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2500000008

第8章 影响至深的一师生涯(2)

……张干把对毛泽东的一鳞半爪的了解,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再联想到毛泽东在这次学潮中带头闹事,起草“宣言”、侮辱师长的事,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毛泽东自恃有些才华,目无师长,不守校规,是一个“害群之马”。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毛泽东带头闹事,就拿他“开刀”。于是,张干立即行使校长职权,决定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发动“学潮”的学生,以儆效尤。

消息传出以后,曾为毛泽东讲授过修身、教育和伦理学、哲学等课程的杨昌济先生,对此愤愤不平。杨先生在课堂上谈到这事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这么两句诗:“强进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不能容忍学校当局把自己一向寄予莫大期望,并视为“拄天大木”、“当代英才”的学生毛泽东开除!他先后联络了徐特立、方维夏、袁仲谦、王立庵、王季范等先生,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并为此专门召开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为学生鸣不平,共同向张干施加压力,迫使张干收回成命。与此相呼应,学生们不屈服校方的压力,不肯善罢甘休。他们继续发动罢课,重申自己的誓言:“张干一日不出一师校门,我们一日不复课!”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张干为了平息事态,恢复教学秩序,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不开除毛泽东等“闹事”学生。但是,为了保全他的面子,还是给毛泽东一个处分:记大过一次!

第一师范的学潮总算平息了。可是校长张干却怏怏不乐,一口气憋不下。想到自己在一师任教多年,为了10元钱学杂费的事,竟要被学生撵走!历来,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哪有学生“开除”校长?这真是闻所未闻!张干越想越不是滋味,感到在第一师范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便主动向省府教育厅递交了辞呈,卷起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工作6年之久的第一师范,到别的学校谋事去了。

二、初期革命实践

1、游学和接触百姓

所谓“游学”,本是旧社会一些有志于读书的人,用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式。但也有一些落魄文人,利用“游学”给人家写字作对联以此谋生,成为一种变相的行乞。当时,许多人看不起这种行为,认为只有没出息的读书人才做这种事。他们读了几本书,不肯从事正当的劳作,又放不下斯文的架子,只好写几个字,诌几首诗,送给乡村里的土财主,换几个钱糊口,俗话叫这“打抽丰”,或者叫“打秋风”。

毛泽东则不然,他是借此来进行农村社会考察,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各地的历史变迁、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力求“周知社会”。毛泽东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本,这“无字之书”,便是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就当过好几次“游学先生”。

有一回,毛泽东从一份旧的《民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是有两个青年,决心徒步周游全中国,并已到达西藏附近的打箭炉(原属西康,今为四川康定)。他看了很羡慕,也很钦佩,很想效仿这种做法,只可惜一没有钱,二没有闲,不能马上去做。后来他想:没钱,可以借游学这种旧形式来解决;时间不够,就先在湖南境内游起吧。遗憾的是正赶上学校放假,好朋友们几乎都离开了学校:蔡和森有事到湘乡原籍去了,何叔衡、罗学瓒、张昆弟、陈昌也都回了家,否则,和他们结伴同行就更好了。于是,1917年的7月中旬,毛泽东邀请萧子升和正准备回安化老家度暑假的同学萧蔚然,进行了一次游学。

长沙岳麓山爱晚亭。他们三人带着雨伞、换洗衣服、笔记本及笔、墨等简单物品,换上草鞋,从长沙小西门出发,渡过湘江,然后向西过了白箬铺,向宁乡县走去。

7月的天气,骄阳似火,乡下的山路又很不好走。走着走着,萧子升坐在路边的一棵樟树下叫开了:“哎哟!我走不动了,腿肚子打颤,喉咙里出烟。”毛泽东在他身边坐下问:“是肚子饿了吧?早晨那点点胡椒饼,只怕不起作用了。”萧子升叹道:“是有点饿了。还是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毛泽东也感叹地说:“正是的!现在尝到了一点灾荒的滋味了吧?这真是:不种田,不晓得粮米的艰难,不挨饿,不晓得穷人的苦痛!”

说着,毛泽东朝前面望去,看见约半里之遥的地方,有一家店铺掩隐在几株白杨树下,就回头对萧子升说:“走吧!到那里去送副对子,餐把饭总会搞得到手。”几乎躺倒在地的萧子升懒懒地说:“哎呀!我是一步也走不得了……这样吧,在这里把对子写好,我来写,你去送,搞点吃的来,有了精神,我们再赶路。”毛泽东说:“可以。”

于是,萧子升大笔一挥,用了一个老套子: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毛泽东笑了笑,捧着对联走了。

过了一会儿,瞌睡中的萧子升被空着一双手回来的毛泽东推醒,他惊奇地问:“怎么搞的,没有找到施主?”

原来,这是一家药铺,老板兼管看病,是个郎中。他的招牌叫益民药铺,他要济世益民,可送去的对子却是要人家发财致富的。毛泽东和老板谈了几句,没敢送对子,就回来了。

萧子升乐了,他说:“咳,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有点复杂咧。好!那就另写一副:‘慈心济世,妙手回春’,怎么样?”毛泽东说:“也还好。我们先到药铺里去吧。那位老板答应请我们吃餐饭呢,走吧!”

他们来到药铺。老板先让他们写个“益民药铺”的招牌试试,一看,字写得很好,就又搬出了几张虎皮宣纸和花坯纸来,请他们写了几张条幅和对联。写出来一看,老板更高兴了,索性把药房里面的大牌匾,全都重新更换了。足足花了一两个小时,一切都弄妥了,才让他们进去吃了几碗冷饭,给了20个铜板。

来到宁乡县城,他们在同班同学王熙家住了两晚,走访了劝学所,给所长喻士龙送了副对联,又游历了香山寺,到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生产和生活情况。他们还写诗送给一位老翰林,得到了40个铜板。他们上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参观了云山书院旧址云山学校,在黄材镇了解了当时农村小市镇的贸易情况,替一些店铺书写了招牌,然后经横山湾抵杓子冲何叔衡家。

何叔衡,家住宁乡县杓子冲,他比毛泽东大17岁,本来已是秀才,37岁时又考入第四师范,后来和毛泽东一起转入第一师范。去年毕业后,也在楚怡小学教书,和萧子升是同事。

来到杓子冲何家已是半夜了。他们大喊:“何胡子!何胡子!快起来开门,让我们进去!”这一喊,惊动了何叔衡全家。他的父亲、夫人、弟弟、弟媳、侄子,全都起来了。得知毛泽东他们化装“乞丐”漫游湖南,何叔衡说:“你们真是奇怪的家伙,你们做的事真乃怪哉也!”

新民学会最早的会员何叔衡。何家是地道的“耕读之家”,他们在何家大开眼界。萧子升后来在《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这本书里写道:开阔的大菜园长满了蔬菜,园中整齐清洁,一根杂草也没有,这尤其使我们惊叹。当我向何老先生提到这点时,他很是高兴,并用书呆子口吻摇头晃脑地说:“杂草有如人品低劣,心术不正之徒,一定要铲除之,其对秀美之菜蔬之危害也,大矣哉,‘君子乎,圣人乎!’”

何叔衡向他们介绍了当地农民的疾苦,还告诉毛泽东“宁乡县的沩山那个地方,有几千人起来造反了,领头的是个石匠,叫张三元。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抗拒官军,杀死豪绅,声势闹得很大哩!”毛泽东一听,立刻激动起来,非去沩山不可。萧子升喃喃地说:“我们要去洞庭湖呀,到沩山不顺路吧?”毛泽东说:“那没有关系!从沩山再去安化,转益阳,下洞庭,多看一些地方,不是更好吗?”

这样,他们把原定计划稍微作了变动。离开何家,他们经沙田先到了巷子口,在一个姓王的老头家里交谈了很长时间。老头问:天气这么热,你们出来干什么?毛泽东说:我们都很穷,又想旅行,没有路费,只好游学。老头说:游学并不坏,游学的往往是些正直、老实人,只有那些当官的最不正直。多数为官者都不廉洁。我在衙门里当过门房,亲眼看到,谁想打赢官司,谁就得送钱送礼,谁送的多,谁就可以赢,这就叫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一席话,引起了毛泽东的许多感慨和联想,一路上,他和萧子升都在议论着社会上这些不公平的事情。

行至宁乡沩山密印寺,他们拜访了老方丈,参观了佛殿,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和藏书,与方丈讨论了佛家的经义和理论。在这一带,详细了解了张三元举起义旗造反的情况。

离开宁乡抵达安化县的司徒铺,毛泽东、萧子升二人继续“游学”,他们来到伏口罗驭雄同学家。在罗家吃过中饭后,他俩上横坡仑,去久泽坪,给当地的秀才吴幼安送了一副对联,又经清塘铺、太平段去梅城。途中,他们曾露宿河堤。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并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就将包袱、衣服挂在了树枝上。睡前,萧子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说:你还要保持绅士的习惯啦!你是一个要饭的绅士哩!

第二天,他俩在途中一家小店吃饭时,听老板娘诉说了她家的苦难遭遇,并得知附近有一刘邦庙,这引发了他俩关于怎样评价刘邦的讨论。他们边聊边走,很快来到了安化县城——梅城。毛泽东在梅城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调查了清代黄国旭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还到一些贫苦农民家走访,到安化县劝学所拜会了当地的饱学之士、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夏先生当时64岁,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学院,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着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

夏先生喜欢吟诗作对,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因此,毛泽东求见,两次都被拒之门外。但毛泽东并不灰心,当他第三次登门求见时,夏公终于开门相见,他挥笔写下“绿树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一句原对放在桌上,以试来人学问深浅。毛泽东见后,随即写下“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看完,大吃一惊,觉得对边胜过出边,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不觉有些愧疚,连声赞好,并留下毛泽东昼夜长谈,最后还赠给毛泽东8元银洋。

在梅城,毛泽东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有孔圣庙、培英堂、东华阁、北宝塔等。他观赏了祭孔用的铜壶滴漏,并在北宝塔第7层塔壁上挥墨题词:“伊水拖篮,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还给县城的“鼎升泰”、“谦益吉”、“云集祥”等商店送了对联。

之后,他们又经仙溪、山口、长塘、马迹塘、桃花江,到达益阳县城。他们在这里呆了3天,除游览县城外,还走访了一些学校和当地人士,如当时的县长、原一师教员张冈夙。

他们离开益阳来到沅江。不巧,沅江正在涨水,街道被淹。看看也快到开学的时间了,于是二人乘船返回长沙。在湘江轮船上,两人就这次游学作了总结。毛泽东说:“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彻底认识到我们的目标。”

8月16日,他们回到长沙楚怡学校。为了纪念这次“游学”活动,两人特意穿着旅行时的衣服和草鞋,照了一张相作为留念。这次“游学”,毛泽东走过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城乡,步行近千里,历时月余,写下了许多笔记。一师的师生们传阅了他的笔记后,都纷纷称赞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毛泽东曾回忆说:一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萧子升却“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拿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80多块”。

毛泽东在一师期间,诸如此类的游学还有多次。如1917年12月,他步行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陈绍休家、浏阳西乡土桥炭坡大屋陈章甫家走访,和农民一起挑水种菜,了解情况。1918年夏,他和蔡和森一道,到滨湖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绕洞庭湖半圈,还将沿途见闻感想,写成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教育报》。遗憾的是,这些通讯已无处可寻。

这些“游学”活动,使毛泽东有机会实地体察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他由此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打败北洋兵

全国解放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师生回忆说:毛泽东在一师时沉着果断,不畏强暴,敢作敢为,是一个“浑身是胆”的学生。

1917年,湖南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混乱局面里,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不断混战,湖南是南北军阀争夺的重要省份。南北军阀常在这里进行拉锯战,今年南军打去,明年北军打来,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安宁日子,不论城市、乡村,不论穷人、富人,天天都有被抢、被烧、被屠杀的危险。长沙不仅是湘江和粤汉铁路的交通枢纽,而且是湖南的省会,更是军阀争夺的焦点,每遇战事,长沙首当其冲成为枪炮杀戮的战场。几年间,长沙受尽兵乱之苦,多次被洗劫一空。

1918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第八班合影。第一师范由于在城市,又离江边很近,军阀的军队一进城,首先蹂躏的就是长沙一师的校园。军阀们来了,学生们上课的教室被占了,他们把食堂的饭菜抢个精光,吃完了还摔碗,到处拉屎、撒尿,喝醉了就殴打、欺负老师和学生,堂堂的学府被弄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11月的一天夜里,驻守在长沙的北洋军阀傅良佐的部队突然开拔了。第二天清早,整个长沙城一个北洋兵都看不到了。据说是被广西的军阀谭浩明打垮了,傅良佐带着剩余的部队仓皇向湖北出逃。

街上冷冷清清,不少店铺的门板和玻璃被砸得稀烂,满地的碎砖烂瓦,一些民房只剩下断壁残垣,烟熏火燎的木桩孤零零地立在街旁,长沙城一副破败凄凉的景象。

一师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这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走出宿舍自动到校园里去打扫卫生。他们多么希望再也见不到军队,再也不要打仗,能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念书学习啊!

谁料想中午刚过,就有消息传来:北洋军阀第八师支援傅良佐的一个混成旅王汝贤的部队,从湘潭、株洲向长沙溃退下来,已经到了城南两里地的猴子石。听说这些北洋兵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途的老百姓已被洗劫一空。

长沙城沉寂了不到半天,又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因为此时的长沙城除去一些维持日常秩序的旧警察外,没有任何直接抵抗的能力,城里的空虚使老百姓人心惶惶。而长沙一师更是退军要首先经过的地方,首当其冲成为长沙的最前线。

一师的学监主任方维夏召集老师和同学们开会,商议如何应付这危险的局面。有的人害怕了,主张逃走。有的人虽主张抵抗,但又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毛泽东发言了。

同类推荐
  •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他和他在一起,就是一本文人从政与从政文人的必读书!国共两文胆,浮尘一悲歌。他们,一个以死来为旧王朝殉葬,一个在新时代把自己送入牢笼。他们,虽有纵横文字之才,却身不由己。他们,是政治与人性冲突中历史的人质。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扑火的飞蛾:丁玲情感往事

    扑火的飞蛾:丁玲情感往事

    本书由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陈漱渝亲笔撰写。女作家的情感世界,总是伴随着她们的创作。作为一个感情强烈而复杂的女作家,丁玲的情感世界与其创作关系紧密,从中也可透视那一时代知识女性的精神世界。她身上,更连接着那个激情洋溢、风起云涌的时代。丁玲一生既获得过巨大荣誉,也遭遇过巨大挫折。从她的情感生活里,可以看到她真实的本性。本书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花蕊夫人:流年暗中换,逃不出的宿命。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李师师:大隐于烟花巷陌的奇女子。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
  • 彭斯

    彭斯

    彭斯,苏格兰诗人。1759年1月25日生于艾尔郡阿洛韦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劳动,辛勤20年,而家庭经济始终困难。他自幼爱好诗歌,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原想以诗集的收入作为旅费移居西印度群岛,不料这部新作以其纯朴的农村题材和清新的风格得到广泛的好评,作者被邀去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但他保持农民本色,在苏格兰西北部作短期游历之后仍回故乡务农,后为税局职员。他除继续创作之外,又替两个丛刊收集并整理民歌,使许多即将失传的民歌(总数大约300首)得以保存。1796年7月21日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热门推荐
  • 非人古堡

    非人古堡

    新纪元100年,伟大的第七贤者跨入殿堂的第100年,人们在欢歌起舞庆祝着第七贤者的登基,这是个从腐朽中创建了新纪元的伟大人物,亦是掌握着因果律动的最公正的贤者,至上的诸神之主,今天就让我给你们再唠叨一次祂的故事吧,请客人你别笑话我。
  • 波段为王

    波段为王

    本书包括波段炒股之常见陷阱、波段炒股之成功法则、波段炒股之大好时机、波段炒股之前人之智、波段炒股之紧贴在家、波段炒股之技术指标、波段炒股之技法图形、波段炒股之择股奥秘、波段炒股之分析软件、波段炒股之买入点判断技法、波段炒股之卖出判断技法等内容。
  • 我也可以是女神

    我也可以是女神

    李雨不会撒娇卖萌……不会穿衣打扮……常年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还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粗鲁女生……但这样的女人,也可以是女神!颜?她是大明星,是歌后影后。钱?他自己就是霸道女总裁!……某记者:李雨,请问你以后会嫁入豪门吗?李雨:我自己就是豪门!
  • 从七宝琉璃塔开始当高人

    从七宝琉璃塔开始当高人

    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做着顶天立地的事,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的故事。只是,过程有些好笑。
  • 九幽馆

    九幽馆

    传说六界之中,有一名为九幽馆的酒馆,虽为酒馆,其主要业务并不是卖酒,而是为有缘人解忧。相传,馆内还有一奇书,不仅记载着千年间有缘人的故事,还可指引有缘人来到酒馆,并未其解决烦忧,但必须为之付出代价…其酒馆中的人,均是来自六界之中,其中,不仅有人,有仙,还有妖……所谓有缘人,便是…
  • 今夜:鬼会来

    今夜:鬼会来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至少原来我以为我是。但自从进了这所高中的第一步,一件件我原本想都不敢想象的恐怖事件突如而来。她真的是我的同学么?今夜的晚自习我到底该不该参加?随着故事一页页的翻阅,大家将身临其境到我不可思议的生活当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简简单单是意生

    简简单单是意生

    欢喜冤家薄意生&宋简“宋简!你给我滚出来。”宋简在楼上轻蔑地看着楼下那张牙舞爪却拿她没办法的薄家大少。她弹弹身上的灰尘,打了个哈欠,拉上窗帘就回房间了。可谁知道,薄家大少竟然不是纸老虎,为了收拾她可以退出娱乐圈??呵呵……收拾她?她自有办法反将一计。“薄意生,我真是小看你了。”她走到站在薄意生对面的沈司铭,搂住他的腰,深情款款地道:“司铭哥哥,我们走吧。”沈司铭看着对面那马上就要发火的,自己的世交好兄弟,正一字一顿地对他咬牙切齿:“沈!司!铭!”沈司铭满头黑线,正欲想逃跑,却见搂着他腰的宋简已经被薄意生压到了墙角。他捂着眼睛,心里默念:非礼勿视非礼勿视啊!
  • 幻想大王杨鹏获奖作品选:最后一匹狼

    幻想大王杨鹏获奖作品选:最后一匹狼

    小哥哥是山上最后一匹狼,他的妈妈死在猎人的枪下。无助的他与猎人的孙女成为最好的朋友,但是猎人固执地认为,没有了狼,村里才能太平……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动物世界,诠释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发人深省!
  • 那个春天和那些人

    那个春天和那些人

    一个叫春天的女孩努力想要越过那些夏天,想要留住那些留不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