性格的日本化,唯其如此,陶晶孙才能站在日本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替日本的前途考虑。不像郭沫若、郁达夫,即使对日本再了解,也总归隔一层;不像周作人,即使再迷恋日本文化,也不出中国士人的文化立场。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陶晶孙与爱妻佐藤操的爱——那场超越了种族国界,经受了险恶的战火考验的爱,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件难得的“杰作”,为陶晶孙笔下的“东瀛女儿国”平添一个最有力的注脚。比起郭沫若未能经受非常时期的考验,一味推诿于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遗弃患难之妻安娜,另筑新巢,陶晶孙坚贞不渝的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参见泽地久枝《一海相隔血链相系》,《陶晶孙百岁诞辰纪念集》)。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陶晶孙的晚期日语写作在日本文化界的影响。一九五〇年五月,饱受离乱的陶晶孙从台湾流亡到日本,回到他的第二故乡,开始了日语随笔的写作。在《落第秀才——日本》一文中,陶晶孙这样写道:“如果不回避的话,日本和德国,因一度强暴之故,就被老师看作是落第的秀才,跟在卑微的殖民地人民后面一起干。说是要再次努力前进,要‘再次优越’,并把其他学生挤掉,加以蔑视,老师对此要责备。而且老师从一开始就并不允许日本再次成为强国。”在绝笔《为了中日友好》一文里,他这样写道:“倒向西欧文化的结果就是十一年前开始的对珍珠港的袭击,好容易进入伙伴后又被列强打倒。而如今奇怪的是,过去我国想当太监的人,自己的某处被割,被邻居唾弃,却还要学礼仪,准备贿赂,好像要出去做官了。

没有吃过苦头,再次偎靠列强的心意却显示出来。这样就把人民大众置于鲁迅所谓的尚未实现奴隶志愿的境地。”据说这一段话在追悼会告别仪式上由牧师(陶晶孙名义上是基督徒)读出的时候,全场每个人就像受了日本芥末的强烈刺激而为之鼻塞,其震撼力可想而知。对于刚从战争灾祸摆脱出来的日本人,这些话犹如当头棒喝。写下这些文章不久,陶晶孙就因晚期肝癌逝世,年仅五十五岁。这些文章后来结集出版,书名《给日本的遗书》,在日本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反响。竹内好在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朝日新闻》上发表书评,其中这样写道:“陶晶孙是才华横溢的人,十分多艺。音乐和美术的造诣很深。他的日本语文章很简练,有诗人般的细腻,感觉敏锐。看起来跟一般人一样,却极有个性地熟悉日本语的特质。他的怀念日本明治革新和慨Ⅱ义当今世界的预言性文章的独特风格,着实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此人音容宛在,我们痛失此人之失。”(《对明治日本的怀念》)仓石武四郎在《图书新闻》上撰文称:“如果书籍也可以像酒那样分等级的话,那么陶晶孙的《给日本的遗书》可以说是特级书了。这是专门为那些会舔尽小杯底中最后一滴的善于品酒的人写的。”(《出自爱心的言词》)那么,日本的知识界为什么对陶晶孙的批评如此心悦诚服?还是听听伊藤虎丸的解释吧:“陶氏对日本的批评虽然是尖锐和严厉的,但这种批评扎根于陶氏的丰实教养和温良的人品,其中蕴含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爱意,在这方面,与他的美丽的日本语一起,陶氏对日本的批评,使在五十年代有良心的日本知识分子在焚毁的废墟中,在对侵略战争反省的基础上树立起建设新日本的决心,有了超越党派和专业的广泛的共识和影响。”

陶晶孙在中国文坛的寂寞状态,并没有因为摘掉“汉奸”帽子而有所改变。

一九九八年陶晶孙诞辰一百周年,有关人士出于对这位中国新文学元老的缅怀之情,编出一本纪念文集,结果只有薄薄一本,其中将近一半篇幅由日本友人及陶晶孙的亲属提供,却几乎看不到国内重要评论家、专家学者的文字。这再次证明了前述的观点。陶晶孙的不被中国文坛接受,实在有它自身的原因。然而,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的角度看,陶晶孙的作品自有它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它作一种导读。读懂陶晶孙的小说,窃以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懂日语;第二、了解日本生活;第三、艺术感觉比较敏锐。笔者凑巧具备这些条件,举贤不避亲,且来对陶晶孙的小说作一个“翻译”一陶晶孙的留日小说既不开阔,也不深邃,却有一种秀气和雅致,宛如东瀛的盆栽。它由一位名叫晶孙(或无量)的中国留学生与众多的日本女子构成。在这个世界中,日本的男性几乎是缺席的,而这位中国学子,性情柔弱善感,多才多艺,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与东瀛女子相处,浑然一体。

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爱的乐同,日本男子的不在场,意味着情场上不存在竞争对手,中国学子可以随心所欲,独享众花。

事实上,除了极个别场合的一点失意,这位中国学子始终是东瀛情场上的宠儿,凭着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乖巧的性格,游刃有余地周旋于日本上流社会,颇得日本的太太、小姐的青睐和女学生的爱慕,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知音,几乎成了这个东瀛女儿国里的“贾宝玉”。

音乐,是晶孙进入日本上流社会的重要媒介,也是他获取东瀛女子芳心的利器,正如《暑假》里描写的那样,凭着一手钢琴绝活,“他成了两位丽人的珠玉”。小说写中国学子被一位名叫爱丽的女学生暗恋,暑期来临时受到她的邀请,到逗子海滨她的亲戚——一位日本海军军医的家中度暑假。女主人是一位年轻娇美、迷恋音乐的夫人,一个十岁男孩的母亲,住在一栋临海的豪宅里,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出门在外。中国学子在那里,受到两位丽人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小说里这样写道——夫人常常要送她的媚视向他,夫人听他的音乐,凝听自己不甚会弹的自己的钢琴里,会发那种音乐;她被他眩惑了,她只会赞叹了。她看着他的手指的一个微动也要赞美了。不过她在年轻处女爱丽的面前又不能呈什么动作。

他呢,他连他应该把什么样的好意给两人,都不能想了,他没有思考的工夫了。夫人也很趁心他了,夫人的有力的魅力里,他自然要被拉了进去,而他对爱丽又是——所以他成了极淡泊的宾客,他替夫人弹许多他所记得的钢琴曲,又会教法国话给A-夫人的男儿——又会同爱丽作无言的散步。

他成了这两个女性的珠玉,没有不安也没有不和,他竟住到了八月底。

这个爱的极乐园,与郁达夫笔下“弱国子民”的“性苦闷”是多么的遥远,与郭沫若笔下充满悲情的中日跨国恋亦大相径庭。当然,这并不是说陶晶孙的主人公没有一点“弱国子民”的烦恼,相反,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他有些寄心在爱丽,不过他很晓得,他是中国人,他恋爱了而破灭是不愿,有许多中国人也走进过日本的上流人家受他们的优待,只是大都也不过是他们一时弄弄中国人,试试优待,试试日中亲善罢了。”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中国学子尽情地享受这种优待,正如小说中写下的那样:“而今他仿佛中世的游历者,在这儿得她们真心的优待,是很快活的事体。”在陶晶孙的小说中,“我是中国人”这句话频频出现,经常是在与日本女子交往的紧要关头,中国学子主动亮出这个身份——当然没有《沉沦》的主人公那种“站在断头台”的恐惧,结果也不是那么可怕。在《音乐会小曲·春》里,那位像姐姐一样呵护他的女友,十分认真地邀请他到家度周末,听到他说“我是中国人”时,马上打断他说:“我也晓得,但这有什么妨碍,如有妨碍,我们早已不能天天见面。”

有时候,反倒是中国学子太小家子气,低估了日本女子的思想境界。《菜花的女子》

里这样写道,那位思想激进的银行家女儿,听说他是中国人以后,不仅不小看他,反而更喜欢他,与他成了情人,中国学子后来知道她是一个革命者,觉得“自己毕竟是不及她”。而在有些场合,“中国人”的身份反而成为维持尊严、自我保护的屏障。《两姑娘》里这样写道:在银座散步解闷时,中国学子遇到一位不相识的日本女郎亲热地追自己,出于戒备心,中国学子主动亮出身份:“先要跟你讲好,我是中国人。”谁知那位女郎竟是中学时代暗恋过他的情人。

这种相当另类的“弱国子民”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可以修正郁达夫的“弱国子民性苦闷”的刚性逻辑。公平地看,“弱国子民”的身份确实给海外中国学子带来了不幸,造成他们性的苦闷、爱的匮乏,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范围一样,“弱国子民”也不例外:“弱国子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相当程度上左右爱的活动,却无法百分之百地决定它。爱亦有不关它物、非己莫属的性质,最后都要落实在男女之间最微妙的生命情感交流上,一切还得取决于“缘分”。换句话说,即使不是“弱国子民”,也会性苦闷,也会失恋,也会打光棍。除却其他因素,最终决定“爱”的,是一种爱的能力,爱的艺术。因此,过分强调“弱国子民”

的因素,有可能遮蔽问题的另一面,而整天把“弱国子民”挂在嘴上的,很可能是个性无能、爱乏术之辈,或者就是一个性放纵者——因为他必须为自己找个借口,否则心理无法平稳。

正是在这一点上,陶晶孙与郁达夫拉开了距离,这直接影响到两位作家对东瀛女子的眼光和描写。郁达夫笔下的东瀛女子,外在的描写比较多,或者是“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门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或者是“小小的身材,长圆的脸儿,一头丛多的黑色的头发,坠在她的娇门的额上。一双眼睛活得很,也大得很。”相比之下,陶晶孙的描写含蓄得多,东瀛女子的独特魅力,通过陶晶孙那空灵的笔墨,梦幻般地传达出来。她们温柔、善良、妩媚,情义十足,既给中国学子心灵的抚慰,也给他肉体的快乐,正如小说《温泉》中描写的那样,中国学子与日本女友在温泉相逢,彻夜狂欢,陶醉在“成熟的处女发散的氛围气里”——顿时电灯也熄了,房中被紫外线罩着,两人在跳舞,像青玉和白玉的跳舞。

温泉在早晨六点钟的亮光中滚滚地流。

——这是六点钟啊。

——六点钟的温泉!

——水的融感真可爱!

——吸水的嘴唇的触感也一样。

——水也不在颤动了。

作者调动了全部的艺术感觉,视、听、味、触,还有时间浑然一体,写尽爱的狂欢,生命的欢喜,这是中国现代留日文学中极为罕见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东瀛女儿国里,偶尔出现的中国女子,几乎都是负面的陪衬,她们自私、粗俗、霸悍,毫无女性魅力。《两姑娘》在这方面堪称代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借晶孙之口对中国女人作了一番刻薄的攻击,性情温和的陶晶孙很少这样——他是江南人,他十五岁时候留学日本,也回家去过好几次,只是他对江南一个一个的女人,除了他母亲——妹妹他是没有的——都很慊恶。一归省到江南去,无论哪一根他的末梢的神经,都要感觉许多丑;那好像用漆去漆了的头发,那没有足根的鞋子,那一半从那短衫下露出的很大的臀部——中国的女人他真看也不愿看了。

江南本是中国女子精华所在,自古美人出江南,身为江南出生的中国学子陶晶孙竞不惜予以全盘否定,实有伤国人之心,这意味着陶晶孙的文化立场已经发生偏移,其日本式的偏见是一望而知的,好比口味清淡的日本人吃不惯味重油大的中国菜就厌恶它一样,作者那双看惯了日本女子的眼睛,似乎再也看不惯中国女人。

小说笔墨一荡,写到一位浙江姑娘,这一次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她穿着一双高足跟的靴子,她穿一身连臀部都包好的长衣,所以他对她的感情也就不同。”看到这里,人们或许以为作者要换一种眼光,正面写一写中国女子,结果不是这样。

那位浙江姑娘虽是一身新包装,却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女强人,任性、专横、自私,连最起码的人情味都没有。未婚夫(即那位中国学子)从老远的地方赶到东京来探望她,她却连去火车站接一接都不肯,只管在家里睡懒觉,把他一个人晾在客栈里。如此冷漠寡情,正好为日本纯情女子施展爱术提供了空间。就在中国学子独自一人在银座街头闷闷不乐地游荡时,不可思议的邂逅发生了,仿佛是上帝的有意安排。面对这位从天而降的少年时代的情人,中国学子一时记忆恍惚,而日本女子却是情义不减当年,热情地把他邀到自己的豪宅,殷勤照料,还特地为他借来了钢琴。最令人惊异的是,就在中国学子酣然入睡时,她替他给他未婚妻——那位中国女强人发了电报,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然后主动回避,让他们相会,等中国女人离开后,她又回来继续照料他,甚至向他表示:即使他同中国女人结婚,她也愿意永远伴随他。两相比较,不能不叫人惊讶:

同为女人,差异竟会如此之大!

同样的褒贬,在《女朋友》中以另一种方式得到演绎,小说写无量被一个生活放纵,道德败坏,不讲游戏规则的中国女子诱惑,伤害了自己的日本女友K,整篇小说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忏悔气氛中。有趣的是,作者特地点明,中国学子之所以被诱惑,是因为这个中国姑娘外表的日本化,颇有几分大意失荆州的味道:“女性的夸张把她的声音给他听,又把日本人特有的害羞拒他的钢琴要求,这动作很趁他的心。”这段东洋味十足的文字,轻描淡写点出了日本女子特有的神态,作者受东瀛女子熏陶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在性格霸悍的中国女子面前,晶孙总是显得被动,狼狈不堪,完全失去驾驭能力。在《短篇三章·绝壁》里,回国游春的留日学子被一位“不顾别人的存在”、只知自己一个人“快活”的中国女士牵引着,来到悬崖顶上,最后和她一起,从悬崖绝顶上疯狂地滚向大海。这是一篇象征死亡的小说,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留日学子扮演的,始终是受裹挟的、受诱惑的角色,而这位中国女士,则有明显的恶魔的特征,是一个莎乐美式的人物,她这样向留日学子施展“法术”:“好风啊,从这儿看东方,大概到日本去的船也可以望见了,那儿听说的恋爱着你的夫人也在——你如回去,她必定要叫她的丈夫出外边去,然后来接你——啊,风,啊,像你一般细长的人立在绝壁旁是很危险的,假如你一个人被风吹着落下去到那海里,有什么办法呢?——假如是我,我决不肯一个人从绝壁落下去的——”其恶毒刻薄,恬不知耻,令人悚然。

同类推荐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足迹

    足迹

    本书收集了宁波广播电视集团从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里所出现的优秀获奖作品,主要作品分为:广播作品、广播剧作品、电视作品和电视剧作品。每个类别的作品,各具特色。
  •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主要收录了德育(上)、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下)、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概述与特点、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内容。作者王蕙打破原有的“教育学”逻辑思维,以教育实践需要来建构本书的逻辑思维,而不是执著于中国“教育学”的固有模式。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战地记者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热门推荐
  • 穿越之眸倾天下

    穿越之眸倾天下

    夏雨歌一直在想,小说神马的写的太夸张,古代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美男,但他们一个个出现在她身边时她沉默了……夏雨歌还在想,小说之类的写的太浮夸了,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美男为了一个女子争破头抢破脑袋呢?但在他们为了她大打出手时她无语了……宫廷?江湖?一切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帝王?侠客?美男?全都不能落下……但是……这女的也贴过来是什么意思?本座不是同性恋好伐??
  • 坠忆惘然

    坠忆惘然

    薛然以为自己的‘小姨’跑了,没想到又再次遇见这会说什么也不能让她‘逃脱’;叶萱忆感慨缘分就是这样想见的人见不到、不想见的人总是能见到,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人又在哪……
  • 天命制符师

    天命制符师

    漫漫仙途,天命在我。这里有最爽的修炼,最真实的感情,最热血的战斗,收获最阳光的心情,绝不套路,请看一代符尊制霸这不一样的仙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农

    御农

    烈日炎炎挂天空,几亩鱼塘伴身边,脚踩小舟摇木筏,身在其中何愁欢,碧波荡漾洒千里,空留背影飘江岸,鱼儿一跃落木舟,乐趣何止万万千。现代大学生林桦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来到北宋前期,大宋的繁荣让他寻到了自己的求生之道,自家的上千亩良田成了他的资本,农作物改良,提高粮食的产量,在任两浙路转运使副使的叔父的帮助下,拓展家业,在苏州逐渐崭露头角。而后又开办工厂,加工海鲜,顺带着开酒楼,火锅店,一次次的克服面临的困难,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成为大江南北最出色的“农民”。
  • 花开万界

    花开万界

    他是一个少年,看着鱼儿游,望着日儿落,如同盛开的花儿。他说他想做一朵花,让看见他的人都开心。但是再美好的花朵也有风雨无情将它摧残。谢了,它只是一棵草,挺过来,则花开万界。他前世是个杀手,这一世如一朵花,给这方天地带来一抹绚烂,多少英雄屈尊,多少天才折腰,多少佳人倾心。修行,不是一个人的事。他,和他的追随者,一路踏着泪水、踏着欢笑、踏着长歌,前行——
  • 系统逼我去表白番外篇

    系统逼我去表白番外篇

    这本书是另一本书《系统逼我去表白》里边人物前世的背景补充,属于番外篇,不完整,请见谅!另外这本书是作者第一次开始写小说,里边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大家海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愿等春暖花开

    愿等春暖花开

    生活从来都不会偏袒谁,那些成功的人只是比我们更努力而已,本书多为自己亲身经历改编!请青睐!我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姑娘,生死边缘我本无心!可生活总追逐我……
  • 等待花开的季节,收获美好的果子

    等待花开的季节,收获美好的果子

    陈暖自己去另一个城市上学,遇见了李若冰,俩人互相喜欢,都没告诉对方。在歌咏比赛的时候,陈暖因为家里的原因,不辞而别。李若冰找了两年,最后米萨告诉了她真相,李若冰去陈暖的城市找她。最后俩人走入了婚姻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