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5300000002

第2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1)

孔子提出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的自觉,重视自己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孔子阐释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仁需要做的几个方面,首先要笃信好学,要有一股死守善道的精神,认真执著地追求;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和努力放在别人身上,即“君子求诸己”来修仁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能近取譬,为仁之方”则是修养仁德的好方法;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地检查自省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了不合乎仁德的苗头或行动,应及时改正。

1.笃信好学,才能悟得“仁”之真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做完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就要抓紧时间阅读诗书六艺的书。”

国学链接:何为“子曰”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曰”就是“说”,合起来就是“孔子说”的意思。

诸子之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一句,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家里一定要孝顺父母,在外面一定要尊重长上;另一方面也从对学生的“居家”要求引出对学生的“外出”行为规范要求;同时也显现了孔子对学生“为仁”之本——“孝悌”的特别重视。另外,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居家”和“外出任职”行为规范要求的重要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在外地任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行为规范。

“谨而信”一句,主要从对学生的“言”、“行”两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说话要慎重、严谨、缜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言行要一致,说话做事都要讲信誉,要有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一句,体现了孔子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和辩证性。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仁爱”思想,广泛关心爱护众人,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求,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与有仁德的人多接近。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爱人”是有所区别的,一种是单向的纯粹的“给予”、“无私奉献”式的“爱”;另一种“爱”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透出几个意思。一是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不学习诗书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仁”;要深刻地理解“仁”的含义,只有认真、深入、细致、反复阅读体会儒家经典著作,才能悟得“仁”之真谛;只有亲身施行“仁爱”,在长期的“爱”与“被爱”的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完善自身德行。二是阐明了“行”与“学”的关系,即以“德行”为“本”、为“先”,以“文艺”为“末”、为“后”。三是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并表明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要“学文”,在外出任职后依然要抓紧利用闲暇,利用余力“学文”;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首先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工作之余再抓紧闲暇学习提高;要终身坚持阅读圣贤书,学习圣贤们的成德方法,不断实现自身完善,不断使自己的工作及言行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延伸思辨:德在才前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今天,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却退居其后,陷于尴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的;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为代价的。科学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德与才不能兼备,就难以保证今后人生不走歪路。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要重视对自己德与才的培养,为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典故:

子路问学

孔子曾经问他的学生子路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爱好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问你这个,而是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努力学习,你的能力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子路不解其意,便问道:“学习也有好处吗?”孔子列举了不少的事例向他说明学习的好处。孔子说:“一个国君手下如果没有善谏的官,他就闭目塞听,政事就会出差错;一个士人如果没有一个善于教诲的朋友,品德就会有缺陷;木材打上墨线才能锯得直,人接受规劝才会无所不通。从师学习,而又好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而毁仁弃义,厌恶士人,离犯罪就不远了。所以想做贤能的人,不能不学习。”子路又问孔子:“南山上生长的竹子,不用揉搓本身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用,可以射穿牛皮,又何需学习呢?”孔子听了,沉静地答道:“如果把箭的末端粘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锋利,那不是会射得更远吗?”子路听了孔子的一番话,佩服得赶紧弯下腰拜道:“我恭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孔子的话向子路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学习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知识的学习,二是道德的培养。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就是笃信好学,才能使自己修好仁德。

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仍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当代镜鉴:学习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都是读书的社会,是书籍大放光彩、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读书,何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读书,何以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读书,何以安身立命?在这样的社会里,放弃读书无异于放弃生存。

俗话说:“有书不读子孙愚。”轻视书本知识,读书无用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有害。

可以说在每个名人成功背后,都有一段“三年不鸣”的读书生活。所谓“穷经皓首”是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孔子说,他十五杂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他成为一代宗师之前,他经过了漫长的知识储备与积淀的过程。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在39岁之前不谈感情私欲,一心攻读,终于学有所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书如命,l950年从美国返回祖国时,柳条箱里没有装奇珍异宝,而是装了800公斤的书和笔记本。美国人硬说其中藏有很大的机密,强行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并非法将他逮捕。

“香港船王”、“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爵士也很喜欢读书,他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求知心和事业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巨轮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从银行业半路出家的包玉刚,是怎样从外行变成内行以至专家的呢?他的回答是:“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细品则意味深长。

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他在上海时就自修英语,当时只觉得也许学了有用,结果来到香港果然用上了。他的英语早已登堂入室,但一有空仍请老师补习,一生从未间断。包玉刚认为,读书能让精神有所寄托,也能安慰自己。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而知识是做人和事业必不可少的养料。因为包玉刚博学多才,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向他授予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名人的成功无不是因他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使他们视野开阔、头脑灵活。书籍不仅是他们的朋友,而且是他们的终身伴侣。相反,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往往变成头脑迟钝、思路狭窄、耳目闭塞的人。因此,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这是进行知识储备的重要原则,也是成功的重要起点。

2.学而不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困难呢?”

国学链接:“何有于我哉?”的两种解读

何有:古代常用语,有二义:一是“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二是“不难”。此处取后者,“何有于我哉”译为“这对我有什么难呢?”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诸子之言:

南怀瑾先生说:“默而识之”,学问要靠学习知识来掌握,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从字面理解是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智慧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孔子由于卓越的教学实践,在弟子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的门人,如子贡等对他搞个人崇拜,认为他是“天纵之圣”,即天生的圣人。对此,孔子是感到不安的,他声明自己不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吾非生而知之者”。此外,有时谈到自己,主要是提好学。这段话除了谈自己“学而不厌”外,还加了两条:“默而识之”和“诲人不倦”。正是这样,孔子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并赢得弟子们的由衷爱戴。

延伸思辨:学无止境

孔子的这句名言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孔子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为人处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无止境,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方能互补深入,融会贯通。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知识学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越浅薄,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读去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书读得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有一位年轻人,跟着一位老玉匠学手艺。几年过去了,他已能雕出许多附带精美花饰的玉器。这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便向师傅提出出师。师傅听了未置可否,只是对他说:“你去把那个最大的木桶提过来,把它装满石头。”

他很快就把石头装了进去,师傅问他:“都装满了吗?”他点了点头,说:“都装满了。”师傅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沙说:“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装进去,看还能不能装得下。”

他拿着沙子往桶里倒,沙子果然顺着石头的缝隙漏了进去。这时,师傅又问他:“这回真的倒满了?”他自信地答:“真的装满了。”

师傅不再言语,转身走进房子,舀出一瓢水,说:“那你试着把水倒进去吧。”他接过水瓢,慢慢地把水倒进了水桶,水很快就渗了进去。

他若有所悟。良久,他满脸惭愧地对师傅说:“师傅,我不走了。”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也装不满它。只有不断地往里装填新的东西,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富。

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和他们深知“学海无涯”、绝不自满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不满,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探索,才会最终获得世人的认可。

精彩典故:

师旷论学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卢思道终知不如人

卢思道是我国隋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小时候就非常聪明。有一天,他父亲把他作的诗文拿给朋友们赏阅。出于礼貌,朋友们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卢思道,说他文采不凡。卢思道一听,顿时就有点飘飘然了,好像自己写的文章真的是字字珠玑、满篇锦绣一样。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下苦功学习了。

有一次,卢思道听说附近有一位名叫刘松的学者,知识非常渊博,便去拜访。当他走进屋子时,正好看见刘松在挥笔给人撰写碑文。卢思道仔细一看,碑文的内容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其中有许多词句和典故他都不知道出处,更不用说理解了。顿时,卢思道原有的骄傲之心一扫而空,深感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如刘松。回家之后,他不由自主地感慨道:“我真好比是那井底之蛙啊,今日一见,我确不如人啊!”

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了。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刻苦自修,一碰到疑难问题,就马上去请教其他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写的文章也有很大的长进。

同类推荐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阿拉伯帝国,给世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科学,文学,艺术,绘画,都再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辉煌至今任让世人景仰。而这么一个大帝国,有经历了什么,最终导致泯灭在历史的洪流中呢?这个千年古迷,古阿拉伯文明的秘密等你来探寻……
  • 舞蹈艺术(上)

    舞蹈艺术(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鉴赏

    现当代诗歌,是一种相对尴尬的存在,它缺少了古典诗歌精致的格律美,不再被人们从蒙童时代便熟纳于心,随时引用,成就一种出口成章的悠然。现当代诗歌的自由体,使人怀疑诗歌到底是否还是诗歌,或者仅是一种占据着这个名词的新的物种。然而,走过这沧桑的百年,穿越那参差不齐的诗行,我们不禁为那些幽深的情感和思虑所打动,它们脱去了格律的桎梏,却依然营造着诗意的氛围,展示着诗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
热门推荐
  • 从斗罗开始走向万界

    从斗罗开始走向万界

    看个小说唐纪竟然猝死,还幸运的穿越斗罗大陆之中,一个神秘的系统让他拥有了各种金手指。书海空间:无数位面智慧的结晶都在里面,唐纪可以在其中学到各种技能和功法。武魂觉醒:这让唐纪身上拥有多个武魂。本命魂环:每一次突破魂环自动衍生,老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魂环了……直到有一天,唐纪开始了万界穿越……他收过萧炎为徒,化过奥特之光,变身过假面骑士……他是魂师,也是斗者,更是一只野生的凹凸曼,同时还是未知的假面骑士,唐纪开始了自己的成神之路
  • 无敌咸鱼只想混

    无敌咸鱼只想混

    来到古灵大陆的林夏中二病爆发,无敌后回归日常,但想起从前自己做的那愚蠢的事情就想找个地方死一死看了。
  • 时光赠与我的

    时光赠与我的

    用我这辈子的救赎,换下辈子的自由。唐次,心里的话,要亲口对你说出来。
  • 超神学院之幽凤

    超神学院之幽凤

    一位勿食凤凰精血的男子,阴差阳错穿越超神学院,而凤血也成为了他的基因,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他该何去何从,是飞蛾扑火还是浴火重生‘一切尽在超神学院幽凤
  • 狐狸呀

    狐狸呀

    嘿!这个世界真是疯狂!玉如意里面竟然藏着一只狐狸?不要以为本姑娘好欺负,给你签个契约先!可是,他……他长的太好看了……狐狸呀,打个商量行不?可不可以……预约爱情?不知不觉之中生出的异族之爱,能否经得过风雨的考验?你这只九尾狐狸,会不会让我的梦想成真?喜欢《狐狸呀》的亲们请加交流群:37761919
  • 洛克王国之友情时光

    洛克王国之友情时光

    此书讲了洛克王国中发生的一些事。可能和洛克有些差别。(这是我的处女作,可能字有点少,请包涵~)
  • 冥妃灵凰

    冥妃灵凰

    她——是多出来的那一只;他——是唯一并非天生神胎的神族嫡脉;她与他的相遇,是意外还是不受掌控的命运兜兜转转的结果?洪荒年代,人与兽共存的那些年,都经历了什么?为何只有神的传说,却没有神的踪影?凤凰涅槃,择地重生!
  • 宿灵姬

    宿灵姬

    天地造化,皆具性灵。有一种人,能够将万物的灵格化为己用,或开山裂石,或百步穿杨,或纵享长生,或阅女无数。。。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宿灵者!宿灵者代代单传,逢二折一。宿命的抗争失败之后,一个少女开始了她现世的传奇之旅。当灵格的力量被世人渐渐知晓,又将会激起多少贪婪、欲望和野心?
  • 武极焚天

    武极焚天

    灭世之战,生灵涂炭,空间崩塌,神器尽毁;秦墨,一个被神器侥幸所救的少年,阴差阳错来到另一个世界;当以前的实力和修为都消失,他又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生存;带着无尽的仇恨一步步成长,兄弟的汗水陪伴他不断前进……多方诡异阴谋算计,一代武神绝境逢生;待他集齐神器,重归故里,一切仇恨用血去偿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千术千局

    千术千局

    十六年前,太阴蔽日,使得天地陷入了一片黑暗,大陆上所有的人纷纷陷入了恐慌当中。就在这时,一颗堪比烈日般刺眼光芒地巨大流星迅速划过黑暗长空,似长虹一般,转眼即逝,最终落至于大陆地一处角落。十六年后,一个少年自深山走出,为了摆脱命运强加在身上地枷锁,前往那群星汇聚,天才云集地七大院,开启了一段传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