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400000026

第26章 难忘师恩(3)

我的父亲谢立惠离开我们已经数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是与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的。严格的家教和父亲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有那么一些事至今仍影响着我为人处世的态度。

平易近人

父亲1939年在重庆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后任物理系主任。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他还在中央大学、中央工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校兼课。当时我还小,只感到他很忙,有时学生到家中来找他,他十分和蔼地与他们探讨。他对同事、对学生、对教师、对工人都十分关心,记得当时重庆大学物理系实验室有一位老工人,父亲对他的儿子十分关心,后来帮助他安排了工作,并推荐他去进修提高,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长期担任高校领导,他待人亲切,没有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对同事、对下级都平等相待,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和实验室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平易近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至今仍受到不少人的称赞。

自己动手

父亲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不仅重视理论,而且重视实践。他在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实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他在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期间都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他身体力行,为了准备实验,常常长时间工作在实验室。

在家中从小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父亲爱买电子元件,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记得在20世纪40年代他装了一个体积很大的8个电子管的中、短波收音机,收听效果很好。在他的影响下,弟弟也从小自己动手装收音机,以至影响到他以后学电子工程。后来我才知道,正是由于他的技术好,在20世纪40年代他经常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帮助修理电台,将收音机改装成收发报机,为革命工作作出了贡献。

淡泊名利

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父亲担任西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1954年西南行政区撤销,西南局有一批干部要充实大学的领导班子。当时他得知西南局宣传部长要到西南师范学院工作时,父亲主动向上级写报告请求让西南局来的干部担任院长,他自己担任副院长。后来他被任命为副院长。

1958年父亲被国务院任命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到成都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父亲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靠边站。1979年落实政策后被上级任命为学院副院长。

两次由院长到副院长,职位的降低他毫不计较,毫无情绪,能正确对待,充分体现了他谦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当教师好”

1955年我从重庆南开中学高中毕业,考大学填志愿时,不少同学纷纷报考理工学院或医学院。由于我在初中时担任过少先队大队长,在高中时担任过初中少先队的辅导员,对学生工作和教师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立志当一名数学教师。填志愿时,我仍有些犹豫,我将报考师范的想法给父亲说了以后,他非常明确地支持我,他说:“当教师好!今后国家需要人民教师。”就这样,我将师范作为我的第一志愿,考上了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40年的教师生涯,使我体验到教师职业特有的乐趣,我终身无悔!

“站好讲台!”

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高等学校的人民教师,如何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我心中无数。父亲常对我说,当好人民教师有两条:一是“肚里有货”;二是“站好讲台”。所谓“肚里有货”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在讲课中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不误人子弟。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所谓“站好讲台”就是要备课认真,一丝不苟,讲课要讲究方法,要受学生欢迎。他常说:“过去在做地下工作时,要做好学生工作,首先就要把课教好,得到学生的敬仰,学生才会信任你,说的话学生才会听。”他这样讲了,也这样做了。父亲生前讲过十几门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院长,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仍然坚持上课,他的讲课受到学生欢迎,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翻开他的遗物——整齐的讲稿,我更深刻地理解“站好讲台”的含义。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他的品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继承他的事业,为党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

回忆我的导师列别捷夫

关本康

1956年我来到成电,那一年我25岁,2006年成电50周年校庆,我已经75岁。这句话是一道数学题,我大半生的时间就在解这个方程。25岁到75岁,人生中的三分之二过去了,对于人生经历来说,是很长很长的部分。一生中我们遇到过很多人,很多事,大多数如过眼云烟,转瞬消散。但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无法忘怀。有一些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

1956年,我从南京乘船到了蜀地,当年的江风至今仍清冽地从掌中穿过,山迢迢水迢迢,前途在年轻的我的心里却不迷惘,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一所大学,我肩负了开启中国新科学篇章的神圣责任。

一到学校,我就担任研究生班的班长,班上有20多个同学。我们的导师就是列别捷夫。

来中国工作,不是享受

1956年初,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到中国考察支援对象,他先到南京和北京,后到成都看了正在建设中的成电。当时成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差,初建的学校头绪万千,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物力财力也紧张。但由于三校合一的底子,成电注定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学校,很有发展潜力的学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别捷夫选择了成电。他对中国接待人员说,我知道在成电可能要付出更多精力,我是到中国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后来,我和同学们知道了这件事,他的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列别捷夫老师是一位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的导师。他不但教给我们科学知识,很多为学为师的细节都对我影响很深。老师当年上课从来不拿讲稿,他喜欢和学生直接交流,这样学生可以跟着老师思路走,而不是跟着讲稿走。走上讲台后,我也努力做到和我的老师一样,上课不拿讲稿。因此我也更深切地体会这个简简单单的细节,背后所蕴涵的做教师的水平和付出的工夫。几十年来,我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写教案,内容具体到板书怎么写,备课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及格不是研究生应有的水平

我们的研究生班由两部分同学组成,一些是像我一样的学生,共有6个人,另外一些是来自清华等大学的进修教师随堂学习。老师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个进修教师考试得了3分,老师毫不留情面地让他退出这个班。他说,及格不是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应有的水平。

对于勤奋的好学生,老师也非常关心和爱护。刘盛纲院士当年是学校给列别捷夫老师配的翻译和教学助手,他和我们一起上课,老师对他的工作和学习非常满意,于是也给刘盛纲一个课题,他最后和班上的研究生一样参加答辩,获得了学位。

面对全新的事业,一片空白的科技,我和我的同学用青春的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中。回想起来,那时候好像也不知道累,经常看书到凌晨才睡觉,研究就是我们最好的娱乐,做题基本上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实事求是地讲,作为成电第一代研究生,我们当时受经验、条件的限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各方面设计都很不完善(和现在比),但由于有一位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的导师,我们这一班学生受益匪浅,当时的收获甚至惠及终生。

毕业后,我和张其劭、刘盛纲留校当了老师。几年后,大家都把我们合称为成电园里的“刘关张”,我想,是因为我们几个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在青年教师中是比较突出的,这当然和列别捷夫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打开中国微波研究之门

列别捷夫老师从苏联来的时候带来了许多大箱子,打开一看,全是实验器材,比如当时中国还没有的磁控管等器材。我校微波实验室最初的框架基本是用老师带来的器材搭建的,这个实验室为研究生搞科研、为本科生开实验奠定了基础。当年研究生除课堂学习外有很多实验室工作环节,研究生论文都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题。所以,从建校之初,我校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和实验环节(这是多年来形成学校人才培养品牌的重要因素)。

由于有列别捷夫老师带来的硬件基础和他精心培养的一批学生,很长时间里,我校微波教研室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同类院系中颇有影响力。

不但如此,老师对整个中国的微波研究影响巨大,可以说他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当年带来的器材中,有一整套波导系统和系列波导元件,这些东西当时国内根本没有,更不可能生产。中苏关系破裂,老师离开学校后,我们对这套系统的几千个部件进行了测绘,画出图纸给校办工厂小批量生产,供应全国的高校和研究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相关单位用的都是这套系统的复制品。我们当年班上的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后来绝大部分成为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校也曾认真规划和论证,希望将学校办成万人规模的一流高校,但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没有做到。90年代后,好像一夜之间,学校就突破了万人规模。吴邦国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上讲过一段话,大意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国家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看看我校的50年历史,对这段话的体会就更深了。现在,我们国家国力强盛,但缺乏创新科技,这正是我们高等学校大有作为的时代。目前我们学校万人规模具备了,但一流水平仍需努力,而且任务相当艰巨,需要我们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像列别捷夫老师一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仍要仔细回味,继承发扬。

昨天,我们憧憬今天;今天,我们规划明天;明天,电子科大将以新的辉煌面对太阳。

整理安澜

师风师德,山高水长——纪念恩师谢处方先生

吴先良

还记得2003年国庆节前夕,得知谢处方老师逝世的噩耗,心中十分悲痛,于是我和同校的一位教授立即专程飞往成都吊唁。回想几个月前谢老因病住院时,我去成都探视他的情景,犹如发生在昨天,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想到,他竟这样匆匆地和我们永别了,我连再见他最后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我和谢老最初的相识,是在20多年以前。那时,我是安徽大学选派到电子科技大学进修的研究生班学员,谢老是我的导师。当时谢老除了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担负着繁重的管理工作。他担任新组建的电磁场工程系主任,并在着手创办无线电工程系。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除了忙碌,就是谢老讲课从来不看讲稿,他上课,来时两手空空,去时带着两手粉笔灰。但他严谨的教学推算和行云流水的讲课艺术以及深厚的学养和清晰的记忆,令人叹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是倡导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张为人才迅速成长创造优良环境,提倡培养人才要一代超过一代,要不断更新知识,鼓励青年人迅速接班成才。

由于谢处方老师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所、工厂等机构邀请他讲学和指导硕士、博士生。1990年,安徽大学聘请谢老为兼职教授。谢老当时就看到电磁散射研究的重要性,建议结合本校综合教学与科研实力,开展相关方向的教学及科研。从此安徽大学开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点的建设,一步一步,从无到有。谢老非常注重学术交流,鼓励年轻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专业学术会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行,同时从同行那里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1996年、1999年安徽大学先后两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天线理论、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学术会议,对安徽大学在这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谢老为这两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很多不可或缺的组织指导工作。

从1990年起谢老每年都到安徽大学授课两到三次,每次都集中授课近一个月。安徽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幽静的留学生招待所,谢老每次来讲学就住在这里。每天上午,他总是闭门备课;下午穿着一件浅蓝灰色中山装,提着黑色的公文包,由学生陪他步行10分钟到教室讲课。当时教学地点选在电子系五楼会议室,谢老在80多岁时仍能不间歇地从一楼走到五楼,稍作休息后,便开始讲课。每次2至3课时,每堂课一个小时谢老几乎一直站着授课。谢老讲课声音不大,却非常儒雅、有力,思路清晰,而且从不拘泥于某本教材。尽管每次集中讲学时间仅一个月,却给了每一位学生很好的专业思想启迪,赢得了每届学生的敬爱。每年研究生论文答辩,谢老师都亲自前来,认真审阅学生论文,提出很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有一次,谢老师带病坚持参加学生论文答辩,让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非常感动。他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宗师的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谢老退休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仍不忘自己的志向,每天都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及相关书籍。近年来我国对电磁散射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谢老注意到电磁散射计算方法方面的书籍较少,不顾84岁高龄,笔耕不辍,对电磁散射理论及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专著《电磁散射理论与计算》。这本书是谢老在安徽大学兼职以来,多次修改他的相关讲义的成果,对电磁散射理论及计算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是该方向研究生一本好的教科书。因此,该书的出版在我们看来凝聚着谢老与安徽大学的一段渊源,也蕴藏着我们师生之间绵绵的情谊。

谢老一生历经坎坷,度尽劫波,却有着平和的生活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体育锻炼,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七八十岁仍然活跃在教学以及学术交流第一线的重要保证。谢老曾说过他健康的最大秘诀是步行,每天餐后步行一小时是谢老的必修课。谢老爱好旅游,具有旅游者应具备的所有品质:坚强的毅力、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的体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谢老1998年游庐山,作为80多岁的老人,他不让人搀扶,坚持自己步行往返三叠泉。事隔多年,当年庐山轿夫对谢老由衷的赞叹仍记忆犹新。

同类推荐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分册介绍的是本世纪上半叶名震世界文坛的美国大作家海明威和他的三部主要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钟为谁鸣》和《老人与海》。
  • 悉尼

    悉尼

    温和的村上,首次犀利批判!你以为只看电视,就能看透奥林匹克的一切?“体育是残酷的东西。而要对抗这残酷的体育,只能反过来残酷地对待体育。挨了揍立即还以老拳!”因酷爱跑马拉松,2000年,村上春树应《Number》杂志邀请赴悉尼采访奥运会。本书以悉尼奥运为切入点,坦诚地表达了村上对奥运会、对竞技体育的反思,并幽默地写下对澳洲人文的考察、对考拉和袋熊的趣味观察。
  • 山妹

    山妹

    《山妹》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发表于省内外报刊上,表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数十篇散文作品,这些来自生活底层的、原汁原味的、带着鲜活血丝的作品,犹如一股从山涧流出的潺潺清泉。
  • 七里山塘风(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七里山塘风(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说到诗词里的苏州,除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要数七里山塘街的流风遗韵了。本书以苏州地方的诗文典故、人物事迹为中心,讲述古往今来苏州及苏州人的历史变迁、道德文章、诗意风情。
  • 荒域苍翠

    荒域苍翠

    本文讲述作者的内蒙、尼泊尔之行,还有200多公里丙察察的马帮路,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了8165公里的人与事,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难以抵达之处的所见、所听、所感。
热门推荐
  • 云间揽小鹿

    云间揽小鹿

    钟郅允是业内出了名的冰雕,高冷禁欲,似高山白雪,无人撼动。某日开始,钟老板的办公室内频繁有西装美人出没,美人身段妖娆,唇红肤白“小鹿哇,你切肉切的好好哇,是经常切菜嘛”钟太太一脸喜欢的看着厨房里的女孩子“切菜的时候不多,经常切肉的”想到自己的职业,应该是经常切肉的,没错钟太太刚要张嘴问下面的问题钟先生突然开口道“妈,她是法医”餐业大老板VS娇美小法医
  • 公主的完美复仇

    公主的完美复仇

    本来作者想在橙光游戏写的,可是电脑不可以,所以只能写在小说了。我们的女主角被后母的妹妹陷害,亲母被后母杀了,女主角被赶出家门,女主角就独自来到了公园遇见了英国最富的第一家族的最老的一位老爷爷女主角就被哪位老爷爷收养了,并去了英国的魔鬼森林训练10年,剩下的1年女主角要待在英国,接下来会发生了什么呢
  • 天罡道人

    天罡道人

    世上本无仙,道妙高人立山巅!……因为识海道字,旬道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高人。原以为可以做一个逍遥红尘仙,却不曾想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泼天大局……入局?那如何破局?真相到底是什么?……本书属于仙侠,文风偏轻松,笔者比较文青,主要喜欢塑造角色,如果喜欢的话欢迎,不喜欢就删书走就行。(我是老作者了,别想着教我写文!除非你是大神)
  • 改变:留学年代的脸谱

    改变:留学年代的脸谱

    留学,要不要去?去了又会怎样?各星座各型号80后们留学档案全分享,最真实的留学体验,最精彩的国外生活。他们的人生因为留学而有了五光十色的相遇,也有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变!
  • 我的人生我的梦想

    我的人生我的梦想

    这是一个17岁男孩不上学到他参军以后生活经历
  • 穿越七零:黑月光她恃宠而骄

    穿越七零:黑月光她恃宠而骄

    当楚桑榆穿成,男主那个抢夺了他回城资格证,又将他弄断腿的,心头黑月光时。楚桑榆觉得自己还能苟一苟。小刀一挥,治好了男主的腿。小手一勾,赚钱养家两不误。然后,照顾照顾着就变了味。男主说好的假结婚呢?你在干啥?沈南宸:媳妇太乖了,想弄哭她。楚桑榆:说好,专注赚钱虐渣就是不搞对象的男主,怎么到她这儿就成二十四孝好老公了?一定是她打开方式不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剑之玄霄

    四剑之玄霄

    洪荒四剑入世,人间神魔乱舞,奈何魔界鸠占鹊巢,天界危如累卵,自东海而出的玄霄,究竟是神是魔,天地之劫,是否还会陷入无尽的轮回。另外您完全可以将此书看成故事书,因为这本书主角不仅仅是玄霄。
  • 坠入虚无的世界

    坠入虚无的世界

    为强而崛起,从不屈服,不甘心成为凡物,让我带你走进新的世界。
  • 初心如血

    初心如血

    人生苦短,有多少时间能够用来挥霍和蹉跎?遇见、错过、别离……一念动,缘生劫起,自此为你苦海轮回,至死不悔。
  •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收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可能是散文,可能是杂文,也可能是小说,有些可能是真实的事情,有些可能是我做的梦,我的幻想。但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一个趋向于内心的人来说,都是真实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嗯,我就是想要好好看看自己,想知道自己与世界是如何相处的,我想要自己所理解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你对一个孤独者的生活和臆想有兴趣,并且不嫌啰嗦的话,不妨一看,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你一些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