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400000012

第12章 斯人斯事(4)

当年成都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活不像沿海地区那样丰富,但同学们相当活跃,曾经邀请到很多来蓉访问演出的著名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来校演出。比如1957年底,他们请来了由王昆和郭兰英率领的中央实验歌剧团,专程来校作了专场演出。今天同学们可能无法理解,那些当年在全国红极一时的明星、大腕率团来校演出两个多小时,竟然是分文演出费未收的。只是因为当时广播站李印同学的哥哥是剧团的一位老演员,经过他的引荐才来学校演出的。可见当年的文艺工作者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是多么可贵!那会儿学校没有专门礼堂,通常是食堂与礼堂合二为一,白天的食堂,晚上就被改造成礼堂,原址即现在211大楼位置。记得当时最后排的同学把凳子放在桌子上,站在上面看,可见大家的热情之高。

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让人感触颇深: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演出结束后天色已很晚,同学们还专门邀请郭兰英老师去广播站录音。当时郭兰英因气候不适感冒了,演出后也没有加夜餐,但仍然坚持一遍又一遍反复地录制,直到自己满意后才离开。她是多么希望能将自己最美好的歌声留给成电,这种极其可贵的艺术家的风范,至今令人难忘。

1958年五月,同学们还通过上海合唱团的马熙老师,在由著名指挥家司徒汉团长率领该团来蓉演出之际,邀请来校演出了一场合唱独唱音乐会。该团也是当时国内顶尖的一个艺术团体。至今陈老师还十分怀念这批老一辈艺术家带来的可贵精神财富以及他们高尚的品格。面对当今艺术界作品层次低俗、名利至上、贫富差距悬殊等等现状,又怎么不令人深思呢?

去年六月,当年的学生会文娱部正、副部长和一批课外活动积极分子,相约从美国硅谷、北京、西安、广州和川大等地回到母校,分别重访了沙河校区和参观了清水河校区,为母校的飞速发展而振奋。大家回忆起当年的学生生活时,感到:“科学与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会消失。”“艺术是活的科学,而科学则是严格的艺术。”

舒怀彭燕李阳采写

青春在这里燃烧是幸福的

古天祥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成电”)成立了,当年的成电汇聚了大半个中国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是电子专业的排头兵。我有幸成为成电的第一批学生,并与成电一起走过了50余年时光,见证了她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我热爱这所学校,我的成长和事业深深地融入成电。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956年9月29日,是成电诞生和开学的日子,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从那天起我和成电结下缘分,转眼就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当时的新生有1300多人,一群怀着梦想、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聚在这座刚建立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大学生活。

刚开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完全建好,主楼尚未完工,上课也只能在主楼阶梯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大家坐在阶梯的地板上听课,拿着学校发的一块小木板做临时“课桌”,即便这样大家依然很卖力地记笔记。各方面设施都很简陋,生活确实是很艰苦的,但大家充满了激情和幸福感。食堂只是两个临时搭建的草棚,分“白灶”“红灶”,适应南北方同学不同的口味,8人围成一桌站着吃饭,仍然津津有味。当时连学生宿舍都没有建好,只有三幢单身教职工宿舍暂供学生住,校内住不下我们只能暂时住到不远处锦江电机厂职工宿舍,上下课都要经过沙河河畔,却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那时沙河两岸整齐地排列着一株株小小的梧桐,一人多高,将校园周边环境点缀得非常美丽。每天早上大家早起读书,喜欢聚集在河畔,自然把书包挂在梧桐树上,把小小梧桐树压弯了腰。尽管学校告诫我们这样会影响树木的健康成长,大家也没有改掉这个坏习惯……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矮矮的、被我们“压迫”的小梧桐树,如今也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年在河畔早读的同学也早已离开母校去了祖国各地,这些梧桐树仍然矗立在那里,守望着沙河,守望着成电,迎送一代代的成电人。

刚入校时学校在沙河里有十几条小船,供同学们课余时间游玩。那时尽管艰苦,小船在沙河里荡漾,却也是很有情趣的。沙河河水清清,同学们时常下河游泳;河畔梧桐掩映,同学们树下畅谈未来;微风习习,泛舟河面……这是只属于我们,只属于那时的我们对成电的美好回忆。生活充满了阳光,艰苦而甜美,这也是我们大学生活最平静的一年。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成立之初的成电充满朝气和希望。

遇大风大浪,岁月蹉跎

从1957年5月开始了斗争的大风大浪,整个时代的大背景影响下,学校自然而然停课,有时几天,有时几周,各种运动不断。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起了二系、三系和五系的教学楼,那时缺少大型机械,从地基到一砖一瓦都是人工完成的,学生也要一起参加基建劳动,挑土,搬砖块,很是辛苦。建好教学楼后却又发现水泥和红砖瓦的质量出了问题,新建的教学楼成了危楼……直到1965年来了新的党委书记羊君度,开始“改造”三、五系教学楼,外墙两面加钢筋水泥包裹,两栋教学楼才获得了新生,这就是现在的微固楼和光电楼,上面刻着的建筑年代“1965”也是因此而来。看着如今的教学楼,回忆起这段往事;触摸着岁月刻下的烙印,内心仍是波涛汹涌。

1966年“文革”爆发,对学校是更大的冲击,不少老师和干部挨批斗,两条路线斗争不可调和,师生之间、同志之间骤然间变成了敌我矛盾,校园内文斗和武斗并举,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连续五年都没有再招新生,学校正常工作瘫痪,被整整耽误了五年。1971年开始招收了几届工农兵学员,总算恢复了一些教学工作,但限于时局,学校依然没有恢复元气。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才逐渐回到了正轨,通过选拔来招收人才,渐渐地从恢复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学校的这些经历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所幸的是学校的成果基本上保住了,并在恢复高考后迅速恢复了正常,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路。

偶然中留校,教研相长

在1958年学校教学被打乱的时候,大三的我被抽调到了教研室,协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也是个很难得的机会,也初步接触了“科研”。1959年,我又回到了班上,并且整个班由最初的无线电专业集体转成测量专业,没想到这成了后来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1961年我毕业了,一个偶然机会留在成电。那段时间学生人数激增,教师奇缺,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留校做了无线电系助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始了正式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在大学阶段耽误了很多时间,学得不够好。为了能胜任教师工作,只有拼命地学习,弄懂书本上的内容,不断地研究,不断思考,弥补我读本科时基础知识不牢靠的缺陷。教学一度中断期间,为争取学习的机会,参加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比如在1969年的彩色电视机攻关中加入了“摄像机班”,还去北京参加展览。尽管研究的成果没有达到实用,但积累了一些科学研究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由于“文革”,学校在五年间没有招收新生,知识分子被看成是“臭老九”,其地位降得很低,专业学习和业务工作都是不允许的。除了搞各种运动之外无所事事,大家凑在一起,天天无聊天天聊或者用扑克来消磨时间,一天又一天就这样白白的过去。常常在打发了一天后躺在床上,内心感到的却是深深的空虚。扑克和闲聊虽然能打发一天无聊的时光,但却不是人生的主旋律……

我觉得不能再一天一天就这样过下去了,环境不允许我学习,就自己偷偷学;没有目标,自己定目标。就这样,在“文革”期间,我自学了英语、日语,总算没有把全部光阴白白虚度。不准看书就从市场上购买一些处理的元器件,自己装收音机和电视机,也算是一种“实践性学习”吧。学校当时还有“红画组”,自己也开始学习油画,加入了红画组,后来我画得也不错,并承担了校园和人民南路广场大幅宣传油画的绘画工作,这都是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吧。现在回想,没有把那段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浪费掉,对我后来影响还是很大的。

1971年学校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由于没有统一的选拔考试,工农兵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实在让人敬佩。也许是他们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缘故吧,对知识的渴求近于狂热。听不懂没关系,课堂上先记下笔记,回去慢慢消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才让工农兵学员中出了不少有成就的人才。这也是所谓的天道酬勤吧!1977年起,学校招生恢复正常,出现了77、78、79三届很不错的学生。那时我已经在成电当了十多年老师,教学和科研上已积累了不少经验。1975年和1977年先后带领两批工农兵学员共30余人去厂里做毕业实践,在实践期间完成了“毫赫计数器”和“数字式RLC测试仪器”,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和1981年部新产品研制一等奖。

老师首先要精通书本知识,自己都不精通怎么能教学生呢?精通理论后就要靠实践来补充,只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才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教育学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老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安心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平衡点,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才能最好地体现办大学的意义,做老师的意义。

寄成电学子,精神永续

回想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老一辈成电学子是饱经了动荡和各种干扰,很多时候不得不中断学习。在那个年代,许多学子并没有荒废学业,很重要的原因是具有一种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是环境造就的吧,学习生活条件艰苦,经历劳动的锻炼,练就了我们不畏惧困难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危机意识强,迫切期望改变自身面貌和命运,有很强的求知学习欲望,只有通过学得本领才能改变命运,才会在各种外界干扰下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而非庸庸碌碌虚度年华,从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子。虽然那时大学期间我们没有学到太多知识,却培养了我们很重要的自学的能力,这是后来漫长的岁月需要的基本能力,而现在同学们学习条件好了,读书机会多了,有的同学反而不太珍惜它,在这点上是有所欠缺的。

回想当时我们在成电的学习中断过很多次,想安安心心地的读点书却办不到。看看现在电子科大的校园里同学们朝气蓬勃的面庞,我感到欣慰,也想告诉大家,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好了,各种学习资源都很丰富,图书馆、实验室、各种工作室都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大家都应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多了,平台更广阔,我们依然应该把握机遇,继承老一辈成电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静下心来,摒绝浮躁,树立目标,多读书,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以真才实学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回首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和成电的缘分始于偶然,可是正是这个偶然让我能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一生,让我深深地感到十分幸运和欣慰。如今成电走在蓬勃发展的路上,条件优越,氛围和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成电在国内享有的盛誉是隶属于成电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为自己是成电人而深深地自豪!愿成电有更美好的明天!

整理张明珺王晓阳

半个世纪的记忆

李宏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当年,我们是母校的第一批孩子,是踩着泥路,伴着建设的轰鸣声走进校园的。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所学校的电子信息类学科合并创建而成。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怀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来到了这所大学,成为第一届新生。初来报到时学校稀稀落落的只有几处建筑,主楼还没有竣工,楼梯还没有装扶手,阶梯教室里没有桌椅,学习就在阶梯教室。大家上课就坐在地上将本子放在小木板上随着老师讲解做笔记。入学报到时,男女混居一栋楼,有的女生寝室就在男生的隔壁,因为这个当时我们还有不少同学闹了笑话,男同学回寝室,一不小心就跑到女生那边。开门后发现是女同学,弄了个大红脸非常不好意思地走掉。学校步入正轨这个问题也就及时解决了。

学校当时一切都在建设中,食堂还是搭的茅草房,校园里大多都是泥路,一下大雨全是泥泞,咱们川娃子就光着脚走,可是江浙、华南的同学不习惯赤脚,他们穿的鞋子就经常会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这样的日子陪伴我们度过了那段青涩时光,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却激发了我们努力拼搏的斗志,大家都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进取、在成长。岁月如歌,那段学习生涯给了我一生难忘的回忆和精神上的财富。

与当时学校环境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老师对我们亲切的关怀。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吴立人院长,他也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任党委书记,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他的政策水平高,涉猎广泛,人也特有精神,讲话很有鼓舞性。吴院长十分关心我们的生活,经常来茅草屋问我们是否吃得惯红白灶,到寝室去看望大家,摸摸我们的被子,检查被子是否受潮,一席话说得大家又温暖又鼓舞。在他的领导下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同学们努力地学习,早起在沙河畔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那时的沙河水很清,我们在沙河边的绿树下重复着练习一个个的俄语发音。晚上有时停电,大家就点起蜡烛或在路灯下苦读用功。学校经常安排当时苏联的专家给同学们开报告会,给我们介绍专业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次大家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参加。

同类推荐
  •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个人散文随笔集,共四十多篇,分四喜记忆、人生天地、清风不识三部分,内容有记忆童年江南四时的自然生活画卷,有讲述旅行的见闻和感受,也有叙写阅读或观影的体会。作者用朴素的笔触清新的文字将这些人生中琐碎细小的感触和朴素简淡的事物书写了下来,通过这一组组真实纯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为文的技巧,做人的觉悟,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
  • 天下美文成长卷:总有一天,你会对时光微笑

    天下美文成长卷:总有一天,你会对时光微笑

    这是一本温情的暖心读本,以清新恬淡的文字,通过一段段温暖的故事,记叙了关于青春、关于生活、关于苦难的往事与感悟。让你学会善待回忆,学会转换角度品读生活,获得心灵的成长。能于回忆中多一分从容,在生活中多一分诗意,面对困难时多一分乐观。
  • 莫泊桑作品选

    莫泊桑作品选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我们渴望成长,父母却在我们的叛逆中渐渐老去,或许你早已在忙碌中忘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但在品读一路开花文字的同时,总能让你忆起那些尘封心底已然模糊的画面。《目送您老去的背影》为当红青春作家一路开花最新力作,以爱之名,体悟人生。作者以平凡却感人的故事,质朴又温暖的笔触,向我们展开了生活中那绚烂深情的亲情画卷。你有多久没有回家?有多久没有看望父母?本书带你重回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找回那份久违的感动,学会如何爱,如何表达爱。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南腔北调集——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南腔北调集——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我是钟离春

    我是钟离春

    我叫钟离春,也就是钟无艳。田辟疆,我说过我会陪你站在云巅,你看,她来了。
  • 橘子的微伤

    橘子的微伤

    这讲述着初中生活的一起生活的六个女生,她们经历的是真实的故事。而橘子就是这场故事的主角,她重情重义,心直口快,火爆的性格给她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相反,她乐观,犯傻,勇敢,坚持的精神去给了她这场生命不一样的精彩,也给了她解决这场命运的关键钥匙。在潮起潮落的生活中,她不停地改变着自己去适应不一样的生活。这所新的学校真的适合她吗?一个新来的人,更是颠覆了原本的一切......
  •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

    本书讲述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博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棋局中,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当朝重臣肃顺,以及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崭露头角手握重权的汉族大臣都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场历史活剧。曾国藩集团崛起,扑灭了太平天国,创造了所谓“同治中兴”;同时又极大地改变了权力格局和结构,为清朝的覆亡埋下了肇因。
  • 最后一批盗墓贼

    最后一批盗墓贼

    还原一段真实的盗墓经历!一个古老的家族世代守护着一个惊天的阴谋。当心性不坚的族人起了贪婪之心的时候,秘密被一重一重揭露开来。迎来的却是骇人的死亡……猫脸老太、人面岩画、阴兵借道,孙殿英从清东陵带出的白玉方佩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竟引得三代人不死不休?南岭山上的小沙弥一年又一年地数着黄泉花开,却为何不曾长大?诡异而血腥的天葬崖洞惊现龙鳞蛇身巨蟒,它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拥有可怕力量的巫族的突然出现,和一股暗中窥视的势力的介入,让迷局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 驱魔回忆录

    驱魔回忆录

    黑暗势力正在崛起,地狱之门也即将打开。不久之后这个世界将会陷入一片鬼狱,而我要为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与其对抗。
  • 娱乐圈里的皇帝

    娱乐圈里的皇帝

    这是一个明朝皇帝玩转娱乐圈的故事。崇祯皇帝穿越成了娱乐圈新人朱由检。
  • 当灰姑娘遇上她的王子

    当灰姑娘遇上她的王子

    [花雨授权]“夏氏”的灰姑娘?娇弱如柳的身段清雅如莲的脸蛋,样子是够美了。只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凶的灰姑娘,脾气爆燥得像狮子,个性狡猾得像狐狸,他该如何抓住这个表里不一的美人儿?
  • 塔蒂亚传说之玛拉然纪元

    塔蒂亚传说之玛拉然纪元

    在王国两位国王陨落之后,一场巨大的阴谋揭开序幕,一场怪异的晋级狩猎之中,一场战争正在酝酿,遥远的塔蒂亚王国,一场风云即将爆发,引领这场风暴的到底是救世的英雄,还是灭世的恶魔,拭目以待……
  • 短篇赤伶

    短篇赤伶

    北岸赤伶,南楼南风,相望隔山海,有情难相聚
  • 往生河畔伴一生

    往生河畔伴一生

    万年的等待,一世的轮回,却换不来你的回眸一笑,江山已无用,地位已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