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72000000002

第2章 解读生命(1)

悟思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难解决者,亦莫如生死。几乎任何一位哲学家在面对生死之时,皆曾问过“生命从何而来”。也许只有解答了生命从何而来,才能继续探索“生命向何而去”。儒家圣人孔子就曾有过“未知生,焉知死”的感叹。然而,人类文明虽然存在了几千几万年,生命之源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生命是微妙的,生命是不可思议的,生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人的一生,最珍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宝。

人有生老病死,家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有人说:生命是短暂的,如昙花一现。但可贵的是那一现时的灿烂、辉煌。有人说:生命是脆弱的,疾病、磨难……都在吞噬着生命的坚韧。但它却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寻找希望。佛陀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视生命的奥秘,他告诫我们,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生死事大,对芸芸众生来说珍贵的是生命,佛法住世也贵在不竭的生命源泉。佛法以生命为核心,诠释世间的幸福与出世的解脱。生命的觉醒是佛法住世的呼唤与动力。

在佛陀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已经得到人身就要好好珍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于世,在短短的几十年旅程中,生命迁流于时空的变化。人,最忌讳的就是浪费生命,最要紧的就是在时空中,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加长久。生命需要珍惜,生命需要觉醒!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么可贵。众生平等,世人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慈济群生,人类应该关爱众生的生命。只有敬畏一切生命,才是珍爱人类自身。

人生是严峻的,它不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也不是一支优美的小夜曲,它是阳光与风雨的搏击,是欢乐与痛苦的交替。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中行走,有时浑浊,有时清澈,却总不自觉地陷入困境。举目世间,正是由于人性中贪、嗔、痴的弱点,才使人们在盲目的物欲享受中失去道德底线。生命,是否就该这样无助与茫然?生活,为何总是充满诱惑与苦难?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曾向人类开示了生命及宇宙中一切现象“缘起无我”的道理。指出万法皆是因缘所生而无实体。生命之流本无实体,故是“无始无终”,一切是空。因此,六道皆苦,欲了生死,须超轮回,以致涅槃。释迦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超脱生死,永离轮回,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佛教这种独特的生命观为我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听佛陀教化,离苦得乐,圆满解脱,得大自在。佛教给我们的,正是这份超越生死的希望与勇气。

让我们随着佛学大师们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领取那把打开生命之门的金钥匙吧!

生命的奥秘

清朝咸丰年间,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首相,名叫陆奥中光,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得了不治之症;这个女孩子在临终之际,向她那身为首相的父亲提出一个问题,她说:

“爸爸!我知道我就要死了。但是,就这样死去,我实在不甘心。尤其是,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知道,我更不甘愿这样死去。”

“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好了。”父亲陆奥中光说。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问道:

“爸爸!我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现在我即将死亡,死后我又到哪儿去呢?”

这位一向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首相,经十二岁的小女儿这么一问,一时竟瞠目结舌,无法回答这个有关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生命绝对不是忽然产生的。那么,我们的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将来又要往何处去呢?

生命的过去,就是每个人的历史。

我们在求学的期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学历史;由于有一部“中华民族史”,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龙的传人”。

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生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光是生命的过去,更大的价值是生命的未来,因为未来就是每个人的希望。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

生命是什么

“生”,普通说的生存,是对灭亡而言。生是生起,本来没有而现在新生,叫做生;生起了继续存在,名为存。灭是毁灭,毁灭到最后的空无名亡。但生命之生,非生存灭亡之生,而是平常所说生活的生。生活与死相对,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生死的生;生与死对,活的名生;所谓生命,就是活的生。普通叫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名生活,比如衣食住等;衣食等资养人的生活,所以叫做生活,是后来附加上去的,而真正的生活,是对“死”而言的,这才是此处所讲的生。

“命”,平常有命令、命运等的意义。此中所讲的命,是佛典上所说的命根、寿命。普通所讲的生命,不限动物,亦可通于一切植物。佛学上讲的命根、寿命,则单属于动物的有情;有情,虽不限于我们所能见到的动物,以种类而言,实是动物的一类。普通所讲的生命,连植物也包括在内,一草一木都有死活,当其生活时都有继续不断的生命。命,可以说是一条一条的,如打死一牛或一马,就说害了一条生命,而此一条命,也正指“一个生活的继续”而言。在这一草一木,也都有生活的继续,所以也各有生命,且是个别一条一条的;此一枝草的命,非彼一枝草的命,牛马草木等这样一条一条的生命,就是通常生命的意义。有生命的东西,要是给它断掉了,就是死的。如一枝枯草,一具死尸,一粒坏谷,都是没有生命的。枯草虽是死的,但枯干的形体,尚同土块一样存在。因此,科学中说各种存在的东西,还没有灭亡到空无时,都是有的;死的——无生命的,和有生活相续的,这就是死活相对。死的无生命,活的有生命,亦即所谓生物与非生物;有生活继续的名生物,无生活继续的名非生物;土石砖瓦名非生物,草木禽兽名为生物。这都是从有生命和无生命上分别的。但佛学上不作如此分类,只作有情与无情的划分,要是有情才有生命。所以从生命的狭义上讲,有情众生——一切动物——才有生命。有觉知情识才是充足的生命,花草树木不能算是充足的生命。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生命从何来

缘所造成的,一定照缘进行。

——《佛陀语录·上篇·杂品》

每个人都有生命,但这个生命从哪儿来的呢?

于是,历史学家就说:“生命是从父母那儿来的。”

但是,父母又从哪儿来呢?

历史学家又说:“父母当然是从祖父母那儿生养而来的。”

那么,曾祖父母又从哪儿来呢?

这样追溯下去,于是,历史学家就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

但是,猿猴又从哪儿来呢?难道像传说中所说孙悟空是由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如果我们追溯至此,人类历史学家也答不出来了。

如果我们问生物学家,他会告诉你:“人是从爬虫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你再追问爬虫类的来源,他会说是由微生物进化而来的。

那么,微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是细菌变来的。

细菌又是怎么来的?他会说是由细胞结合而成的。

那么细胞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物学家至此只得亮起了红灯。

至此物理学家就说了:“人是从物质进化而来的。”从某些固定的物质,譬如海水,或是从原子、分子进化来的,甚至从核子、中子而来。那么原子、分子、核子、中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生命是从生机化合物质来的,生机化合物质能产生感觉,由感觉而能吸收知识,而后才有思想。”这和我国古人所说由“气”而来之说大同小异,亦即如易经所说,由“生生不息之流”而来。但是,这“气”、“生生不息之流”又从何而来呢?

宗教家对生命的来源有什么说法呢?

印度教说,人的生命是从梵天那儿来的——上等的婆罗门是从他的口里生出来的,次等的刹帝利则由其鼻子生出,等而下之的吠舍来自其肚脐,至于最下等的首陀罗,则来自梵天的脚下。但是,请问梵天是从哪里来的?

我国的道教说,生命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那么阴阳两仪从何处而来?

基督教说,生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请问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关于生命的起源,从以上任何宗教和学说追究起来,都很难有个圆满的结论。

那么,我们看看佛教对生命的起源有什么说法。

佛教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所谓因缘,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许多许多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因缘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因缘说是圆的。

常有人喜欢问一个问题:“先有鸡或先有蛋?”你若说先有鸡吧!但是没有蛋,用什么孵成鸡呢?你若说先有蛋吧,但是没有鸡,怎么生得出蛋呢?你先存一个“先—后”这种直线式的思想方式去想天下事物,是很难有结果的。

因缘说是圆的,譬如时钟,从0点开始走到十二点,走回原来的地方,在钟面上你很难看出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这叫做“无始无终”。我们的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则是“无终”,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是不死的。

因缘的主要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靠存在,而没有能独自存在的东西。譬如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吃饭、穿衣、居家、坐车,都有赖于农人、工人、商人们的努力,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我们的生存,要茶、要水、要住所、要别人的关心,哪个人离得了别人,离得了“因缘”二字?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到因缘的道理,他也就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大智慧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他悟到什么呢?那就是──因缘、缘起。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集》

佛法对于生命之说明是:

法界众生无始终要是从法界的众生来讲,推求它本来的究竟性,一切事事物物乃至人生的体性,没有个别的自性可得。因此,说它有始有终,有一有多,都不可说。并不是有这样的问题而故意的避开不论,它本来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也就根本没有可说。要是从因缘生灭上讲,法界众生都是无始无终,一切无情的事物和一切有情的生命,在因缘离合的变化上流转,无始无终;一切有情的生命,变来变去,总是永远的相续不断。因此,一切法界诸法,因缘生灭无始无终;一切有情生命,业果相续,无始无终。一切既是无始无终,也就无所谓起源。佛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若有说言,三界外别有众生新起者,即是外道大有经说”。这很可为这种意思的说明。

世界众生可说起源就一个世界上的众生讲,可以说有起源。世界又分大千世界和小千世界,如大千世界坏了,经过坏空到了成劫,在世界起源的次第上,天是最初而有,可以说是生命的起源。顶明显的就是小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即大梵天所范围的世界,这世界经过火灾的烧坏,到了成劫,最先生成的就是大梵天的器界和大梵天身;大梵天的生命,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生命的起源。因为这个小世界最初是大梵天先产生,复由世界共业与各别业力的继续生起,渐渐就有梵辅天、梵众天,乃至人间。而大梵天见了在它以后生起的一切,便说是它所生;后来一切也因见它生得早些,也都认为是它所生;大梵是父,余皆是子,由此就发生了父子的关系。这样看来,以“神”为生命的起源,可以说是从大梵天的观念产生。从佛法来说,这种观念根本就是错误。因为世界一切的生起,一是共同的业报,一是各别的业报,由这两种业力总于一处,就生起了世界的一切。不过先后次第的不同,并不是从大梵天所生;连大梵天本身也都是业报所生。但在业报的事实上,确有大梵天是最初先生,有了这样的事实,就使一般宗教生起错误的观念,以为一切都是从大梵天所生。其实,有情各随业报而生,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也都是有情共业的依报,并不是大梵天所生的。然若就一个世界来说,可以说大梵天是生命的起源。

有情一期业报可说起源就一个有情的一期业报,可说生命的起源。佛法说有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由中有入胎,得到生有,构成一期业报的开始。有的经说,最初入胎的心识,成为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业报上讲。这最初受生的心识,就是业识;这业识,以唯识学来讲,就是阿赖耶识,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例如十二缘起中无明行识的识,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识学就是专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也即最初去受胎的识。有情受一期业报,得一条生命,生命的起源,可以说就是业识。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去见方丈,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

方丈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现在该干什么?”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不认识的,再去了解吧!”

三天后,小和尚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

方丈还是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不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室,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他无论如何想不出还有哪个他不认识但又对他特别重要的人。

有一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豁然顿悟:这个不认识的人就是他自己啊!

──《佛教故事》

要变成一个人身很难。佛经里说的很多了,《入胎经》也好,什么经也好,佛在几千年前讲的,你们可以比较现代的医学。佛说女性的子宫有很多种情况,子宫长得高不容易成胎;矮了不容易成胎;子宫后曲也不行;子宫太寒也不行;有些太热也不能成胎;有些有性病,有什么病,也不能成胎。女性即使很健康的,成胎的条件也有几十条。

男性的精虫跟女性的卵子碰在一起,不一定变成胎儿,没有中阴身加入是不行的。可是,就算有中阴身加入,算不定碰得不好变成子宫外孕,也不能成胎。

佛说的,三缘和合才成胎,成为这个生命,因缘成熟了变成人。

——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缁门警训》

同类推荐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如何安住身心

    如何安住身心

    本书是“星云大师谈人间万事”中的第一册,为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该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清新,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作者此类短文集结出版后很受欢迎,在台湾地区成为众多读者的口袋书、床头书,在大陆也十分热销。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见性“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热门推荐
  • 道域至尊

    道域至尊

    一代绝世强者,却是在道元劫之下陨落!天道之门带着叶域重生与庞大道域世界之中。道域世界,我为至尊!天道之门,我来执掌!
  • 时无重至过往随风忆

    时无重至过往随风忆

    刷动态时看到,学生时代喜欢的人现在怎么样了的话题。一瞬间想到,那时穿着校服,手牵着手行走在银杏街道。她说:“你喜欢我什么!为什么喜欢的人是我!我们会不会像他们一样幸福……”。记忆真的是奇妙的东西,有时候最美好最难过的事,只在某个不经意的事物或者一句话的瞬间形成。
  • 古井飘魂

    古井飘魂

    杀猪汉一时贪心,偷回一头来历不明的黑猪,自此村里接连死人,一件件都似乎有所关联。一个身带特殊印记的男婴的降世,令人联想到了投胎转世的可能。小村怪事连连,诡异难测,村民们都各怀鬼胎,谁才是下一个死者?
  • 天地至道

    天地至道

    六界经历了万年的平静后,暗流涌动,风云渐起。盛世来临,天骄辈出,诸王并起,群雄争锋。在这战火连天的岁月,究竟谁能从尸山血海中爬起,用血与骨铺就一条无敌路?——————————————————这是一个既能让我们激动到热血澎湃,也能让我们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故事。
  • 魂穿混沌

    魂穿混沌

    秦无怨自幼父母双亡,仅有家里祖传的一枚神秘玉佩,并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异世界,并且在玉佩的神奇作用下,返老还童,肉身突飞猛进,可比凶兽。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他在沙土遍地,不见一人,奇异猛兽和恶劣的环境下,奇迹般存活了数月之久,但一次被凶兽袭击重伤近乎损命,直到被从玄脉神矿归来的神农部落族长玄清所救,带回神农部落。秦无怨九死一生,得知自己身处一个修武的世界,亦得知是祖传玉佩将他带来这个世界,便为了寻找玉佩之谜,决心进入武道世界,自此心比石坚,为报玄清救命之恩,多次以己之命对抗神农部落死敌。
  • 与我而言琴也是情

    与我而言琴也是情

    万江贵为音籁国琴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在某一天发现自己好像对音籁国那个每天笑嘻嘻的大将军有了不一样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 悠扬旋律

    悠扬旋律

    一个无良小资女的幸福奋斗史,坚信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直到遇见他,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生活开始乱了。。。爱情占据了上方,可是男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忙。。。
  • 重生之竹马请走开

    重生之竹马请走开

    一个重生女将中二竹马调教成优质老公的故事。中二少年可奶可狼,一言不合化为吃醋缸。重生前被许祁的毒舌深深伤害,重生后刘心决定,咱不跟你玩了。谁告诉她为什么许祁却开始主动黏她了???接受许祁前,刘心:你以后不能在捉弄我。许祁:(嘴上)好的,我保证。(心里)不行你生气的样子有点可爱,我可能忍不住。接受许祁后,刘心:求您了咱能不能走开会儿。许祁:(卖萌脸)嘤嘤嘤,是人家的脸不好看了吗?(霸道脸)女人,你给我再说一遍?
  • 竹马大人请受小女子一拜

    竹马大人请受小女子一拜

    四年前,他们是邻居,也是青梅竹马。四年后,他们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童芷瑶,嫁给我。”某人轻轻地拿出了戒指,单膝跪下。童芷瑶'震惊了,心中默默呼喊,说好的一辈子的朋友呢?最后却说出了一句话“婚后财产如何分配?”某人露出笑容“我的人和心都是你的,你还想怎样?”
  • 嘴角有风吹散年华

    嘴角有风吹散年华

    一路走来,她,像一只飞舞的灰蝶,又像一瓣凋零的樱花。若谈青春,她是一片雪花,飘落在苍烟蔓草间,热泪盈怀,却始终不肯融化……遇见用了许多年,忘却只有一刹那。转眼经年已过,物换星移。铅华褪尽,她低眸浅笑,瞥见他在回头。